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持结构、智能主机及智能穿戴设备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7-30 09:33:45
1.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穿戴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固持结构、智能主机及智能穿戴设备。背景技术:2.随着智能穿戴设备功能的日渐丰富,市面上出现了表盘可相对表带掀开的智能穿戴设备,以便更好地实现智能穿戴设备的多功能化。该类智能穿戴设备为了能够避免用户在运动时表盘也跟随转动而发生与其他部件碰撞的问题,通过会设置固持结构,在解扣时,表盘可相对表带掀开,而在扣合时,表盘可牢牢地连接在表带并使表盘能够保持在当前状态。但是,这种设计方式不论是解扣时还是在扣合时都需要用户手动按压固持结构的按键,这样使用起来较为麻烦,导致用户的使用体验性不高。技术实现要素: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固持结构、智能主机及智能穿戴设备,在将主机本体转动至大致叠设于底部支架时,固持结构的扣合部件能够自动与卡扣部件扣合锁止,实现主机本体与底部支架的连接,方便使用者操作,提升用户体验。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固持结构,所述固持结构包括:5.卡扣部件;6.按压部件;7.扣合部件,与所述按压部件连接,所述扣合部件用于与所述卡扣部件扣合连接或在所述按压部件被按压时与所述卡扣部件分离,所述扣合部件具有第一倾斜面;8.活动件,所述活动件具有第二倾斜面和与所述第二倾斜面相对的第一表面,所述第二倾斜面与第一倾斜面抵接;以及9.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设于所述卡扣部件,在扣合时,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一弹性件抵接,所述活动件在受到所述第一弹性件的抵接作用下发生移动并带动所述第二倾斜面相对所述第一倾斜面移动,以推动所述扣合部件移动至扣合于所述卡扣部件,在解扣时,所述按压部件被按压带动所述扣合部件与所述卡扣部件相对分离,同时所述第一倾斜面相对所述第二倾斜面移动,以推动所述活动件压缩所述第一弹性件。10.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性件在解扣时受到所述活动件的作用力大于所述第一弹性件在扣合时受到所述活动件的作用力。11.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固持结构还包括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具有相对的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且所述固定支架设有贯穿所述第三表面和所述第四表面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按压部件穿设于所述第一通孔,所述扣合部件穿设于所述第二通孔,所述活动件连接于固定支架的第三表面。12.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固持结构还包括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被设置成连接于所述活动件和所述固定支架,所述第二弹性件用于在受到所述活动件作用时发生形变以提供所述活动件相对所述固定支架移动的行程。13.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固持结构还包括导向限位件,所述第四表面凸设有第一延伸部,所述导向限位件连接于所述第一延伸部;14.所述活动件延伸有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二延伸部套设在所述导向限位件的外周,所述第二弹性件套设在所述导向限位件的外周,且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15.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导向限位件包括导向部和限位部,所述导向部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延伸部,所述导向部的另一端可活动穿设于所述第二延伸部,且所述导向部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二延伸部与所述限位部连接,所述限位部用于限制所述活动件受到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作用发生移动的行程。16.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扣合部件为两个,两个扣合部件间隔设置;17.所述固持结构还包括连接件,两个所述扣合部件相互朝向的一侧连接于所述连接件,所述连接件连接于所述按压部件。18.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固持结构还包括第三弹性件,所述第三弹性件被设置成连接于所述连接件和所述按压部件。19.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卡扣部件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扣合部件扣合连接或在所述按压部件被按压时与所述扣合部件分离,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一部分成角度连接,所述第二部分具有相对的第五表面和第六表面,所述第一弹性件设于所述第五表面,所述第六表面凸设有折弯部,所述折弯部用于所述第二部分的固定安装。20.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智能主机,所述智能主机包括:21.底部支架;22.主机本体,所述主机本体连接于所述底部支架;以及23.如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固持结构,所述卡扣部件设于所述底部支架,所述按压部件连接于所述主机本体,所述活动件连接于所述主机本体。24.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主机本体具有第一容置空间,且所述主机本体朝向所述底部支架的一面设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连通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和主机本体的外部,所述活动件位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内并对应所述第三通孔设置,所述扣合部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内,所述按压部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内。25.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中,主体部分以及连接于所述主体部分一侧的安装部分,所述安装部分具有所述第一容置空间,所述主体部分具有第二容置空间,所述第二容置空间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相互独立;26.所述安装部分与所述主体部分的连接处为弧形过渡,以使所述安装部分在所述主机本体的宽度方向上的宽度小于所述主体部分在所述主机本体的宽度方向上的宽度。27.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主机本体的端面上开设有按压孔,所述按压孔连通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所述按压部件至少部分凸出于所述按压孔。28.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主机本体可转动连接于所述底部支架,或者,所述主机本体可滑动且可转动连接于所述底部支架,或者,所述主机本体可拆卸连接于所述底部支架,以使所述主机本体可相对所述底部支架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转换,其中,所述主机本体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第一状态为所述主机本体叠设于所述底部支架时,所述第二面朝向所述底部支架设置的状态,所述第二状态为所述主机本体叠设于所述底部支架时,所述第一面朝向所述底部支架设置的状态;29.所述主机本体相对所述底部支架位于所述第一状态或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扣合部件与所述卡扣部件扣合连接。30.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活动件包括第一活动件和第二活动件,所述第一活动件和所述第二活动件在所述第一面到所述第二面的方向上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活动件和所述第二活动件分别连接于所述主机本体,所述扣合部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活动件与所述第二活动件之间;31.所述第一活动件具有所述第二倾斜面和所述第一表面;32.扣合时,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一弹性件抵接,所述第一活动件在受到所述第一弹性件的抵接作用下发生移动并带动所述第二倾斜面相对所述第一倾斜面移动,以推动所述扣合部件移动至扣合于所述卡扣部件,以使所述主机本体相对所述底部支架维持在所述第一状态;33.在解扣时,所述按压部件被按压带动所述扣合部件与所述卡扣部件相对分离,同时所述第一倾斜面相对所述第二倾斜面移动,以推动所述活动件压缩所述第一弹性件;34.所述第二活动件具有第三倾斜面和与所述第三倾斜面相背设置的第二表面,所述扣合部件还具有第四倾斜面,所述第四倾斜面与所述第三倾斜面抵接;35.扣合时,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一弹性件抵接,所述第二活动件在受到所述第一弹性件的抵接作用下发生移动并带动所述第三倾斜面相对所述第四倾斜面移动,以推动所述扣合部件移动至扣合于所述卡扣部件,以使所述主机本体相对所述底部支架维持在所述第二状态;36.解扣时,所述按压件被按压带动所述扣合部件与所述卡扣部件相对分离,同时所述第四倾斜面相对所述第三倾斜面移动,以推动所述第二活动件压缩所述第一弹性件。37.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所述第一面到第二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一表面到所述第一面的距离等于所述第二表面到所述第二面的距离,所述扣合部件具有相对的所述第一倾斜面和所述第四倾斜面,在所述主机本体位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扣合部件与所述卡扣部件扣合,以使所述主机本体相对所述底部支架维持在所述第一状态,在所述主机本体位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扣合部件与所述卡扣部件扣合,以使所述主机本体相对所述底部支架维持在所述第二状态。38.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面设有显示屏,或者,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均设有显示屏。39.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智能主机还包括转动连接件,所述底部支架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主机本体具有相对的第三端和第四端;40.所述转动连接件连接于所述第三端和所述第一端,以使所述主机本体可相对所述底部支架翻转,且所述主机本体在相对所述底部支架翻转一定角度后还可相对所述底部支架发生自转,以实现所述主机本体可相对所述底部支架在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之间转换;41.所述卡扣部件设于所述第二端,所述按压部件和所述活动件分别连接于所述第四端,所述扣合部件与所述卡扣部件扣合,从而在所述主机本体位于所述第一状态或所述第二状态时,实现所述第四端与所述第二端的连接。42.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底部支架的一端向上延伸设有第三延伸部,在所述主机本体位于所述第一状态或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三延伸部位于所述主机本体的端面,所述卡扣部件至少部分设于所述第三延伸部内。43.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延伸部设有避让孔,所述避让孔用于避让所述按压部件。44.第三方面,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智能穿戴设备,所述智能穿戴设备包括穿戴部件和上述第二方面所述的智能主机,所述穿戴部件与所述底部支架连接。4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46.(1)固持结构的扣合部件能够自动与卡扣部件扣合,操作方便。通过设置活动件,以利用活动件与第一弹性件的相互配合,在将主机本体转动至大致叠设于底部支架时,活动件会被第一弹性件顶起推动移动,以将扣合部件推动至与卡扣部件扣合,从而实现扣合部件与卡扣部件的自动扣合锁止,进而方便使用者操作,提升用户体验。47.(2)主机本体在叠设于底部支架时可固定于底部支架上,降低主机本体与其他部件撞击的可能性。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固持结构,可以应用于智能穿戴设备的智能主机,在智能主机的主机本体叠设在底部支架时,固持结构的扣合部件能够与卡扣部件扣合连接,从而使得主机本体可以保持在当前的叠合状态不变。在此情况下,由于该固持结构的固持作用,无论用户怎么晃动手臂或者是摆动手腕,主机本体都可牢牢地保持在叠合状态不变,使得智能主机与普通的智能手表的主机使用无异,可以有效地降低用户运动手臂时主机本体与其他部件撞击的可能性,有利于延长智能穿戴设备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4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49.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第一种智能主机位于第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50.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第一种智能主机未扣合时的结构示意图;51.图3是图2中的智能主机沿a-a方向的剖视图;52.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第一种智能主机扣合时的结构示意图;53.图5是图4中的智能主机沿b-b方向的剖视图;54.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第一种智能主机位于第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55.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第一种智能主机的主机本体相对底部支架翻转时的结构示意图;56.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第一种智能主机的主机本体相对底部支架自转180°的结构示意图;57.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第一种主机本体位于第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58.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第二种智能主机未扣合时的俯视图;59.图11是图10中的智能主机沿c-c方向的剖视图;60.图12是图11中的n处的局部放大图;61.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第二种智能主机扣合时的结构示意图;62.图14是图13中的智能主机沿d-d方向的剖视图;63.图15是图14中的m处的局部放大图;64.图1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固持结构的结构示意图;65.图17是图16中的固持结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66.图18是图16中的固持结构的另一视角分解结构示意图;67.图1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主机本体和固持结构的结构示意图;68.图2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卡扣部件的结构示意图;69.图2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底部支架的结构示意图;70.图2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智能穿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71.图标:100、智能主机;1、底部支架;11、第一端;12、第二端;13、第三延伸部; 131、避让孔;2、主机本体;20、第一容置空间;21、第一面;22、第二面;221、第三通孔;23、第三端;24、第四端;25、显示屏;26、侧面;27、端面;271、按压孔;272、固定孔;28、主体部分;281、第二容置空间;29、安装部分;3、固持结构;30、卡扣部件;301、第一部分;302、第二部分;3021、第三面;3022、第四面;3023、折弯部;3024、竖直部分;3025、水平部分;31、按压部件;32、扣合部件;321、第一倾斜面;322、第四倾斜面;33、活动件;33a、第一活动件;331、第二倾斜面;332、第一表面;333、第二延伸部;34、第一弹性件;35、第二活动件;351、第三倾斜面;352、第二表面;36、固定支架;361、第三表面;3611、第一凸起;3612、第二凸起;362、第四表面;3621、第一延伸部;363、第一通孔;364、第二通孔;37、第二弹性件;38、导向限位件;381、导向部;382、限位部;39、连接件;391、第一导向柱;392、第二导向柱;40、第三弹性件;5、转动连接件;200、智能穿戴设备;201、第一穿戴部件;202、第二穿戴部件。具体实施方式72.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73.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74.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75.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76.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7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固持结构,该固持结构包括卡扣部件、按压部件、扣合部件、活动件和第一弹性件,扣合部件与按压部件连接,扣合部件用于与卡扣部件扣合连接或在按压部件被按压时与卡扣部件分离,且扣合部件具有第一倾斜面,活动件具有第二倾斜面和与第二倾斜面相对的第一表面,第二倾斜面与第一倾斜面抵接,第一弹性件设于卡扣部件。78.在扣合时,第一表面与第一弹性件抵接,活动件在受到第一弹性件的抵接作用下发生移动并带动第二倾斜面相对第一倾斜面移动,以推动扣合部件移动至扣合于卡扣部件,也即是,通过利用活动件与第一弹性件的配合,在扣合时,活动件会被第一弹性件顶起推动移动,以将扣合部件推动至与卡扣部件扣合,从而实现扣合部件与卡扣部件的自动扣合锁止,进而方便使用者操作,提升用户体验。而在解扣时,通过按压该按压部件,该按压部件被按压带动扣合部件与卡扣部件相对分离,同时第一倾斜面相对第二倾斜面移动,以推动活动件压缩第一弹性件。79.考虑到本技术中的固持结构可以应用于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多种类型的智能穿戴设备的智能主机,为了便于更加清楚、全面地描述固持结构,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固持结构的具体结构以及涉及到该固持结构的相关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80.请参阅图1至图3,图1、图2均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智能主机,该智能主机100 包括底部支架1、主机本体2和固持结构3,所述主机本体2连接于所述底部支架1。固持结构3包括卡扣部件30、按压部件31、扣合部件32、活动件33和第一弹性件34,卡扣部件30设于底部支架1,按压部件31连接于主机本体2,扣合部件32与按压部件31 连接,扣合部件32用于与卡扣部件30扣合连接或在按压部件31被按压时与卡扣部件30 分离,且扣合部件32具有第一倾斜面321,活动件33连接于主机本体2,且活动件33 具有第二倾斜面331和与第二倾斜面331相对的第一表面332,第二倾斜面331与第一倾斜面321抵接,第一弹性件34设于卡扣部件30,在扣合时,第一表面332与第一弹性件 34抵接,活动件33在受到第一弹性件34的抵接作用下发生移动并带动第二倾斜面331 相对第一倾斜面321移动,以推动扣合部件32移动至扣合于卡扣部件30;而在解扣时,按压部件31被按压带动扣合部件32与卡扣部件30相对分离,同时第一倾斜面321相对第二倾斜面331移动,以推动活动件33压缩第一弹性件34,为活动件33和扣合部件32 的活动提供可能。81.也即是说,如图2和图3所示,当主机本体2大致叠设在底部支架1上进行扣合时,活动件33的第一表面332与第一弹性件34抵接,活动件33在受到第一弹性件34的抵接作用下沿着第一方向(如图3中的向上方向)发生移动,并带动第二倾斜面331相对第一倾斜面321移动,这一过程中,第二倾斜面331与第一倾斜面321的接触面积会逐渐减小,以推动扣合部件32沿着第二方向(如图3中的向右方向)移动至扣合于卡扣部件30,以实现扣合部件32自动扣合在卡扣部件30内,如图4和图5所示,确保扣合部件32和卡扣部件30能够扣合到位,从而实现主机本体2与底部支架1的连接并能使主机本体2和底部支架1保持这种连接。换言之,本技术提供的智能主机100通过设置活动件33,以利用活动件33与第一弹性件34的相互配合,在主机本体2大致叠设在底部支架1上时,活动件33会被第一弹性件34顶起推动移动,以将扣合部件32推动至与卡扣部件30扣合,以实现扣合部件32与卡扣部件30的自动扣合锁止,进而方便使用者操作,提升用户体验。82.在需要解扣时,通过按压所述按压部件31,从而按压部件31被按压带动扣合部件32 沿着第三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反,如图5中的向左方向)移动以使扣合部件32与卡扣部件30相对分离,同时第一倾斜面321相对第二倾斜面331移动,这一过程中,第二倾斜面331与第一倾斜面321的接触面积会逐渐增大,以推动活动件33沿着第四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反,如图5中的向下方向)移动压缩第一弹性件34,为扣合部件32和活动件33 的活动提供可能,从而到达解扣的目的。83.其中,所述扣合部件32和所述卡扣部件30二者中的一个可为卡勾,二者中的另一个可为与之配合的卡槽或者是卡勾;所述按压部件31可以为按键或按钮等部件。84.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性件34可以为硅胶柱、橡胶柱或泡棉柱等部件。而且,该第一弹性件34在解扣时受到活动件33的作用力大于第一弹性件34在扣合时受到活动件33的作用力,从而确保在解扣时,第一弹性件34在受到活动件33的作用力下可以发生形变,从而扣合部件32受到按压部件31的作用下可以沿着第三方向移动,即扣合部件 32可以向左移动,同时推动活动件33沿着第四方向移动压缩第一弹性件34,以确保扣合部件32和卡扣部件30可以分离,以及确保在扣合时,第一弹性件34在受到活动件33 的作用力下不足以发生形变,而是顶着活动件33沿着第一方向移动,以推动扣合部件32 沿着第二方向移动,以逐渐靠近卡扣部件30并与卡扣部件30扣合,以确保扣合部件32 和卡扣部件30可以扣合。85.在本实施例中,该主机本体2可实现通话、收发信息、摄像、视频通话、扫描二维码、移动支付、查看环境信息以及查看身体信息等功能。因此,在本实施例中,该主机本体2 可包括未图示的主板组件、拍摄组件、电池、扬声器、麦克风、卡座组件,通信模块及实现各种功能的传感器,其中传感器可以是重力传感器、加速传感器、距离传感器、心率传感器、气压传感器,紫外线检测器等。且该主机本体2同时还包括用于身份识别的元件,例如指纹识别模组、面部识别模组等。86.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以及请再次参阅图1,主机本体2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面21和第二面22,主机本体2能够相对底部支架1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转换,该第一状态为主机本体2叠设于底部支架1时,主机本体2的第二面22朝向底部支架1设置的状态,此时主机本体2的第一面21朝上设置,如图1所示;而该第二状态为主机本体2叠设于底部支架1时,主机本体2的第一面21朝向底部支架1设置的状态,此时主机本体2的第二面22朝上设置,如图6所示。且在所述主机本体2相对所述底部支架1 位于第一状态或第二状态时,所述扣合部件32与所述卡扣部件30扣合连接,以使主机本体2相对底部支架1维持在第一状态或第二状态。87.也即是说,在主机本体2叠设于底部支架1上无需转动时,且无论是在主机本体2 的第一面21朝上还是主机本体2的第二面22朝上时,都能利用扣合部件32和卡扣部件 30将主机本体2牢牢地固定在底部支架1上,以使主机本体与底部支架1能够一直保持在叠合状态下,使得该智能穿戴设备的使用可以与普通穿戴设备无异,可有效地满足用户的不同使用需求,同时还可以防止用户佩戴智能穿戴设备做运动时带动主机本体相对底部支架1发生转动,以避免主机本体与底部支架1易发生碰撞的问题,从而有利于延长智能穿戴设备的使用寿命,且可以提高该智能穿戴设备的使用舒适度。88.为了实现主机本体2能够相对底部支架1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转换,该主机本体2可转动连接于底部支架1,或者,该主机本体2可滑动且可转动连接于底部支架1,又或者,该主机本体2可拆卸连接于底部支架1,在本实施例不做限制。89.在图6、图7和图8示出的实施方式中,底部支架1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11和第二端12,主机本体2可以具有相对的第三端23和第四端24。该智能主机100还可以包括转动连接件5,该转动连接件5连接于底部支架1的第一端11和主机本体2的第三端23,以使主机本体2可相对底部支架1翻转,且主机本体2在相对底部支架1翻转的一定角度后还可相对底部支架1发生自转,从而使得主机本体2可以相对底部支架1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转换。卡扣部件30设于底部支架1的第二端12,按压部件31和活动件33 分别连接于主机本体2的第四端24,扣合部件32与卡扣部件30扣合,从而在主机本体2 位于第一状态或所述第二状态时,实现主机本体2的第四端24与底部支架1的第二端12 的连接。90.也即是说,在本技术中,智能主机100的主机本体2可以通过该转动连接件5相对底部支架1发生转动并在不同的状态之间发生转换,例如:主机本体2可相对底部支架1 翻转,以使主机本体2可从叠设于底部支架1且第一面21朝上的状态(即第一状态,如图1所示)转换成倾斜于或垂直于底部支架1的状态(如图7所示),接着主机本体2 还可相对底部支架1自转180°(如图8所示),然后主机本体2还可相对底部支架1翻转至叠设于底部支架1且第二面22朝上的状态(即第二状态,如图6所示),从而实现主机本体2能够在第一面21朝上的状态和第二面22朝上的状态之间转换。91.示例性地,该转动连接件5可以包括固定轴、转动部和翻转轴,该固定轴与底部支架 1的第一端11固定连接,转动部的第一轴孔与固定轴转动连接,翻转轴与转动部的第二轴孔转动连接,且该翻转轴与主机本体2的第三端23固定连接。假设初始状态是主机本体2叠设于底部支架1且第一面21朝上的状态(即第一状态),则在翻转轴相对转动部的第二轴孔转动时,可带动主机本体2实现其相对底部支架1翻转,接着该转动部可相对固定轴转动,以带动主机本体2实现自转,在主机本体2实现自转180°后,该翻转轴可相对转动部的第二轴孔转动,以带动主机本体2相对底部支架1翻转至叠设于底部支架1 且第二面22朝上的状态(即第二状态)。其中,该翻转轴可理解为:用于带动主机本体 2相对底部支架1发生翻转的转动轴。92.可以理解的,当主机本体2的第四端24与底部支架1的第二端12连接时,扣合部件 32与卡扣部件30扣合,在需要将主机本体2的第四端24与底部支架1的第二端12分开时,用户可以通过按压该按压部件31,带动扣合部件32往远离卡扣部件30的方向运动,并且扣合部件32会推动活动件33移动压缩第一弹性件34,以使扣合部件32脱离卡扣部件30的束缚,主机本体2的第四端24便可以与底部支架1的第二端12分离,从而主机本体2可以相对底部支架1翻转以及发生自转,以实现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的转换。93.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主机本体2的第一面21和第二面22中,仅有主机本体 2的第一面21设有显示屏25。当用户无需使用智能主机100时,可以将主机本体2转动至叠设于底部支架1上且第二面22朝上的状态,此时的显示屏25的显示面朝向底部支架 1,并且可以利用扣合部件32和卡扣部件30的扣合作用,使得智能主机100保持在主机本体2叠设于底部支架1且主机本体2的第一面21朝向底部支架1的状态,也即是,利用扣合部件32和卡扣部件30可以使智能主机100保持主机本体2叠设于底部支架1且显示屏25的显示面朝向底部支架1的状态,这样,显示屏25的显示面不再朝上设置,从而能够对显示屏25的显示面起到保护作用,降低了刮花或碎屏的风险。94.其中,第一面21通常为主机本体2的正面,即设置有大屏显示屏的一面通常即为主机本体2的正面;而第二面22通常为主机本体2的背面,即未设置显示屏的一面通常为主机本体2的背面。95.作为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主机本体2的第一面21和第二面22均设有显示屏25,这样一来,本实用新型的智能主机100的主机本体2能够进行双面显示,增加智能主机 100佩戴使用的多样性。且在佩戴过程中可以随意转动主机本体2更换显示屏25,便于显示屏25的切换。96.基于主机本体2的第一面21和第二面22均设有显示屏25,且在一些实施例中,设于第二面22的显示屏25的显示面积小于设于第一面21的显示屏25的显示面积,即设于第二面22的显示屏25的可视范围比较小,这样有利于保证用户的隐私不易被他人察觉发现,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尴尬,从而可增强用户体验感,让智能手表更加智能化。进一步地,设于第二面22的显示屏25通常多用于显示时间和消息提示,可以查看时间和查收信息,从而在会议、上课等时间段,使用设于第二面22的显示屏25,可以减少过多信息提示对使用者的影响,同时小屏幕的设计也能够省电,使得该智能主机100的待机时间更长。97.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9至图11,主机本体2具有第一容置空间20,具体可以是在第主机本体2的第四端24设有第一容置空间20,且所述主机本体2朝向底部支架1的一面设有第三通孔221,即主机本体2的第二面22设有所述第三通孔221,该第三通孔 221连通于第一容置空间20和主机本体2的外部,按压部件31至少部分位于第一容置空间20内,即,按压部件31部分位于第一容置空间20,另一部分能够伸出至第一容置空间外,以便于按压;以及扣合部件32至少部分位于第一容置空间20内,即,扣合部件 32部分位于第一容置空间20内,另一部分能够伸出至第一容置空间20外,以便于与卡扣部件30扣合;活动件33位于第一容置空间20内并对应第三通孔221设置,从而当主机本体2大致叠设在底部支架1上时,第一弹性件34能够伸入第三通孔221内至顶起推动活动件33移动,以推动扣合部件32移动至与卡扣部件30扣合连接。98.相较于相关技术中将活动件33、按压部件31和扣合部件32完全设置在主机本体2 的外表面的设计,采用本实施例的方案,一方面,可以降低活动件33、按压部件31和扣合部件32等部件对主机本体2的外观呈现的影响和限制;另一方面,也可以对活动件33、按压部件31和扣合部件32等部件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99.一些实施例中,主机本体2包括主体部分28以及连接于主体部分28一侧的安装部分 29,该安装部分29形成为主机本体2的第四端24,而主体部分28远离安装部分29的一端形成为主机本体2的第三端23。该安装部分29具有所述第一容置空间20,主体部分 28具有第二容置空间281,该第二容置空间281与第一容置空间20相互独立,且第二容置空间281主要用于放置主机本体2的电子元器件,例如主板组件、电池、扬声器、通信模块及实现各种功能的传感器等,即主机本体2内设有不连通、相互独立的第一容置空间 20和第二容置空间281,主机本体2的内部分区,第一容置空间20用于设置第一弹性件 34、第一活动件33a、第二活动件35、按压部件31以及扣合部件32等部件,而第二容置空间281用于设置主板组件、电池、扬声器、通信模块及实现各种功能的传感器等器件,避免第一弹性件34、第一活动件33a、第二活动件35、按压部件31以及扣合部件32等部件穿插设置在主机本体2的电子元器件中,从而避免主机本体2的电子元器件的排布造成影响,方便主机本体2的电子元器件的排布和堆叠。100.进一步地,所述安装部分29与所述主体部分28的连接处为弧形过渡,以使所述安装部分29在所述主机本体2的宽度方向上的宽度小于所述主体部分28在所述主机本体2 的宽度方向上的宽度,这样可以节省材料,节约成本,同时也能符合智能主机100的小型化的设计要求。其中,主机本体2的宽度方向为图9中的左右方向。101.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至图11所示,所述主机本体2的端面上开设有按压孔271,具体可以是在第四端24的端面设有按压孔271,所述按压孔271连通于第一容置空间20,所述按压部件31至少部分凸出于所述按压孔271,而不是在第一面21或第二面22上开设按压孔271,以使按压部件31至少部分凸设在第一面21和第二面22,这样,一方面,不仅可以避免主机本体2在第一状态或第二状态时,按压部件31与底部支架1存在干涉的情况,以更好地符合用户操作、使用习惯;另一方面,考虑到主机本体2的显示屏25 主要是设置在第一面21,如果将按压部件31设置在第一面21,会占用第一面21的面积,不仅会影响主机本体2的外观效果,也会导致主机本体2的屏占比降低。而且,如果将按压部件31凸设在第一面21上,就会使得施加在按压部件31上的作用力的方向通常为沿着主机本体2朝向底部支架1的方向,从而使得固持结构3的结构设计的复杂程度增大。102.一些实施例中,为了能够实现主机本体2相对底部支架1的正反面切换状态下的固持作用,如图10至图12所示,所述活动件33包括第一活动件33a和第二活动件35,该第一活动件33a和第二活动件35连接于主机本体2,且第二活动件35与第一活动件33a在第一面21到第二面22的方向上间隔设置,扣合部件32至少部分位于第一活动件33a与第二活动件35之间。第一活动件33a具有前述的第二倾斜面331和第一表面332,第二活动件35具有第三倾斜面351和与第三倾斜面351相背设置的第二表面352,扣合部件 32还具有第四倾斜面322,该第四倾斜面322与第三倾斜面351抵接,从而在主机本体2 位于第一状态时,第一活动件33a会被第一弹性件34顶起推动移动,以将扣合部件32 推动至与卡扣部件30扣合,而在主机本体2位于第二状态时,第二活动件35会被第一弹性件34顶起推动移动,以将扣合部件32推动至与卡扣部件30扣合,即,在主机本体2 位于第一状态或第二状态时,扣合部件32与卡扣部件30都能相互扣合,以实现主机本体 2与底部支架1的连接,以使主机本体2相对底部支架1能够维持在第一状态或第二状态。103.具体地,如图10至图12所示,在主机本体2位于第一状态以进行扣合时,第一活动件33a的第一表面332与第一弹性件34抵接,第一活动件33a在受到第一弹性件34的抵接作用下沿着第一方向(如图11中的向上方向)发生移动并带动第二倾斜面331相对第一倾斜面321移动,第二倾斜面331与第一倾斜面321的接触面积逐渐减小,如图13至图15所示,以推动扣合部件32沿着第二方向(如图14中的向右方向)移动至扣合于卡扣部件30,以使主机本体2相对底部支架1维持在第一状态;而在解扣时,按压部件31 被按压带动扣合部件32沿第三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反,如图14中的向左方向)以使扣合部件32与卡扣部件30相对分离,同时第一倾斜面321相对第二倾斜面331移动,第二倾斜面331与第一倾斜面321的接触面积逐渐增大,以推动活动件33压缩第一弹性件34,为扣合部件32和第一活动件33a的移动提供可能。104.同理可知,在主机本体2位于第二状态以扣合时,第二表面352与第一弹性件34抵接,第二活动件35在受到第一弹性件34的抵接作用下发生移动并带动第三倾斜面351 相对第四倾斜面322移动,第三倾斜面351与第四倾斜面322的接触面积逐渐减小,以推动扣合部件32移动至扣合于卡扣部件30,以使主机本体2相对底部支架1维持在第二状态;而在解扣时,按压件被按压带动扣合部件32与卡扣部件30相对分离,同时第四倾斜面322相对第三倾斜面351移动,第三倾斜面351与第四倾斜面322的接触面积逐渐减小,以推动第二活动件35压缩第一弹性件34,为扣合部件32和第二活动件35的移动提供可能。105.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活动件33a和第二活动件35可以为一体,但采用第一活动件33a和第二活动件35这两个活动件实现主机本体2相对底部支架1的正反面切换状态下的固持作用,第一活动件33a和第二活动件35间隔设置,第一活动件33a 和第二活动件35的运动能够相对保持独立,即在第一弹性件34顶起推动第一活动件33a 移动时,由于第一活动件33a和第二活动件35间隔设置,第二活动件35不会受到第一活动件33a的作用发生移动,以及在第一弹性件34顶起推动第二活动件33a移动时,由于第一活动件33a和第二活动件35间隔设置,第一活动件33a不会受到第二活动件35的作用发生移动,从而使得主机本体2在第一状态、第二状态下的扣合能够保持相对独立,互不干扰,确保扣合部件32在主机本体2位于第一状态或第二状态时能够准确地与卡扣部件30扣合连接。106.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至图15所示,该在主机本体2位于第一状态或第二状态时,可以利用同一个扣合部件32与相同的卡扣部件30,实现主机本体2的第四端24与底部支架1的第二端12的连接,则扣合部件32具有前述的第一倾斜面321和第四倾斜面322,该第一倾斜面321与第四倾斜面322相对设置,该扣合部件32位于主机本体2的中心处,即在第一面21到第二面22的方向上(如图15中的向下方向),第一表面332到第一面 21的距离等于第二表面352到第二面22的距离,从而在主机本体2位于第一状态时,扣合部件32可以与卡扣部件30扣合,以使主机本体2相对底部支架1维持在第一状态,而在主机本体2位于第二状态时,扣合部件32仍然可以与卡扣部件30扣合,以使主机本体 2相对底部支架1维持在第二状态。换言之,在主机本体2位于第一状态或第二状态时,可以利用同一个扣合部件32与相同的卡扣部件30扣合,实现主机本体2的第四端24和底部支架1的第二端12的连接,扣合部件32使用的数量较少,有利于简化固持结构3 的结构,降低固持结构3的整体重量,即便在智能主机100本体上设置了固持结构3,智能主机100仍能符合轻量化设计,以及还可以降低固持结构3的制作成本。107.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活动件33a、第二活动件35的外形及构造大致相同,但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这两个活动件的外形或构造进行适应性调整。示例性地,第一活动件33a、第二活动件35具有大致相同的外形及构造,故以下可以第一活动件33a为例对第一活动件33a和第二活动件35的具体结构、第一活动件33a和第二活动件35的位置以及第一活动件33a和第二活动件35与其他部件连接关系进行详细说明。108.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6至图18所示,该固持结构3还包括固定支架36,固定支架36可以位于第一容置空间,且该固定支架36具有相对的第三表面361和第四表面362,且固定支架36设有贯穿第三表面361和第四表面362的第一通孔363和第二通孔364,该第一通孔363和第二通孔364均可以连通与第一容置空间和主机本体的外部,第一活动件33a连接于固定支架36的第三表面361,按压部件31穿设于第一通孔363并且至少部分位于第一通孔363外,扣合部件32穿设于第二通孔364并至少部分位于第二通孔364 外,以便于第一活动件33a、按压部件31和扣合部件32的设置。109.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6和图17所示,该固持结构3还可以包括第二弹性件37,该第二弹性件37被设置成连接于第一活动件33a和固定支架36,从而可以利用该第二弹性件37用于在受到第一活动件33a作用时发生形变以提供第一活动件33a相对主机本体2 移动的行程,即在第一活动件33a受到第一弹性件34的抵接作用沿着第一方向(如图16 和图17中的向上方向)发生移动时,第一活动件33a会压缩第二弹性件37,为第一活动件33a的活动提供可能。其中,所述第二弹性件37可以为弹簧、硅胶柱、橡胶柱或泡棉柱等部件。110.一些实施例中,该固持结构3还可以包括导向限位件38,固定支架36的第四表面362 凸设有第一延伸部3621,导向限位件38连接于第一延伸部3621,第一活动件33a延伸有第二延伸部333,第二延伸部333套设在导向限位件38的外周,第二弹性件37套设在导向限位件38的外周,且第二弹性件37的两端分别抵接于第一延伸部3621和第二延伸部 333,从而在第一活动件33a受到第一弹性件34的抵接作用沿着第一方向(如图16和图 17中的向上方向)发生移动时,第二延伸部333会压缩第二弹性件37使其发生形变,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利用导向限位件38对第二弹性件37的形变起到导向的作用。111.进一步地,导向限位件包括导向部381和限位部382,该导向部381可为柱状结构或条状结构,导向部381的一端连接于第一延伸部3621,导向部381的另一端可活动穿设于第二延伸部333,且导向部381的另一端穿过第二延伸部333与限位部382连接,限位部382用于限制第一活动件33a受到第二弹性件的作用发生移动的行程,从而在第一活动件33a受到第一弹性件34的抵接作用沿着第一方向(如图16和图17中的向上方向)发生移动时,第二延伸部333会压缩第二弹性件37使其沿着导向部381的轴向发生形变,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利用导向部381对第二弹性件37的形变起到导向的作用;而当第一活动件33a与第一弹性件34不再抵接时,第二弹性件会恢复形变推动第二延伸部333移动,在这一过程中,第二延伸部333会移动至与限位部382抵接而不能再继续移动,即,可以利用该限位部382限制第二延伸部333在受到第二弹性件37的推动作用下发生移动的行程,以确保第一活动件33a在每次解扣相对底部支架1转动后都可以恢复至原位,以及避免第一活动件33a伸出至第一容置空间20外,影响主机本体2的外观呈现效果。112.一些实施例中,为了能在第一状态或第二状态时使主机本体2的第四端24更加稳定地连接在底部支架1的第二端12,扣合部件32可以为两个,两个扣合部件32可以沿着图16和图17中的左右方向间隔设置。所述固持结构3还可以包括连接件39,两个扣合部件32的相互朝向的一侧连接于连接件39,该连接件39连接于按压部件31,以使两个扣合部件32可以共用一个按压部件31,减少按压部件31的使用,有利于简化固持结构3 的结构。其中,该连接件39可以长条状结构或板状结构等。113.对应地,该卡扣部件30、第一活动件33a和第一弹性件34均可为两个,两个卡扣部件30与两个扣合部件32一一对应设置,两个第一活动件33a与两个扣合部件32一一对应设置,扣合时,两个第一活动件33a分别在受到对应的第一弹性件34的抵接作用下推动对应的扣合部件32移动至与对应的卡扣部件30扣合,以使主机本体2相对底部支架1 维持在第一状态。114.在图18和图19示出的实施方式中,固定支架36的第三表面361设有中空的第一凸起3611和两个第二凸起3612,前述的第一通孔363形成为第一凸起3611的中空部,前述的两个第二通孔364分别形成为两个第二凸起3612的中空部。所述第四端24的端面设有两个固定孔272,两个固定孔272均与第一容置空间20和主机本体2的外部,且两个第二凸起3612分别与两个固定孔272一一对应设置,第一凸起3611对应按压孔271设置;第一凸起3611穿设于按压孔271,两个第二凸起3612分别穿设于对应的固定孔272,以将固定支架36固定连接在主机本体2上。按压部件31穿设于第一凸起3611的中空部并延伸至第一容置空间20外,两个第二凸起3612与两个扣合部件32一一对应,两个扣合部件32分别穿设于对应的第二凸起3612的中空部,并可以穿过对应的第二凸起3612的中空至第一容置空间20外与对应的卡扣部件30扣合。115.一些实施例中,固持结构3还包括第三弹性件40,该第三弹性件被设置成连接于连接件和按压部件31。具体地,连接件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扣合部件32连接,连接件39的中部通过第三弹性件40与按压部件31连接,从而在按压所述按压部件31进行解扣后,可以利用该第三弹性件40恢复形变产生的作用力推动按压部件31恢复至原位,以便下次按压解扣。116.进一步地,连接件39的中部设有第一导向柱391,第三弹性件40套设在第一导向柱 391的外周并分别抵接于连接件39的中部和按压部件31,从而第三弹性件40在被压缩时可以利用第一导向柱391起到导向的作用,以避免按压部件31在被按压的过程中出现倾斜而与主机本体2发生摩擦的情况,便于用户按压该按压部件31进行解扣或扣合。117.一些实施例中,该连接件39的两端通过第二导向柱392与固定支架36连接,且连接件39的两端可活动套设于对应的第二导向柱392的外周,从而可以利用第二导向柱392 对连接件39的运动起到导向的作用,以使连接件39能够按照预设轨迹移动,进而能够使扣合部件32按照预设轨迹移动至与卡扣部件30扣合,扣合精准度更高。118.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0所示,卡扣部件30可以包括第一部分301和第二部分302,该第一部分301与扣合部件32扣合连接或在按压部件31被按压时与扣合部件32分离,第二部分302设于底部支架1,且第二部分302与第一部分301成角度连接,例如第二部分302可以与第一部分301成90°连接,第二部分302具有相对的第三面3021和第四面 3022,第一弹性件34设于第二部分302的第三面3021,第二部分302的第四面3022凸设有折弯部3023,该折弯部3023用于第二部分302的固定安装,便于卡扣部件30在底部支架1上的安装固定。119.具体地,该折弯部3023可以包括竖直部分3024和水平部分3025,竖直部分3024与第二部分302的第四面3022连接,水平部分3025与底部支架1上的卡槽扣合连接,以避免卡扣部件30被扣合部件32拉扯脱离底部支架1,提高卡扣部件30的安装稳定性。120.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1所示,底部支架1的一端向上延伸第三延伸部13,在主机本体2位于第一状态或第第二状态时,第三延伸部13位于主机本体2的端面,也即是,底部支架1的第二端设有第三延伸部13,在主机本体2位于第一状态或第二状态时,第三延伸部13位于主机本体2的第四端24的端面,卡扣部件30至少部分设于第三延伸部13 内,即,第一部分301设于第三延伸部13,第二部分302通过折弯部3023设置于底部支架1上。通过在底部支架1上延伸有第三延伸部13,并且在主机本体2位于第一状态或第二状态时,第三延伸部13可以位于主机本体2的第四端的端面处,遮挡主机本体2的第四端的端面,可以对主机本体2的第四端24起到防撞保护,从而可以避免因第四端24 的端面被撞击而导致设置在第一容置空间20内的部件(例如第一活动件33a、第二活动件35、第二弹性件37、固定支架36等等)发生错位的情况,进而确保扣合部件32在主机本体2位于第一状态或第二状态时能够精准地与卡扣部件30扣合连接。121.进一步地,在主机本体2位于第一状态或第二状态时,第三延伸部13自第二端的端面向上延伸的高度大于或等于该主机本体2的厚度的一半,即,第三延伸部13可延伸至位于第四端的端面的中部,或者是第四端的端面的中部往上的位置,从而实现对主机本体的第四端的有效防撞保护的同时,还可具有足够的空间以设置该卡扣部件30,从而使得卡扣部件30能够实现与扣合部件32连接。122.此外,在主机本体2相对底部支架1转动至第一状态或第二状态时,主机本体2的第四端24先会与第三延伸部13接触,以限制主机本体2的位置,从而可以引导主机本体2 转动至叠设在底部支架1上。123.进一步地,由前述可知,按压部件31位于该第四端24的端面上,基于此,为了便于用户按压,该第三延伸部13设有避让孔131,该避让孔131用于避让按压部件31,从而用户能够正常按压该按压部件31。124.请参阅图2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智能穿戴设备,该智能穿戴设备200 包括穿戴部件和前述实施例所述的智能主机100,该穿戴部件与底部支架连接。在图22 示出的实施方式中,前述穿戴部件可为一条或两条。当穿戴部件为两条时,两条穿戴部件可分别为第一穿戴部件201及第二穿戴部件202,第一穿戴部件201连接于底部支架的第一端,第二穿戴部件202连接于底部支架的第二端。125.其中,智能穿戴设备200可以但不限于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可以理解的,具有上述智能主机100的智能穿戴设备200,具有上述智能主机100的全部技术效果。即,在将主机本体转动至大致叠设于底部支架时,第一活动件会被第一弹性件顶起推动移动,或者是第二活动件会被第一弹性件顶起推动移动,以将扣合部件推动至与卡扣部件扣合,从而实现扣合部件与卡扣部件的自动扣合锁止,进而方便使用者操作,提升用户体验。126.而且,智能穿戴设备200的第一面和第二面均设有显示屏,能够进行双面显示,以实现双面使用的效果,而且,当主机本体叠设于底部支架上无需转动时,无论是主机本体的第一面朝上还是主机本体的第二面朝上,都可通过扣合部件和卡扣部件的相互配合将主机本体牢牢地固定在底部支架上,以使主机本体与底部支架能够一直保持在叠合状态下,使得该智能穿戴设备200的使用可以与普通穿戴设备无异,可有效地满足用户的不同使用需求,同时还可以防止用户佩戴智能穿戴设备200做运动时带动主机本体相对底部支架发生转动,以避免主机本体与底部支架易发生碰撞的问题,从而有利于延长智能穿戴设备200 的使用寿命。由于上述技术效果已在智能主机100的实施例中做了详细介绍,此处就不再赘述。127.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固持结构、智能主机及智能穿戴设备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固持结构、智能主机及智能穿戴设备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730/149957.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