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成像镜头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6-21 12:27:52
本申请涉及光学元件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光学成像镜头。
背景技术:
1、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移动设备手机的地位越来越高,手机向高性能、高品质发展的趋势愈发明显。手机摄像技术是手机高性能的重要体现,在保证高性能的情况下,超薄的镜头越来越成为终端客户的追求。超薄镜头的特点是具有超小的镜头尺寸,同时这也是超薄镜头设计制作的难点。
2、以五片式镜头架构为例,不但存在成型可行性和组立稳定性差的问题,而且超薄镜头杂散光出现的角度更多,杂散光严重影响镜头的质量。因此,如何在保证镜头超薄特性的前提下,提升镜片成型可行性和组立稳定性,如何有效地遮挡多余的光线,改善杂散光,提高镜头的成像品质,以满足客户的更高需求,成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当前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光学成像镜头,该光学成像镜头可包括镜筒和装配于所述镜筒内的多个透镜和至少一个间隔元件。所述多个透镜可包括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的: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具有光焦度的第三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四透镜以及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五透镜。所述至少一个间隔元件可包括:第一间隔元件,位于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之间并与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相接触。所述镜筒的像侧端外径d0m、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0、所述光学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所述镜筒的物侧端面至所述第一间隔元件的物侧面沿所述光轴方向的距离ep01与所述光学成像镜头的相对f数fno可满足:25<d0m/r10+f/ep01×fno<45。
2、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镜筒的像侧端内径d0m、所述镜筒的物侧端内径d0s与所述第五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5可满足:10<(d0m-d0s)/ct5<25。
3、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至少一个间隔元件还可包括:第四间隔元件,位于所述第四透镜和所述第五透镜之间并与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相接触。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6、所述第三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所述第四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4s与所述第四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4可满足:10<|r6/ct3|+d4s/ct4<34。
4、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至少一个间隔元件还可包括:第三间隔元件,位于所述第三透镜和所述第四透镜之间并与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相接触。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5、所述第三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3s、所述第三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外径d3m与所述第三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可满足:6<|r5/d3s|+d3m/ct3<15。
5、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至少一个间隔元件还可包括:第四间隔元件,位于所述第四透镜和所述第五透镜之间并与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相接触。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2、所述第二透镜和所述第三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23、所述第四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4s与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0可满足:15<r2/t23+|d4s/r10|<42。
6、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至少一个间隔元件还可包括:第四间隔元件,位于所述第四透镜和所述第五透镜之间并与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相接触。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2、所述第一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1s与所述第四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外径d4m可满足:16<(|r2/d1s|+|d4m/r10|)×fno<30。
7、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至少一个间隔元件还可包括:第二间隔元件,位于所述第二透镜和所述第三透镜之间并与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相接触;第三间隔元件,位于所述第三透镜和所述第四透镜之间并与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相接触;以及第四间隔元件,位于所述第四透镜和所述第五透镜之间并与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相接触。所述第二间隔元件至所述第三间隔元件沿所述光轴方向的距离ep23、所述第二透镜和所述第三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23、所述第三间隔元件至所述第四间隔元件沿所述光轴方向的距离ep34与所述第三透镜和所述第四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34可满足:1<ep23/t23+ep34/t34<5。
8、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至少一个间隔元件还可包括:第四间隔元件,位于所述第四透镜和所述第五透镜之间并与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相接触;以及第五间隔元件,位于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并与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相接触。所述第一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1s、所述第一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1与所述第四间隔元件至所述第五间隔元件沿所述光轴方向的距离ep45可满足:30<d1s/ct1+d0m/ep45×fno<45。
9、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至少一个间隔元件还可包括:第二间隔元件,位于所述第二透镜和所述第三透镜之间并与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相接触;第三间隔元件,位于所述第三透镜和所述第四透镜之间并与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相接触;以及第四间隔元件,位于所述第四透镜和所述第五透镜之间并与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相接触。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在所述光轴上距离td、所述第一间隔元件至所述第二间隔元件沿所述光轴方向的距离ep12、所述第二间隔元件至所述第三间隔元件沿所述光轴方向的距离ep23与所述第三间隔元件至所述第四间隔元件沿所述光轴方向的距离ep34可满足:15<td/ep12+td/ep23+td/ep34<25。
10、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镜筒沿所述光轴方向的最大高度l与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5可满足:2<d0m/l+|r5/f|<5。
11、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可满足:r1/r10>0。
12、本申请提供的光学成像镜头包括具有一定光焦度排布方式的五片式的成像透镜组以及设置在第一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相接触的第一间隔元件。通过控制光学成像镜头的镜筒的像侧端外径、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光学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镜筒的物侧端面至第一间隔元件的物侧面沿光轴方向的距离以及光学成像镜头的相对f数满足条件式25<d0m/r10+f/ep01×fno<45,可以在保证镜头具有良好加工可行性的前提下实现镜头的超薄化,为手机等电子设备的外形设计提供较大空间。另外,五片式成像透镜组的第五透镜被设置为具有较大屈光力的负透镜,以保证更多的光线可以聚焦到成像系统的成像面上。通过第五透镜将发散的光线内敛,避免光线经过第五透镜后在第五透镜像侧的镜筒内壁引起杂散光,从而有利于提高镜头的成像品质。
技术特征:1.光学成像镜头,包括镜筒和装配于所述镜筒内的多个透镜和至少一个间隔元件,其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镜筒的像侧端内径d0m、所述镜筒的物侧端内径d0s与所述第五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5满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镜筒沿所述光轴方向的最大高度l与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5满足:
技术总结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包括镜筒和装配于镜筒内的多个透镜和至少一个间隔元件。多个透镜包括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的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具有光焦度的第三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四透镜以及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五透镜。至少一个间隔元件包括位于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之间并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相接触的第一间隔元件。镜筒的像侧端外径D0m、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0、光学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镜筒的物侧端面至第一间隔元件的物侧面沿光轴方向的距离EP01与光学成像镜头的相对F数Fno满足25<D0m/R10+f/EP01×Fno<45。技术研发人员:何勇贤,王鑫,励维芳,宋立通,金银芳,戴付建,赵烈烽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日:技术公布日:2024/6/2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618/27318.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
光学成像镜头的制作方法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