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新讯 > 摄影电影,光学设备的制造及其处理,应用技术 > 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  正文

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6-21 12:05:55

本发明涉及采用电子照相记录系统的图像形成装置,例如激光打印机、复印机或传真机。

背景技术:

1、传统上,采用电子照相系统或静电记录系统的图像形成装置已经使用电晕带电器作为诸如电子照相感光体或静电记录介电体的感光鼓的带电单元。近年来,由于诸如低臭氧和低功率的优点,采用接触式带电系统的装置已付诸实践,该接触式带电系统通过使施加电压的带电部件与感光鼓接触来使感光鼓带电。

2、特别地,从带电稳定性的观点来看,使用带电辊作为带电部件的辊式带电系统是有利的。采用辊式带电系统的接触式带电器通过使充当带电部件的中阻弹性辊与感光鼓压力接触并向其施加电压来使感光鼓带电。具体而言,由于带电是通过将电流从带电部件放电到感光鼓来进行的,因此根据巴申定律,通过施加等于或高于特定阈值电压的电压来开始带电。

3、例如,当通过使带电辊与具有25μm厚的感光层并且充当感光鼓的opc感光体压力接触来进行带电过程时,通过向带电辊施加等于或高于约550v的电压,感光体的表面电位开始上升,如图5所示。从那时起,感光体的表面电位相对于所施加的电压以斜率1线性上升。该阈值电压在下文中被定义为带电开始电压vth。

4、换而言之,为了获得暗电位vd,即电子照相所需的感光体的表面电位,对于带电辊需要等于或高于vd+vth的直流电压。通过仅向接触式带电部件施加直流(dc)电压来使感光鼓带电的这种接触式带电系统被称为“接触式直流带电系统”。

5、与电晕带电系统相比,接触式直流带电系统能够减少含臭氧的放电产物;然而,其主要带电机制涉及从带电部件到感光鼓的放电现象,因此作为放电的结果产生微量的放电产物。此外,放电现象改变了感光鼓的表面。放电产物和改质的感光鼓表面发生电阻降低,特别是在高温、高湿环境中;因此图像形成所需的表面电位并没有形成在感光鼓上,并且可能难以通过使用显像辊来显像期望的图像。

6、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通常做法是通过在逐渐刮削改质的感光鼓表面和感光鼓表面上的放电产物时继续打印,来对放电产物和改质的感光鼓表面进行同时刮削。具体地,用带电部件、显像辊或清洁刮刀刮削感光鼓表面,所述带电部件、显像辊或清洁刮刀去除残留在感光鼓表面上的显像剂并且设置成与感光鼓接触。然而,近年来,感光鼓的寿命变得更长,从而难以在感光鼓的整个寿命中保持刮削感光鼓表面。

7、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带电系统,该带电系统不涉及放电现象作为解决放电产物和感光鼓表面改质的措施,而不必诉诸于感光鼓表面的刮削。专利文献1提出了一种系统,其中将电荷注入层设置在感光鼓的最外表面上,并且通过从带电刷直接注入电荷来使感光鼓带电。

8、根据该结构,与涉及放电的带电不同,带电部件直接与感光鼓欧姆接触并注入电荷;因此,可以减少放电产物的生成和由放电引起的感光鼓表面的改质。

9、引文列表

10、专利文献

11、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号7-5748

技术实现思路

1、技术问题

2、然而,专利文献1具有以下问题。根据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结构,只有带电部件与感光鼓直接接触的部分是可带电的,因此,为了防止微观带电故障,带电刷辊必须在特定压力下与感光鼓接触。此外,通过以双倍速度在与感光鼓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旋转带电刷辊来增加接触点。在一些情况下,这导致带电故障,因为感光鼓表面上的划痕以及带电刷的导电涂层从带电刷辊脱离,并且在残留于感光鼓上的未转印显像剂粘附到带电刷辊的部位处引起不足的电荷注入。

3、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减少带电不均匀性,同时减少放电产物的生成以及由涉及向感光鼓表面中的直接电荷注入的带电结构中的放电引起的感光鼓表面的改质。

4、问题的解决方案

5、鉴于上述,本发明包括:感光鼓,该感光鼓是可旋转的并且包括支承体和构成表面的表面层;第一带电部件,其通过与感光鼓的表面接触而形成第一带电部,并且在第一带电部中使感光鼓的表面带电;显像部件,其在显像部件面对感光鼓表面的面对部中将显像剂供给到感光鼓的表面;第二带电部件,其在第二带电部件面向感光鼓表面的第二带电部中,使已经通过第一带电部件带电的感光鼓的表面带电,在感光鼓的旋转方向上,第二带电部位于第一带电部的下游并且在所述面对部的上游;第一带电电压施加单元,其将第一带电电压施加到第一带电部件;第二带电电压施加单元,其将第二带电电压施加到第二带电部件;以及控制单元,其控制第一带电电压施加单元和第二带电电压施加单元,其中感光鼓的表面层具有1.0×109ω·cm以上且1.0×1014ω·cm以下的体积电阻率,并且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施加到第二带电电压施加单元的第二带电电压,使得在第二带电部件和通过第一带电部件带电的感光鼓表面之间形成的第二电位差等于或高于放电起始电压。

6、发明的有利效果

7、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能够减少带电不均匀性,同时减少由涉及将电荷直接注入感光鼓表面的带电结构中的放电引起的感光鼓表面的改质以及放电产物的生成。

技术特征: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带电部件具有固定刷的形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带电部件具有刷辊的形式。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带电部件具有导电性。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带电部件具有1.0×104ω·cm以上且1.0×108ω·cm以下的电阻值。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控制单元执行控制,使得所述第一带电电压的绝对值小于在所述感光鼓通过第二带电电压带电之后形成的感光鼓的表面电位。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施加到所述第一带电电压施加单元的第一带电电压,使得在所述感光鼓表面和所述第一带电部件之间形成的第一电位差小于所述放电起始电压。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控制单元执行控制,使得在所述第一带电部件中流动的带电电流是在所述第一带电部件和所述第二带电部件中流动的带电电流的总值的30%以上。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带电部件具有辊的形式。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带电部件的最外表面具有1.0×1012ω·cm以上的体积电阻率。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带电部件的最外表面具有0.5至3.0μm的表面ra。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带电部件被设置成不接触所述感光鼓。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感光鼓的表面层是电荷注入层。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电荷注入层具有导电颗粒分散在粘合剂树脂中的结构。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电荷注入层由非晶硅组成。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

17.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带电部件的带电区域在纵向上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带电部件的带电区域在纵向上的宽度。

18.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清洁刮刀,所述清洁刮刀去除所述感光鼓上的异物并且在所述转印部和所述感光鼓彼此接触的接触部与所述第一带电部件和所述感光鼓彼此接触的接触部之间接触所述感光鼓的表面。

19.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感光鼓和所述显像部件被设置成彼此不接触。

20.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通过将交流偏压叠加在直流偏压上而获得的偏压被施加到显像部件,并且当交流偏压使显像部件的显像剂相对于感光鼓上的图像部和非图像部进行往复运动时,显像剂被显像。

技术总结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带电刷,其在与感光鼓的表面产生接触的第一带电部中使包括支承体和构成表面的表面层的感光鼓表面带电;显像部件,其在显像部件面对感光鼓表面的面对部中将显像剂供给到感光鼓表面;以及带电辊,其使已通过带电刷带电的感光鼓的表面带电,并且在感光鼓的旋转方向上位于第一带电部的下游并且在面对部的上游,其中感光鼓的表面层具有1.0×10<supgt;9</supgt;Ω·cm至1.0×10<supgt;14</supgt;Ω·cm的体积电阻率,并且执行控制使得在带电辊和通过带电刷带电的感光鼓表面之间形成的第二电位差等于或大于放电起始电压。技术研发人员:田中宏树,泽村直弥,松川显久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佳能株式会社技术研发日:技术公布日:2024/5/16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618/25552.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