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新讯 > 测时钟表制品的制造及其维修技术 > 一种计时器的制作方法  >  正文

一种计时器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7-30 09:38:24

1.本公开涉及定时计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计时器。背景技术:2.日常生活中,许多场景都需要记录时间,比如,一场体育比赛、一个有规律的学习计划、一次食物烹饪等等;所以,计时/定时装置会应用在许多实际的生活场景。3.对于计时和定时领域,计时器产品形态单一。相关技术中的计时器有机械式的,有电子按键式的。由于该计时器内部设计有机械发条和齿轮结构,因此,存在齿轮和发条的配合复杂,操作不够方便的问题。技术实现要素:4.为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公开提供一种计时器,结构设计更加灵活简单新颖、操作便捷。5.本公开提供一种计时器,包括:6.外壳;7.编码器,包括第一编码组件和与所述第一编码组件连接的第二编码组件,所述第一编码组件固定在所述外壳内,所述第二编码组件与所述外壳连接;8.其中,当所述外壳在外力作用下带动所述第二编码组件相对于所述第一编码组件转动时,所述计时器通过所述第二编码组件和所述第一编码组件的相对位置,确定计时模式。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编码组件沿周向环绕在所述第一编码组件外;或者,所述第二编码组件叠放在所述第一编码组件上。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计时器还包括:11.电路板,位于所述外壳内;12.触控开关,与所述第一编码组件分别固定在所述电路板的不同位置,并位于所述第一编码组件所围成的第一容置空间内,所述触控开关用于被触控时开启或结束计时工作。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计时器还包括:14.显示模组,用于显示计时参数,并包括显示支架;15.弹性组件,位于所述第一编码组件所围成的所述第一容置空间内,并设置在所述显示支架和所述电路板之间;16.其中,所述显示支架在所述外力作用下,能够经由所述弹性组件朝向所述触控开关的方向移动,并按压所述触控开关。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弹性组件由弹性线圈环绕形成,所述弹性线圈套设于所述触控开关外。1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触控开关包括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所述弹性组件位于所述第一开关和所述第二开关之间。1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计时器还包括:20.连接结构,所述连接结构包括:固定部和相对于所述固定部活动的活动部;21.所述固定部固定在所述外壳上;22.所述显示支架连接所述活动部。23.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二编码组件沿周向环绕在所述第一编码组件外时,24.所述第一编码组件的内壁设置有第一限位凹槽,所述显示支架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限位凹槽对应的第一限位凸起;25.所述第一限位凹槽具有第一预留空间,所述第一预留空间用于供所述第一限位凸起嵌入在所述第一限位凹槽后能够沿着所述触控开关的按压方向移动。2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支架包括第一本体部和第一突出部;27.所述第一本体部位于所述外壳背离所述电路板的一侧形成的空间内;28.所述第一突出部连接于所述第一本体部且朝向所述电路板突出;29.所述弹性组件、所述触控开关和所述第一突出部均位于所述第一编码组件围成的所述第一容置空间内;30.其中,所述第一限位凸起位于所述第一突出部的作用于所述第一编码组件的表面上。31.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二编码组件叠放在所述第一编码组件上时,32.所述第二编码组件的内壁设置有第二限位凹槽,所述显示支架设置有与所述第二限位凹槽对应的第二限位凸起;33.所述第二限位凹槽具有第二预留空间,所述第二预留空间用于供所述第二限位凸起嵌入在所述第二限位凹槽后能够沿着所述触控开关的按压方向移动。3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支架包括第二本体部和第二突出部;35.所述第二本体部位于所述外壳背离所述电路板的一侧形成的空间内;36.所述第二突出部连接于所述第二本体部且朝向所述电路板突出;37.所述第二突出部位于所述第二编码组件围成的第二容置空间内;38.所述触控开关和所述弹性组件均位于所述第一编码组件围成的所述第一容置空间内;39.其中,所述第二限位凸起位于所述第二突出部的作用于所述第二编码组件的表面上。4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编码组件与所述外壳卡接连接;或者,41.所述第二编码组件上形成有第一限位部,所述外壳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一限位部过盈配合的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编码组件通过过盈配合的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连接所述外壳。42.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43.通过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计时器,将编码器分为第一编码组件和第二编码组件,利用外壳带动第二编码组件相对于第一编码组件转动,根据转动后的相对位置获得能够确定计时模式的信号,进而进行下一步的计时工作。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替代了传统的使用机械发条和齿轮传动结构组合的方式来传输计时信号,结构设计更为简单,组装更加便捷;并且,通过外力转动第二编码组件能够进行计时模式的选择,丰富了计时器的功能。44.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附图说明45.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46.图1是相关技术提供的计时器的示意图一。47.图2是相关技术提供的计时器的示意图二。48.图3是相关技术提供的计时器的示意图三。49.图4是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计时器的结构示意图一。50.图5是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计时器的结构示意图二。51.图6a是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计时器的结构示意图三。52.图6b是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计时器的结构示意图四。53.图7是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计时器的结构示意图五。54.图8是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计时器的结构示意图六。55.图9是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计时器的结构示意图七。56.图10是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计时器结构的爆炸图一。57.图11是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计时器结构的爆炸图二。58.图中的附图标记分别表示为:59.a-电子按键式闹钟;b-机械式计时器;c-电位器;60.1-外壳;2-编码器;3-电路板;4-触控开关;5-显示模组;6-弹性组件;7-连接结构;61.11-第一壳体;12-第二壳体;111-第二限位部;62.21-第一编码组件;22-第二编码组件;23-承载部;24-引脚;63.41-第一开关;42-第二开关;64.51-显示支架;65.71-固定部;72-活动部;66.211第一导电元件;212第一限位凹槽;213-第三限位凸起;67.221第二导电元件;222-第二限位凹槽;223-第四限位凸起;224-第二限位部。68.511第一限位凸起;512-第三限位凹槽;513-第一本体部;514-第一突出部;515-第二限位凸起;516-第四限位凹槽;517-第二本体部;518-第二突出部;69.5181-第一作用部;5182-第二作用部。具体实施方式70.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实用新型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71.在以下的描述中,设计到“一些实施例”、其描述了所有可能实施例的子集,但是可以理解:“一些实施例”可以是所有可能实施例的相同子集或者不同子集,并且可以在不冲突的情况下相互结合。72.如果申请文件中出现“第一/第二”的类似描述则增加以下的说明,在以下的描述中,所涉及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仅是是区别类似的对象,不代表针对对象的特定排序,可以理解地,“第一\第二\第三”在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互换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以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以外的顺序实施。73.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公开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本公开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公开。74.目前,计时/定时领域涌现了很多计时装置,示例性的,参见图1,图1示出的一种电子按键式闹钟a,通过触控电子按键,触发闹钟的内部系统开始工作定时;又一些示例,参见图2,图2的一种机械式计时器b,内部包含齿轮传动结构,通过拧动机械发条为齿轮传动结构提供动力,来引起上述机械式计时器进行工作计时。75.以上产品外观上守旧,不够时尚新颖,缺少技术突破;在使用操作和结构设计复杂,零件安装困难。76.参见图3,图3示出了相关技术提供的一种电位器c,会结合齿轮结构工作,减小旋转速度,增加触控计时器的手感;但是在结构设计和零件安装方向上,仍然无法克服结构复杂的问题。77.为了克服相关技术的技术问题,本公开提供一种计时器,参见图4,所述计时器包括:外壳1和编码器2;编码器2包括第一编码组件21和与第一编码组件21连接的第二编码组件22,第一编码组件21固定在外壳1内,第二编码组件22与外壳1连接;其中,当外壳1在外力作用下带动第二编码组件22相对于第一编码组件21转动时,所述计时器通过第二编码组件22和第一编码组件21的相对位置,确定计时模式。78.这里,上述计时模式包括:正计时模式和倒计时模式。需要说明的是,编码器是将信号或数据进行编制、转换为可用以通讯、传输和存储的信号形式的元件。79.参见图5,图5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编码器的结构形态,第一编码组件21和第二编码组件22具备内部的空腔,能够承载计时器的其他元器件。第一编码组件21和第二编码组件22能够连接,且编码器可以包括承载部23,第一编码组件21和第二编码组件22设置在编码器的承载部23上。第二编码组件22能够相对于第一编码组件21旋转,通过旋转之后的相对位置关系,确定计时器的计时模式。这里,承载部23上延伸设置有引脚24,且引脚24与第一编码组件21或第二编码组件22连接,用于传输电信号。外壳1与第二编码组件22连接,并能够带动第二编码组件22同步旋转。80.这里,编码器的材料不做限制,可以是玻璃、金属、塑料等。81.通过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计时器,编码器包括第一编码组件和第二编码组件,利用外壳带动第二编码组件相对于第一编码组件转动,根据转动后的相对位置获得能够确定计时模式的信号,进而进行下一步的计时工作。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替代了传统的使用机械发条和齿轮传动结构组合的方式来传输计时信号,结构设计更为简单,组装更加便捷;并且,通过外力转动编码组件能够进行计时模式的选择,丰富了计时器的功能。8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编码组件沿周向环绕在第一编码组件外;或者,第二编码组件叠放在第一编码组件上。83.示例性的,在图4和图5中,第二编码组件22沿周向环绕在第一编码组件21外,并相对于第一编码组件21转动;在图6a和图6b中,第二编码组件22能够叠放在第一编码组件21上,并相对于第一编码组件21转动。84.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编码组件和第二编码组件是具有空腔的结构,示例性的,第一编码组件和第二编码组件是具有空腔的环形结构,第二编码组件沿周向环绕在第一编码组件外是第二编码组件包围所述第一编码组件,且第一编码组件位于第二编码组件所形成的空腔内。85.通过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计时器,第一编码组件和第二编码组件能够进行叠加设置,也能够进行环绕设置,可以适应更多的应用场景,设计更加灵活,取得了更大的技术突破。86.在一些示例中,本公开实施例提出的编码器,按照工作原理,可以分为增量式编码器和绝对式编码器;具体的,增量式编码器是将位移转换成周期性的电信号,再把这个电信号转变成计数脉冲,用计数脉冲的个数表示位移的大小;绝对式编码器的每一个位置对应一个确定的数字码,继而它的示值只与测量的起始和终止位置有关,而与测量的中间过程无关。87.在一些示例中,本公开实施例提出的编码器,按照读出方式,可以分为接触式编码器和非接触式编码器两种。接触式编码器采用电刷输出,电刷接触导电区或绝缘区来表示代码的状态是“1”还是“0”;非接触式编码器接受敏感元件是光敏元件或磁敏元件,采用光敏元件时以透光区和不透光区来表示代码的状态是“1”还是“0”。8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本公开实施例的编码器可以如上所述的增量式编码器或者绝对式编码器,亦可以是接触式编码器或非接触式编码器,只要是能实现计时模式的选择和计时工作即可,本公开对编码器的形式不做限制。89.示例性的,参见图6a和图6b,图6a和图6b中的编码器是一种接触型编码器的内部结构,第一编码组件21上不同位置上设置有第一导电元件211,不同位置的第一导电元件211与计时器内部的供电模组形成不同的逻辑电路,形成不同的计时工作(例如,正计时工作或者倒计时工作);第二编码组件22上设置有第二导电元件221,在第二编码组件22相对于第一编码组件21转动时,第二导电元件221与不同位置的第一导电元件211接触后实现电连通,导通不同的逻辑电路,确定不同的计时模式。90.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导电元件和第二导电元件均为由导电材料(如,金属或者导电塑料)形成的。不限制地,第一导电元件可以为金属薄片,第二导电元件可以为金属刷。91.通过本公开提供的编码器,能够进行无极调节,方便快捷的实现计时模式的选择,丰富了计时器的功能。92.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7、图8,本公开提供的计时器还包括电路板3和触控开关4。电路板3位于外壳1内;触控开关4与第一编码组件21分别固定在电路板3的不同位置,并位于所述第一编码组件21所围成的第一容置空间内,触控开关4用于被触控时开启或结束计时工作。93.需要说明的是,外壳1可以包括第一壳体11和活动连接第一壳体11的第二壳体12。这里,如图7、图8所示,第二壳体12可为设置在计时器底部且相对于第一壳体11固定的壳体,本公开提供的电路板3可以位于第一壳体11围成的第一容置空间内,且安装在第二壳体12上。计时器还可以包括电池(未示出),电池与电路板3连接且设置于第二壳体12上。94.还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壳体12可以显露在第一壳体11外;或者,第二壳体12可以位于第一壳体11围成的空间内。95.这里,电路板可以是印刷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pcb),包括基材和形成在基材上的控制电路。控制电路包括但不限于电源电路、红外遥控与接收电路或显示电路等,示例性的,可以是本公开实施例上文提及的逻辑电路。96.需要说明的是,触控开关位于第一编码组件形成的空腔内部。9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编码器可以焊接在电路板上,通过如图5和图6a中的引脚24与电路板产生电连接,导通逻辑电路,进入计时工作。98.在一些示例中,触控开关形成为触控按钮,当外力作用在所述触控按钮上时,与电路板上的逻辑电路导通,启动时钟单元加载脉冲信号,开启或结束计时工作。99.需要说明的是,触控开关用于开启计时器工作状态,再利用外壳带动第二编码组件旋转以开启计时模式,在相应的计时模式下,再次触动触控开关,可以进入计时工作;再次触动触控开关,结束计时工作。100.还需要说明的是,计时器具备初始模式,一般情况下,初始模式为正计时模式,不作用外壳旋转时,再次触动触控开关,可以直接进入正计时工作状态。101.本公开实施例中提供的外壳配合第二编码组件旋转以及按压结构的组合,形式上新颖,功能上对计时逻辑的控制十分便捷。102.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7和图8,本公开提供的计时器还包括显示模组5和弹性组件6。显示模组5用于显示计时参数,并包括显示支架51;弹性组件6位于第一编码组件21所围成的第一容置空间内,并设置在显示支架51和电路板3之间。其中,显示支架51在外力作用下,能够经由弹性组件6朝向触控开关4的方向移动,并按压触控开关4。103.这里,显示模组还可以包括显示屏(未示出)和屏幕盖板(未示出)。显示屏可以为液晶屏(lcd)。屏幕盖板可以为透明镜面盖板,且盖设于显示屏上。显示屏和屏幕盖板上能够显示计时参数,例如显示计时模式和显示计时时间等。这里,显示支架能够承载显示屏和屏幕盖板,并与显示屏和屏幕盖板共同组装在显示模组中。104.这里,显示模组的集成化设计,方便组装,满足了外观的简洁设计要求。10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利用外壳带动第二编码组件旋转,显示模组的显示屏上显示有计时模式的卡片或数字,选定计时模式后,按下显示支架,以按压触控开关,进入相应模式下的计时工作,再次按压触控开关后,结束计时工作,显示屏上显示有计时结果。106.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支架的形状不限,一般配合计时器结构内部空间设置;示例性的,显示支架为t型。107.这里,显示支架能够嵌入编码器形成的空腔内,并按压触控开关或弹性组件。108.通过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支架能够嵌入编码器的空腔内,与编码器、触控开关配合工作,显示计时参数;上述显示模组结构上设计合理,外观上时尚新颖,用户使用的触感优越,操作上方便简单,能够有效实现计时工作。109.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9,计时器还包括连接结构7。连接结构7包括固定部71和相对于固定部71活动的活动部72。固定部71固定在外壳1上,显示支架连接活动部72。110.具体的,固定部71固定在外壳的第二壳体12上,活动部72连接显示支架51,在显示支架51向触控开关4的方向活动或向背离触控开关4的方向活动时,活动部72能够相对于固定部71同步的活动。111.这里,连接结构的形式不限。示例性的,连接结构可以为可伸缩螺丝,固定部可以为螺栓,活动部可以为可伸缩螺母。112.通过本公开实施例提出的上述连接结构,能够稳定显示模组的位置,降低显示模组从外壳内脱出的情况,提高了显示模组的安装稳定性。113.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7,弹性组件6由弹性线圈环绕形成,弹性线圈套设于触控开关4外。114.本公开实施例中,弹性组件具备形变和恢复形变的能力;例如,在图7示出的结构中,外力朝向电路板3方向按压显示支架51时,显示支架51能够压缩弹性组件6,并朝向触控开关4的方向移动,此时弹性组件6发生形变,并在显示支架51移动到作用触控开关4时,计时器被启动;计时器启动后在外力撤销时,弹性组件6恢复形变,并支撑显示支架51恢复原来的位置。115.这里,弹性线圈可以是弹簧。116.通过弹性组件既能够支撑和平衡显示模组,防止触控开关的误触,又能够快速恢复计时器显示模组的外观原状,保持产品美观。117.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8,触控开关4包括第一开关41和第二开关42,弹性组件6位于第一开关41和第二开关42之间。118.这里,第一开关或第二开关可以是一个或者多个;并且,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的功能可以相同或者不同。在一些示例中,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的功能一致,全部按压或部分按压都能够启动计时操作;在一些其他示例中,第一开关用于启动计时器,第二开关用于关闭计时器。119.示例性的,参见图8或者图9,第一开关41为一个,第二开关42为一个。120.不限制的,在一些其他的示例中,本公开的弹性组件为多个。其中,弹性组件可以分别套设在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上;或者,弹性组件也可以位于第一编码组件所围成的空间内,但位于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外。121.通过设计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丰富了计时器的功能,为用户操作提供优质的体验;弹性组件的位置和数量可以灵活的设置,多个弹性组件性既能够套设在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上,又能够位于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之间或之外,这样,弹性组件能够有效的支撑和平衡显示支架,在显示支架偏移时,也能实现触控开关的开启或关闭,提高了计时器的稳定性和有效性。122.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5和图10,当第二编码组件22沿周向环绕在第一编码组件21外时,第一编码组件21的内壁设置有第一限位凹槽212,显示支架51设置有与第一限位凹槽212对应的第一限位凸起511;第一限位凹槽212具有第一预留空间,第一预留空间用于供第一限位凸起511嵌入在第一限位凹槽212后能够沿着触控开关的按压方向移动。123.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编码组件21的内壁设置有第三限位凸起213,显示支架上51设置有第三限位凹槽512;第三限位凹槽512具有第三预留空间,第三预留空间用于供第三限位凸起213嵌入在第三限位凹槽512后能够沿着触控开关的按压方向移动。124.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编码组件的内壁的不同位置设置有限位凹槽和限位凸起,显示支架上设置有位置、形状相对应的限位凸起和限位凹槽,多个限位凹槽内具备相应的预留空间,且多个预留空间的高度一致,分别将多个限位凸起嵌入在多个限位凹槽内,限位凸起和限位凹槽卡合后,限位凸起能够在预留空间内沿着触控开关的按压方向移动;其中,第一编码组件的内壁的不同位置设置的限位凹槽和限位凸起可以是本公开上文提出的第一限位凹槽和第三限位凸起,显示支架上设置有位置、形状相对应的限位凸起和限位凹槽可以是上述第一限位凸起和第三限位凹槽。125.这里,上述限位凹槽与上述限位凸起的尺寸不限,可以形成为多个独立的卡扣组合(未示出),也可以是分别设置在第一编码组件和显示支架上的互相配合的配合部(未示出)。126.其中,上述互相配合的配合部,可以是间隔分布在第一编码组件外周和显示支架内壁上的独立的配合部,也可以是环绕在第一编码组件外周和显示支架内壁上的整体结构。示例性的,互相配合的配合部可以是环绕的s型卡槽和能够匹配s型卡槽的s型凸起。127.本公开实施例可以通过卡扣或者通过互相配合的配合部,将显示支架和固定的第一编码组件连接,为显示模组的活动提供了结构支撑,阻挡显示支架发生旋转移位或者从计时器脱出,方便显示模组活动以启动触控开关。128.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7和图10,显示支架51包括第一本体部513和第一突出部514。第一本体部513位于外壳1背离电路板3的一侧形成的空间内。第一突出部514连接于第一本体部513且朝向电路板3突出。弹性组件6、触控开关4和第一突出部514均位于第一编码组件21围成的第一容置空间内。其中,第一限位凸起511位于第一突出部514的作用于第一编码组件21的表面上。12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按压显示支架51时,显示支架51的第一突出部514在第一编码组件21所围成的第一容置空间内向朝向触控开关4的方向移动,按压触控开关4,显示支架51的第一本体部513在外壳背离电路板3的一侧形成的空间内同步移动。130.这里,第一突出部514的作用于第一编码组件的表面可为第一表面,第一表面面向第一壳体11;第一限位凸起511位于第一表面上,并与位于第一编码组件21上的第一限位凹槽212配合。第一突出部514中与第一表面相邻的第二表面面向电路板3;当外力朝向靠近电路板3方向在向下按压显示支架51时,显示支架51的第一突出部514的第二表面压缩弹性组件6,弹性组件6发生形变,产生第一形变距离;与此同时,第一限位凸起511在第一限位凹槽212的第一预留空间运动第一形变距离,显示支架51的第一本体部513在外壳1背离电路板3的一侧形成的容置空间内运动第一形变距离。131.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突出部的第一表面还可以具备如本公开上文所述的第三限位凹槽,并与第三限位凸起配合,具体的工作过程参照上文,本公开在此不做赘述。132.通过显示支架的第一本体部和第一突出部的设置,与编码器、触控开关配合工作;使得显示模组结构上设计合理,外观上时尚新颖,用户使用的触感优越,操作上方便简单,能够有效实现计时工作。133.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8和图11,当第二编码组件22叠放在第一编码组件21上时,第二编码组件22的内壁设置有第二限位凹槽222,显示支架51设置有与第二限位凹槽222对应的第二限位凸起515;第二限位凹槽222具有第二预留空间,第二预留空间用于供第二限位凸起515嵌入在第二限位凹槽222后能够沿着触控开关4的按压方向移动。134.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编码组件的内壁设置有第四限位凸起223,显示支架上设置有第四限位凹槽516;第四限位凹槽516具有第四预留空间,第四预留空间用于供第四限位凸起223嵌入在第四限位凹槽516内能后能够沿着触控开关4的按压方向移动。135.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编码组件的内壁的不同位置设置有限位凹槽和限位凸起,显示支架上设置有位置、形状相对应的限位凸起和限位凹槽,多个限位凹槽内具备预留空间,且,多个预留空间的高度一致,分别将多个限位凸起嵌入在多个限位凹槽内,限位凸起和限位凹槽卡合后,限位凸起能够在预留空间内沿着触控开关的按压方向移动;其中,第二编码组件的内壁的不同位置设置有限位凹槽和限位凸起可以是本公开上文提出的第二限位凹槽和第四限位凸起,显示支架上设置有位置、形状相对应的限位凸起和限位凹槽可以是上述第二限位凸起和第四限位凹槽。136.这里,上述限位凹槽与上述限位凸起的尺寸不限,可以是形成为多个独立的卡扣组合,也可以是分别设置在第二编码组件和显示支架上的互相配合的配合部。137.还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显示支架51通过图9示出的连接结构7固定在外壳1上,例如,可以固定在第二壳体12上。138.在第二编码组件叠放在第一编码组件上时,通过连接结构将显示支架固定,并将显示支架与位于上层的第二编码组件连接,有效的利用外壳内部空间,既优化了结构布局,又保证了计时器结构稳定性。139.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8、图9和图11,显示支架51包括第二本体部517和第二突出部518;第二本体部517位于外壳1背离所述电路板3的一侧形成的空间内;第二突出部518连接于第二本体部517且朝向电路板3突出;第二突出部518位于第二编码组件22围成的第二容置空间内;触控开关4和弹性组件6均位于第一编码组件21围成的第一容置空间内;其中,第二限位凸起515位于第二突出部518的作用于第二编码组件22的表面上。140.这里,结合图8和图9,第二突出部518的作用于第二编码组件22的表面可为第三表面,该第三表面面向第一壳体11;第二限位凸起515位第二突出部518的第三表面上,并与位于第二编码组件22上的第二限位凹槽222配合;第二突出部518的与第三表面相邻的第四表面面向电路板3。当外力朝向靠近电路板3方向在向下按压显示支架51时,显示支架51的第四表面压缩弹性组件6,弹性组件6发生形变,当第四表面按压触控开关4并启动或关闭计时器时,弹性组件6产生第二形变距离;与此同时,第二限位凸起515在第二限位凹槽222的第二预留空间运动第二形变距离,显示支架51的第二本体部517在外壳1背离电路板3的一侧形成的容置空间内运动第二形变距离。141.需要说明,第二突出部518的第三表面还可以具备如本公开上文所述的第四限位凹槽516,并与第四限位凸起223配合,具体的工作过程参照上文,本公开在此不做赘述。14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见图8或图9,第二突出部518可以包括作用于弹性组件6的第一作用部5181和作用于触控开关4的第二作用部5182。其中,第二作用部5182为两个。一个第二作用部5182作用于第一开关41,另一个第二作用部5182作用于第二开关42,第一作用部5181位于两个第二作用部5182之间。143.这里,第二突出部518包括围绕第一作用部5181的环形结构,该环形结构作用第一开关41的部分是一个第二作用部5182,该环形结构作用第二开关42的部分是另一个第二作用部5182。可见,该两个第二作用部5182可为环形结构的两个部分。144.或者,145.第二突出部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凸柱和第二凸柱,第一凸柱作用第一开关41的部分是一个第二作用部5182,第二凸柱作用第二开关42的部分是另一个第二作用部5182。可见,该两个第二作用部5182还可分别为两个独立的第一凸柱和第二凸柱的部分。146.通过显示支架的第二本体部和第二突出部的设置,与编码器、触控开关配合工作;使得显示模组结构上设计合理,外观上时尚新颖,用户使用的触感优越,操作上方便简单,能够有效实现计时工作。147.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编码组件与外壳卡接连接;或者,参见图10,第二编码组件22上形成有第一限位部224,外壳1上形成有与第一限位部224过盈配合的第二限位部111;第二编码组件22通过过盈配合的第一限位部224和第二限位部111连接外壳1。148.这里,卡接连接可包括本公开上文所述的卡扣连接。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提出的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可以是分别独立分布在第二编码组件外表面和外壳内壁的独立结构,例如条形凸起和条形卡槽,也可以是环绕在第二编码组件外表面和外壳内壁的整体结构,例如s型凸起和s型卡槽;只要能够实现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之间过盈配合即可,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制。149.本公开实施例通过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能够进行过盈配合,减少第二编码组件与外壳之间产生移位,能够有效固定。150.通过卡接或过盈配合,能够使得外壳与第二编码组件能够一起转动,实现本公开设计的计时工作。151.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实用新型后,将容易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方案。本技术旨在涵盖本实用新型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实用新型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实用新型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152.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730/150323.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