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型块及光伏组件的装配结构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7-17 13:22:15
本申请涉及光伏电池,特别是涉及一种撑型块及光伏组件的装配结构。
背景技术:
1、常规的光伏组件的框架与檩条之间均通过螺钉或铆钉连接,非常耗时。为此申请人提出了申请号为202080005546.x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申请文件中记载了框架与檩条形成联接部件,该连接部件包括协同作用的榫结构和槽结构,用以代替常规的螺钉连接或铆接结构,使得框架与檩条的装配过程更简单、方便,有助于提高安装效率。
2、由于檩条的横截面呈u型,部分的檩条的两侧均通过榫结构或槽结构连接框架,两块光组件通过框架在檩条的两侧与檩条相互作用,容易使檩条的两侧发生变形并向内塌陷,进而导致檩条与框架的结构强度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1、为改善因檩条容易发生变形而导致檩条与框架的结构强度差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撑型块及光伏组件的连接结构,该撑型块能够改善檩条的两侧向内塌陷的问题,从而提高檩条与框架的结构强度。
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撑型块,该撑型块适用于檩条,所述檩条的横截面呈u型且所述檩条的开口的两侧均形成槽结构或榫结构与框架连接;
3、所述撑型块包括两条撑型臂和连接两条所述撑型臂的联合部,两条所述撑型臂伸入所述檩条两侧的所述框架之间,用以支撑所述框架;
4、两条所述撑型臂的下端具有朝向外侧延伸的下侧钩部,两条所述撑型臂的上端具有上侧限位结构,该上侧限位结构和所述下侧钩部用以协作所述框架或者协作所述檩条和所述框架,以限制所述撑型块脱离。
5、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下侧钩部的下方形成向下向内的倾斜面,该倾斜面用以引导所述撑型块插入所述框架之间。
6、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联合部位于两条所述撑型臂的顶部,所述联合部的两端延伸出所述撑型臂的外侧,所述上侧限位结构为延伸出所述撑型臂的外侧的部分。
7、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联合部位于两条所述撑型臂之间且设于两条所述撑型臂受力最大的位置,所述上侧限位结构为所述撑型臂的上端朝向外侧延伸的上侧钩部。
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光伏组件的装配结构,包括光伏组件和檩条,所述光伏组件包括太阳能板和位于相对侧的框架,所述框架与檩条形成由榫结构和槽结构协同作用的联接部件;
9、所述檩条两侧的所述框架之间设有前述的撑型块。
10、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框架包括用以连接所述太阳能板的上侧凹槽或上侧表面以及用以连接所述榫结构的下侧凹槽,所述上侧凹槽或所述上侧表面支撑的所述太阳能板与所述下侧凹槽均位于边框本体的同侧;
11、所述上侧限位结构接触所述上侧凹槽的顶部或上侧表面,所述下侧钩部接触所述下侧凹槽的底部或者扣接所述框架本体上开设的用以适配所述下侧钩部的缺口。
12、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侧限位结构为所述撑型臂的上端朝向外侧延伸的上侧钩部,所述上侧钩部接触所述上侧凹槽的顶部或所述上侧表面;所述联合部位于所述上侧凹槽或上侧表面与下侧凹槽之间的位置。
13、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框架包括第一边框和第二边框,所述第一边框和所述第二边框均包括用以连接太阳能板的上侧凹槽或上侧表面以及用以连接所述槽结构的下侧榫舌,所述上侧凹槽或所述上侧表面支撑的所述太阳能板与所述下侧榫舌均位于边框本体的两侧;所述檩条上形成对应凹槽;
14、所述上侧限位结构接触所述上侧凹槽的顶部或所述上侧表面,所述下侧钩部接触所述对应凹槽的底部或者扣接所述檩条上开设的用以适配所述下侧钩部的缺口。
15、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槽结构连接有导电片,所述导电片呈u型,该导电片夹设于所述槽结构的上侧壁或下侧壁;
16、所述导电片的第一侧边贴合于所述上侧壁或所述下侧壁的外侧表面,所述导电片的第二侧边伸入所述槽结构的内部;所述第二侧边朝向内侧形成第一突出部,该第一突出部抵靠所述上侧壁或所述下侧壁的内侧表面。
17、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电片的第二侧边朝向外侧形成第二突出部,所述第二突出部用以抵靠榫结构。
18、一些实施例中,每根所述檩条沿其纵向至少连接一块所述光伏组件。
19、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檩条的纵向上,每根檩条对应的所有框架形成的两端部延伸超过檩条的两端部。
20、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两根所述檩条沿其纵向依次分布,相邻的两根所述檩条之间设有连接片。
21、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片为条形的板状,该连接片贴设于所述檩条的一侧或者底部;或者所述连接片为角型,该连接片贴设于所述檩条的一侧和底部;或者所述连接片为u型,该连接片贴设于所述檩条的两侧和底部。
22、将本实用新型的撑型块插入檩条两侧的框架之间,其不但能够改善檩条的两侧向内塌陷的问题,从而提高檩条与框架的结构强度,且其上侧限位结构配合下侧钩部用以限制撑型块脱离,保证连接稳定。
技术特征:1.一种撑型块,其特征在于:该撑型块(50)适用于檩条(30),所述檩条(30)的横截面呈u型且所述檩条(30)的开口的两侧均通过槽结构或榫结构连接有框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撑型块,其特征在于:所述下侧钩部(54)的下方形成向下向内的倾斜面(55),该倾斜面(55)用以引导所述撑型块(50)插入所述框架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撑型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合部(52)位于两条所述撑型臂(51)的顶部,所述联合部(52)的两端延伸出所述撑型臂(51)的外侧,所述上侧限位结构(53)为延伸出所述撑型臂(51)的外侧的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撑型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合部(52)位于两条所述撑型臂(51)之间,所述上侧限位结构(53)为所述撑型臂(51)的上端朝向外侧延伸的上侧钩部。
5.一种光伏组件的装配结构,包括光伏组件和檩条(30),所述光伏组件包括太阳能板(10)和位于相对侧的框架,所述框架与檩条(30)形成由榫结构和槽结构协同作用的联接部件;所述檩条(30)的横截面呈u型且所述檩条(30)的开口的两侧均形成槽结构或榫结构与所述框架连接;其特征在于: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包括用以连接所述太阳能板(10)的上侧凹槽(22)或上侧表面(23)以及用以连接所述榫结构的下侧凹槽(24),所述上侧凹槽(22)或所述上侧表面(23)支撑的所述太阳能板(10)与所述下侧凹槽(24)均位于边框本体的同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侧限位结构(53)为所述撑型臂(51)的上端朝向外侧延伸的上侧钩部,所述上侧钩部接触所述上侧凹槽(22)的顶部或所述上侧表面(23);所述联合部(52)位于所述上侧凹槽(22)或上侧表面(23)与下侧凹槽(24)之间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包括第一边框(20)和第二边框(21),所述第一边框(20)和所述第二边框(21)均包括用以连接太阳能板(10)的上侧凹槽(22)或上侧表面(23)以及用以连接所述槽结构的下侧榫舌(25),所述上侧凹槽(22)或所述上侧表面(23)支撑的所述太阳能板(10)与所述下侧榫舌(25)均位于边框本体的两侧;所述檩条(30)上形成对应凹槽(32);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槽结构连接有导电片(60),所述导电片(60)呈u型,该导电片(60)夹设于所述槽结构的上侧壁或下侧壁;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片(60)的第二侧边(62)朝向外侧形成第二突出部(64),所述第二突出部(64)用以抵靠榫结构。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配结构,其特征在于:每根所述檩条(30)沿其纵向至少连接一块所述光伏组件。
12.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配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檩条(30)的纵向上,每根檩条(30)对应的所有框架形成的两端部延伸超过檩条(30)的两端部。
13.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配结构,其特征在于:至少两根所述檩条(30)沿其纵向依次分布,相邻的两根所述檩条(30)之间设有连接片(70)。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装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片(70)为条形的板状,该连接片(70)贴设于所述檩条(30)的一侧或者底部;或者所述连接片(70)为角型,该连接片(70)贴设于所述檩条(30)的一侧和底部;或者所述连接片(70)为u型,该连接片(70)贴设于所述檩条(30)的两侧和底部。
技术总结本技术属于光伏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撑型块及光伏组件的装配结构,该撑型块适用于檩条,所述檩条的横截面呈U型且所述檩条的开口的两侧均形成槽结构或榫结构与框架连接;所述撑型块两条撑型臂和连接两条所述撑型臂的联合部,两条所述撑型臂伸入所述檩条两侧的框架之间,用以支撑所述框架;两条所述撑型臂的下端具有朝向外侧延伸的下侧钩部,两条所述撑型臂的上端具有上侧限位结构,该上侧限位结构和所述下侧钩部用以协作所述框架或者协作所述檩条和所述框架,以限制所述撑型块脱离。将本技术的撑型块插入檩条两侧的框架之间,其能够改善檩条的两侧向内塌陷的问题,从而提高檩条与框架的结构强度。技术研发人员:詹姆斯·袁,喻长鹏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美奇绿色能源(苏州)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日:20230926技术公布日:2024/7/9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711/109135.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