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新讯 > 发电变电,配电装置的制造技术 > 转子组件、电机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  正文

转子组件、电机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11-06 14:29:03

本发明涉及电机,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转子组件、电机和车辆。

背景技术:

1、新能源汽车的电机具有功率密度高、运行效率高、调速范围宽等优点,从而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等工业应用中。

2、电机的热性能是设计的重要环节。相关技术的电机的转子是采用导油管将润滑油导入内部后再将润滑油甩出,转子的冷却效果还有待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转子组件、电机或车辆,以改善上述至少一个技术问题。

2、本发明实施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3、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转子组件,转子组件包括转轴、转子铁芯、第一平衡板以及第二平衡板,转轴设有相连通的液体导入通道和第一通孔,液体导入通道沿转轴的轴向延伸,第一通孔沿转轴的径向延伸并贯穿于转轴的外侧壁。转子铁芯套设于转轴的外侧壁,转子铁芯设有间隔分布的第一液体通道和第一减重通孔,第一液体通道沿转轴的轴向延伸并贯穿于转子铁芯相背的两个端面,第一液体通道与第一通孔连通,第一减重通孔沿转轴的轴向延伸并贯穿于转子铁芯相背的两个端面。第一平衡板与第二平衡板分别设置于转子铁芯相背的两个端面,第一平衡板设有第一过渡通道,第二平衡板设有第二排液通孔,第一过渡通道连通于第一液体通道与第一减重通孔,第二排液通孔连通于第一减重通孔。

4、在一些实施例中,转轴还设有第二通孔,第二通孔连通于液体导入通道,第二通孔沿转轴的径向延伸并贯穿于转轴的外侧壁,第二通孔与第一通孔间隔分布;转子铁芯还设有第二液体通道和第二减重通孔,第一液体通道、第二液体通道、第一减重通孔以及第二减重通孔相互间隔分布,第二液体通道沿转轴的轴向延伸并贯穿于转子铁芯相背的两个端面,第二液体通道与第二通孔连通,第二减重通孔沿转轴的轴向延伸并贯穿于转子铁芯相背的两个端面;第一平衡板还设有第一排液通孔,第一排液通孔与第一过渡通道间隔分布,第二平衡板还设有第二过渡通道,第二过渡通道与第二排液通孔间隔分布,第二过渡通道连通于第二液体通道与第二减重通孔,第一排液通孔连通于第二减重通孔。

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通孔相对于转子铁芯的两端更靠近于转子铁芯的中部;和/或,第二通孔相对于转子铁芯的两端更靠近于转子铁芯的中部。

6、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液体通道为设于转子铁芯的内环面的槽结构;和/或,第二液体通道为设于转子铁芯的内环面的槽结构。

7、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排液通孔贯穿于第一平衡板背离转子铁芯的端面;和/或,第二排液通孔贯穿于第二平衡板背离转子铁芯的端面。

8、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排液通孔包括第一汇液孔和至少两个第一甩液孔,第一汇液孔贯穿于第一平衡板朝向转子铁芯的表面并连通于第二减重通孔,第一甩液孔贯穿于第一平衡板背离转子铁芯的表面并连通于第一汇液孔,第一甩液孔的内径小于第一汇液孔的内径;和/或,第二排液通孔包括第二汇液孔和至少两个第二甩液孔,第二汇液孔贯穿于第二平衡板朝向转子铁芯的表面并连通于第一减重通孔,第二甩液孔贯穿于第二平衡板背离转子铁芯的表面并连通于第二汇液孔,第二甩液孔的内径小于第二汇液孔的内径。

9、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排液通孔包括第一甩液孔的情况下,至少有一个第一甩液孔自第一汇液孔沿远离转轴的轴线延伸;和/或,在第二排液通孔包括第二甩液孔的情况下,至少有一个第二甩液孔自第二汇液孔沿远离转轴的轴线延伸。

1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减重通孔与第二排液通孔的数量均为多个,每个第二排液通孔连通于对应的一个第一减重通孔;第一过渡通道包括第一环形通道和至少两个第一子通道,第一环形通道连通于至少两个第一子通道与第一液体通道,至少两个第一子通道依次环绕转轴的轴向间隔分布,每个第一子通道连通于对应的一个第一减重通孔;和/或,第二减重通孔与第一排液通孔的数量均为多个,每个第一排液通孔连通于对应的一个第二减重通孔;第二过渡通道包括第二环形通道和至少两个第二子通道,第二环形通道连通于至少两个第二子通道与第二液体通道,至少两个第二子通道依次环绕转轴的轴向间隔分布,每个第二子通道连通于对应的一个第二减重通孔。

11、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过渡通道包括至少两个第一子通道的情况下,第一排液通孔位于相邻两个第一子通道之间;和/或,在第二过渡通道包括至少两个第二子通道的情况下,第二排液通孔位于相邻两个第二子通道之间。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液体导入通道的入口贯穿于转轴的端面;和/或,转子铁芯设有磁钢。

13、在一些实施例中,转子组件还包括转轴轴承,转轴包括第一轴体以及第二轴体,第一轴体设有液体导入通道和第一通孔,转子铁芯套设于第一轴体。第二轴体连接于第一轴体并部分地位于液体导入通道内,转轴轴承套设于第二轴体并位于第一轴体外,第二轴体设有第三液体通道,第三液体通道的一端连通于液体导入通道,第三液体通道的另一端延伸至转轴轴承处。

1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轴体抵接于第二轴体的轴环,转轴轴承位于轴环背离第一轴体的一侧;第三液体通道包括相连通的导流槽和导流孔,导流槽设于第二轴体的外侧面并与液体导入通道连通,导流孔自导流槽沿背离液体导入通道的方向延伸并贯穿于轴环。

15、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机,电机包括定子组件以及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转子组件,转子组件穿设于定子组件。

16、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车辆包括车体以及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电机,电机装配于车体。

17、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转子组件、电机和车辆中,转子组件的转轴设有相连通的液体导入通道和第一通孔,液体导入通道沿转轴的轴向延伸,第一通孔沿转轴的径向延伸并贯穿于转轴的外侧壁,转子铁芯套设于转轴的外侧壁,转子铁芯设有间隔分布的第一液体通道和第一减重通孔,第一液体通道沿转轴的轴向延伸并贯穿于转子铁芯相背的两个端面,第一液体通道与第一通孔连通,第一减重通孔沿转轴的轴向延伸并贯穿于转子铁芯相背的两个端面,第一平衡板与第二平衡板分别设置于转子铁芯相背的两个端面,第一平衡板设有第一过渡通道,第二平衡板设有第二排液通孔,第一过渡通道连通于第一液体通道与第一减重通孔,第二排液通孔连通于第一减重通孔。如此,液体导入通道内的冷却液能够流经第一通孔、第一液体通道、第一过渡通道、第一减重通孔并最终从第二排液通孔排出,从而使得冷却液能够为转轴、转子铁芯、第一平衡板以及第二平衡板实现降温,并且能够为转子铁芯实现二次降温,使得转子组件的降温冷却效果较好。

技术特征:

1.一种转子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还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连通于所述液体导入通道,所述第二通孔沿所述转轴的径向延伸并贯穿于所述转轴的外侧壁,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一通孔间隔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相对于所述转子铁芯的两端更靠近于所述转子铁芯的中部;和/或,所述第二通孔相对于所述转子铁芯的两端更靠近于所述转子铁芯的中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体通道为设于所述转子铁芯的内环面的槽结构;和/或,所述第二液体通道为设于所述转子铁芯的内环面的槽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液通孔贯穿于所述第一平衡板背离所述转子铁芯的端面;和/或,所述第二排液通孔贯穿于所述第二平衡板背离所述转子铁芯的端面。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液通孔包括第一汇液孔和至少两个第一甩液孔,所述第一汇液孔贯穿于所述第一平衡板朝向所述转子铁芯的表面并连通于所述第二减重通孔,所述第一甩液孔贯穿于所述第一平衡板背离所述转子铁芯的表面并连通于所述第一汇液孔,所述第一甩液孔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一汇液孔的内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子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排液通孔包括所述第一甩液孔的情况下,至少有一个所述第一甩液孔自所述第一汇液孔沿远离所述转轴的轴线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重通孔与所述第二排液通孔的数量均为多个,每个所述第二排液通孔连通于对应的一个所述第一减重通孔;所述第一过渡通道包括第一环形通道和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子通道,所述第一环形通道连通于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子通道与所述第一液体通道,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子通道依次环绕所述转轴的轴向间隔分布,每个所述第一子通道连通于对应的一个所述第一减重通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转子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过渡通道包括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子通道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排液通孔位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子通道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导入通道的入口贯穿于所述转轴的端面;和/或,所述转子铁芯设有磁钢。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组件还包括转轴轴承,所述转轴包括: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转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轴体抵接于所述第二轴体的轴环,所述转轴轴承位于所述轴环背离所述第一轴体的一侧;

13.一种电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14.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

技术总结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转子组件、电机和车辆,转子组件的转轴设有相连通的液体导入通道和第一通孔,液体导入通道沿转轴的轴向延伸,第一通孔沿转轴的径向延伸并贯穿于转轴的外侧壁,转子铁芯套设于转轴的外侧壁,转子铁芯设有间隔分布的第一液体通道和第一减重通孔,第一液体通道沿转轴的轴向延伸并贯穿于转子铁芯相背的两个端面,第一液体通道与第一通孔连通,第一减重通孔沿转轴的轴向延伸并贯穿于转子铁芯相背的两个端面,第一平衡板与第二平衡板分别设置于转子铁芯相背的两个端面,第一平衡板设有第一过渡通道,第二平衡板设有第二排液通孔,第一过渡通道连通于第一液体通道与第一减重通孔,第二排液通孔连通于第一减重通孔,冷却效果较好。技术研发人员:谭立建,刘雄,黎志锋,张亮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州小鹏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日:技术公布日:2024/11/4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1106/322338.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