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护线套的制作方法

2022-03-14 00:33:3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公开涉及护线套。


背景技术:

2.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一种现有的护线套。该护线套装配于在车辆的车身面板设置的贯穿孔。护线套呈筒状。在护线套插通在车身面板的贯穿孔中穿过的线束。护线套具备作为轴方向的一端部的第1端部和作为轴方向的另一端部的第2端部。第2端部使用于向车身面板的贯穿孔的固定。第1端部是未固定于车身面板的开放端。第2端部与车身面板的贯穿孔的周缘紧贴。由此,可实现车身面板的贯穿孔的止水。
3.从护线套的第1端部及第2端部的各开口引出线束。在此,专利文献1的护线套以第1端部的开口方向和第2端部的开口方向相互交叉的方式折弯。由此,使线束从第1端部的引出方向相对于车身面板接近平行。通过这样构成,能够防止从第1端部引出的线束与在车身面板的贯穿孔的附近配置的构件干涉。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
4.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38519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5.在如上述的护线套中,根据线束的引出方向来设计护线套中的到第1端部的折弯形状。即,需要根据车辆的规格等来设计该折弯形状不同的护线套,缺乏通用性。因此,如果将护线套的形状在非使用状态下设为笔直,并在使用状态下使护线套折弯变形,则能够实现具有通用性的护线套。但是,当在使用状态下使护线套折弯变形时,该变形影响到与贯穿孔紧贴的第2端部,有可能止水性降低。如果在护线套的第2端部安装刚性高的树脂内部件等另外的构件,则能够抑制与贯穿孔紧贴的第2端部的变形。但是,在该结构中,通过追加另外的构件,有部件数量增加的问题。
6.因此,以提供抑制部件数量的增加并且能够确保止水性的护线套为目的。
7.本公开的护线套是以固定于在车辆的车身面板设置的贯穿孔的状态使用、并配置于所述车身面板与对置构件之间的筒状的护线套,该对置构件配置于与所述贯穿孔对置的位置,所述护线套具备:第1端部,其设置有第1开口;第2端部,其设置有第2开口,所述第2端部使用于向所述贯穿孔的固定;以及波纹部,其设置于所述第1开口与所述第2开口之间,并具有波纹结构,在所述第2端部未固定于所述贯穿孔、且所述护线套的轴线成为直线状的非使用状态下,所述护线套在所述轴线方向上的全长为从所述贯穿孔到所述对置构件的距离的120%以上150%以下,在所述非使用状态下,所述波纹部的以所述轴线为中心的所述波纹部的外径为所述全长的37%以上42%以下,在所述非使用状态下,所述波纹部在所述轴线方向上的所述波纹部的长度为所述全长的50%以上55%以下,在所述非使用状态下,所述波纹部的所述波纹结构中的间距宽度为所述波纹部在所述轴线方向上的长度的12%以
上17%以下,在所述第2端部固定于所述贯穿孔、且所述护线套的轴线以不成为直线状的方式折弯的使用状态下,所述第1开口的开口方向和所述第2开口的开口方向形成的角度为90度以上,在所述使用状态下,所述护线套在沿着所述第2开口的开口方向的方向上的长度为所述距离的82%以上87%以下。发明效果
8.根据本公开,能够提供抑制部件数量的增加并且能够确保止水性的护线套。
附图说明
9.图1是示出该方式中的护线套的使用状态的剖视图。图2是示出该方式中的非使用状态的护线套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10.[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首先列举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1]本公开的护线套是以固定于在车辆的车身面板设置的贯穿孔的状态使用、并配置于所述车身面板与对置构件之间的筒状的护线套,该对置构件配置于与所述贯穿孔对置的位置,所述护线套具备:第1端部,其设置有第1开口;第2端部,其设置有第2开口,所述第2端部使用于向所述贯穿孔的固定;以及波纹部,其设置于所述第1开口与所述第2开口之间,并具有波纹结构,在所述第2端部未固定于所述贯穿孔、且所述护线套的轴线成为直线状的非使用状态下,所述护线套在所述轴线方向上的全长为从所述贯穿孔到所述对置构件的距离的120%以上150%以下,在所述非使用状态下,所述波纹部的以所述轴线为中心的所述波纹部的外径为所述全长的37%以上42%以下,在所述非使用状态下,所述波纹部在所述轴线方向上的长度为所述全长的50%以上55%以下,在所述非使用状态下,所述波纹部的所述波纹结构中的间距宽度为所述波纹部在所述轴线方向上的长度的12%以上17%以下,在所述第2端部固定于所述贯穿孔、且所述护线套的轴线以不成为直线状的方式折弯的使用状态下,所述第1开口的开口方向和所述第2开口的开口方向形成的角度为90度以上,在所述使用状态下,所述护线套在沿着所述第2开口的开口方向的方向上的长度为所述距离的82%以上87%以下。
[0011]
根据该结构,在波纹部折弯的使用状态下,能够使波纹部具有余裕地变形。由此能够抑制由于第2端部伴随使用状态下的波纹部的变形而变形导致的贯穿孔的止水性能降低。因此,不追加用于抑制第2端部的变形的另外的构件就能够确保贯穿孔的止水性。
[0012]
另外,根据上述结构,在配置于车身面板与对置构件之间的护线套的使用状态下,能够充分确保护线套与对置构件之间的距离。由此,能够抑制护线套与对置构件干涉。而且,能够抑制插通于护线套的线束与对置构件干涉。
[0013]
[2]所述第1端部具有外周面,在所述外周面设置有槽,在该槽中配置固定用的带。根据该结构,通过固定用的带配置于在第1端部的外周面设置的槽,能够使固定用的带与槽的侧部卡合。由此,能够抑制固定用的带的错位。
[0014]
[3]在所述第1端部中的所述槽的形成部位的内周面设置有从该内周面突出的突起。
根据该结构,能够使设置于第1端部的内周面的突起与插通于护线套的线束的外周面紧贴。其结果是,能够使线束的外周面与第1端部的内周面之间的止水性提高。
[0015]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情]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说明本公开的护线套的具体例。在各附图中,说明便利起见,有时将结构的一部分放大或简化示出。另外,关于各部分的尺寸比率,有时在各附图中不同。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例示,而通过权利要求示出,意图包括与权利要求等同的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0016]
本说明书的说明中使用的“筒状”不仅包括遍及周向全周连续地形成有周壁的筒状,也包括将多个部件组合而形成筒状的形状、如c字形那样在周向的一部分具有缺口等的形状。另外,“筒状”的形状包括圆形、椭圆形以及具有尖角或者圆角的多边形。另外,本说明书的说明中使用的“环状”的用语有时指代形成环的任意结构、或者没有端部的连续形状及如c字形的具有间隙的一般来说为环形状的结构。另外,“环状”的形状包括圆形、椭圆形以及具有尖角或者圆角的多边形,但是不限于这些。
[0017]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护线套10固定于在车辆的车身面板11设置的贯穿孔12。护线套10呈筒状。在护线套10的内部穿过线束13。线束13在贯穿孔12中穿过。线束13构成为包括单条或者多条电线。另外,线束13具有将所述电线的周围覆盖的筒状的外装构件14。
[0018]
在车身面板11的近旁配置有对置构件15。车身面板11的贯穿孔12在自身的开口方向上与对置构件15对置。护线套10配置于车身面板11与对置构件15之间。另外,对置构件15是与车身面板11的贯穿孔12对置的任意构件。对置构件15例如是车辆中的工具收纳部等。另外,车身面板11在形成有贯穿孔12的附近呈平板状。
[0019]
(护线套10的结构)图2示出护线套10的非使用状态。在非使用状态下,筒状的护线套10的轴线cl呈直线状。在非使用状态下,护线套10未固定于车身面板11。护线套10由具有柔软性的材料形成。作为护线套10的形成材料,例如能够使用epdm(详细为乙烯-丙烯-二烯烃橡胶)等。
[0020]
护线套10具有作为轴方向的一端部的第1端部21和作为轴方向的另一端部的第2端部22。第1端部21的横截面形状呈圆环状。另外,第2端部22的横截面形状呈圆环状。第1端部21具有第1开口23。第2端部22具有第2开口24。
[0021]
第2端部22具有固定部25,固定部25固定于车身面板11的贯穿孔12。固定部25例如呈贯穿孔12的周缘进入的槽状。如图1所示,固定部25与贯穿孔12的周缘紧贴。由此,可抑制水向贯穿孔12的周缘与固定部25之间浸入。另外,第2端部22的外周面例如朝向固定部25扩径。
[0022]
在第1端部21的外周面例如设置有槽26。槽26呈以护线套10的轴线cl为中心的环状。槽26例如遍及第1端部21的全周形成。在槽26中配置图1所示的固定用的带b。
[0023]
在第1端部21中的槽26的形成部位的内周面21a例如设置有从该内周面21a突出的突起27。突起27呈沿着护线套10的周向的环状。突起27卡合于线束13。另外,突起27例如在护线套10的轴方向排列设置有多个。
[0024]
如图2所示,护线套10在第1开口23与第2开口24之间具有波纹部31。波纹部31例如呈以护线套10的轴线cl为中心的圆筒状。波纹部31具有山部32和谷部33在护线套10的轴方向上交替地反复的波纹结构。山部32及谷部33各自呈沿着护线套10的周向的环状。山部32
及谷部33各自设置有多个。各山部32例如相互为相同形状。另外,各谷部33例如相互为相同形状。山部32具有直线状延伸的直线部32a和从直线部32a的外周侧端部延伸的弯曲状的曲线部32b。曲线部32b形成山部32的顶部。各山部32由在沿着护线套10的轴线cl的方向相互对置的一对直线部32a、和包括顶部的一个曲线部32b构成。
[0025]
(关于非使用状态的护线套10的尺寸)如图2所示,在护线套10的非使用状态下,固定部25未固定于贯穿孔12。在护线套10的非使用状态下,护线套10的轴线cl呈直线状。即,在将护线套10设为第2开口24的开口方向d2朝向竖直方向的姿势时,护线套10的轴线cl成为沿着竖直方向的直线状。另外,在护线套10的非使用状态下,在沿着第1开口23的开口方向d1的方向上,第1开口23和第2开口24排列成一直线。另外,在该非使用状态下,第1开口23的开口方向d1和第2开口24的开口方向d2排列成同一直线状,并且相互朝向反向。另外,在以下说明中,有时将该护线套10的非使用状态仅称为“非使用状态”。
[0026]
在上述的护线套10的非使用状态下,图2所示的护线套10的全长fl为图1所示的距离i的120%以上150%以下。如图2所示,非使用状态下的护线套10的全长fl为沿着护线套10的轴线cl的方向上的护线套10的全长。护线套10的全长fl是从第1开口23到第2开口24的长度。护线套10的全长fl例如设定成85.1[mm]。另外,有时将沿着护线套10的轴线cl的方向仅称为“轴线方向”。
[0027]
图1所示的距离i是从车身面板11中的护线套10的装配位置即贯穿孔12到对置构件15的距离。更详细地,距离i是贯穿孔12的开口方向上的从贯穿孔12到对置构件15的距离。对置构件15例如是车辆的部件之一,距离i是预先决定的距离。距离i例如设定成68.1[mm]。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护线套10的全长fl设定成距离i的125.0[%]。
[0028]
如图2所示,在护线套10的非使用状态下,以护线套10的轴线cl为中心的波纹部31的外径d为护线套10的全长fl的37%以上42%以下。波纹部31的外径d是波纹部31的直径,且是沿着与护线套10的轴线cl垂直的方向的长度。另外,波纹部31的外径d是山部32的顶部的外表面的直径。波纹部31的外径d例如设定成34.0[mm]。即,波纹部31的外径d设定成护线套10的全长fl的40.0[%]。
[0029]
另外,在护线套10的非使用状态下,轴线方向上的波纹部31的长度l1是护线套10的全长fl的50%以上55%以下。波纹部31的长度l1例如是从位于轴线方向的一端的谷部33到位于轴线方向的另一端的谷部33的长度。波纹部31的长度l1例如设定成45.0[mm]。即,波纹部31的长度l1设定成护线套10的全长fl的52.9[%]。
[0030]
另外,在护线套10的非使用状态下,波纹部31的波纹结构中的间距宽度w为波纹部31的长度l1的12%以上17%以下。间距宽度w是轴线方向上的各山部32的间隔。间距宽度w例如是在轴线方向相邻的山部32中、直线部32a和曲线部32b的边界部分彼此的间隔。间距宽度w例如设定成6.3[mm]。即,间距宽度w设定成波纹部31的长度l1的14.0[%]。
[0031]
(关于使用状态的护线套10)将护线套10的使用状态在图1中示出。护线套10的使用状态是将护线套10搭载于车辆的状态。在该使用状态下,固定部25固定于贯穿孔12。另外,在该使用状态下,护线套10的轴线cl以不成为直线状的方式折弯。另外,在以下说明中,有时将该护线套10的使用状态
仅称为“使用状态”。
[0032]
在上述的护线套10的使用状态下,第1开口23的开口方向d1和第2开口24的开口方向d2不排列在同一直线上。在护线套10的使用状态下,第1开口23的开口方向d1和第2开口24的开口方向d2形成的角度θ为90度以上。
[0033]
另外,在护线套10的使用状态下,沿着第2开口24的开口方向d2的方向上的护线套10的长度l2为距离i的82%以上87%以下。护线套10的长度l2是沿着第2开口24的开口方向d2的方向上的、从第2开口24到第1端部21的上端的长度。另外,在此所说的“第1端部21的上端”是第1端部21中最接近对置构件15的端部。护线套10的长度l2例如设定成58.0[mm]。即,护线套10的长度l2设定成距离i的85.2[%]。
[0034]
在护线套10的使用状态下,线束13插通于护线套10。并且,护线套10的第1端部21被环状的带b从外周侧紧固。即,带b将第1端部21按压到其内周侧的外装构件14。由此,第1端部21的内周面与线束13的外装构件14的外周面紧贴。带b配置于第1端部21的槽26。因此,带b在线束13的长度方向上能够与槽26的侧部卡合。也就是说,利用槽26,能够抑制线束13的长度方向上的带b的错位。
[0035]
设置于护线套10的第1端部21上的突起27与线束13的外装构件14的外周面紧贴。由此,外装构件14与第1端部21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更可靠地止水。
[0036]
外装构件14例如由波纹管构成。作为波纹管的外装构件14具有在其长度方向上使山部14a和谷部14b交替地反复的波纹结构。山部14a及谷部14b各自例如呈沿着外装构件14的周向的环状。第1端部21的突起27例如进入到外装构件14的谷部14b内。也就是说,突起27在外装构件14的长度方向上与谷部14b卡合。由此,可抑制外装构件14的长度方向上的、外装构件14及护线套10的第1端部21的相对错位。
[0037]
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在使用状态下,护线套10的第2端部22固定于车身面板11的贯穿孔12。并且,线束13插通于贯穿孔12及护线套10。护线套10的波纹部31沿着线束13的路径折弯。此时,波纹部31的折弯角度、即第1开口23的开口方向d1和第2开口24的开口方向d2形成的角度θ为90度以上。由此,波纹部31的变形程度被抑制得小。其结果是,可抑制伴随波纹部31的变形的固定部25的变形。另外,通过护线套10的非使用状态下的全长fl、波纹部31的外径d、波纹部31的长度l1以及波纹部31的间距宽度w的关系,能够在使用状态下使波纹部31具有余裕地变形。
[0038]
另外,虽然将使用状态下的波纹部31的折弯角度设定为90度以上,但是将使用状态下的护线套10的长度l2抑制成从贯穿孔12到对置构件15的距离i的87%以下。关于此时的护线套10与对置构件15之间的间隔,即使考虑到护线套10及车身面板11的尺寸公差等,也成为护线套10及线束13不与对置构件15干涉的充分间隔。
[0039]
对本实施方式的效果进行说明。(1)在非使用状态的护线套10中,通过全长fl、波纹部31的外径d、波纹部31的长度l1以及波纹部31的间距宽度w按上述实施方式设定,从而在波纹部31折弯的使用状态下,能够使波纹部31具有余裕地变形。由此,能够抑制第2端部22伴随使用状态下的波纹部31的变形而变形导致的贯穿孔12的止水性能降低。因此,不追加用于抑制第2端部22的变形的其他构件就能够确保贯穿孔12的止水性。
[0040]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护线套10折弯的使用状态下,第1开口23的开口方向d1和第2开口24的开口方向d2形成的角度θ为90度以上,沿着第2开口24的开口方向d2的方向上的护线套10的长度l2为距离i的82%以上87%以下。根据该结构,在配置于车身面板11与对置构件15之间的护线套10的使用状态下,能够充分确保护线套10与对置构件15之间的间隔。由此,能够抑制护线套10与对置构件15干涉。而且,能够抑制插通于护线套10的线束13与对置构件15干涉。
[0041]
(2)在第1端部21的外周面设置有槽26,在槽26中配置固定用的带b。根据该结构,通过固定用的带b配置于在第1端部21的外周面设置的槽26,能够使固定用的带b与槽26的侧部卡合。由此,能够抑制固定用的带b的错位。
[0042]
(3)在第1端部21中的槽26的形成部位的内周面21a设置有从该内周面21a突出的突起27。根据该结构,能够使在第1端部21的内周面21a设置的突起27与插通于护线套10的线束13的外周面紧贴。其结果是,能够提高线束13的外周面与第1端部21的内周面21a之间的止水性。
[0043]
本实施方式能够按如下变更而实施。本实施方式及以下变更例能够在技术上不矛盾的范围内相互组合而实施。
·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护线套10中,也可以将槽26及突起27省略。
[0044]
·
第1端部21及第2端部22的形状等结构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根据结构适当变更。
·
非使用状态下的护线套10的全长fl、波纹部31的外径d、波纹部31的长度l1以及波纹部31的间距宽度w各自的尺寸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上述实施方式记载的范围内变更。另外,关于使用状态下的护线套10的角度θ及长度l2也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上述实施方式记载的范围内变更。附图标记说明
[0045]
10:护线套11:车身面板12:贯穿孔13:线束14:外装构件14a:山部14b:谷部15:对置构件21:第1端部21a:内周面22:第2端部23:第1开口24:第2开口25:固定部26:槽27:突起
31:波纹部32:山部32a:直线部32b:曲线部33:谷部θ:角度b:带cl:轴线d:外径d1:开口方向d2:开口方向fl:全长i:距离l1:长度l2:长度w:间距宽度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