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移动式探伤系统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5-01-10 13:32:56
本申请涉及探伤,尤其涉及一种移动式探伤系统。
背景技术:
1、电子直线加速器是带电粒子加速器的一种,它是利用高微波功率在行波、驻波加速结构中建立纵向电场对电子束进行加速的一种谐振式加速器。
2、电子直线加速器具有能量高、穿透性强等特点,广泛应用于集装箱检测、工业探伤等领域。
3、在需要对大型结构件进行检测的过程中,由于大型结构件具有尺寸大、不便移动等特点,需要不断移动电子直线加速器,以便对大型结构件的待检测区域进行检测。
4、电子直线加速器的的重量大且结构精密,在移动过程中对其移动的稳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期望提供一种能够驱动电子直线加速器稳定地在三维空间内移动的移动式探伤系统。
2、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式探伤系统,所述移动式探伤系统包括:
4、轨道移动装置,包括轨道和移动车,所述轨道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轨道用于承载所述移动车以使所述移动车能够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
5、驱动装置,设于所述移动车,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第一驱动组件和第二驱动组件,所述第二驱动组件与所述第一驱动组件的驱动部驱动连接,以驱动所述第二驱动组件沿第二方向移动;
6、电子直线加速器,与所述第二驱动组件的驱动部驱动连接,以驱动所述电子直线加速器沿第三方向移动,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三方向彼此相交。
7、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包括承载件、第一驱动器、第一链轮、第一配重和第一链条,所述第二方向为竖直方向,所述承载件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所述承载件设有第一空腔,所述第一空腔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且顶部敞开,所述第一配重位于所述第一空腔内,所述第一链条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驱动组件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配重连接,所述第一驱动器与第一链轮驱动连接,所述第一链轮位于承载件的顶部,所述第一链条与所述第一链轮传动配合,所述第一链条形成所述第一驱动组件的驱动部。
8、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组件还包括连接梁,所述承载件、所述第一链轮、所述第一配重和所述第一链条的数目均为两个,两个所述承载件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所述连接梁连接两个所述承载件的顶部,所述第二驱动组件设于两个所述承载件之间。
9、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包括第一滑轨、第二滑轨、第一滚轮、第二滚轮和第一活动支架,所述第一滑轨和所述第二滑轨均设于所述承载件上且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滑轨设于所述承载件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一侧,所述第二滑轨设于所述承载件沿所述第三方向的一侧,所述第一滚轮和所述第二滚轮均与所述第一活动支架转动配合,所述第一滚轮与所述第一滑轨滚动配合,所述第二滚轮与所述第二滑轨滚动配合。
10、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包括第一活动支架、第二活动支架、第二驱动器、传动齿轮和传动齿条,所述第一活动支架能够相对所述第一驱动组件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所述第二驱动器与所述传动齿轮驱动连接,所述第二驱动器设于所述第一活动支架与所述第二活动支架中的一者,所述传动齿条设于另一者,所述传动齿条沿所述第三方向延伸,所述传动齿轮与所述传动齿条传动连接,所述第二活动支架形成所述第二驱动组件的驱动部。
11、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驱动组件还包括第二配重,所述电子直线加速器和所述第二配重分别位于所述第二活动支架沿所述第三方向的相对两端中的一端。
12、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方向垂直于竖直方向,所述第二活动支架设有安装腔,所述安装腔沿竖直方向贯穿所述第二活动支架,所述第二配重穿设于所述安装腔内。
13、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移动式探伤系统还包括转动装置,所述转动装置设于所述第二驱动组件的驱动部,以驱动所述转动装置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所述电子直线加速器设于所述转动装置的驱动部,以驱动所述电子直线加速器转动。
14、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转动装置包括安装支架、转动平台和第三驱动器,所述第二驱动组件的驱动部与所述安装支架连接,所述第三驱动器设于所述安装支架且与所述转动平台驱动连接以驱动所述转动平台转动,所述电子直线加速器放置于所述转动平台的顶部。
15、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支架设于所述第二驱动组件的驱动部的底部且沿竖直方向延伸,所述第三驱动器设于所述安装支架的底部,所述转动平台的转动轴线垂直于竖直方向。
16、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移动式探伤系统还包括冷却装置,所述冷却装置用于向所述电子直线加速器提供冷却媒介,所述冷却装置设于所述移动车,所述冷却装置位于所述驱动装置背离于所述电子直线加速器的一侧。
17、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移动式探伤系统还包括激光发生器,所述激光发生器设于所述电子直线加速器,所述电子直线加速器的射线发射区域和所述激光发生器的激光发生区域位于所述电子直线加速器的同一侧。
18、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移动式探伤系统,通过轨道移动装置、第一驱动组件和第二驱动组件的相互配合,有利于实现电子直线加速器在三维空间内任意移动的目的,提高了移动式探伤系统对不同尺寸、形状的待检测物体的适应能力;通过采用轨道承载的方式,提高了对移动式探伤系统中其他部分的承载能力,由于提高电子直线加速器移动过程中稳定性,有利于安装大尺寸、大重量的电子直线加速器,有利于提高移动式探伤系统对大尺寸、大厚度的待检测物体的检测能力。
技术特征:1.一种移动式探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式探伤系统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式探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包括承载件、第一驱动器、第一链轮、第一配重和第一链条,所述第二方向为竖直方向,所述承载件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所述承载件设有第一空腔,所述第一空腔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且顶部敞开,所述第一配重位于所述第一空腔内,所述第一链条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驱动组件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配重连接,所述第一驱动器与第一链轮驱动连接,所述第一链轮位于承载件的顶部,所述第一链条与所述第一链轮传动配合,所述第一链条形成所述第一驱动组件的驱动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式探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组件还包括连接梁,所述承载件、所述第一链轮、所述第一配重和所述第一链条的数目均为两个,两个所述承载件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所述连接梁连接两个所述承载件的顶部,所述第二驱动组件设于两个所述承载件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式探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包括第一滑轨、第二滑轨、第一滚轮、第二滚轮和第一活动支架,所述第一滑轨和所述第二滑轨均设于所述承载件上且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滑轨设于所述承载件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一侧,所述第二滑轨设于所述承载件沿所述第三方向的一侧,所述第一滚轮和所述第二滚轮均与所述第一活动支架转动配合,所述第一滚轮与所述第一滑轨滚动配合,所述第二滚轮与所述第二滑轨滚动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式探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包括第一活动支架、第二活动支架、第二驱动器、传动齿轮和传动齿条,所述第一活动支架能够相对所述第一驱动组件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所述第二驱动器与所述传动齿轮驱动连接,所述第二驱动器设于所述第一活动支架与所述第二活动支架中的一者,所述传动齿条设于另一者,所述传动齿条沿所述第三方向延伸,所述传动齿轮与所述传动齿条传动连接,所述第二活动支架形成所述第二驱动组件的驱动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移动式探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组件还包括第二配重,所述电子直线加速器和所述第二配重分别位于所述第二活动支架沿所述第三方向的相对两端中的一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动式探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方向垂直于竖直方向,所述第二活动支架设有安装腔,所述安装腔沿竖直方向贯穿所述第二活动支架,所述第二配重穿设于所述安装腔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式探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式探伤系统还包括转动装置,所述转动装置设于所述第二驱动组件的驱动部,以驱动所述转动装置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所述电子直线加速器设于所述转动装置的驱动部,以驱动所述电子直线加速器转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移动式探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装置包括安装支架、转动平台和第三驱动器,所述第二驱动组件的驱动部与所述安装支架连接,所述第三驱动器设于所述安装支架且与所述转动平台驱动连接以驱动所述转动平台转动,所述电子直线加速器放置于所述转动平台的顶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移动式探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支架设于所述第二驱动组件的驱动部的底部且沿竖直方向延伸,所述第三驱动器设于所述安装支架的底部,所述转动平台的转动轴线垂直于竖直方向。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式探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式探伤系统还包括冷却装置,所述冷却装置用于向所述电子直线加速器提供冷却媒介,所述冷却装置设于所述移动车,所述冷却装置位于所述驱动装置背离于所述电子直线加速器的一侧。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式探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式探伤系统还包括激光发生器,所述激光发生器设于所述电子直线加速器,所述电子直线加速器的射线发射区域和所述激光发生器的激光发生区域位于所述电子直线加速器的同一侧。
技术总结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式探伤系统,移动式探伤系统包括轨道移动装置、驱动装置和电子直线加速器,轨道移动装置包括轨道和移动车,轨道沿第一方向延伸,轨道用于承载移动车以使移动车能够沿第一方向移动;驱动装置设于移动车,驱动装置包括第一驱动组件和第二驱动组件,第二驱动组件与第一驱动组件的驱动部驱动连接,以驱动第二驱动组件沿第二方向移动;电子直线加速器与第二驱动组件的驱动部驱动连接,以驱动电子直线加速器沿第三方向移动,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彼此相交。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移动式探伤系统,实现电子直线加速器在三维空间内任意移动的目的;通过采用轨道承载的方式,有利于安装大尺寸、大重量的电子直线加速器。技术研发人员:吕约澎,余国龙,崔爱军,韩广文,刘秀莹,朱志斌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技术研发日:技术公布日:2025/1/6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50110/353850.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