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车窗玻璃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2021-12-15 01:44: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窗玻璃及车辆。


背景技术:

2.车窗玻璃用于满足车内采光、通风及车内人员的视野需求,是车辆上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现有技术中的车窗玻璃的结构设计不合理,导致制备工序繁杂。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车窗玻璃及车辆,所述车窗玻璃的制备工序相较于现有技术更简单。
4.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车窗玻璃,所述车窗玻璃包括透光板和包边结构,所述透光板包括透光件、功能层及遮蔽层,所述透光件具有第一主表面、第二主表面和侧面,所述遮蔽层以封闭环状设置在所述第一主表面上且靠近所述透光件的周缘,所述功能层设置在所述第一主表面上且覆盖所述遮蔽层的至少部分,所述包边结构固定在所述透光件的周缘且至少包覆所述第一主表面。
5.可选的,所述透光件为单片钢化玻璃、夹层玻璃、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透明板或pc(聚碳酸酯)透明板。
6.可选的,所述包边结构包覆所述第一主表面和所述侧面。
7.可选的,所述包边结构包覆所述第一主表面、所述侧面和所述第二主表面。
8.可选的,所述功能层为溶胶凝胶涂层、防雾涂层或防指纹涂层,所述溶胶凝胶涂层中添加有紫外线吸收剂、红外线吸收剂和蓝光吸收剂中的至少一种,所述防雾涂层包含吸水性树脂(环氧树脂、聚氨酯树脂、丙烯酸树脂等)或全氟聚醚硅氧烷,所述防指纹涂层包含全氟聚醚硅氧烷。
9.可选的,所述遮蔽层的材料选自黑色陶瓷油墨、褐色陶瓷油墨、灰色陶瓷油墨、黑色紫外油墨、褐色紫外油墨或灰色紫外油墨。
10.可选的,所述遮蔽层的厚度为5~40微米,所述功能层的厚度为3~25微米。
11.可选的,所述透光件的可见光透过率为20%~95%,所述功能层的可见光透过率大于或等于50%,所述遮蔽层的可见光透过率小于或等于5%。
12.可选的,所述功能层覆盖所述遮蔽层的部分,所述包边结构覆盖所述遮蔽层的另一部分。
13.可选的,所述功能层覆盖所述遮蔽层的部分,所述包边结构覆盖所述遮蔽层的另一部分,且至少部分所述包边结构设置于所述功能层背离所述遮蔽层的一侧。
14.可选的,所述功能层覆盖所述遮蔽层的全部,且至少部分所述包边结构设置于所述功能层背离所述遮蔽层的一侧。
15.可选的,所述透光板还包括粘接层,所述粘接层包括内粘接部,所述内粘接部面对于所述透光件的第一主表面,且用于将至少部分所述包边结构固定于所述第一主表面。
16.可选的,所述粘接层还包括侧边粘接部及外粘接部,所述侧边粘接部用于将至少部分所述包边结构固定于所述透光件的侧面,所述外粘接部用于将至少部分所述包边结构固定于所述透光件的第二主表面。
17.可选的,所述包边结构包括依次弯折连接的第一包裹部、第二包裹部和第三包裹部,第一包裹部和第三包裹部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包裹部覆盖所述透光件的第一主表面,所述第二包裹部覆盖所述透光件的侧面,所述第三包裹部覆盖所述透光件的第二主表面。
18.第二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框架及车窗玻璃,所述车窗玻璃安装于所述框架上。
19.本技术提供的车窗玻璃中,遮蔽层和功能层均设置于透光件的第一表面,且功能层覆盖了至少部分的遮蔽层,也就是说,遮蔽层和功能层在透光件的正投影是重叠的。因此,形成本技术提供的车窗玻璃结构,无需经过现有技术中的除膜工序或遮挡工序,从而可以减少车窗玻璃的制备时间,进而降低成本。而且,遮蔽层和功能层也直接连接透光件,从而可以确保遮蔽层、功能层与透光件之间的连接稳定性。此外,功能层覆盖了至少部分的遮蔽层,也可避免遮蔽层和功能层的交界处出现视觉分割界线,而且,部分功能层延伸至遮蔽层上,使位于车内的遮蔽层表面也增加了特定功能,例如防指纹功能。
附图说明
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1.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的示意图。
22.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窗玻璃的示意图。
23.图3为图2所示的车窗玻璃在一实施例中沿a

a线的剖视图。
24.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提供的车窗玻璃的局部剖视图。
25.图5为本技术另一实施方式提供的车窗玻璃的局部剖视图。
26.图6为本技术又一实施方式提供的车窗玻璃的局部剖视图。
27.图7为本技术又一实施方式提供的车窗玻璃的局部剖视图。
28.图8为图2所示的车窗玻璃在另一实施例中沿a

a线的剖视图。
29.图9为本技术又一实施方式提供的车窗玻璃的局部剖视图。
30.图10为本技术又一实施方式提供的车窗玻璃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2.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
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他步骤或单元。
33.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在至少两个实施例结合在一起不存在矛盾的情况下,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34.请参照图1,本技术提供一种车辆1,所述车辆1可以但不仅限于为轿车、多用途汽车(multi

purpose vehicles,mpv)、运动型多用途汽车(sport/suburban utility vehicle,suv)、越野车(off

road vehicle,orv)、皮卡、面包车、客车、货车等。
35.所述车辆1包括框架10及车窗玻璃20,所述车窗玻璃20安装于所述框架10上。其中,所述车窗玻璃20用于满足车内采光、通风及车内人员的视野需求。该车窗玻璃20可以但不仅限于为前挡风窗、后挡风窗、车门窗、三角窗、天窗等。所述车窗玻璃20的形状可以大致呈三角形、矩形、梯形、其余边数大于或等于四的多边形等。
36.请参照图2和图3,所述车窗玻璃20具有相背离的第一主表面x1和第二主表面x2。所述第一主表面x1面向车辆1的内部。所述第二主表面x2面向车辆1的外部。其中,所述车窗玻璃20优选为弯曲玻璃,所述第一主表面x1为凹面,所述第二主表面x2为凸面。在所述第一主表面x1上设置有功能层212。可以理解的是,车辆1在行驶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会遇到各种恶劣情况,比如树枝从车身上划过。若功能层212设置于车窗玻璃20的第二主表面x2,则很容易被树枝等外物划伤,导致其自身功能失效。因此,功能层212设置于车窗玻璃20的第一主表面x1可以减小或避免被外物损坏的可能性。
37.为便于后续描述,在此定义第一主表面x1指向第二主表面x2(或者第二主表面x2指向第一主表面x1)的方向为透光方向,光线可沿透光方向穿过车窗玻璃20。后续涉及透光方向的描述请参照此处。
38.下面结合附图对上述实施例所提供的的车辆1中的车窗玻璃20进行详细描述。
39.请参照图2和图3,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车窗玻璃20,所述车窗玻璃20包括透光板210和包边结构220。所述透光板210包括透光件211、功能层212及遮蔽层214。所述透光件211具有第一主表面x1、第二主表面x2和侧面x3。所述遮蔽层214以封闭环状设置在所述第一主表面x1上且靠近所述透光件211的周缘。所述功能层212设置在所述第一主表面x1上且覆盖所述遮蔽层214的至少部分。所述包边结构220固定在所述透光件211的周缘且至少包覆所述第一主表面x1。
40.具体的,所述透光件211为透明材质,其可以透过光线。透光件211的第一主表面x1和第二主表面x2相背设置,侧面x3弯折连接于第一主表面x1和第二主表面x2且位于透光件211的边缘。
41.可选的,所述透光件211为单片钢化玻璃、夹层玻璃、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透明板或pc(聚碳酸酯)透明板。
42.所述遮蔽层214呈封闭环状,连接于第一主表面x1且设置于透光件211的边缘,也就是说,遮蔽层214沿透光件211的边缘走向布置,从而构成一个封闭环状。遮蔽层214用于遮挡光线,使得车窗玻璃20在透光方向上形成透光区a1和遮光区a2。光线可以穿过透光区
a1,而不能穿过遮光区a2或者仅有少量光线能够穿过遮光区a2。
43.可选的,所述遮蔽层214的材料选自黑色陶瓷油墨、褐色陶瓷油墨、灰色陶瓷油墨、黑色紫外油墨、褐色紫外油墨或灰色紫外油墨。
44.所述功能层212具有特定功能,所述特定功能可以是过滤红外线、紫外线、防指纹、防雾等。部分功能层212连接于遮蔽层214背离透光件211的一侧,另一部分功能层212连接于第一主表面x1,可以理解的是,连接于第一主表面x1的功能层212被环形遮蔽层214包围。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则为功能层212覆盖全部透光区a1和至少部分遮光区a2,且覆盖透光区a1的功能层212与透光件211连接,覆盖遮光区a2的功能层212与遮蔽层214连接。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全部透光区a1都被功能层212覆盖,因此,穿过车窗玻璃20的光线都会经过功能层212,从而可以充分发挥功能层212的特定功能。
45.可选的,所述功能层212为溶胶凝胶涂层、防雾涂层或防指纹涂层。其中,所述溶胶凝胶涂层中添加有紫外线吸收剂、红外线吸收剂和蓝光吸收剂中的至少一种。紫外线吸收剂、红外线吸收剂和蓝光吸收剂分别用于吸收紫外线、红外线、蓝光。所述防雾涂层包含吸水性树脂(环氧树脂、聚氨酯树脂、丙烯酸树脂等)或全氟聚醚硅氧烷。所述防雾涂层用于实现防雾功能。所述防指纹涂层包含全氟聚醚硅氧烷。所述防指纹涂层用于实现防指纹功能。
46.所述包边结构220沿透光件211的周缘设置,从而呈封闭环状。所述包边结构220用于保护透光件211的边缘。可选的,所述包边结构220的材料可以但不仅限于为聚烯烃类热塑性弹性体(成分包括聚丙烯、橡胶和其他填充剂等)、聚氯乙烯(成分包括聚氯乙烯树脂、增塑剂、钙锌混合稳定剂、及其他填充剂等)等具有弹性的软胶。
47.现有技术中,遮蔽层呈环状,功能层被包围在遮蔽层围设的区域内,且遮蔽层和功能层在透光件上的正投影并不重叠,为了形成这种布置形式,通常需要额外的工序来实现。具体的,在一种制备方法中(除膜方法),首先在透光件的表面形成功能层,然后将功能层的周缘去掉,以显露一环形区域,最后在环形区域内形成遮蔽层;在另一种制备方法中(遮挡方法),首先利用一环形遮挡物覆盖在透光件表面,然后在透光件未被环形遮挡物覆盖的区域内形成功能层,功能层形成后再取离遮挡物,最后在先前被遮挡物覆盖的区域内形成遮蔽层。从上述两种制备方法可以看出,为避免遮蔽层和功能层重叠,需要经过除膜工序和遮挡工序,这显然增加了制备时间。此外,由于制造公差等因素的存在,现有制备工艺不可能将遮蔽层的内边缘和功能层的外边缘完全重叠,也就是说,遮蔽层和功能层之间很可能存在间隙,从而导致遮蔽层和功能层的交界处出现两条以上的视觉分割线。
48.在本技术中,遮蔽层214和功能层212均设置于透光件211的第一表面,且功能层212覆盖了至少部分的遮蔽层214,也就是说,遮蔽层214和功能层212在透光件211的正投影是重叠的。因此,形成本技术提供的车窗玻璃20结构,无需经过现有技术中的除膜工序或遮挡工序,从而可以减少车窗玻璃20的制备时间,进而降低成本。而且,遮蔽层214和功能层212也直接连接透光件211,从而可以确保遮蔽层214、功能层212与透光件211之间的连接稳定性。此外,功能层212覆盖了至少部分的遮蔽层214,也可避免遮蔽层214和功能层212的交界处出现视觉分割界线,而且,部分功能层212延伸至遮蔽层214上,使位于车内的遮蔽层214表面也增加了特定功能,例如防指纹功能。
49.请参照图3,可选的,所述包边结构220包覆所述第一主表面x1、所述侧面x3和所述第二主表面x2。具体的,所述包边结构220包括依次弯折连接的第一包裹部221、第二包裹部
222和第三包裹部223。第一包裹部221和第三包裹部223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包裹部221覆盖所述透光件211的第一主表面x1。所述第二包裹部222覆盖所述透光件211的侧面x3。所述第三包裹部223覆盖所述透光件211的第二主表面x2。可以理解的是,第一主表面x1、侧面x3和第二主表面x2三面都被包裹,使得透光件211的边缘全方位被都保护,从而不易被损坏。
50.请参照图4,可选的,所述包边结构220包覆所述第一主表面x1和所述侧面x3。具体的,所述包边结构220可以包括弯折连接的第一包裹部221、第二包裹部222。所述第一包裹部221覆盖所述透光件211的第一主表面x1。所述第二包裹部222覆盖所述透光件211的侧面x3。
51.可选的,所述遮蔽层214的厚度为5~40微米。所述功能层212的厚度为3~25微米。
52.可选的,所述透光件211的可见光透过率为20%~95%。所述功能层212的可见光透过率大于或等于50%。所述遮蔽层214的可见光透过率小于或等于5%。
53.请参照图3和图4,可选的,所述功能层212覆盖所述遮蔽层214的全部,且至少部分所述包边结构220设置于所述功能层212背离所述遮蔽层214的一侧。也就是说,全部的遮蔽层214都直接连接于功能层212,而包边结构220的第一包裹部221则覆盖在功能层212背离遮蔽层214的一侧。
54.请参照图5,可选的,所述功能层212覆盖所述遮蔽层214的部分,所述包边结构220覆盖所述遮蔽层214的另一部分。也就是说,包边结构220的第一包裹部221和功能层212两者在透光件211上的正投影不重叠,遮蔽层214的一部分直接连接于第一包裹部221,遮蔽层214的另一部分直接连接于功能层212。
55.请参照图6,可选的,所述功能层212覆盖所述遮蔽层214的部分,所述包边结构220覆盖所述遮蔽层214的另一部分,且至少部分所述包边结构220设置于所述功能层212背离所述遮蔽层214的一侧。也就是说,包边结构220的第一包裹部221在功能层212上的正投影超出了功能层212的所在范围,且遮蔽层214的一部分直接连接于第一包裹部221,遮蔽层214的另一部分直接连接于功能层212。
56.请参照图7,所述透光板210还包括粘接层213,所述粘接层213包括内粘接部2131。所述内粘接部2131面对于所述透光件211的第一主表面x1,且用于将至少部分所述包边结构220固定于所述第一主表面x1,即内粘接部2131用于将第一包裹部221粘接于功能层212。
57.请参照图7,所述内粘接部2131包括活化剂层213b和底漆层213a。所述底漆层213a与功能层212相对设置。所述活化剂层213b设置于功能层212和底漆层213a之间。所述底漆层213a通过所述活化剂层213b粘接于所述功能层212。
58.请参照图7,所述粘接层213还包括侧边粘接部2132及外粘接部2133。所述侧边粘接部2132用于将至少部分所述包边结构220(即第二包裹部222)固定于所述透光件211的侧面x3。所述外粘接部2133用于将至少部分所述包边结构220(即第三包裹部223)固定于所述透光件211的第二主表面x2。所述侧边粘接部2132及外粘接部2133都是由层叠设置的活化剂层213b和底漆层213a和底漆层213a构成,且活化剂层213b相较于底漆层213a更邻近于透光件211。
59.请参照图8,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车窗玻璃20,所述车窗玻璃20包括透光板210,所述透光板210包括透光件211、功能层212及粘接层213。所述粘接层213包括内粘接部2131。所述功能层212和所述内粘接部2131依次设置于所述透光件211的同一侧。所述内粘
接部2131在所述功能层212上的正投影落入所述功能层212的所在区域内。其中,所述功能层212包括结合成分。所述功能层212通过所述结合成分分别与所述透光件211和所述内粘接部2131实现粘接。换而言之,透光件211、功能层212、内粘接部2131依次层叠设置,功能层212的相背两侧分别粘接于透光件211和内粘接部2131,从而可以确保车窗玻璃20的具有较好的整体性或者一体性。
60.其中,所述透光件211可以透过光线,该透光件211可以但不仅限于为玻璃(比如钢化玻璃、夹层玻璃、半钢化夹层玻璃等)、塑料等。所述透光件211的形状可以大致呈三角形、矩形、梯形、其余边数大于或等于四的多边形等。需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均以透光件211为玻璃进行示例性说明。
61.可选的,所述功能层212中的结合成分为硅烷化合物。当透光件211为玻璃时,硅烷化合物可以和玻璃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使得功能层212牢固粘接在透光件211上。
62.请参照图9,所述内粘接部2131包括活化剂层213b和底漆层213a。所述底漆层213a与功能层212相对设置。所述活化剂层213b设置于功能层212和底漆层213a之间。所述底漆层213a通过所述活化剂层213b粘接于所述功能层212。
63.可选的,其中,所述活化剂层213b的材料成分包括挥发性的醇(用于清洁功能层212表面的油污、指纹等)和可活化底漆层213a的硅烷。所述底漆层213a材料成分包括粘接剂(比如树脂系粘接剂)和固化剂(比如聚乙氰酸酯固化剂),所述粘接剂用于实现粘接效果,所述固化剂用于实现底漆层213a固化。底漆层213a中的粘接剂与功能层212中的硅烷化合物可亲和,即底漆层213a中的粘接剂与功能层212的硅烷化合物可发生反应,从而使得底漆层213a与功能层212形成牢固的粘接效果。
64.可选的,所述功能层212中还包括紫外线吸收剂和红外线吸收剂中的至少一种。换而言之,功能层212可以同时包含紫外线吸收剂和红外线吸收剂,也可以仅包含紫外线吸收剂和红外线吸收剂中的任意一种。其中,紫外线吸收剂用于吸收紫外线,红外线吸收剂用于吸收红外线。因此,所述功能层212具有防紫外线和/或防红外线的功能,该功能有利于保护车内乘客免于紫外线和红外线带来的伤害。
65.可选的,当功能层212的材料含紫外线吸收剂时,车窗玻璃20的紫外线透过率小于1%。
66.可选的,当功能层212的材料含红外线吸收剂时,车窗玻璃20的红外线透过率小于30%。
67.可选的,所述功能层212为透明材料,其不影响透光板210的可视性,可见光透过率≥70%。
68.所述功能层212可以但不仅限于通过喷涂工艺形成。
69.可选的,功能层212形成后可通过高温固化,功能层212高温固化后具有一定的硬度,硬度在铅笔硬度h7以上。
70.可选的,所述功能层212的厚度范围为3μm~9μm。功能层212的厚度可以处处均等,也可以不相等。
71.请参照图9,所述车窗玻璃20还包括用于遮挡光线的遮蔽层214。所述遮蔽层214沿所述透光件211的周缘以封闭环状设置于所述透光件211和所述功能层212之间,即遮蔽层214沿透光件211的边缘走向布置而构成一个封闭环状。所述封闭环状可以大致为矩形环
状、三角形环状等。在透光方向上,所述遮蔽层214所覆盖的区域为遮光区a2,所述遮蔽层214未覆盖的区域为透光区a1。光线可以穿过透光区a1,而不能穿过遮光区a2或者仅有少量光线能够穿过遮光区a2。其中,所述遮蔽层214的材料可以但不仅限于黑色陶瓷。
72.进一步的,请参照图8和图9,所述功能层212覆盖全部透光区a1和至少部分遮光区a2。其中,覆盖透光区a1的功能层212与透光件211粘接。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全部透光区a1都被功能层212覆盖,因此,穿过车窗玻璃20的光线都会经过功能层212,从而可以充分发挥功能层212的过滤作用,即功能层212能够吸收过滤光线中的至少部分紫外线和/或红外线。
73.请参照图9,所述内粘接部2131在所述遮蔽层214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落入所述遮蔽层214的所在范围内,也就是说,内粘接部2131和遮蔽层214在透光件211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其中,所述至少部分是指:内粘接部2131在遮蔽层214上的正投影全部落入遮蔽层214的范围内,或者,内粘接部2131在遮蔽层214上的正投影部分落入遮蔽层214的所在范围内,另一部分落入遮蔽层214的所在范围之外。
74.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内粘接部2131相较于遮蔽层214更远离于透光件211,因此,在外界光线由车窗玻璃20的第二主表面x2射向第一主表面x1的过程中,至少部分内粘接部2131会被遮蔽层214遮挡,而被遮挡的内粘接部2131可以避免被外界光线直射。因此,本实施例中的设置形式可以通过遮蔽层214来保护至少部分的内粘接部2131,避免了内粘接部2131被车外强光直射而受到损伤,进而可以确保内粘接部2131自身的粘接性能保持良好状态。
75.请参照图9,所述车窗玻璃20还包括包边220,所述包边220包括第一包裹部221、第二包裹部222和第三包裹部223。第一包裹部221和第三包裹部223相对设置。第一包裹部221、第二包裹部222和第三包裹部223依次弯折连接的且共同围设成收容空间a3。所述收容空间a3用于收容所述透光板210的周缘。换而言之,包边220为封闭环状并包裹透光板210的周缘。其中,第三包裹部223粘接于内粘接部2131的底漆层213a。
76.所述包边220的材料可以但不仅限于为聚烯烃类热塑性弹性体(成分包括聚丙烯、橡胶和其他填充剂等)、聚氯乙烯(成分包括聚氯乙烯树脂、增塑剂、钙锌混合稳定剂、及其他填充剂等)等具有弹性的软胶。
77.进一步的,请参照图10,所述粘接层213还可以包括侧边粘接部2132及外粘接部2133。外粘接部2133和内粘接部2131相对设置。所述外粘接部2133、侧边粘接部2132、内粘接部2131依次弯折连接。其中,外粘接部2133粘接于第三包裹部223和透光件211之间。侧边粘接部2132粘接于第二包裹部222和透光件211之间。简而言之,粘接层213和包边220的弯折形状一致,且包边220和透光件211通过粘接层213实现粘接。需说明的是,侧边粘接部2132及外粘接部2133都由层叠设置底漆层213a和活化剂层213b组成,且活化剂层213b设置于底漆层213a和透光件211之间。
78.进一步的,第三包裹部223和透光板210通过外粘接部2133形成粘接的粘接宽度为h3。第二包裹部222和透光板210通过侧边粘接部2132形成粘接的粘接宽度为h2。第一包裹部221和透光板210通过内粘接部2131形成粘接的粘接宽度为h1。h3、h2、h1之和大于或等于8mm,即第三包裹部223、第二包裹部222和第一包裹部221与透光板210的粘接宽度之和大于或等于8mm。
79.其中,第三包裹部223和透光板210通过外粘接部2133形成粘接的粘接宽度h3大于
或等于3mm,和/或,所述第一包裹部221和透光板210通过内粘接部2131的粘接宽度h1大于或等于3mm。
80.进一步的,所述透光板210和包边220沿x轴方向的剪切粘接力大于0.5mpa。所述透光板210和包边220沿y轴方向的拉伸粘接力大于100n/50mm。
81.可选的,所述透光板210和包边220为一体注塑成型,即先将透光板210放置于模具中,然后往模具中倒入熔融态的塑料材料,冷却固化后形成所述包裹透光板210周缘的包边220。
82.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