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新讯 > 家具门窗制品及其配附件制造技术 > 一种基于温差发电的烟气循环烧烤炉  >  正文

一种基于温差发电的烟气循环烧烤炉

  • 国知局
  • 2024-07-10 17:26:35

本技术涉及能源机械设备,特别涉及一种基于温差发电的烟气循环烧烤炉。

背景技术:

1、烧烤作为一种中国传统特色美食制作方式,深受广大青年群体的喜爱。围坐在一起,品尝色香味俱全的美食的同时,交流畅谈,享受理想、有趣生活方式。

2、受限于烧烤过程中,不可避免产生大量热油烟,并且这些油烟温度高、成分复杂,烧烤地点局限在户外。然而,室内烧烤具有无视天气等优势,因此一直是烧烤群体较为追求的目标。

3、申请人通过研究发现,若在室内烧烤,烧烤产生污染物主要有颗粒物、油脂滴、一氧化碳等,成分复杂且难以协同去除;同时,肉类的滴落物中含有大量脂肪,油滴落与木炭反应,在木炭的高温下会被烧焦激发成带有香气的分子回到烟雾中,加剧了油烟的污染性,而由于室内烧烤环境较为封闭,烧烤油烟难以即使扩散,不仅会使服装染有异味,长期吸入热烟气会对人体肺部等呼吸道造成不可逆损伤,对居民生活环境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

4、部分烧烤设备,采用电源加热取代木炭,消耗大量的电能,经济性差,同时电加热烧烤食物的方式仍会产生热油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油烟污染问题,并且油烟处理也需额外增设电驱动油烟吸附净化设备,同样消耗了大量的电能,而且设备结构冗杂、体积较大,并且加热效果也往往不如木炭加热。因此,无论室内还是室外烧烤,亟需一种结构紧凑、高效燃烧、经济性良好的无烟烧烤炉。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温差发电的烟气循环烧烤炉。

2、一种基于温差发电的烟气循环烧烤炉,包括炉体、烧烤网、吸附层、风扇、水箱、雾化器、潜水泵、温差发电片、蓄电池;所述炉体包括炉壳,所述炉壳形成有循环腔室,所述炉壳包括加热区、进气区、处理区,所述进气区位于所述加热区上方,所述加热区与所述进气区之间为烧烤操作空间,所述烧烤网置于所述加热区上,所述吸附层设置于所述循环腔室入口处,所述风扇固定于所述进气区;所述水箱固定于所述炉体上部分,所述水箱底部设置所述雾化器,所述水箱中的水可以经所述雾化器喷射于所述循环腔室,所述处理区包括蓄水区,所述蓄水区位于所述处理区底部,所述潜水泵位于所述蓄水区,所述潜水泵可将所述蓄水区的水泵送至水箱,所述温差发电片可以利用循环腔室与加热区的温差发电,所述温差发电片与所述蓄电池连接。这样,可以,通过烧烤炉中设置循环腔室,采用吸附以及水雾聚集沉降方式去除油烟、颗粒物等,使得进入空气中的污染性气体减少,使得室内烧烤成为可能,并且,设置温差发电片,充分利用烧烤过程中产生的余热,从而,本申请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紧凑、高效燃烧、经济性良好等特点。

3、进一步,基于温差发电的烟气循环烧烤炉包括散热肋片、隔热膜、导热棒,所述散热肋片位于所述水箱下方空腔,所述温差发电片平行设置于所述散热肋片下方并与所述散热肋片接触,所述温差发电片周围贴覆所述隔热膜,从而使所述温差发电片冷端的热量可以通过所述散热肋片向所述循环腔室散发,所述导热棒与所述温差发电片贴合,所述导热棒可以将所述加热区的热量通过热传导的方式运输至所述温差发电片的热端。这样,可以充分利用烧烤炉的余热,增大温差,增强发电效率。

4、进一步,所述处理区靠近烧烤操作空间一侧设置工作隔热膜。这样,可以防止烧烤操作空间的热量直接通过处理区的壳体直接传递进入循环腔室中,进而防止出现温差发电片冷端散热不足而导致的发电效果不佳。

5、进一步,所述吸附层第一层采用吸油棉,第二层位于第一层上部,采用活性炭材料。这样,通过烟气吸附层,能够有效实现循环烟气的初步净化,保证烧烤食品的健康安全以及环境保护。

6、进一步,所述进气区设置上部拆卸口,所述蓄水区上方侧壁开设下部拆卸口。这样,可以观察烟气循环状态,并且方便维修烤炉。

7、进一步,基于温差发电的烟气循环烧烤炉包括冲孔网,所述冲孔网位于所述进气槽下方,与所述烧烤网平行放置。这样,冲孔网用于缓冲烟气与雾化器产生的水流速度,防止直接冲击炉体11底部而导致液滴四处飞溅。

8、进一步,所述冲孔网采用梅花形冲孔网。这样,可以实现对烟气及水滴缓冲。

9、进一步,所述炉体设置第一燃烧盘,第二燃烧盘,所述蓄水区呈现“t”字型,所述蓄水区高度略低于所述第一燃烧盘、所述第二燃烧盘,所述第一燃烧盘、所述第二燃烧盘位于所述蓄水区两侧。

10、进一步,所述第一燃烧盘、所述第二燃烧盘表面设置椭圆形阵列。这样,可以保证木炭燃烧区含有充足的氧气燃烧。

11、进一步,基于温差发电的烟气循环烧烤炉包括第一折流挡板、第二折流挡板、控流板,水箱固定块固定于所述炉体,所述水箱固定于所述水箱固定块,所述控流板设置于所述水箱固定块,可以使所述雾化器喷出的流体的喷射范围及控制烟气流动方向;所述第一折流挡板设置于所述处理区后壁,所述第一折流挡板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雾化器下方,所述第一折流挡板与竖直方向所呈的角度为30-50°;所述第二折流挡板位于所述冲孔网底部,位于所述蓄水区及所述燃烧盘的上方。这样,可以控制烟气流向以及雾化器喷射流体的流向。

12、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3、(1)与传统的烟气过滤后直接排放不同,本实用新型采用烟气循环处理,通过吸附层初步过滤的烟气,混合水雾后的低温流体一部分直接对温差发电片冷端进行强化散热,另一部分快速通过形成负压,从而引入新鲜冷空气,不仅进一步强化了散热,而且循环回流后进一步促进了木炭燃烧,在实现烟气净化的同时,极大的提高了温差发电片发电效率及烧烤效率,具备环保、高效、节能的特点;

14、(2)本实用新型通过温差发电片与石墨烯蓄电池组合,基于塞贝克效应的半导体温差发电片阵列产生电能,充分利用了木炭燃烧区的热量进行温差发电,用户无需额外配置电源,节约能源,具有良好经济效益。

15、(3)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通过巧妙的流道设计及烟气自循环方式实验热烟气净化处理,避免了冗杂的烟气处理设备。

技术特征:

1.一种基于温差发电的烟气循环烧烤炉,其特征在于,包括炉体、烧烤网、吸附层、风扇、水箱、雾化器、潜水泵、温差发电片、蓄电池;所述炉体包括炉壳,所述炉壳形成有循环腔室,所述炉壳包括加热区、进气区、处理区,所述进气区位于所述加热区上方,所述加热区与所述进气区之间为烧烤操作空间,所述烧烤网置于所述加热区上,所述吸附层设置于所述循环腔室入口处,所述风扇固定于所述进气区;所述水箱固定于所述炉体上部分,所述水箱底部设置所述雾化器,所述水箱中的水可以经所述雾化器喷射于所述循环腔室,所述处理区包括蓄水区,所述蓄水区位于所述处理区底部,所述潜水泵位于所述蓄水区,所述潜水泵可将所述蓄水区的水泵送至水箱,所述温差发电片可以利用循环腔室与加热区的温差发电,所述温差发电片与所述蓄电池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温差发电的烟气循环烧烤炉,其特征在于,包括散热肋片、隔热膜、导热棒,所述散热肋片位于所述水箱下方空腔,所述温差发电片平行设置于所述散热肋片下方并与所述散热肋片接触,所述温差发电片周围贴覆所述隔热膜,从而使所述温差发电片冷端的热量可以通过所述散热肋片向所述循环腔室散发,所述导热棒与所述温差发电片贴合,所述导热棒可以将所述加热区的热量通过热传导的方式运输至所述温差发电片的热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温差发电的烟气循环烧烤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区靠近烧烤操作空间一侧设置工作隔热膜。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基于温差发电的烟气循环烧烤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层第一层采用吸油棉,第二层位于第一层上部,采用活性炭材料。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基于温差发电的烟气循环烧烤炉,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区设置上部拆卸口,所述蓄水区上方侧壁开设下部拆卸口。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温差发电的烟气循环烧烤炉,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气槽、冲孔网,所述冲孔网位于所述进气槽下方,所述冲孔网与所述烧烤网平行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于温差发电的烟气循环烧烤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孔网采用梅花形冲孔网。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于温差发电的烟气循环烧烤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炉体设置第一燃烧盘,第二燃烧盘,所述蓄水区呈现“t”字型,所述蓄水区高度略低于所述第一燃烧盘、所述第二燃烧盘,所述第一燃烧盘、所述第二燃烧盘位于所述蓄水区两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基于温差发电的烟气循环烧烤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燃烧盘、所述第二燃烧盘表面设置椭圆形阵列。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基于温差发电的烟气循环烧烤炉,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折流挡板、第二折流挡板、控流板,水箱固定块固定于所述炉体,所述水箱固定于所述水箱固定块,所述控流板设置于所述水箱固定块,可以使所述雾化器喷出的流体的喷射范围及控制烟气流动方向;所述第一折流挡板设置于所述处理区后壁,所述第一折流挡板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雾化器下方,所述第一折流挡板与竖直方向所呈的角度为30-50°;所述第二折流挡板位于所述冲孔网底部,位于所述蓄水区及所述燃烧盘的上方。

技术总结一种基于温差发电的烟气循环烧烤炉,炉体包括炉壳,炉壳形成有循环腔室,炉壳包括加热区、进气区、处理区,进气区位于加热区上方,加热区与进气区之间为烧烤操作空间,烧烤网置于加热区上,吸附层设置于循环腔室入口处,风扇固定于进气区;水箱固定于炉体上部分,水箱底部设置雾化器,水箱中的水可以经雾化器喷射于循环腔室,处理区包括蓄水区,蓄水区位于处理区底部,潜水泵位于蓄水区,潜水泵可将蓄水区的水泵送至水箱,温差发电片可以利用循环腔室与加热区的温差发电,温差发电片与蓄电池连接。从而实现烧烤炉的结构紧凑、高效燃烧、经济性良好等特点。技术研发人员:杨猛,郑锦铭,叶浩然,杨法宝,俞章城,葛睿,徐象国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大学技术研发日:20230705技术公布日:2024/6/11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615/63237.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