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热电联产机组余热利用装置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8-01 02:40:22
本技术涉及热电联产余热回收,具体来说,涉及一种热电联产机组余热利用装置。
背景技术:
1、现有的热电联产机组主要通过锅炉蒸汽推动做功产电,锅炉排放的烟气中存在高热量,现有的余热回收是通过将余热循环对余热进行利用,但是,即使这样也没有对余热进行充分的利用,余热直接排出,造成能量的浪费。
2、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申请号为202123038428.x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热电联产机组余热利用装置,通过将从锅炉排出的蒸汽通入到固定箱中,能够对固定箱中的水进行加热,通过温度传感器将测得的温度传递给控制器,当温度高于设定值时,通过控制器打开水泵,能够将固定箱中的热水抽出,当温度低于设定值时,控制器控制水泵停止,利用蒸汽继续对固定箱中的水进行加热,能够对余热进行充分的利用,避免余热直接排出,造成能量的浪费,但是,该热电联产机组余热利用装置存在以下不足:蒸汽直接导入水中,不能与水充分的接触,导致大部分的热量随空气导出,造成热能的浪费。
3、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热电联产机组余热利用装置,以克服现有相关技术所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
2、为此,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3、一种热电联产机组余热利用装置,包括底板,所述底板顶部设有锅炉,所述锅炉顶部设有蓄水箱,所述蓄水箱左侧连接有输汽管,所述输汽管端部连接锅炉,所述输汽管连接有进汽管,所述进汽管连接有出汽组件,所述出汽组件包括主流导管、支流导管、单向出汽口,所述进汽管连通主流导管,所述主流导管连通多个等距设置的支流导管,多个等距设置的单向出汽口设于支流导管顶部,所述蓄水箱顶部连通有排汽管。
4、作为优选,所述锅炉左侧连接有进气管,所述输汽管左侧连接有支管,所述支管一端连接进气管。
5、作为优选,所述蓄水箱的前侧安装有液位窗。
6、作为优选,所述输汽管上方设有进水管,所述进水管连接蓄水箱。
7、作为优选,所述蓄水箱内设有两个对应设置的挡板。
8、作为优选,所述蓄水箱右侧靠近底部的位置连接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上安装有排水阀。
9、作为优选,所述排汽管顶部设有排汽口,所述排汽管上安装有阀门。
1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设置了出汽组件,其结构包括主流导管、支流导管、单向出汽口,可以使蒸汽均匀分布于水中,进而使蒸汽充分与水接触,尽可能的吸收蒸汽中的热量,减少热能的浪费。
技术特征:1.一种热电联产机组余热利用装置,包括底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顶部设有锅炉(2),所述锅炉(2)顶部设有蓄水箱(3),所述蓄水箱(3)左侧连接有输汽管(4),所述输汽管(4)端部连接锅炉(2),所述输汽管(4)连接有进汽管(5),所述进汽管(5)连接有出汽组件(6),所述出汽组件(6)包括主流导管(7)、支流导管(8)、单向出汽口(9),所述进汽管(5)连通主流导管(7),所述主流导管(7)连通多个等距设置的支流导管(8),多个等距设置的单向出汽口(9)设于支流导管(8)顶部,所述蓄水箱(3)顶部连通有排汽管(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热电联产机组余热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锅炉(2)左侧连接有进气管(11),所述输汽管(4)左侧连接有支管(12),所述支管(12)一端连接进气管(1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热电联产机组余热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箱(3)的前侧安装有液位窗(1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热电联产机组余热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汽管(4)上方设有进水管(14),所述进水管(14)连接蓄水箱(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热电联产机组余热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箱(3)内设有两个对应设置的挡板(15)。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热电联产机组余热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箱(3)右侧靠近底部的位置连接有排水管(16),所述排水管(16)内安装有过滤网(17)。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热电联产机组余热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汽管(10)顶部设有排汽口(18),所述排汽管(10)上安装有阀门。
技术总结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热电联产机组余热利用装置,包括底板,所述底板顶部设有锅炉,所述锅炉顶部设有蓄水箱,所述蓄水箱左侧连接有输汽管,所述输汽管端部连接锅炉,所述输汽管连接有进汽管,所述进汽管连接有出汽组件,所述出汽组件包括主流导管、支流导管、单向出汽口,所述进汽管连通主流导管,所述主流导管连通多个等距设置的支流导管,多个等距设置的单向出汽口设于支流导管顶部,所述蓄水箱顶部连通有排汽管,所述锅炉左侧连接有进气管,所述输汽管左侧连接有支管,所述支管一端连接进气管,所述蓄水箱的前侧安装有液位窗,可以使蒸汽均匀分布于水中,进而使蒸汽充分与水接触,尽可能的吸收蒸汽中的热量,减少热能的浪费。技术研发人员:池承泽,王少辉,陈尊荣,陈晚展,彭才华,马鉴涌,刘茂杰,王国强,江茜茜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电建集团福建工程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日:20230602技术公布日:2024/1/15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724/209580.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