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喷式供氧储氧装置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7-05 16:56:21
本技术涉及供氧设备,特别是涉及一种自喷式供氧储氧装置。
背景技术:
1、现有作业人员在使用呼吸面罩进行吸氧时,一般是采用主动式吸氧方式,即作业人员以主动吸气的方式克服呼吸阻力实现吸氧。但是对于一些呼吸困难的作业人员来说,主动式吸氧方式呼吸阻力比较大,吸气比较费力。为了使得作业人员减小呼吸阻力,吸氧省力、轻松,实用新型人设计了一种自喷式供氧设备,实现自喷式供氧。此种自喷式供氧方式一直持续不间断地自发供氧,而作业人员是一呼一吸,只有在吸气的时候才需要吸氧,而呼气时是吐气不需要吸氧,基于两者各自的特点,实用新型人设计了一种储氧气囊,将作业人员在呼气时自喷式供氧方式自喷的多余氧气存在储氧气囊里面,当氧气瓶中的氧气不足了,储氧气囊供氧,作业人员可以吸取储氧气囊中的氧气。由此实用新型人设计了一种自喷式供氧储氧装置,实用新型人对设计的技术进行了文献检索,并未发现与本实用新型相似的机械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供一种新型的自喷式供氧储氧装置。
2、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
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喷式供氧储氧装置,其包括氧气瓶、调压阀、氧气输送管、自喷式供氧调节阀、第一进气管、第一三通管、第二进气管、储氧管、储氧气囊、第二三通管、呼吸管、排气管和呼吸面罩。
4、所述氧气瓶通过调压阀与氧气输送管的一端相连接,所述氧气输送管的另一端通过自喷式供氧调节阀与第一进气管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一进气管的另一端与第一三通管的第一管口相连接,所述第一进气管内设有第一进气单向阀,仅仅使得第一进气管中氧气进入第二进气管或储氧气囊,所述第一三通管的第二管口与第二进气管的一端相连接、第三管口与储氧管的一端相连接,所述储氧管的另一端与储氧气囊相连接,所述第二进气管的另一端与第二三通管的第一管口相连接,所述第二进气管内设有第二进气单向阀,仅仅使得第一进气管或储氧气囊中氧气进入呼吸管,所述第二三通管的第二管口与呼吸管的一端相连接、第三管口与排气管相连接,所述排气管内设有排气单向阀,仅仅使得呼吸管中的呼气通过排气管排出,所述呼吸管的另一端与呼吸面罩的呼吸口相连接。
5、所述调压阀对氧气瓶中氧气调压,使得氧气瓶输出设定压力的氧气至氧气输送管,所述自喷式供氧调节阀对氧气输送管输送来的氧气进行自喷式供氧并将氧气输送至第一进气管,所述第一进气管中的部分氧气依次通过第一三通管、第二进气管、第二三通管和呼吸管进入呼吸面罩供作业人员吸氧用,所述第一进气管中的多余氧气依次通过第一三通管和储氧管进入储氧气囊储存,作业人员呼出的气体依次通过呼吸管和排气管排出。
6、其中,所述自喷式供氧调节阀包括配合固定的下壳和上盖,所述下壳的侧壁固定连通有氧气进入接头、相对侧壁固定连通有氧气出送接头,所述氧气进入接头内固定有支撑环,所述氧气进入接头内穿设有阀芯并置于下壳内,所述阀芯包括阀芯顶杆、及分别固定在阀芯顶杆两端的阀瓣和阀芯支头,所述阀芯顶杆的竖直段置于氧气进入接头内、弧形段置于下壳内,所述阀瓣置于氧气进入接头内,且所述阀瓣的瓣头放置在支撑环上,使得所述阀瓣堵住氧气进入接头,所述氧气进入接头与氧气出送接头不相通,所述阀芯支头置于下壳内中间位置处、且不与下壳接触,所述氧气进入接头内放置有弹簧且弹簧位于阀瓣上方,所述氧气进入接头和氧气输送管相连接以使得弹簧压缩将阀瓣压在支撑环上,所述氧气出送接头与第一进气管相连接,所述下壳和上盖之间夹设有薄膜,所述薄膜的中间位置处设有按压部,所述上盖的中间位置处开设有穿孔,所述螺母固定在上盖的顶部中间位置处,一螺杆依次穿设螺母的螺母孔和穿孔,所述阀芯支头和螺杆分别位于按压部的正下方和正上方。
7、在需要自喷式供氧时,拧所述螺杆使得螺杆向按压部靠近并压下按压部,所述按压部向下按压阀芯支头,所述阀瓣的一边随之抬起,使得所述氧气进入接头与氧气出送接头相通以实现自喷式供氧。
8、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自喷式供氧储氧装置,当作业人员带上呼吸面罩后,利用调压阀进行氧气调压,氧气瓶中经调压后的氧气通过氧气输送管流入自喷式供氧调节阀中,拧动螺杆使得螺杆向下按压薄膜的按压部,薄膜的按压部向下按压阀芯的阀芯支头,阀芯顶杆带动阀瓣的一边随之抬起,氧气进入接头中的氧气通过阀瓣抬起处的缝隙进入下壳内,再流经相连通的氧气出送接头进入第一进气管,第一进气管中的部分氧气依次通过第一三通管、第二进气管、第二三通管和呼吸管进入呼吸面罩,为作业人员自喷式供氧,第一进气管中的多余氧气依次通过第一三通管和储氧管进入储氧气囊储存,作业人员呼出的气体依次通过呼吸管和排气管排出。自喷式供氧设备实现自喷式供氧,减小呼吸阻力,使得作业人员顺畅吸氧,吸氧省力,并将多余的氧气存储在储氧气囊中,在氧气瓶中氧气不足时,储氧气囊中的氧气为作业人员吸氧用。
技术特征:1.一种自喷式供氧储氧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氧气瓶、调压阀、氧气输送管、自喷式供氧调节阀、第一进气管、第一三通管、第二进气管、储氧管、储氧气囊、第二三通管、呼吸管、排气管和呼吸面罩;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喷式供氧储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喷式供氧调节阀包括配合固定的下壳和上盖,所述下壳的侧壁固定连通有氧气进入接头、相对侧壁固定连通有氧气出送接头,所述氧气进入接头内固定有支撑环,所述氧气进入接头内穿设有阀芯并置于下壳内,所述阀芯包括阀芯顶杆、及分别固定在阀芯顶杆两端的阀瓣和阀芯支头,所述阀芯顶杆的竖直段置于氧气进入接头内、弧形段置于下壳内,所述阀瓣置于氧气进入接头内,且所述阀瓣的瓣头放置在支撑环上,使得所述阀瓣堵住氧气进入接头,所述氧气进入接头与氧气出送接头不相通,所述阀芯支头置于下壳内中间位置处、且不与下壳接触,所述氧气进入接头内放置有弹簧且弹簧位于阀瓣上方,所述氧气进入接头和氧气输送管相连接以使得弹簧压缩将阀瓣压在支撑环上,所述氧气出送接头与第一进气管相连接,所述下壳和上盖之间夹设有薄膜,所述薄膜的中间位置处设有按压部,所述上盖的中间位置处开设有穿孔,螺母固定在上盖的顶部中间位置处,一螺杆依次穿设螺母的螺母孔和穿孔,所述阀芯支头和螺杆分别位于按压部的正下方和正上方;在需要自喷式供氧时,拧所述螺杆使得螺杆向按压部靠近并压下按压部,所述按压部向下按压阀芯支头,所述阀瓣的一边随之抬起,使得所述氧气进入接头与氧气出送接头相通以实现自喷式供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喷式供氧储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瓣头间隔设置在阀瓣的边沿周缘。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喷式供氧储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截面为圆形下壳,所述上盖截面为圆形上盖,所述下壳和上盖的对接处通过卡箍卡接。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喷式供氧储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薄膜与上盖之间夹设有垫圈。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喷式供氧储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三通管替换为四通管,所述四通管的第四管口固定连通有补气管,所述补气管内设有补气单向阀,仅仅使得外部的空气通过补气管进入储氧气囊或第二进气管,在所述氧气瓶中氧气不足或储氧气囊中氧气不足时,外部空气依次通过补气管、四通管和储氧管进入储氧气囊储存,或外部空气依次通过补气管、四通管、第二进气管、第二三通管和呼吸管进入呼吸面罩供作业人员吸氧用。
技术总结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喷式供氧储氧装置,包括氧气瓶、调压阀、氧气输送管、自喷式供氧调节阀、第一进气管、第一三通管、第二进气管、储氧管、储氧气囊、第二三通管、呼吸管、排气管和呼吸面罩;调压阀对氧气瓶中氧气调压,使得氧气瓶输出设定压力的氧气至氧气输送管,自喷式供氧调节阀对氧气输送管输送来的氧气进行自喷式供氧并将氧气输送至第一进气管,第一进气管中的部分氧气依次通过第一三通管、第二进气管、第二三通管和呼吸管进入呼吸面罩供作业人员吸氧用,第一进气管中的多余氧气依次通过第一三通管和储氧管进入储氧气囊储存,作业人员呼出的气体依次通过呼吸管和排气管排出。技术研发人员:吴冬华,吴佳豪,包晓辰,何佳,樊梦雅,王楠,许骥,马骏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特色医学中心技术研发日:20230714技术公布日:2024/2/1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617/45417.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