技术新讯 > 医药医疗技术的改进,医疗器械制造及应用技术 > 一种儿科陪护输液装置的制作方法  >  正文

一种儿科陪护输液装置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7-12 10:32:29

本申请涉及儿科输液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儿科陪护输液装置。

背景技术:

1、由于儿童的肾脏、肠胃等未发育健全,儿童一般在严重的细菌感染疾病(例如,化脓性扁桃体炎、中耳炎、肺炎、脑膜炎等)、肠胃疾病导致脱水、哮喘急性发作、急需快速输液治疗(例如,严重的皮肤过敏)等情况下才会选择进行输液治疗。

2、目前,由于儿童的心智一般还未发育成熟,不能独立进行输液治疗,儿童在输液时一般需要家长陪同,家长可以在输液过程中对儿童进行安抚,使得儿童能够顺利完成输液治疗。在现有相关技术中,家长陪护时,儿童一般不愿意单独坐着进行输液治疗,一般需要家长将儿童抱着,然后在输液过程中通过持续性的肢体接触(身体或手臂)来安抚儿童。

3、但是,由于输液需要较长时间,家长需要长时间抱着儿童并且还要安抚儿童,从而极易导致家长的手臂会出现一定的酸痛、疲劳等症状。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儿科陪护输液装置。通过本申请的儿科陪护输液装置,能够有效地降低家长在陪护输液过程中的手臂劳累程度,以减弱家长手臂容易出现的酸痛、疲劳等症状。

2、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儿科陪护输液装置,包括:

3、输液椅组件,包括第一支撑柱、第一坐板、背板和背垫,所述第一支撑柱安装在所述第一坐板的底部以支撑所述第一坐板,所述背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柱和/或所述第一坐板连接,所述背板的另一端朝向远离所述第一支撑柱的方向延伸,所述背垫设置在所述背板靠近所述第一坐板的一侧;

4、陪护椅组件,包括第二支撑柱和第二坐板,所述第二支撑柱安装在所述第二坐板的底部以支撑所述第二坐板,所述第二坐板远离所述第二支撑柱的一侧与所述第一支撑柱连接,所述第一坐板与所述第二坐板之间存在预设高差;

5、其中,所述背垫远离所述背板的一侧分别向内凹陷形成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内壁形成为球冠状结构,所述第二凹槽形成为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条状结构,所述第二凹槽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凹槽设置于所述第一凹槽的上方且位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所述第一端延伸至所述背垫的边缘,以使所述第一端开放。

6、可选地,所述预设高差h满足:25cm≤h≤40cm。

7、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撑柱设置为四个,四个所述第一支撑柱沿所述第一坐板的周向间隔设置;

8、所述第二坐板形成为月牙状的平板结构,所述第二坐板包括靠近所述输液椅组件的第一弯曲侧面和远离所述输液椅组件的第二弯曲侧面,所述第一弯曲侧面和所述第二弯曲侧面均朝向远离所述输液椅组件的方向弯曲,所述第一弯曲侧面与所述第二弯曲侧面的两个连接部分分别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支撑柱连接。

9、可选地,所述第二支撑柱到与所述第二坐板连接的两个第一支撑柱的间距相等。

10、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撑柱设置为四个,四个所述第一支撑柱沿所述第一坐板的周向间隔设置;

11、所述输液椅组件还包括调节板和紧固件,所述调节板设置在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支撑柱之间,所述调节板上开设有若干个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的调节通孔;所述背板包括相互连接的安装部分和连接部分,所述连接部分用于与所述背垫连接,所述安装部分上开设于所述调节通孔相对应的紧固通孔,所述紧固件用于穿设于所述调节通孔和所述紧固通孔以使所述安装部分与所述调节板可拆卸地连接。

12、可选地,所述调节板包括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所述第一板体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支撑柱中的一者连接,所述第二板体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支撑柱中的另一者连接,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二板体之间设置有预设间距;

13、其中,所述调节通孔开设在所述第一板体和/或所述第二板体上。

14、可选地,所述紧固件设置为u形结构,所述紧固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紧固杆和第二紧固杆、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一紧固杆和所述第二紧固杆之间的第三紧固杆,所述第一紧固杆和所述第二紧固杆分别用于插入对应的两组一一对应的所述调节通孔和所述紧固通孔,以使所述安装部分和所述调节板可拆卸地连接。

15、可选地,所述输液椅组件还包括托板和第三支撑柱,所述托板与所述背板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坐板的相对两侧,所述托板的一端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柱和/或所述第一坐板上,所述第三支撑柱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托板的另一端;

16、所述输液椅组件包括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所述第一状态,所述托板沿竖直方向贴靠在所述第一坐板的下方,且所述第三支撑柱沿竖直方向贴靠在所述托板上;在所述第二状态,所述托板沿水平方向延伸且所述托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坐板对齐,所述第三支撑柱沿竖直方向延伸且用于与地面抵顶以支撑所述托板。

17、可选地,所述输液椅组件还包括若干个挡条和两个扶手,两个所述扶手相对设置于所述第一坐板的上方两侧且所述背板设置在两个所述扶手之间,所述扶手形成为u形结构,所述扶手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杆和所述第二连接杆之间的第三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和所述第二连接杆远离所述第三连接杆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坐板连接,若干个所述挡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三连接杆和所述第一坐板连接。

18、可选地,所述输液椅组件还包括输液杆,所述输液杆包括输液挂钩和沿竖直方向设置的杆体,所述杆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三连接杆和所述输液挂钩连接。

19、有益效果:

20、1、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儿童需要进行头部扎针输液治疗时,就可以将儿童放置于第一坐板上,并背靠于背垫上,然后将其头部放置于第一凹槽内,然后陪护人员(一般是家长)将一只手臂伸入第二凹槽内,并环抱住儿童的肩部或上半身以限制儿童的移动,另一只手臂就可以对儿童的身体进行肢体接触以安抚儿童。这样,不仅便于家长对儿童进行安抚和限制其移动,以使得儿童能够较为顺畅地完成输液过程,而且,还有利于避免长时间抱着儿童所导致手臂出现酸痛、疲劳等症状。

21、2、本申请的其他有益效果或优势将在具体实施方式中进行详细描述。

技术特征:

1.一种儿科陪护输液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儿科陪护输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高差h满足:25cm≤h≤40c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儿科陪护输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柱(11)设置为四个,四个所述第一支撑柱(11)沿所述第一坐板(12)的周向间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儿科陪护输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柱(21)到与所述第二坐板(22)连接的两个第一支撑柱(11)的间距相等。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儿科陪护输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柱(11)设置为四个,四个所述第一支撑柱(11)沿所述第一坐板(12)的周向间隔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儿科陪护输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板(151)包括第一板体(1512)和第二板体(1513),所述第一板体(1512)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支撑柱(11)中的一者连接,所述第二板体(1513)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支撑柱(11)中的另一者连接,所述第一板体(1512)与所述第二板体(1513)之间设置有预设间距;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儿科陪护输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紧固件(152)设置为u形结构,所述紧固件(152)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紧固杆(1521)和第二紧固杆(1522)、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一紧固杆(1521)和所述第二紧固杆(1522)之间的第三紧固杆(1523),所述第一紧固杆(1521)和所述第二紧固杆(1522)分别用于插入对应的两组一一对应的所述调节通孔(1511)和所述紧固通孔(1311),以使所述安装部分(131)和所述调节板(151)可拆卸地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儿科陪护输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液椅组件(1)还包括托板(161)和第三支撑柱(162),所述托板(161)与所述背板(13)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坐板(12)的相对两侧,所述托板(161)的一端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柱(11)和/或所述第一坐板(12)上,所述第三支撑柱(162)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托板(161)的另一端;

9.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儿科陪护输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液椅组件(1)还包括若干个挡条(171)和两个扶手(172),两个所述扶手(172)相对设置于所述第一坐板(12)的上方两侧且所述背板(13)设置在两个所述扶手(172)之间,所述扶手(172)形成为u形结构,所述扶手(172)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连接杆(1721)和第二连接杆(1722)、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杆(1721)和所述第二连接杆(1722)之间的第三连接杆(1723),所述第一连接杆(1721)和所述第二连接杆(1722)远离所述第三连接杆(1723)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坐板(12)连接,若干个所述挡条(171)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三连接杆(1723)和所述第一坐板(12)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儿科陪护输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液椅组件(1)还包括输液杆(18),所述输液杆(18)包括输液挂钩(181)和沿竖直方向设置的杆体(182),所述杆体(18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三连接杆(1723)和所述输液挂钩(181)连接。

技术总结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儿科陪护输液装置,涉及儿科输液装置技术领域,包括输液椅组件和陪护椅组件。输液椅组件包括第一支撑柱、第一坐板、背板和背垫,第一支撑柱安装在第一坐板下,背板与第一支撑柱和/或第一坐板连接,背垫设置在背板上;陪护椅组件包括第二支撑柱和第二坐板,第二支撑柱安装在第二坐板下,第二坐板与第一支撑柱连接,第一坐板与第二坐板之间存在预设高差;背垫上形成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第一凹槽形成为球冠状结构,第二凹槽形成为条状结构,第二凹槽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凹槽设置于第一凹槽的上方且位于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第一端延伸至背垫的边缘。有利于避免长时间抱着儿童所导致手臂出现酸痛、疲劳等症状。技术研发人员:吴玲艳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常州市儿童医院(常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技术研发日:技术公布日:2024/6/13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614/87587.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