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新讯 > 测时钟表制品的制造及其维修技术 > 智能主机及智能穿戴设备的制作方法  >  正文

智能主机及智能穿戴设备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7-30 09:33:44

1.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穿戴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主机及智能穿戴设备。背景技术:2.随着智能穿戴设备功能的日渐丰富,市面上出现了表盘可相对表带掀开的智能穿戴设备,以便更好地实现智能穿戴设备的多功能化。该类智能穿戴设备为了能够避免用户在运动时表盘也跟随转动而发生与其他部件碰撞的问题,通过会设置固持结构,在解扣时,表盘可相对表带掀开,而在扣合时,表盘可牢牢地连接在表带并使表盘能够保持在当前状态。但是,这种设计方式不论是解扣时还是在扣合时都需要用户手动操作,这样使用起来较为麻烦,用户的使用体验性不高。技术实现要素: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智能主机及智能穿戴设备,在将主机本体转动至大致叠设于底部支架时,固持结构的扣合部件能够自动与卡合部件扣合锁止,实现主机本体与底部支架的连接,方便使用者操作,提升用户体验。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智能主机,包括:5.底部支架;6.主机本体,所述主机本体与所述底部支架连接;7.固持结构,所述固持结构包括卡合部件、按压部件、扣合部件和第一弹性件,所述卡合部件设于所述底部支架,所述按压部件连接于所述主机本体,所述扣合部件与所述按压部件连接,所述扣合部件用于与所述卡合部件扣合连接或在所述按压部件被按压时与所述卡合部件分离,所述第一弹性件连接于所述主机本体和所述按压部件,所述第一弹性件用于在所述按压部件被按压时发生形变,以使所述扣合部件与所述卡合部件相对分离;以及8.磁性复位件,所述磁性复位件包括第一磁性部和第二磁性部,所述第一磁性部与所述第二磁性部沿着垂直于所述按压部件的按压作用力方向设置,所述第一磁性部设置于所述扣合部件,所述第二磁性部设置于所述底部支架,所述第一磁性部和所述第二磁性部相互吸合或分离,所述第一磁性部和所述第二磁性部相互吸合时,所述扣合部件扣合于所述卡合部件。9.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扣合部件为磁性件,所述第一磁性部一体形成于所述扣合部件上,和/或,所述卡合部件为磁性件,所述第二磁性部一体形成于所述卡合部件上。10.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主机本体设有连接槽,所述扣合部件包括连接部和与所述连接部连接的扣合部、连接轴,所述按压部件通过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一弹性件连接,所述连接轴转动连接于所述连接槽,所述扣合部用于与所述卡合部件相互扣合或相互分离,所述扣合部具有第一倾斜面,所述卡合部件具有第二倾斜面,所述第一磁性部设于所述扣合部;11.所述第一磁性部与所述第二磁性部相互吸合,以使所述连接轴相对所述连接槽转动并使得所述连接部同步压缩所述第一弹性件,从而使得所述第一倾斜面与所述第二倾斜面相对分离时,所述第一弹性件复位以使所述扣合部扣合于所述卡合部件。12.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具有第一侧面、第二侧面、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13.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按压部件连接,所述第二侧面与所述第一弹性件连接;14.所述第三侧面连接于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且所述第三侧面朝向所述底部支架设置或背向所述底部支架设置,所述第三侧面连接于所述扣合部;15.所述第四侧面连接于所述第一侧面、所述第二侧面和所述第三侧面,所述第四侧面连接于所述连接轴。16.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扣合部件包括第一子扣合部件和第二子扣合部件,所述第一子扣合部件和所述第二子扣合部件均包括所述的连接部、扣合部和连接轴,所述第一子扣合部件和所述第二子扣合部件间隔排列设置,所述第一子扣合部件的连接部为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子扣合部件的连接部为第二连接部;17.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第一侧面的朝向相同,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第三侧面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第三侧面朝向相同,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第四侧面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第四侧面相背设置,18.所述固持结构还包括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且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相互朝向的一侧面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连接于所述按压部件。19.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固持结构还包括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连接于所述主机本体,所述第一弹性件连接于所述固定支架和所述连接部。20.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固持结构还包括导向件,所述导向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固定支架,所述导向件的另一端穿设于所述连接部,且所述导向件的另一端可相对所述连接部移动。21.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性件套设于所述导向件的外周并抵接于所述固定支架和所述连接支架。22.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支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固定部分、第二固定部分和第三固定部分,所述第二固定部分向朝向所述连接支架的方向凹陷形成凹陷部;23.所述主机本体设有凸起,所述凸起位于所述凹陷部内,且所述凸起设有凹槽,所述凹槽连通于所述主机本体的内部空间。24.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智能主机还包括增磁件,所述增磁件设于所述底部支架,且所述增磁件临近所述第二磁性部设置,所述增磁件用于增大所述第二磁性部的磁吸力。25.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智能主机还包括隔磁片,所述隔磁片覆盖在所述第二磁性部的外表面。26.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主机本体具有第一容置空间,所述第一弹性件位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内,所述扣合部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内,所述按压部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内。27.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主机本体包括主体部分以及连接于所述主体部分一侧的安装部分,所述安装部分具有所述第一容置空间,所述主体部分具有第二容置空间,所述第二容置空间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相互独立;28.所述安装部分与所述主体部分的连接处为弧形过渡,以使所述安装部分在所述主机本体的宽度方向上的宽度小于所述主体部分在所述主机本体的宽度方向上的宽度。29.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主机本体的端面上开设有按压孔,所述按压孔连通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所述按压部件至少部分凸出于所述按压孔。30.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主机本体可转动连接于所述底部支架,或者,所述主机本体可滑动且可转动连接于所述底部支架,或者,所述主机本体可拆卸连接于所述底部支架,以使所述主机本体可相对所述底部支架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转换;31.在所述主机本体位于所述第一状态或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扣合部件与所述卡合部件扣合,实现所述主机本体与所述底部支架的连接,以使所述主机本体相对所述底部支架维持在所述第一状态或所述第二状态;32.其中,所述主机本体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第一状态为所述主机本体叠设于所述底部支架时,所述第二面朝向所述底部支架设置的状态,所述第二状态为所述主机本体叠设于所述底部支架时,所述第一面朝向所述底部支架设置的状态。33.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智能主机还包括转动连接件,所述底部支架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主机本体具有相对的第三端和第四端;34.所述转动连接件连接于所述第三端和所述第一端,以使所述主机本体可相对所述底部支架翻转,且所述主机本体在相对所述底部支架翻转一定角度后还可相对所述底部支架发生自转,以实现所述主机本体可相对所述底部支架在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之间转换;35.所述卡合部件设于所述第二端,所述按压部件和所述第一弹性件连接于所述第四端,所述扣合部件与所述卡合部件扣合,从而在所述主机本体位于所述第一状态或所述第二状态时,实现所述第四端与所述第二端的连接。36.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扣合部件包括第一扣合部件和第二扣合部件,在所述第一面到第二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一扣合部件到所述第二面的距离等于所述第二扣合部件到所述第一面的距离,在所述主机本体位于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扣合部件与所述卡合部件扣合,以使所述主机本体相对所述底部支架维持在所述第一状态,在所述主机本体位于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二扣合部件与所述卡合部件扣合,以使所述主机本体相对所述底部支架维持在所述第二状态。37.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面设有显示屏,或者,所述第一面以及所述第二面均设有显示屏。38.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智能穿戴设备,所述智能穿戴设备包括穿戴部件和如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智能主机,所述穿戴部件与所述底部支架连接。3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40.(1)主机本体在叠设于底部支架时可固定于底部支架上,降低主机本体与其他部件撞击的可能性。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智能主机及智能穿戴设备,通过设置固持结构,在主机本体叠设在底部支架时,可以利用固持结构的扣合部件与底部支架的卡合部件扣合连接,使得主机本体可以保持在当前的叠合状态不变。在此情况下,由于该固持结构的固持作用,无论用户怎么晃动手臂或者是摆动手腕,主机本体都可牢牢地保持在叠合状态不变,使得智能主机与普通的智能手表的主机使用无异,可以有效地降低用户运动手臂时主机本体与其他部件撞击的可能性,有利于延长智能穿戴设备的使用寿命。41.(2)固持结构的扣合部件能够自动与卡合部件扣合,操作方便。通过在扣合部件设置第一磁性部,以及在卡合部件设置第二磁性部,从而在将主机本体转动至大致叠设于底部支架上时,第一磁性部和第二磁性部相互吸合,使得扣合部件可以在第一磁性部和第二磁性部的吸附效果下自动与卡合部件扣合,以实现扣合部件与卡合部件的自动扣合锁止,进而方便使用者操作,提升用户体验。附图说明4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43.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智能主机位于第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44.图2是图1的智能主机的分解结构示意图;45.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智能主机位于第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46.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智能主机的主机本体相对底部支架翻转时的结构示意图;47.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智能主机的主机本体相对底部支架自转180°的结构示意图;48.图6是图1中的智能主机的俯视图;49.图7是图6中的智能主机沿a-a方向的剖视图;50.图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主机本体和固持结构的结构示意图;51.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扣合部与卡合部件未扣合时的固持结构和磁性复位件的结构示意图;52.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扣合部与卡合部件扣合时的固持结构和磁性复位件的结构示意图;53.图11是图10中的固持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54.图12是图11中的固持结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55.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主机本体的结构示意图;56.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底部支架的结构示意图;57.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智能穿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58.图标:100、智能主机;1、底部支架;11、第一端;12、第二端;2、主机本体;2a、主体部分;2b、安装部分;2c、第二容置空间;21、第一面;22、第二面;23、第三端; 24、第四端;241、按压孔;25、显示屏;26、第一容置空间;27、凸起;271、凹槽;28、连接槽;3、固持结构;31、卡合部件;311、第二倾斜面;32、按压部件;321、按压部; 322、第一抵接部;323、第二抵接部;33、扣合部件;33a、第一扣合部件;33b、第二扣合部件;331、连接部;3311、第一侧面;3312、第二侧面;3313、第三侧面;3314、第四侧面;3315、第二通孔;332、扣合部;3321、第一倾斜面;333、连接轴;334、第一连接件;335、第二连接件;34、第一弹性件;35、固定支架;351、第一固定部分;352、第二固定部分;3521、凹陷部;3522、避让空间;3523、固定部;3524、第一通孔;353、第三固定部分;36、导向件;41、第一磁性部;42、第二磁性部;5、转动连接件;6、增磁件;7、隔磁片;200、智能穿戴设备;201、第一穿戴部件;202、第二穿戴部件。具体实施方式59.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60.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61.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62.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63.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64.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65.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智能主机,该智能主机100可应用于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智能穿戴设备。所述智能主机100包括底部支架1、主机本体2、固持结构3和磁性复位件,主机本体2与所述底部支架1连接。固持结构3包括卡合部件 31、按压部件32、扣合部件33、第一弹性件34,该卡合部件31设于底部支架1,按压部件32连接于主机本体2,扣合部件33与按压部件32连接,且扣合部件33用于与卡合部件31扣合连接或在按压部件32被按压时与卡合部件31分离,第一弹性件34连接于主机本体2和按压部件32,第一弹性件34用于在按压部件32被按压时发生形变,以使扣合部件33与卡合部件31相对分离。磁性复位件包括第一磁性部41和第二磁性部42,第一磁性部41与第二磁性部42沿垂直于按压部件32的按压作用力方向设置(例如图2中的上下方向),第一磁性部41设置于扣合部件33,第二磁性部42设置于底部支架1,第一磁性部41和第二磁性部42相吸,以提供扣合部件33扣合于卡合部件31的作用力。66.可以知道的,一般类似带支架且机体可翻转的穿戴设备,其自身都带有阻尼功能,以克服机体自身重力等作用力作用以实现机体保持状态稳定,在扣合过程中若没有扣合到位,亦不易发现,但在受到较大外力冲击时,机体容易被甩动而发生转动,从而导致机体易于碰撞到表带或者穿戴设备的其他部件上。而在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中,通过在扣合部件33设置第一磁性部41,以及在底部支架1设置第二磁性部42,当主机本体2靠近底部支架1,使得第一磁性部41与第二磁性部42之间的距离较小时,第一磁性部41与第二磁性部42会相互吸合,以将扣合部件33自动吸附到卡合部件31上,以确保扣合部件 33和卡合部件31能够扣合到位,从而实现主机本体2与底部支架1的连接并能使主机本体2和底部支架1保持这种连接。换言之,本技术提供的智能主机100通过在扣合部件 33设置第一磁性部41,以及在卡合部件31设置第二磁性部42,使得扣合部件33与卡合部件31在扣合过程中具有吸附效果,在第一磁性部41和第二磁性部42相互靠近至距离较小时,第一磁性部41和第二磁性部42能够相互吸合,以提供扣合部件33扣合于卡合部件31的作用力,从而使得该扣合部件33能够自动与卡合部件31扣合,以实现扣合部件33与卡合部件31的在扣合过程末端自动扣合锁止,进而方便使用者操作,提升用户体验。67.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磁性部41与第二磁性部42为磁性相反的两磁性部,在第一磁性部41与第二磁性部42相互靠近时,第一磁性部41与第二磁性部42相互吸合,以将扣合部件33扣合于卡合部件31,从而实现主机本体2的与底部支架1的自动连接。也即是说,在智能穿戴设备佩戴在用户手上的时候,能够利用第一磁性部41与第二磁性部42相互吸合提供的磁吸力,将扣合部件33扣合于卡合部件31,以实现主机本体2与底部支架1的连接并能保持这种连接。当需要解扣时,用户可以按压所述按压部件32,例如可以对按压部件32施加一个大于第一磁性部41和第二磁性部42相互产生的磁性吸附力的作用力,来带动扣合部件33朝向远离卡合部件31的方向移动,以脱离卡合部件31的束缚,从而到达解扣的目的。68.在本实施例中,扣合部件33可为磁性件,则前述的第一磁性部41可一体形成于扣合部件33上,而第二磁性部42设于底部支架1上;或者,卡合部件31可为磁性件,则前述的第二磁性部42可一体形成于卡合部件31上,而第一磁性部41设于扣合部件33上;又或者,扣合部件33和卡合部件31均为磁性件,则前述的第一磁性部41可一体形成于扣合部件33上,前述的第二磁性部42可一体形成于卡合部件31上。也即是说,该磁性复位件可以包括具有磁性的扣合部件33和卡合部件31,则扣合部件33与卡合部件31能够相互吸合并扣合,故磁性复位件可以包括具有磁性的扣合部件33和卡合部件31。或者,该磁性复位件也可以是仅仅包括第一磁性部41或第二磁性部42,即,当扣合部件33或卡合部件31的材料是磁性材料,则扣合部件33可以与第二磁性部42吸合,卡合部件31 可以与第一磁性部41吸合,故磁性复位件可以是仅仅包括第一磁性部41或第二磁性部 42。69.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扣合部件33和所述卡合部件31二者中的一个可为卡勾,二者中的另一个可为与之配合的卡槽或者是卡勾;所述按压部件32可以为按键或按钮等部件;所述第一弹性件34可以为弹簧、硅胶柱、橡胶柱或泡棉柱等部件。70.在本实施例中,该主机本体2可实现通话、收发信息、摄像、视频通话、扫描二维码、移动支付、查看环境信息以及查看身体信息等功能。因此,在本实施例中,该主机本体2 可包括未图示的主板组件、拍摄组件、电池、扬声器、麦克风、卡座组件,通信模块及实现各种功能的传感器,其中传感器可以是重力传感器、加速传感器、距离传感器、心率传感器、气压传感器,紫外线检测器等。且该主机本体2同时还包括用于身份识别的元件,例如指纹识别模组、面部识别模组等。71.在本实施例中,主机本体2能够相对底部支架1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转换,且在主机本体2位于第一状态或第二状态时,扣合部件33与卡合部件31都能相互扣合,以实现主机本体2与底部支架1的连接,以使主机本体2相对底部支架1能够维持在第一状态或第二状态。72.其中,主机本体2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面21和第二面22,该第一状态为主机本体2 叠设于底部支架1时,主机本体2的第二面22朝向底部支架1设置的状态,此时主机本体2的第一面21朝上设置,如图1所示;而该第二状态为主机本体2叠设于底部支架1 时,主机本体2的第一面21朝向底部支架1设置的状态,此时主机本体2的第二面22 朝上设置,如图3所示。73.在主机本体2叠设于底部支架1上无需转动时,且无论是在主机本体2的第一面21 朝上还是主机本体2的第二面22朝上时,都能利用扣合部件33和卡合部件31将主机本体2牢牢地固定在底部支架1上,以使主机本体2与底部支架1能够一直保持在叠合状态下,使得该智能穿戴设备的使用可以与普通穿戴设备无异,可有效地满足用户的不同使用需求,同时还可以防止用户佩戴智能穿戴设备做运动时带动主机本体2相对底部支架1 发生转动,以避免主机本体2与底部支架1易发生碰撞的问题,从而有利于延长智能穿戴设备的使用寿命,且可以提高该智能穿戴设备的使用舒适度。74.为了实现主机本体2能够相对底部支架1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转换,该主机本体2可转动连接于底部支架1,或者,该主机本体2可滑动且可转动连接于底部支架1,又或者,该主机本体2可拆卸连接于底部支架1,在本实施例不做限制。75.在图3示出的实施方式中,底部支架1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11和第二端12,主机本体2可以具有相对的第三端23和第四端24。该智能主机100还可以包括转动连接件5,该转动连接件5连接于底部支架1的第一端11和主机本体2的第三端23,以使主机本体 2可相对底部支架1翻转,且主机本体2在相对底部支架1翻转的一定角度后还可相对底部支架1发生自转,从而使得主机本体2可以相对底部支架1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转换。76.也即是说,在本技术中,智能主机100的主机本体2可以通过该转动连接件5相对底部支架1发生转动并在不同的状态之间发生转换,例如:主机本体2可相对底部支架1 翻转,以使主机本体2可从叠设于底部支架1且第一面21朝上的状态(即第一状态,如图1所示)转换成倾斜于或垂直于底部支架1的状态(如图4所示),接着主机本体2 还可相对底部支架1自转180°(如图5所示),然后主机本体2还可相对底部支架1翻转至叠设于底部支架1且第二面22朝上的状态(即第二状态,如图3所示),从而实现主机本体2能够在第一面21朝上的状态和第二面22朝上的状态之间转换。77.示例性地,该转动连接件5可以包括固定轴、转动部和翻转轴,该固定轴与底部支架 1的第一端11固定连接,转动部的第一轴孔与固定轴转动连接,翻转轴与转动部的第二轴孔转动连接,且该翻转轴与主机本体2的第三端23固定连接。假设初始状态是主机本体2叠设于底部支架1且第一面21朝上的状态(即第一状态),则在翻转轴相对转动部的第二轴孔转动时,可带动主机本体2实现其相对底部支架1翻转,接着该转动部可相对固定轴转动,以带动主机本体2实现自转,在主机本体2实现自转180°后,该翻转轴可相对转动部的第二轴孔转动,以带动主机本体2相对底部支架1翻转至叠设于底部支架1 且第二面22朝上的状态(即第二状态)。其中,该翻转轴可理解为:用于带动主机本体2相对底部支架1发生翻转的转动轴。78.可以理解的,当主机本体2的第四端24与底部支架1的第二端12连接时,扣合部件 33与卡合部件31扣合,在需要将主机本体2的第四端24与底部支架1的第二端12分开时,用户可以通过按压该按压部件32,此时的第一弹性件34会被挤压,扣合部件33会往远离卡合部件31的方向运动,以脱离卡合部件31的束缚,主机本体2的第四端24便可以与底部支架1的第二端12分离,从而主机本体2可以相对底部支架1翻转以及发生自转,以实现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的转换。79.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主机本体2的第一面21和第二面22中,仅有主机本体 2的第一面21设有显示屏25。当用户无需使用智能主机100时,可以将主机本体2转动至叠设于底部支架1上且第二面22朝上的状态,此时的显示屏25的显示面朝向底部支架 1,并且利用扣合部件33和卡合部件31可以使智能主机100保持主机本体2叠设于底部支架1且主机本体2的第一面21朝向底部支架1的状态,也即是,利用扣合部件33和卡合部件31可以使智能主机100保持主机本体2叠设于底部支架1且显示屏25的显示面朝向底部支架1的状态,这样,显示屏25的显示面不再朝上设置,从而能够对显示屏25 的显示面起到保护作用,降低了刮花或碎屏的风险。80.其中,第一面21通常为主机本体2的正面,即设置有大屏显示屏的一面通常即为主机本体2的正面;而第二面22通常为主机本体2的背面,即未设置显示屏的一面通常为主机本体2的背面。81.作为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主机本体2的第一面21和第二面22均设有显示屏25,这样一来,本实用新型的智能主机100的主机本体2能够进行双面显示,增加智能主机 100佩戴使用的多样性。且在佩戴过程中可以随意转动主机本体2更换显示屏25,便于显示屏25的切换。82.基于主机本体2的第一面21和第二面22均设有显示屏25,且在一些实施例中,设于第二面22的显示屏25的显示面积小于设于第一面21的显示屏25的显示面积,即设于第二面22的显示屏25的可视范围比较小,这样有利于保证用户的隐私不易被他人察觉发现,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尴尬,从而可增强用户体验感,让智能手表更加智能化。进一步地,设于第二面22的显示屏25通常仅显示时间和消息提示,可以查看时间和查收信息,从而在会议、上课等时间段,使用设于第二面22的显示屏25,可以减少过多信息提示对使用者的影响。83.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该按压部件32可以设置在主机本体2的一端的端面,即按压部件32可以设置主机本体2的第四端24的端面,而不是将按压部件32设置在第一面21和第二面22,一方面,不仅可以避免主机本体2在第一状态或第二状态时,按压部件32与底部支架1存在干涉的情况,以便更好地符合用户操作、使用习惯;另一方面,考虑到主机本体2的显示屏25主要是设置第一面21,如果将按压部件32设置在第一面21,会占用第一面21的面积,不仅会影响主机本体2的外观效果,也会导致主机本体2的屏占比降低。而且,施加在按压部件32的作用力的方向通常为沿着主机本体2 朝向底部支架1的方向,使得固持结构3的结构设计的复杂程度增大。84.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至图8所示,主机本体2内设有第一容置空间26,具体可以是该主机本体2的第四端24设有所述第一容置空间26,第一弹性件34位于第一容置空间26内,按压部件32至少部分位于第一容置空间26内,即,按压部件32部分位于第一容置空间26,按压部件32另一部分能够伸出至第一容置空间26外,以便于按压;以及扣合部件33至少部分位于第一容置空间26内,即,扣合部件33部分位于第一容置空间 26内,扣合部件33另一部分能够伸出至第一容置空间26外,以便于与卡合部件31扣合。85.相较于相关技术中将第一弹性件34、按压部件32和扣合部件33完全设置在主机本体2的外表面的设计,采用本实施例的方案,一方面,可以降低第一弹性件34、按压部件32和扣合部件33等部件对主机本体2的外观呈现的影响和限制;另一方面,也可以对第一弹性件34、按压部件32和扣合部件33等部件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86.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和图8所示,主机本体2包括主体部分2a以及连接于主体部分2a一侧的安装部分2b,该安装部分2b形成为主机本体2的第四端24,而主体部分2a 远离安装部分2b的一端形成为主机本体2的第三端23。该安装部分2b具有所述第一容置空间26,主体部分2a具有第二容置空间2c,该第二容置空间2c与第一容置空间26相互独立,且第二容置空间2c主要用于放置主机本体2的电子元器件,例如主板组件、电池、扬声器、通信模块及实现各种功能的传感器等,即主机本体2内设有不连通、相互独立的第一容置空间26和第二容置空间2c,主机本体2的内部分区,第一容置空间26用于设置第一弹性件34、按压部件32和扣合部件33等部件,而第二容置空间2c用于设置主板组件、电池、扬声器、通信模块及实现各种功能的传感器等器件,避免第一弹性件 34、按压部件32和扣合部件33等部件穿插设置在主机本体2的电子元器件中,从而避免主机本体2的电子元器件的排布造成影响,方便主机本体2的电子元器件的排布和堆叠。87.进一步地,所述安装部分2b与所述主体部分2a的连接处为弧形过渡,以使所述安装部分2b在所述主机本体2的宽度方向上的宽度小于所述主体部分2a在所述主机本体2 的宽度方向上的宽度,这样可以节省材料,节约成本,同时也能符合智能主机100的小型化的设计要求。其中,主机本体2的宽度方向为图8中的左右方向。88.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所述主机本体2的端面上开设有按压孔241,具体可以是在第四端24的端面设有按压孔241,所述按压孔241连通于第一容置空间26,所述按压部件32至少部分凸出于所述按压孔241,而不是在第一面21或第二面22上开设按压孔241,以使按压部件32至少部分凸设在第一面21和第二面22,这样,一方面,不仅可以避免主机本体2在第一状态或第二状态时,按压部件32与底部支架1存在干涉的情况,以更好地符合用户操作、使用习惯;另一方面,考虑到主机本体2的显示屏25主要是设置在第一面21,如果将按压部件32设置在第一面21,会占用第一面21的面积,不仅会影响主机本体2的外观效果,也会导致主机本体2的屏占比降低。而且,如果将按压部件 32凸设在第一面21上,就会使得施加在按压部件32上的作用力的方向通常为沿着主机本体2朝向底部支架1的方向,从而使得固持结构3的结构设计的复杂程度增大。89.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9至图11所示,该主机本体2还设有连接槽28,扣合部件33 包括连接部331和与连接部331连接的扣合部332、连接轴333,按压部件32通过该连接部331与第一弹性件34连接,连接轴333转动连接于连接槽28,且连接轴333位于第一容置空间26中,扣合部332位于第一容置空间26内并用于与卡合部件31相互扣合或相互分离,且扣合部332具有第一倾斜面3321,卡合部件31具有第二倾斜面311,第一磁性部41设于扣合部332,第二磁性部42设于底部支架1,第一磁性部41与第二磁性部 42相互吸合,以使连接轴333相对连接槽28转动并使得连接部331同步压缩第一弹性件 34,从而使得在第一倾斜面3321与第二倾斜面311相对分离时,第一弹性件34恢复形变以使扣合部332扣合于卡合部件31。也即是说,当第一磁性部41和第二磁性部42相互靠近时,第一磁性部41与第二磁性部42相互吸合,并且二者提供的磁吸力能够使连接轴 333相对连接槽28转动并使得连接部331同步压缩第一弹性件34,且能够使第一倾斜面 3321相对第二倾斜面311移动,即在这一过程中,如图9所示,首先第一倾斜面3321与第二倾斜面311会相互抵接并且二者能够相对移动,然后如图10所示,第一倾斜面3321 与第二倾斜面311相对分离,第一倾斜面3321脱离第二倾斜面311的束缚,使得连接部 331不再压缩第一弹性件34,此时,第一弹性件34会恢复形变以将扣合部332自动扣合于卡合部件31,从而实现主机本体2的第四端24与底部支架1的第二端12的自动连接,并能使主机本体2的第四端24与底部支架1的第二端12保持这种连接。90.当用户需要旋转主机本体2进行其他操作(例如进行视频、自拍等操作)的时候,可以通过按压所述按压部件32以使按压部件32发生移动,以带动连接部331移动压缩第一弹性件34,并同时会带动扣合部332朝向远离卡合部件31的方向移动,以脱离卡合部件 31的束缚,便可将主机本体2的第四端24和底部支架1的第二端12分离开,从而主机本体2便可翻开,使得主机本体2能够相对底部支架1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转换。91.具体地,如图12所示,连接部331具有第一侧面3311、第二侧面3312、第三侧面 3313和第四侧面3314,第一侧面3311与第二侧面3312相对设置,连接部331的第一侧面3311与按压部件32连接,连接部331的第二侧面3312与第一弹性件34连接,第三侧面3313连接于第一侧面3311和第二侧面3312,且第三侧面3313朝向底部支架1设置或背向底部支架1设置,即第三侧面3313朝向第二面22设置或朝向第一面21设置,该第三侧面3313连接于扣合部332,第四侧面3314连接于第一侧面3311、第二侧面3312和第三侧面3313,该第四侧面3314连接于连接轴333。92.为了实现主机本体2在第一状态或第二状态时均可以与底部支架1保持连接,该扣合部件33包括第一扣合部件33a和第二扣合部件33b,第一扣合部件33a和第二扣合部件 33b均包括前述的连接部331、扣合部332和连接轴333。且在第一面21到第二面22的方向上,第一扣合部件33a到第二面22的距离等于第二扣合部件33b到第一面21的距离,从而在主机本体2位于第一状态时,第一扣合部件33a能与卡合部件31扣合,以使主机本体2相对底部支架1维持在第一状态,而在主机本体2位于第二状态时,第二扣合部件 33b能与卡合部件31扣合,以使主机本体2相对底部支架1维持在第二状态,即,在主机本体2位于第一状态或第二状态时,可以利用不同的扣合部件33与同一个卡合部件31 扣合,实现主机本体2的第四端24和底部支架1的第二端12的连接。93.对应地,第一弹性件34可以包括为第一子弹性件和第二子弹性件,第一子弹性件被设置成连接于第一扣合部件33a的连接部331和主机本体2,第二子弹性件被设置成连接于第二扣合部件33b的连接部331和主机本体2。94.为了便于描述,限定第一扣合部件30a的连接槽为第一连接槽28a,第二扣合部件30b 的连接槽为第二连接槽28b,在图12示出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槽28a具有第一开口,第二连接槽28b具有第二开口,第二开口与第一开口的开口方向相反,例如在图12中,第一开口朝下设置,第二开口朝上设置,便于不同的连接轴穿设于第一连接槽28a和第二连接槽28b,即,便于第一扣合部件30a的连接轴穿设于第一连接槽28a,第二扣合部件 30b的连接轴穿设于第二连接槽28b。95.进一步地,按压部件32可以为一个或两个。当按压部件32为一个时,按压部件32 连接于与第一扣合部件33a和第二扣合部件33b,以使第一扣合部件33a和第二扣合部件 33b可以共用一个按压部件32,减少按压部件32的使用,有利于使固持结构3的结构更加简单化。而当按压部件32为两个时,两个按压部件32分别为第一子按压部件和第二子按压部件,第一子按压部件连接于第一扣合部件33a,第二子按压部件连接于第二扣合部件33b,这样使得主机本体2位于第一状态的解扣和扣合与位于第二状态的解扣和扣合可以相互独立,互不干扰。96.为了便于描述,在图12中,设定了前后、左右和上下方向,向前方向为图12中的向前箭头所指的方向,向后方向为图12中的向后箭头所指的方向,向左方向为图12中的向左箭头所指的方向,向右方向为图12中的向右箭头所指的方向,向上方向为图12中的向上箭头所指的方向,向下方向为图12中的向下箭头所指的方向,则第一侧面3311为连接部331的前侧面,第二侧面3312为连接部331的后侧面,第三侧面3313为连接部331 的下侧面或上侧面,第四侧面3314为连接部331的左侧面或右侧面。按压部件32位于连接部331的前侧,第一弹性件34位于连接部331的后侧,第一扣合部件33a的扣合部332 位于连接部331的下侧,而第二扣合部件33b的扣合部332连接于连接部331的上侧,连接轴333位于连接部331的左侧或右侧。但应当理解上述方位仅为便于描述和理解做的示例,不限定本实施例的保护范围。97.在图12示出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扣合部件33a和第二扣合部件33b连接于同一个按压部件32,具体地,该按压部件32可以包括按压部321和连接于按压部321两相对侧的第一抵接部322和第二抵接部323,按压部用于被按压,第一抵接部322与第一扣合部件 33a连接,第二抵接部323与第二扣合部件33b抵接。为了能在第一状态或第二状态时使主机本体2的第四端24更加稳定地连接在底部支架1的第二端12,第一扣合部件33a和第二扣合部件33b均可以为两个,即第一扣合部件33a和第二扣合部件33b均包括第一子扣合部件和第二子扣合部件,两个第一扣合部件33a沿着左右方向间隔设置,且两个第一扣合部件33a靠近第二面22设置,两个第二扣合部件33b沿着左右方向设置,且两个第二扣合部件33b靠近第一面21设置。而且,两个第一扣合部件33a中的其中一个第一子扣合部件与两个第二扣合部件33b中的其中一个第一子扣合部件沿着上下方向间隔设置,两个第一扣合部件33a中的另一个第一子扣合部件与两个第二扣合部件33b中的另一个第一子扣合部件沿着上下方向间隔设置。对应地,卡合部件31可以为两个,两个卡合部件 31间隔设置并与两个第一扣合部件33a一一对应或与两个第二扣合部件33b一一对应,也即是说,在主机本体2位于第一状态时,两个第一扣合部件33a分别与两个卡合部件 31一一对应连接,而在主机本体2位于第二状态时,两个第二扣合部件33b分别与两个卡合部件31一一对应连接。98.为了便于描述,如图12所示,限定两个第一扣合部件33a的连接部331分别为第一连接部331a和第二连接部331b,两个第一扣合部件33a的连接轴333分别第一连接轴333a 和第二连接轴333b,两个第一扣合部件33a的扣合部332分别为第一扣合部332a和第二扣合部332b。其中,第一连接部331a的第一侧面与第二连接部331b的第一侧面的朝向相同,第一连接部331a的第二侧面与第二连接部331b的第二侧面的朝向相同,第一连接部331a的第三侧面与第二连接部331b的第三侧面朝向相同,第一连接部331a的第四侧面与第二连接部331b的第四侧面相背设置,即第一连接部331a和第二连接部331b相背的一侧面分别连接于第一连接轴333a和第二连接轴333b,例如在图12中,该第一连接部331a的左侧面连接于第一连接轴333a,第二连接部331b的右侧面连接于第二连接轴 333b,第一连接部331a的下侧面连接于第一扣合部332a,第二连接部331b的下侧面连接于第二扣合部332b。99.该固持结构3还包括第一连接件334,该第一连接件334位于第一连接部331a和第二连接部331b之间,且第一连接部331a和第二连接部331b相互朝向的一侧面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件334,即在图12中的,第一连接部331a的右侧面和第二连接部331b 的左侧面连接于第一连接件334,该第一连接件连接于按压部件32的第一抵接部,以使第一连接部331a和第二连接部331b这两个连接部可以连接于同一个按压部件32,使得两个扣合部332可以共用一个按压部件32,减少按压部件32的使用,有利于使固持结构 3的结构更加简单化。100.同理,限定两个第二扣合部件33b的连接部331分别为第三连接部331c和第四连接部331d,两个第二扣合部件33b的连接轴333分别第三连接轴333c和第四连接轴333d,两个第二扣合部件33b的扣合部332分别为第三扣合部332c和第四扣合部332d。其中,第三连接部331c的第一侧面与第四连接部331d的第一侧面的朝向相同,第三连接部331c 的第二侧面与第四连接部331d的第二侧面的朝向相同,第三连接部331c的第三侧面与第四连接部331d的第三侧面朝向相同,第三连接部331c的第四侧面与第四连接部331d的第四侧面相背设置,即第三连接部331c和第四连接部331d相背的一侧面分别连接于第三连接轴333c和第四连接轴333d,例如在图12中,该第三连接部331c的左侧面连接于第三连接轴333c,第四连接部331d的右侧面连接于第四连接轴333d,第三连接部331c的上侧面连接于第三扣合部332c,第四连接部331d的上侧面连接于第四扣合部332d。101.该固持结构3还包括第二连接件335,该第二连接件335位于第三连接部331b和第四连接部331d之间,且第三连接部331c和第四连接部331d相互朝向的一侧面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件335,即在图12中的,即第三连接部331c的右侧面和第四连接部331d 的左侧面连接于第二连接件335,该第二连接件335与按压部件32的第二抵接部323连接,即,第一连接件334与按压部件32的第一抵接部322抵接,第二连接件335与按压部件32的第二抵接部323抵接,以使第三连接部331c和第四连接部331d这两个连接部可以连接于同一个按压部件32,使得两个扣合部332可以共用一个按压部件32,减少按压部件32的使用,有利于使固持结构3的结构更加简单化。102.由前述可知,本技术的第一连接部331a、第二连接部331b、第三连接部331c以及第四连接部331d这四个连接部可以连接于同一个按压部件32,从而使得本技术中的四个扣合部332可以共用一个按压部件32,减少按压部件32的使用,有利于使固持结构3的结构更加简单化。103.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连接件334和第二连接件335均具有第五侧面,第一连接件334 的第五侧面与第一连接部331a和第二连接部331b的第一侧面3311连接且朝向相同,第二连接件335的第五侧面第三连接部331c和第四连接部331d的第一侧面3311连接且朝向相同,第一连接件334的第五侧面与按压部件32的第一抵接部322抵接,第二连接件 335的第五侧面与按压部件32的第二抵接部323抵接。104.由前述可知,连接部331、扣合部332和连接轴333均为四个,对应地,第一弹性件 34可为四个,四个第一弹性件34与四个连接部331一一对应,且各个第一弹性件34连接于对应的连接部331和主机本体2;连接槽28可为四个,即,第一连接槽为两个,两个第一连接槽与两个第一连接轴一一对应,并连接于对应的第一连接轴,第二连接槽为两个,两个第二连接槽与两个第二连接轴一一对应,并连接于对应的第二连接轴。105.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和图13所示,该固持结构3还可包括固定支架35,前述四个第一弹性件34可以通过固定支架35连接于主机本体2,即固定支架35连接于第一弹性件34和主机本体2。具体地,该固定支架35位于第一容置空间26内,且固定支架35 包括第一固定部分351、第二固定部分352和第三固定部分353,第一固定部分351和第三固定部分353分别连接于第二固定部分352的两端,以围合形成容纳空间,第二固定部分352的两端沿背向按压部件32的方向分别延伸有固定部3523,该固定部3523通过紧固件(例如螺丝、螺栓等)与主机本体2连接,且该第二固定部分352向朝向按压部件 32的方向凹陷形成凹陷部3521,该凹陷部3521位于容纳空间中,主机本体2的内部对应该凹陷部3521的位置形成有凸起27,该凸起27位于凹陷部3521中,且凸起27设有凹槽271,该凹槽271与主机本体2内部空间连通,这样可以增大主机本体2内部空间。前述四个第一弹性件34中的其中两个第一弹性件连接于第二固定部分352的一端并位于容纳空间中,而另两个第一弹性件34连接于第二固定部分352的另一端并位于容纳空间。以及,其中一个第一连接槽28a和其中一个第二连接槽28b沿上下方向设置于第一固定部分351,另一个第一连接槽28a和另一个第二连接槽28b沿上下方向设置于第二固定部分 352。106.进一步地,该固持结构3还包括导向件36,导向件36的一端连接于固定支架35,导向件36的另一端穿设于扣合部件33的连接部331,且导向件36的另一端可相对扣合部件33的连接部331移动,第一弹性件34套设于导向件36的外周并抵接于第二固定部分 352和连接部331,从而第一弹性件34在被压缩时可以利用导向件36起到导向的作用,以避免按压部件32在被按压的过程中出现倾斜而与主机本体2发生摩擦的情况,便于用户按压该按压部件32进行解扣或扣合。107.示例性地,该第一弹性件34可以套设于导向件36的外周并抵接于固定支架35和扣合部件33的连接部331。其中,该导向件36可为铆钉、螺栓等。108.需要说明的是,在解扣按压所述按压部件32时,连接部331会相对导向件36移动并同步压缩第一弹性件34,以及同步带动扣合部332朝向远离卡合部件31的方向移动至扣合部332与主机本体2的外表面齐平,从而扣合部332可以与卡合部件31保持分离,以实现解扣。而在完成解扣后,第一弹性件34会恢复形变,同时会推动连接部331相对导向件36移动,以推动按压部件32恢复至原位,以便下次按压解扣。在这一过程中,还可以利用该导向件36限制连接部331在受到第一弹性件34的推动作用下发生移动的行程,以确保按压部件32在每次解扣后都可以恢复至原位。109.在图12示出的实施方式中,导向件36可以为四个,四个导向件36与四个第一弹性件34一一对应设置,四个第一弹性件34分别套设于对应的导向件36。设置四个导向件 36,能够更好地限制扣合部件33的连接部331按照规定的路径移动,导向作用更好、更显著,从而能够更有效地避免按压部件32在被按压的过程中出现倾斜而与主机本体2发生摩擦的情况。110.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二固定部分352设有第一通孔3524,连接部331设有第二通孔 3315,导向件36穿设于第一通孔3524和第二通孔3315,且第一通孔3524可为腰型孔、条形孔或椭圆孔等,以使在扣合时,导向件36可以在第一通孔3524中上下活动,以确保扣合部件33的扣合部332可以与卡合部件31扣合。111.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该智能主机100还包括增磁件6,该增磁件6设于底部支架1和/或卡合部件31,且增磁件6临近第二磁性部42设置,增磁件6用于增大第二磁性部42的磁吸力,以确保第二磁性部42与第一磁性部41相互吸合时可以提供足够大的磁吸力,让连接轴333相对连接槽28转动并让连接部331同步压缩第一弹性件34,以及让第一倾斜面3321可相对第二倾斜面311移动,从而确保连接部331可以与卡合部件31扣合。示例性地,底部支架1可为板状结构,具有长度方向(如图14中的前后方向)、宽度方向(如图14中的左右方向)和厚度方向(如图14中的上下方向),第二磁性部 42和增磁件6均设于底部支架1,且第二磁性部42和增磁件6沿着底部支架1的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设置,而不是沿着底部支架1的厚度方向设置,这样可以避免底部支架1 的厚度过厚,从而有利于智能主机100的轻薄化设置。112.进一步地,该智能主机100还包括隔磁片7,隔磁片7覆盖在第二磁性部42和增磁件6的外表面,这样可以隔磁片7拦截、截断磁场线,可以使磁场线收拢集中在第二磁性部42和增磁件6的外周,一方面,可以增强第二磁性部42和增磁件6的磁力;另一方面,当主机本体2还设有霍尔开关,以识别主机本体2的正反面或控制主机本体2的摄像头的启动和关闭时,可以减小第二磁性部42和增磁件6对应霍尔开关的影响。113.示例性地,如图14所示,底部支架还设有容置槽,第二磁性部42、增磁件6设于容置槽内,以及隔磁片覆盖在第二磁性部42和增磁件6的外表面并未容置槽内,以避免主机本体2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时与底部支架存在干涉,同时也可以保护第二磁性部42 和增磁件6。114.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智能穿戴设备,该智能穿戴设备200 包括穿戴部件和前述实施例所述的智能主机100,该穿戴部件与底部支架连接。在图15 示出的实施方式中,前述穿戴部件可为一条或两条。当穿戴部件为两条时,两条穿戴部件可分别为第一穿戴部件201及第二穿戴部件202,第一穿戴部件201连接于底部支架的第一端,第二穿戴部件202连接于底部支架的第二端。115.其中,智能穿戴设备200可以但不限于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可以理解的,具有上述智能主机100的智能穿戴设备200,具有上述智能主机100的全部技术效果。即,在将主机本体转动至大致叠设于底部支架时,第一磁性部和第二磁性部之间的距离较小,第一磁性部和第二磁性部能够相互吸合,从而使得固持结构的扣合部件能够自动与卡合部件扣合锁止,实现主机本体与底部支架的连接,方便使用者操作,提升用户体验。116.而且,智能穿戴设备200的第一面和第二面均设有显示屏,能够进行双面显示,以实现双面使用的效果,而且,当主机本体叠设于底部支架上无需转动时,无论是主机本体的第一面朝上还是主机本体的第二面朝上,都可通过扣合部件和卡合部件的相互配合将主机本体牢牢地固定在底部支架上,以使主机本体与底部支架能够一直保持在叠合状态下,使得该智能穿戴设备200的使用可以与普通穿戴设备无异,可有效地满足用户的不同使用需求,同时还可以防止用户佩戴智能穿戴设备200做运动时带动主机本体相对底部支架发生转动,以避免主机本体与底部支架易发生碰撞的问题,从而有利于延长智能穿戴设备200 的使用寿命。由于上述技术效果已在智能主机100的实施例中做了详细介绍,此处就不再赘述。117.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智能主机及智能穿戴设备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智能主机及智能穿戴设备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730/149955.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