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雾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7-12 11:59:28
本技术涉及气溶胶基质雾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雾化液体基质的电子雾化装置。
背景技术:
1、目前市面上一种典型的电子雾化装置采用陶瓷加热体来加热液体基质,陶瓷加热体利用自身的多孔特性来吸收液体基质并加热雾化生成气溶胶,但单个陶瓷加热体吸收液体的能力以及工作功率有限,所产生的气溶胶总粒相物(total particulate matter,简称tpm)往往无法满需求,因此设计两个或更多个陶瓷加热体成为一个趋势。
2、在现有技术中,陶瓷加热体电导通结构通常是采用一个电极端子来导通电源与陶瓷加热体的其中一个电极,如果在设计双陶瓷加热体的时候应用此结构,则两个陶瓷加热体需要连接四个电极端子,对产品结构空间的要求比较大,在电子雾化装置有限的结构空间内很难实现,同时四个电极端子也大大增加了物料成本以及增加了装配的复杂程度。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子雾化装置,旨在解决在有限的空间内如何安装两个加热体和对应电极的问题,从而简化装配复杂程度。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3、第一方面,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包括:
4、壳体,所述壳体内限定有用于存储液体基质的储液腔;
5、加热组件,包括第一加热件与第二加热件,所述第一加热件与第二加热件均用于加热源自所述储液腔的液体基质以生成气溶胶,所述第一加热件具有第一接触面,所述第二加热件具有与所述第一接触面相对布置的第二接触面;
6、电极组件,所述电极组件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的至少部分以及所述第二电极的至少部分被夹持于所述第一加热件与所述第二加热件之间,并且所述第一电极同时与所述第一接触面及所述第二接触面接触,所述第二电极同时与所述第一接触面及所述第二接触面接触,从而使得所述第一接触面与所述第二接触面之间保持间隙。
7、作为优选的方案,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均基本平行于所述第一接触面或所述第二接触面的方向延伸。
8、作为优选的方案,所述第一加热件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面上的第一发热单元,所述第二加热件包括位于所述第二接触面上的第二发热单元,所述第一发热单元与所述第二发热单元并联连接于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
9、作为优选的方案,还包括内部具有固定凹槽的密封件,所述密封件具有沿纵向方向相背的顶端与底端,所述密封件于所述顶端设置有安装开口,所述密封件于底端设置有连通所述固定凹槽的气道窗口,所述第一加热件与所述第二加热件能够通过所述安装开口间隔地安装于所述固定凹槽中,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穿过所述气道窗口且部分延伸至所述固定凹槽中。
10、作为优选的方案,所述密封件于所述固定凹槽内设置有分隔筋,所述分隔筋位于所述第一加热件与所述第二加热件之间,用于分隔所述第一加热件与所述第二加热件。
11、作为优选的方案,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均包括沿纵向方向依次连接的第一段与第二段,所述第一段与所述加热组件接触,所述第二段的至少部分避开所述加热组件。
12、作为优选的方案,所述第一段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段的直径。
13、作为优选的方案,所述第一段的末端设置为锥形。
14、作为优选的方案,所述密封件包括从所述底端向顶端延伸形成具有竖直面的第一部分和具有两个对称倾斜面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的两个所述倾斜面上分别设置有与所述固定凹槽导通的进液穿孔。
15、作为优选的方案,所述第一加热件具有与所述第一接触面背离的第三接触面,所述第二加热件具有与所述第二接触面背离的第四接触面,所述第三接触面与所述第四接触面用于通过所述进液穿孔接收来自所述储液腔中的所述液体基质。
16、作为优选的方案,所述竖直面上设置有环绕于所述第一部分上的第一密封筋条,所述倾斜面上设置有环绕于所述进液穿孔的第二密封筋条。
17、作为优选的方案,还包括底座,所述底座设置有固定孔与固定凸部,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穿过所述固定孔,所述密封件于所述底端设置有固定凹部,所述固定凹部与所述固定凸部凹凸配合。
18、作为优选的方案,所述密封件上设置有多个从底端延伸至所述固定凹槽的底壁上的毛细凹槽,并且所述毛细凹槽连通所述气道窗口。
19、作为优选的方案,所述电子雾化装置还包括支架,所述支架包括:
20、主体部,其内部具有用于容纳所述加热组件的收容腔,并且所述主体部上设有供液体基质进入收容腔的导液孔;
21、碗状部,环绕主体部设置,所述碗状部具有连接所述主体部的斜面或弧面,所述导液孔靠近所述斜面或弧面的最低点。
22、第二方面,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包括:
23、壳体,所述壳体内限定有用于存储液体基质的储液腔;
24、至少一个加热件,用于加热源自所述储液腔的液体基质以生成气溶胶,所述加热件包括导液基体和结合于所述导液基体的雾化面上的发热单元;
25、支架,用于保持所述加热件;
26、密封件,用于在所述支架与所述加热件之间提供密封,所述密封件包括用于收容所述加热件的固定凹槽;所述密封件具有沿纵向方向相背的顶端与底端,所述密封件于所述顶端设置有安装开口,所述密封件于底端设置有连通所述固定凹槽的气道窗口;
27、电极组件,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的至少部分以及所述第二电极的至少部分通过所述气道窗口延伸至所述固定凹槽内部;
28、底座,用于支撑所述电极组件;
29、其中,所述加热件被配置为能够通过所述密封件顶端的安装开口安装至所述固定凹槽内,从而使所述导液基体的雾化面基本平行地同时与所述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二者的侧部接触。
30、本实用新型所阐述的一种加热结构及电子雾化装置,其有益效果在于:
31、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加热件与第二加热件分别设置有平行相对的第一接触面与第二接触面,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间隔设置在第一接触面与第二接触面之间存在间隙,通过第一电极与第一接触面及第二接触面接触,第二电极与第一接触面及第二接触面接触,从而在两个电极分别连接电源的正负极时,可以使两个加热件通电加热。相对于现有的两个加热陶瓷需要连接四个电极才能完成通电加热,本实用新型的两个加热件只需要两个电极就能够完成通电加热,从而减少了加热结构占据的空间,装配也更加简单,同时降低的电极的物料成本及生产组装成本。
技术特征:1.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均基本平行于所述第一接触面或所述第二接触面的方向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件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面上的第一发热单元,所述第二加热件包括位于所述第二接触面上的第二发热单元,所述第一发热单元与所述第二发热单元并联连接于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内部具有固定凹槽的密封件,所述密封件具有沿纵向方向相背的顶端与底端,所述密封件于所述顶端设置有安装开口,所述密封件于底端设置有连通所述固定凹槽的气道窗口,所述第一加热件与所述第二加热件能够通过所述安装开口间隔地安装于所述固定凹槽中,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穿过所述气道窗口且部分延伸至所述固定凹槽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件于所述固定凹槽内设置有分隔筋,所述分隔筋位于所述第一加热件与所述第二加热件之间,用于分隔所述第一加热件与所述第二加热件。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均包括沿纵向方向依次连接的第一段与第二段,所述第一段与所述加热组件接触,所述第二段的至少部分避开所述加热组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段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段的直径。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段的末端设置为锥形。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件包括从所述底端向顶端延伸形成具有竖直面的第一部分和具有两个对称倾斜面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的两个所述倾斜面上分别设置有与所述固定凹槽导通的进液穿孔。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件具有与所述第一接触面背离的第三接触面,所述第二加热件具有与所述第二接触面背离的第四接触面,所述第三接触面与所述第四接触面用于通过所述进液穿孔接收来自所述储液腔中的所述液体基质。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竖直面上设置有环绕于所述第一部分上的第一密封筋条,所述倾斜面上设置有环绕于所述进液穿孔的第二密封筋条。
12.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底座,所述底座设置有固定孔与固定凸部,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穿过所述固定孔,所述密封件于所述底端设置有固定凹部,所述固定凹部与所述固定凸部凹凸配合。
13.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件上设置有多个从底端延伸至所述固定凹槽的底壁上的毛细凹槽,并且所述毛细凹槽连通所述气道窗口。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雾化装置还包括支架,所述支架包括:
15.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技术总结本技术涉及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包括:壳体,壳体内限定有用于存储液体基质的储液腔;加热组件,包括第一加热件与第二加热件,第一加热件与第二加热件均用于加热源自储液腔的液体基质以生成气溶胶,第一加热件具有第一接触面,第二加热件具有与第一接触面相对布置的第二接触面;电极组件,电极组件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第一电极的至少部分以及第二电极的至少部分被夹持于第一加热件与第二加热件之间,并且第一电极同时与第一接触面及第二接触面接触,第二电极同时与第一接触面及第二接触面接触,从而使得第一接触面与第二接触面之间保持间隙。减少了加热结构占据的空间,装配也更加简单,同时降低了物料成本及生产组装成本。技术研发人员:刘海桃,戴朋新,鲁林海,徐中立,李永海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市合元科技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日:20230926技术公布日:2024/5/29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614/96337.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