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新讯 > 发电变电,配电装置的制造技术 > 一种基于显示屏的正负压升压电路的制作方法  >  正文

一种基于显示屏的正负压升压电路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8-02 16:03:55

本技术涉及控制电路的,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显示屏的正负压升压电路。

背景技术:

1、目前lcd显示屏一般都有avdd、vgh、vgl、vdd、vcom等电压信号,这些电压信号需要由多路电压供电电路提供,其中avdd为模拟电源电压,vgh为显示屏的像素点上的开关管的开启电压,vgl为显示屏的像素点上的开关管的关闭电压,vdd为电源电压,vcom为参考电压,由于avdd、vgh、vgl等电压各个生产厂家设置的略有不同,故需要使用显示屏的机器无法兼容各个厂家的lcd显示屏,而如果一款机器的显示屏出现无法供货的情况,若要更换使用其厂家生产的显示屏就需要调试电阻来改变avdd、vhl、vgl的电压,此时就会给生产造成很大的麻烦,如果已经生产了pcba电路板,就需要人工更换电阻,费时费力,增加企业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克服现有技术方案的不足,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显示屏的正负压升压电路。

2、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3、一种基于显示屏的正负压升压电路,所述正负压升压电路包括微处理器、电压控制模块、升压模块以及正负压模块:其中,

4、所述微处理器与所述电压控制模块电连接,以输出控制信号控制所述电压控制模块的工作状态;

5、所述电压控制模块设置于所述升压模块的反馈端与电源输出端之间,所述正负压模块的信号输入端与所述升压模块的电源输出端电连接,以根据所述电压控制模块的工作状态调整所述正负压模块输出的开启电压、关闭电压以及所述升压模块输出的模拟电源电压。

6、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升压模块包括升压芯片、第一电阻以及依次串联的第一磁珠、第一电感、第一二极管以及第二磁珠,其中,

7、所述第一磁珠设置于所述升压芯片的电源输入引脚与直流电源输入端的连接点,所述升压芯片的使能引脚通过第一电阻设置于所述第一磁珠与所述第一电感的连接点,所述升压芯片的开关控制引脚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感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连接点,并作为电源输出端与所述正负压模块的信号输入端电连接,所述电压控制电路的第一连接端通过所述第二磁珠与用于输出模拟电源电压的模拟电源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电压控制电路的第二连接端与所述升压芯片的反馈引脚电连接。

8、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升压模块包括第一电容组、第二电容组、第三电容组以及第四电容组,每个电容组均包括若干并联设置的电容,其中,

9、所述升压芯片的使能引脚通过第一电容组接地,所述第一磁珠与第一电感的连接点通过第二电容组接地,所述第一二极管与第二磁珠的连接点通过第三电容组接地,所述模拟电源输出端通过第四电容组接地。

10、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电容组包括第一电容,所述第二电容组包括并联设置的第二电容、第三电容和第四电容,所述第三电容组包括并联设置的第五电容和第六电容,所述第四电容组包括并联设置的第七电容和第八电容。

11、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电压控制模块包括依次串联设置在第二连接端和第一连接端之间的第二电阻、第三电阻以及第四电阻,所述第二电阻与所述第三电阻通过一电阻组接地,所述电阻组包括若干并联设置的电阻,所述电阻组用于接收所述微处理器发出的控制信号以调整其阻值。

12、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电阻组包括并联设置的第五电阻、第六电阻以及第七电阻,其中,所述第六电阻通过第二三极管接地,所述第七电阻通过第一三极管接地,所述微处理器的第一控制端输出的第一控制信号用于控制第一三极管的导通与断开,所述微处理器的第二控制端输出的第二控制信号用于控制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导通与断开。

13、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正负压模块包括并联设置的正压单元和负压单元,所述正压单元的信号输入端以及负压单元的信号输入端均与所述升压芯片的开关控制引脚电连接,所述正压单元的高电平电源端输出开启电压,所述负压单元的低电平电源端输出关闭电压。

14、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正压单元包括第九电容、第一双二极管、第八电阻以及第九电阻,其中,所述正压单元的信号输入端通过依次串联的第九电容、第一双二极管、第八电阻以及第九电阻接地,所述高电平电源端设置于所述第八电阻与所述第九电阻的连接点,所述第一双二极管的连接点与第九电容电连接,所述第一双二极管的正极通过第十电容接地,所述第一双二极管的负极通过第十一电容接地,并与第八电阻电连接。

15、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正压单元还包括第十二电容和第二双二极管,所述正压单元的信号输入端通过第十二电容与所述第二双二极管的连接点电连接,所述第二双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一双二极管的正极电连接,所述第二双二极管的正极通过第五电容组接地,所述第五电容组包括若干并联的电容。

16、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负压单元包括第十三电容、第三双二极管、第十电阻和第十一电阻,其中,所述负压单元的信号输入端通过依次串联的第十三电容、第三双二极管、第十电阻以及第十一电阻接地,所述低电平电源端设置于所述第十电阻与所述第十一电阻的连接点,所述第三双二极管的连接点与第十三电容电连接,所述第三双二极管的阳极通过第十四电容接地,并与第十电阻电连接,所述第三双二极管的阴极接地。

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8、该电路可改变电压控制模块的工作状态进而调整相关的输出电压,以适应不同规格的显示屏,不仅控制方便,还节约了生产成本。

技术特征:

1.一种基于显示屏的正负压升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正负压升压电路包括微处理器、电压控制模块、升压模块以及正负压模块:其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显示屏的正负压升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升压模块包括升压芯片、第一电阻以及依次串联的第一磁珠、第一电感、第一二极管以及第二磁珠,其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显示屏的正负压升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升压模块包括第一电容组、第二电容组、第三电容组以及第四电容组,每个电容组均包括若干并联设置的电容,其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显示屏的正负压升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容组包括第一电容,所述第二电容组包括并联设置的第二电容、第三电容和第四电容,所述第三电容组包括并联设置的第五电容和第六电容,所述第四电容组包括并联设置的第七电容和第八电容。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显示屏的正负压升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控制模块包括依次串联设置在第二连接端和第一连接端之间的第二电阻、第三电阻以及第四电阻,所述第二电阻与所述第三电阻通过一电阻组接地,所述电阻组包括若干并联设置的电阻,所述电阻组用于接收所述微处理器发出的控制信号以调整其阻值。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显示屏的正负压升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阻组包括并联设置的第五电阻、第六电阻以及第七电阻,其中,所述第六电阻通过第二三极管接地,所述第七电阻通过第一三极管接地,所述微处理器的第一控制端输出的第一控制信号用于控制第一三极管的导通与断开,所述微处理器的第二控制端输出的第二控制信号用于控制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导通与断开。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显示屏的正负压升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正负压模块包括并联设置的正压单元和负压单元,所述正压单元的信号输入端以及负压单元的信号输入端均与所述升压芯片的开关控制引脚电连接,所述正压单元的高电平电源端输出开启电压,所述负压单元的低电平电源端输出关闭电压。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于显示屏的正负压升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正压单元包括第九电容、第一双二极管、第八电阻以及第九电阻,其中,所述正压单元的信号输入端通过依次串联的第九电容、第一双二极管、第八电阻以及第九电阻接地,所述高电平电源端设置于所述第八电阻与所述第九电阻的连接点,所述第一双二极管的连接点与第九电容电连接,所述第一双二极管的正极通过第十电容接地,所述第一双二极管的负极通过第十一电容接地,并与第八电阻电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基于显示屏的正负压升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正压单元还包括第十二电容和第二双二极管,所述正压单元的信号输入端通过第十二电容与所述第二双二极管的连接点电连接,所述第二双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一双二极管的正极电连接,所述第二双二极管的正极通过第五电容组接地,所述第五电容组包括若干并联的电容。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于显示屏的正负压升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单元包括第十三电容、第三双二极管、第十电阻和第十一电阻,其中,所述负压单元的信号输入端通过依次串联的第十三电容、第三双二极管、第十电阻以及第十一电阻接地,所述低电平电源端设置于所述第十电阻与所述第十一电阻的连接点,所述第三双二极管的连接点与第十三电容电连接,所述第三双二极管的阳极通过第十四电容接地,并与第十电阻电连接,所述第三双二极管的阴极接地。

技术总结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显示屏的正负压升压电路,所述正负压升压电路包括微处理器、电压控制模块、升压模块以及正负压模块:其中,所述微处理器与所述电压控制模块电连接,以输出控制信号控制所述电压控制模块的工作状态;所述电压控制模块设置于所述升压模块的反馈端与电源输出端之间,所述正负压模块的信号输入端与所述升压模块的电源输出端电连接,以根据所述电压控制模块的工作状态调整所述正负压模块输出的开启电压、关闭电压以及所述升压模块输出的模拟电源电压。该电路可改变电压控制模块的工作状态进而调整相关的输出电压,以适应不同规格的显示屏,不仅控制方便,还节约了生产成本。技术研发人员:王文才,张敬锋,刘继忠,姜树红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北斗星通智联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技术研发日:20231025技术公布日:2024/7/23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801/249155.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