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变画效果的复合结构机织面料及其加工工艺
- 国知局
- 2024-08-02 13:21:55
【】本发明涉及机织面料的,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变画效果的复合结构机织面料及其加工工艺。
背景技术
0、背景技术:
1、随着人们审美趣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具有特殊视觉风格的服装的创新性、设计感提出了新的要求。变画效果,即观察者在不同角度观看同一物件时呈现的视觉画面各有不同,如不同的颜色、图案等。工业化发展出的印染工艺对平面印花的局限已不足以满足消费者对服装上单一位置可变化的图案的需求,因此需要开发出一种立体结构织物,使织物既有立体视觉的空间感,又有变化多样的图案。目前,国内缺乏三维结构的图案变换效果的产品,变画效果织物有开发的潜力。
2、目前,三维结构下变画效果的实现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类是本体双层错位法,另一类是视线位置移动法。并涉及以下原理:
3、双目视觉原理:人类的双眼被瞳孔间距水平分开,成人的瞳孔间距范围从50mm到76mm,它的平均值通常被视为65mm。由于这种间隔,左眼和右眼的视网膜图像彼此略有不同,两幅视网膜图像之间的差异被称为视差。通过对图像视差的分析便可估计空间深度,即通过视差感知分辨了图像的凹与凸,以及物体在三维空间的内的相对位置。因而借助特殊结构对光线进行分光及诱导以实现人眼双目视差,是变画效果的设计重点。
4、在本体双层错位法中,变画效果的设计原理是将一片透明条纹与挡光条纹等距间隔排列的狭缝光栅置于分割图像列交替排布的底层上,利用光栅对光的遮挡或干涉作用,显现变化的视觉画面。本体双层错位法常用的内外层设计:(1)内层印有两幅及以上经特殊处理后秩序排列的图像,外层为狭缝光栅。其中,内层图像列的宽度与外层条纹的宽度一致。利用光栅较底层的相对运动,每当移动一个内层图像列的宽度,一图像列可视而另一图像列被遮挡,人眼所观察的图像变更一次,从而产生变画效果。该设计的变画效果连续,底层可由多幅图像重组而成,一般为动画的关键帧,因此,呈现的画面是可控的,但过程中涉及的内外层相对移动幅度较大,在织物中仍难以实现,现多用于莫尔纹动画。(2)内层与外层皆为狭缝光栅。特别的是,两层光栅呈现一定角度交错排列,利用内外层两个空间频率相近的周期性光栅图形叠加而发生干涉现象的效果,从而显现干涉条纹。该设计的变画效果由多幅干涉条纹组成,但呈现的画面是随机不可控的,织物上已有应用。
5、视线位置移动法:内层为两幅及以上图像经特殊处理后交替排布的分割图像列,外层为狭缝光栅。较本体双层错位法而言,其内层与外层无相对运动,由于观察者的位置相对于狭缝光栅在不断的发生位移变化,致使观察者的视角处于时刻变化之中,跟随观者位移变化的可视图像列将在某一视角与狭缝光栅发生双层交互行为,内外层图像交相辉映,最终形成了波纹交错的动感。但视角改变或者视域改变通常都需要设计主体具有距离较远的双层建构或是设计主题体量足够大,在服装设计中尚未实现。
6、以上两种方法均鲜有在纺织领域的应用。本体双层错位法中,因织物上内外层难以充分分离并产生较大幅度的相对运动,变画效果难以控制。而具有可控变画效果且无需双层相对移动的的视线位置法在织物上尚未被应用,有待研究与开发。
技术实现思路
0、技术实现要素:
1、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变画效果的复合结构机织面料及其加工工艺,突破现有印花面料的平面构型,提升织物本体的视觉冲击力,为大众带来更为多样化的视觉感知和审美乐趣。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变画效果的复合结构机织面料,包括上层、中层、下层,所述的上层使用织造而成的狭缝光栅,所述的中层采用压褶处理后呈间断山形起伏的印花面料,所述的下层采用挺括面料作为固结层,所述的上层、中层、下层采用三层缝纫线复合,形成织物三维层叠结构。
3、优选的,所述的上层组织结构采用具有功能性的单层织物,上层织造的狭缝光栅为变纬密织物,所述的狭缝光栅为透光条纹与遮光条纹组成的一个组织循环,所述的一个组织循环包括平纹区域段和透孔组织区域段,所述的平纹区域段纬密较大,为遮光条纹区域;所述的透孔组织区域段纬密较小,为透光条纹区域。
4、优选的,所述的中层和下层采用平纹组织。
5、优选的,所述的中层压褶高度为光栅层和底画的距离,中层的织物印花图案为由两幅及以上物体运动中的关键帧组成,图像按一定宽度分割后间隔开,并采用间隔循坏排列。
6、优选的,所述的中层采用色化纤长丝与通透化纤长丝交替使用,所述的黑色化纤长丝织造遮光区域,所述的通透化纤长丝织造透光区域。
7、优选的,一种变画效果的复合结构机织面料的加工工艺,加工工艺以狭缝光栅分光原理为依据,包括以下步骤:
8、s1、设计印花图案中图像列宽度,基于以上参数,获取光栅的狭缝宽度及压褶高度;
9、s2、设计通过平纹与透孔组织构建的机织结构的光栅层的经向截面图,标注出平纹区域段和透孔组织区域段的纬纱;
10、s3、根据光栅狭缝宽度及纬密确定平纹区域段和透孔组织区域段的纬纱数;
11、s4、将步骤s1中的纬向截面图编译成上机纹板图;
12、s5、采用全自动剑杆织机织造完成。
13、优选的,步骤s5中,所述的全自动剑杆织机经过穿综、穿筘、整经、上机织造面料。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5、1.本发明一种变画效果的复合结构机织面料及其加工工艺采用三层织物层叠复合面料,使其具备变画效果为设计师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空间,通过改变面料结构,改变中层印花图案的关键帧等方式,可营造出丰富多样的视觉效果,突破了印花面料既有的平面构型与单一位置的固定图案的局限。
16、2.本发明一种变画效果的复合结构机织面料及其加工工艺,三维层叠结构机织面料的变化效果使得面料具有更多的质感和层次感,通过纱线的不同厚度、纹理变化等,在面料上呈现出立体感和线条感,拓宽了印花面料的应用途径,在三维结构织物上实现了变画效果,使面料图案更加生动、有趣。
技术特征:1.一种变画效果的复合结构机织面料,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层(11)、中层(12)、下层(13),所述的上层(11)使用织造而成的狭缝光栅,所述的中层(12)采用压褶处理后呈间断山形起伏的印花面料,所述的下层(13)采用挺括面料作为固结层,所述的上层(11)、中层(12)、下层(13)采用三层缝纫线复合,形成织物三维层叠结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画效果的复合结构机织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层(11)组织结构采用具有功能性的单层织物,上层(11)织造的狭缝光栅为变纬密织物,所述的狭缝光栅为透光条纹与遮光条纹组成的一个组织循环,所述的一个组织循环包括平纹区域段和透孔组织区域段,所述的平纹区域段纬密较大,为遮光条纹区域;所述的透孔组织区域段纬密较小,为透光条纹区域。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画效果的复合结构机织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层(12)和下层(13)采用平纹组织。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画效果的复合结构机织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层(12)压褶高度为光栅层和底画的距离,中层(12)的织物印花图案为由两幅及以上物体运动中的关键帧组成,图像按一定宽度分割后间隔开,并采用间隔循坏排列。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变画效果的复合结构机织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层(12)采用色化纤长丝与通透化纤长丝交替使用,所述的黑色化纤长丝织造遮光区域(a),所述的通透化纤长丝织造透光区域(b)。
6.一种变画效果的复合结构机织面料的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加工工艺以狭缝光栅分光原理为依据,包括以下步骤: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变画效果的复合结构机织面料的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s5中,所述的全自动剑杆织机经过穿综、穿筘、整经、上机织造面料。
技术总结本发明涉及机织面料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一种变画效果的复合结构机织面料及其加工工艺,包括上层、中层、下层,所述的上层使用织造而成的狭缝光栅,所述的中层采用压褶处理后呈间断山形起伏的印花面料,所述的下层采用挺括面料作为固结层,所述的上层、中层、下层采用三层缝纫线复合,形成织物三维层叠结构。所述的加工工艺采用全自动剑杆织机,织造步骤为:穿综、穿筘、整经、上机织造。本发明一种变画效果的复合结构机织面料及其加工工艺设计了一种突破印花面料既有的平面构型与单一位置的固定图案的局限,拓宽了印花面料的应用途径,在三维结构织物上实现了变画效果。技术研发人员:祝成炎,廖永达,田伟,金肖克,丁昊,李赫楠,姚馨,韦柳丞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理工大学技术研发日:技术公布日:2024/7/9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801/239420.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