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新讯 > 水利排水,给水工程装置的制造及其处理技术 > 一种雨污合流末端处理结构的制作方法  >  正文

一种雨污合流末端处理结构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7-09 17:37:40

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具体涉及一种雨污合流末端处理结构。

背景技术:

1、大量老旧城区及农村的居民生活排水系统未进行雨污分流,雨水污水共用一根排水管排入河道、湖泊等自然水系,对自然水体和土壤造成较大污染,虽然近年来通过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将污水管单独接入污水处理厂,但改造工程需要从居民入户排水管开始,逐级进行全面改造,工程量十分巨大,尚有大量老旧城区及农村地区因土地权属、资金等因素无法改造到位。

2、申请号为202022844129.4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通过浮力实现自控的雨污分流截流井,该专利通过浮力实现自控的雨污分流截流井,雨水初期,截流井中水位较低,起落挡板遮盖排放管。初期雨水汇入截流井后,连同截污管中的污水一起进入污水处理厂;随着汇集到截流井中的水量逐渐增大,井中水位上升到超过空心浮球所处的高度时,由于水的浮力,带动空心浮球向上浮动,使得起落挡板向上移动,起落挡板打开,截流井内水大量经过排放管向外排放。

3、但雨污分流截流井日常的主要作用是收集污水,并通过截流管输送至污水厂进行处理,这就导致雨污分流截流井底部会沉积有污泥,雨水初期,雨量相对较小,只能冲去很少一部分污泥。随着雨量增大,空心浮球带动起落挡板打开,虽然中期雨水较为干净,但受底部污泥影响,干净的雨水受到污染,排出的雨水仍会对自然水体造成污染。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雨污合流末端处理结构,在管线末端设置集水坑,将日常水量较少的污水和初期雨水排入污水管网,雨量较大时,将雨水排入雨水管网,无需对全段排水系统进行改造,占地面积小,施工时间短,较为便捷。

2、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雨污合流末端处理结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包括集水坑、设置在集水坑底部一侧的污水管、用于过滤进入集水坑内的污水以防止杂物堵塞污水管的过滤结构、分别设置在集水坑两侧的雨污水进水管和排水管;所述过滤结构水平安装在集水坑内,雨污水进水管和排水管的底面与过滤结构的上表面平齐;

3、其中,所述过滤结构上还设有用于控制过滤结构启闭的叶片结构,叶片结构具有开启位和闭合位,处于开启位的叶片结构的叶片开启,使得污水经过滤结构过滤后进入集水坑底部;处于闭合位的叶片结构的叶片闭合,对过滤结构下方的污水进行分隔,避免污染雨水并使雨水通过排水管排出。

4、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过滤结构为钢格栅。

5、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叶片结构为弹性活动百叶,弹性活动百叶均布在过滤结构上。

6、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弹性活动百叶包括活动百叶和弹性钢片,活动百叶通过弹性钢片连接在钢格栅的上表面,活动百叶朝向排水管的一侧倾斜,倾斜设置的活动百叶用于在常态时供污水通过,在雨水流量到达设定值时,活动百叶受雨水冲击贴合在钢格栅上,使雨水通过排水管排出。

7、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污水管上安装有电磁阀,所述集水坑内设有用于控制电磁阀启闭的第一液位传感器和第二液位传感器,所述第一液位传感器设置在过滤结构的上方,所述第二液位传感器设置在过滤结构的下方。

8、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集水坑底部倾斜设置,污水管所处的一侧低于另一侧,使得污水受重力流入污水管。

9、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集水坑底部还设有排水基坑,排水基坑设置在靠近污水管的一侧,使得污水中的泥污流入排水基坑,以减少集水坑底面的泥污,所述污水管的底面与排水基坑的底面平齐。

10、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集水坑内还设有检修爬梯。

11、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12、1、改造费用低,改造难度小:相比全线雨污合流管的改造,本实用新型只需要在末端插入一段处理设施即可,大大降低改造难度和费用。

13、2、治理初期雨水污染:不仅可以消纳污水,还可以将污染较为严重的初期雨水也排入污水管。下雨时雨水连同路面上的尘土进入下水管道,并冲刷下水管道,导致初期雨水污染严重,而下雨初期雨量相对较小,雨污水的冲击力不足以将活动百叶闭合,实现将污染较为严重的初期雨水排入污水管。

14、3、自动化程度高:本实用新型的电磁阀及活动百叶均通过雨量控制,无需人工处理。电磁阀的启闭通过集水坑内的液位高度控制,弹性活动百叶的启闭通过雨水流量控制,当雨水流量增大时,其冲击力也随之增大,雨水冲击弹性活动百叶使弹性活动百叶贴合在钢格栅上,实现弹性活动百叶的闭合。

15、4、改善环境:雨污合流管出水口日常不再有污水直接排入自然水体,对水环境、大气环境等有非常大的改善作用。

16、5、合理使用污水处理厂消纳能力:如果将雨污合流水全部排入污水管网,对污水处理厂的压力将极大提高,采用本实用新型后,对雨污水合理分流,合理处理,初期雨水污染严重,排入污水管经污水处理厂处理,中后期雨水相对干净,可直接或经简单处理后排入自然水体。

17、6、占地面积小,设施布置灵活,可在雨污合流管末端选择任意位置布置。

技术特征:

1.一种雨污合流末端处理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集水坑(11)、设置在集水坑(11)底部一侧的污水管(9)、用于过滤进入集水坑(11)内的污水以防止杂物堵塞污水管(9)的过滤结构、分别设置在集水坑(11)两侧的雨污水进水管(2)和排水管(10);所述过滤结构水平安装在集水坑(11)内,雨污水进水管(2)和排水管(10)的底面与过滤结构的上表面平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污合流末端处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结构为钢格栅(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污合流末端处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叶片结构为弹性活动百叶(6),弹性活动百叶(6)均布在过滤结构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雨污合流末端处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活动百叶(6)包括活动百叶和弹性钢片,活动百叶通过弹性钢片连接在钢格栅(3)的上表面,活动百叶朝向排水管(10)的一侧倾斜。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雨污合流末端处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管(9)上安装有电磁阀(8),所述集水坑(11)内设有用于控制电磁阀(8)启闭的第一液位传感器(4)和第二液位传感器(5),所述第一液位传感器(4)设置在过滤结构的上方,所述第二液位传感器(5)设置在过滤结构的下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污合流末端处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坑(11)底部倾斜设置,污水管(9)所处的一侧低于另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雨污合流末端处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坑(11)底部还设有排水基坑(7),排水基坑(7)设置在靠近污水管(9)的一侧,所述污水管(9)的底面与排水基坑(7)的底面平齐。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雨污合流末端处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坑(11)内还设有检修爬梯(1)。

技术总结本技术提供一种雨污合流末端处理结构,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包括集水坑、设置在集水坑底部一侧的污水管、用于过滤进入集水坑内的污水以防止杂物堵塞污水管的过滤结构、分别设置在集水坑两侧的雨污水进水管和排水管;所述过滤结构水平安装在集水坑内,雨污水进水管和排水管的底面与过滤结构的上表面平齐;本技术改造费用低,改造难度小,相比全线雨污合流管的改造,本技术只需要在末端插入一段处理设施即可,大大降低改造难度和费用。技术研发人员:代琦,邹梦宬,陈飞军,陈运涛,张彦妮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市园林工程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日:20231117技术公布日:2024/6/11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617/59965.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