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化装置、雾化芯及其雾化组件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7-12 11:38:44
本技术涉及雾化,尤其涉及一种雾化装置、雾化芯及其雾化组件。
背景技术:
1、平面网状发热体,主要通过蚀刻、冲压、激光切割等技术在较薄平面片状的金属上去除掉多余部分,保留电极、发热线路等有效部分形成的加热体,其由于发热迅速,热量可调性高,使用寿命长,组装方便等被广泛用在电子雾化领域,平面网状发热体和导液棉组合形成的雾化芯被广泛的应用在加热雾化上,平面网状发热体往往被卷绕成为柱状结构,与导液棉贴合组成为导液棉雾化芯,平面网状发热体起到了支撑导液棉和通电时产生热量的作用。但是由于应用的特性,发热体需要具备一定的电阻值,就使得发热部分强度变差,再加上使用时发热体和导液棉高温下收缩等因数的影响,会导致发热体支撑力变差,最终导致导液棉会挤压发热体导致被卷绕的发热体短路,导液棉无支撑导致中心雾化气流孔收缩变小甚至堵塞等,影响雾化器的使用。
2、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的发热片一般由两端的电极部,焊接在电极部上的引出线,以及连接两电极部之间的多个有效发热段。现有技术一般是平面发热片焊接好引线,外侧和导液棉一起包裹卷绕成c字型使用。
3、由于产品体积较小,一般面积在30mm2左右,发热片厚度一般在0.05-0.12mm,产品需要达到一定电阻,因此有效发热段的线条较细,而有效发热段部分为卷曲成c字型的发热体提供的径向支撑强度,外侧还有导液棉包裹,当使用时,导液棉受热收缩,高温下发热体支撑强度变弱等因数导致使用时候发热体支撑力变弱,发热体直径变小出现短路、导液棉塌陷出现漏油、气流孔变小等不稳定因数,影响雾化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改进的雾化装置、雾化芯及其雾化组件。
2、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雾化组件,所述雾化组件包括至少两个电极以及发热部;所述发热部卷绕形成c型结构,
3、至少两个所述电极间隔设置,所述发热部连接在至少两个所述电极之间;
4、所述发热部包括与所述电极相邻的第一端以及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所述发热部上设有至少一个用于对所述发热部提供径向支撑力的支撑筋,至少一个所述支撑筋位于所述发热部的第一端,并且所述支撑筋的至少部分沿所述发热部的周向延伸。
5、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个所述支撑筋设置于所述发热部的中部位置。
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热部包括至少两条并联设置的发热线路以及连接在相邻两条发热线路之间的连接筋。
7、在一些实施例中,每条发热线路上设置有散热筋,所述散热筋沿所述发热线路远离所述连接筋的一端延伸设置。
8、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支撑筋包括第一支撑件以及与所述第一支撑件相连的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连接于至少一个所述散热筋,并沿至少一个所述散热筋远离所述连接筋的一端延伸;所述第二支撑件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支撑件的周向延伸。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撑件的两端分别形成有连接部。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所述连接部包括第一叉齿和第二叉齿,所述第一叉齿和所述第二叉齿分别平行于所述第二支撑件设置。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撑件与两个所述电极非直接连接。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件连接于相邻两个所述散热筋,所述第一支撑件的宽度大于每个散热筋的宽度。
13、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个所述支撑筋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支撑筋和第二支撑筋,第一支撑筋设置于所述发热部的第一端,所述第二支撑筋设置于所述发热部的第二端。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撑筋的第一支撑件的长度小于两个所述电极之间的间距。
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热部包括至少两个发热区域,至少两个所述发热区域沿轴向并排设置或者沿周向并列设置。
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极的设置数量为三个,三个所述电极平行间隔设置。
17、在一些实施例中,三个所述电极包括依次平行间隔设置的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第三电极,所述第二电极位于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三电极的中间,且所述第二电极跟所述第一电极以及所述第三电极的电极极性不同。
18、在一些实施例中,三个所述电极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第三电极,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第三电极位于同侧并与所述第一电极相间隔,所述第一电极跟所述第二电极以及所述第三电极的电极极性不同。
19、本实用新型还构造了一种雾化芯,包括上述的雾化组以及导液件,所述导液件设置于所述雾化组件的外周。
20、本实用新型还构造了一种雾化装置,包括上述的雾化芯。
21、实施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雾化组件包括发热部以及设置于发热部上的支撑筋,支撑筋可以对发热部提供径向支撑力,可有效提高雾化组件整体的支撑强度;并且支撑筋还可以有效的支撑住发热部外侧的导液件,可以防止导液件收缩塌陷挤压发热体线路。
技术特征:1.一种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组件(1)包括至少两个电极(11)以及发热部(12);所述发热部(12)卷绕形成c型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支撑筋(13)设置于所述发热部(12)的中部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部(12)包括至少两条并联设置的发热线路(121)以及连接在相邻两条发热线路(121)之间的连接筋(12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每条发热线路(121)上设置有散热筋(123),所述散热筋(123)沿所述发热线路(121)远离所述连接筋(122)的一端延伸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每个支撑筋(13)包括第一支撑件(131)以及与所述第一支撑件(131)相连的第二支撑件(132),所述第一支撑件(131)连接于至少一个所述散热筋(123),并沿至少一个所述散热筋(123)远离所述连接筋(122)的一端延伸;所述第二支撑件(132)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支撑件(131)的周向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件(132)的两端分别形成有连接部(133)。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连接部(133)包括第一叉齿(1331)和第二叉齿(1332),所述第一叉齿(1331)和所述第二叉齿(1332)分别平行于所述第二支撑件(132)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件(132)与两个所述电极(11)非直接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件(131)连接于相邻两个所述散热筋(123),所述第一支撑件(131)的宽度大于每个散热筋(123)的宽度。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支撑筋(13)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支撑筋(1301)和第二支撑筋(1302),第一支撑筋(1301)设置于所述发热部(12)的第一端,所述第二支撑筋(1302)设置于所述发热部(12)的第二端。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筋(1302)的第一支撑件(131)的长度小于两个所述电极(11)之间的间距。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部(12)包括至少两个发热区域,至少两个所述发热区域沿轴向并排设置或者沿周向并列设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的设置数量为三个,三个所述电极(11)平行间隔设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三个所述电极(11)包括依次平行间隔设置的第一电极(1101)、第二电极(1102)和第三电极(1103),所述第二电极(1102)位于第一电极(1101)和所述第三电极(1103)的中间,且所述第二电极(1102)跟所述第一电极(1101)以及所述第三电极(1103)的电极极性不同。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三个所述电极(11)包括第一电极(1101)、第二电极(1102)和第三电极(1103),所述第二电极(1102)和所述第三电极(1103)位于同侧并与所述第一电极(1101)相间隔,所述第一电极(1101)跟所述第二电极(1102)以及所述第三电极(1103)的电极极性不同。
16.一种雾化芯,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5任一项所述的雾化组以及导液件(2),所述导液件(2)设置于所述雾化组件(1)的外周。
17.一种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6所述的雾化芯(10)。
技术总结本技术涉及一种雾化装置、雾化芯及其雾化组件,雾化组件包括至少两个电极以及发热部;发热部卷绕形成C型结构,至少两个电极间隔设置,发热部连接在至少两个电极之间;发热部包括与电极相邻的第一端以及与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发热部上设有至少一个用于对发热部提供径向支撑力的支撑筋,至少一个支撑筋位于发热部的第一端,并且支撑筋的至少部分沿发热部的周向延伸。雾化芯,包括上述雾化组以及导液件,导液件设置于雾化组件的外周。雾化装置包括上述雾化芯。本技术的雾化组件包括发热部以及设置于发热部上的支撑筋,支撑筋可以对发热部提供径向支撑力,可有效提高雾化组件整体的支撑强度。技术研发人员:陈平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市华诚达精密工业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日:20230804技术公布日:2024/3/11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614/94162.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