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新讯 > 水利排水,给水工程装置的制造及其处理技术 > 一种市政公路排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  正文

一种市政公路排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7-09 17:37:05

本技术涉及公路排水,具体涉及一种市政公路排水结构。

背景技术:

1、市政公路排水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有效地将降雨水和路面排放的水排除出道路和周围环境,以维护道路的可行性和行车安全。

2、排水井是市政公路排水系统中重要之一,通常位于道路两侧或道路中央,主要用于为积水提供一个集中的排放点并收集道路表面积水,然后将积水引入下水道系统或其他排水装置中。

3、然而,排水井在实际使用中容易堆积杂物而堵塞,排水井的井口与地面连通,树叶、垃圾、泥沙等杂物容易进入排水井中,这些杂物进入排水井可能会堵塞排水管道,从而导致道路积水,甚至造成交通拥堵和道路损坏。

4、现有技术中针对堵塞问题,在排水井中设置有过滤系统,用于拦截杂物,防止堵塞,但是过滤系统会影响排水效率,特别在疏于对过滤系统进行清洁时,排水效率会进一步受到影响,这在面对突发的强降雨等需要大量排水的情况下,会面对排水效率不足的问题。

5、基于此,研究一种市政公路排水结构是必要的。

技术实现思路

1、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市政公路排水结构,可以有效地解决过滤系统会降低排水井的排水效率而不能很好地应对突发大量排水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3、一种市政公路排水结构,包括蓄水井、过滤板、第一排水管和第二排水管;所述蓄水井顶部布置有格栅盖;

4、所述过滤板设置在蓄水井中,第一排水管与蓄水井的连通点位于过滤板下方,第一排水管连通蓄水井和下水管道;

5、所述第二排水管为u形虹吸管,第二排水管竖直布置,第二排水管的一端与蓄水井连通并分布在过滤板上方,其另一端连通下水管道。

6、进一步的,所述蓄水井的侧壁开有溢流口,溢流口与第一排水管连通,溢流口分布在过滤板与蓄水井底之间,使蓄水井的底部形成净水区;所述蓄水井外布置有水泵,水泵从净水区抽水。

7、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排水管布置在蓄水井的中部,过滤板的中部具有一个通过口,第二排水管竖直穿过通过口和蓄水井的底部与下水管道连通。

8、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排水管包括上游管、下游管和u型弯管,所述下游管竖直穿过通过口和蓄水井的底部与下水管道连通,上游管平行布置在下游管的一侧并通过u型弯管与下游管连接。

9、进一步的,所述格栅盖和第二排水管之间设置有网兜,网兜吊装在蓄水井的内壁上。

10、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

11、(1)本实用新型采用第一排水管和第二排水管两条排水路线,正常情况下积水经过过滤板从第一排水管排向下水管道,可以有效防止排水井堵塞,减少树叶、垃圾、泥沙等杂物进入排水管道,降低了维护频率和排水故障的风险;若遇到突发强降雨等需要大面积排水的情况,而仅靠第一排水管和过滤板这一条排水路线无法满足排水需求时,蓄水井内的水位会不停攀升,直到水位攀升到第二排水管以上时,会触发虹吸效应,第二排水管会跳过过滤板将水直接吸走并转而排向下水管道,从而增加排水的效率,有效地解决过滤系统会降低排水井的排水效率不能很好地应对突发大量排水的问题,既能保证正常情况下对杂物的过滤处理,防止管道堵塞,又能保证在突发大量排水情况下的排水效率。

12、(2)本实用新型利用虹吸原理自动触发第二排水管,无需额外的控制系统,以确保第二排水管在大面积降雨或水位上升时能够及时快速排水,避免了电子元件和电气线路在潮湿环境中容易故障的问题,无需频繁进行维护,增加了排水的可靠性,降低了维护成本和开发成本。

13、(3)本实用新型蓄水井的侧壁开有溢流口,溢流口与第一排水管连通,溢流口分布在过滤板与蓄水井底之间,使蓄水井的底部形成净水区,通过水泵从净水区抽水,转而用于灌溉绿化带,能够合理利用过滤后的水,增加过滤板的收益,降低植被的灌溉成本。

技术特征:

1.一种市政公路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蓄水井、过滤板、第一排水管和第二排水管;所述蓄水井顶部布置有格栅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市政公路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井的侧壁开有溢流口,溢流口与第一排水管连通,溢流口分布在过滤板与蓄水井底之间,使蓄水井的底部形成净水区;所述蓄水井外布置有水泵,水泵从净水区抽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市政公路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排水管布置在蓄水井的中部,过滤板的中部具有一个通过口,第二排水管竖直穿过通过口和蓄水井的底部与下水管道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市政公路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排水管包括上游管、下游管和u型弯管,所述下游管竖直穿过通过口和蓄水井的底部与下水管道连通,上游管平行布置在下游管的一侧并通过u型弯管与下游管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市政公路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格栅盖和第二排水管之间设置有网兜,网兜吊装在蓄水井的内壁上。

技术总结本技术涉及一种市政公路排水结构,包括蓄水井、过滤板、第一排水管和第二排水管;蓄水井顶部布置有格栅盖;过滤板设置在蓄水井中,第一排水管与蓄水井的连通点位于过滤板下方,第一排水管连通蓄水井和下水管道;第二排水管为U形虹吸管,第二排水管竖直布置,第二排水管的一端与蓄水井连通并分布在过滤板上方,其另一端连通下水管道。本技术采用第一排水管和第二排水管两条排水路线,正常情况下积水经过过滤板从第一排水管排向下水管道,可以有效防止排水井堵塞,若遇到突发强降雨等需要大面积排水的情况,水位攀升到第二排水管以上时,会触发虹吸效应,第二排水管会跳过过滤板将水直接吸走并转而排向下水管道,从而增加排水的效率。技术研发人员:齐伟,金洪涛,刘志涛,霍俊明,王正敏,向志强,赵康烁,孙睿泽,王志全,倪佩,苗佳林,吕少杰,廖家友,王振宏,李志豪,谌军辉,孙阔,王雷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建七局(上海)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日:20230921技术公布日:2024/6/11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617/59937.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