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轮胎的制作方法

2022-03-16 04:27:3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公开涉及轮胎。


背景技术:

2.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在装饰部配置有微小突起的轮胎。上述微小突起在其突起顶部设置有凹部。这种凹部减少被照射的光的反射,使上述装饰部看起来暗。由此,提高与和装饰部邻接的非装饰部的对比度,从而提高可视性。
3.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20-29209号公报
4.近年来,希望使在轮胎的外表面形成的波状凹凸、缺陷等凹凸不显眼,来提高外观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公开是鉴于如以上那样的实际情况完成的,课题在于提供提高了外观性能的轮胎。
6.本公开是一种轮胎,其中,在上述轮胎的能够视觉识别的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具有装饰部,上述装饰部在每1mm2配置有2~10个微小突起,上述微小突起向轮胎外侧呈锥状地延伸,上述微小突起包含第一突起和锥角比上述第一突起大的第二突起。
7.本公开的轮胎通过采用上述结构提高外观性能。
附图说明
8.图1是表示本公开的轮胎的一实施例的局部立体图。
9.图2是图1的装饰部的放大图。
10.图3中的(a)是第一突起的剖视图,(b)是第二突起的剖视图。
11.图4是图1的装饰部的放大主视图。
12.图5是其他实施方式的装饰部的放大主视图。
13.图6是又一其他实施方式的装饰部的放大主视图。
14.图7是其他实施方式的装饰部的放大图。
15.图8是图7中示出的实施方式的第二突起部的俯视观察时的俯视图。
16.图9是图8的a-a线端面图。
17.图10是其他实施方式的装饰部的放大图。
18.图11中的(a)是在图10中示出的第一突起的剖视图,(b)是在图10中示出的第二突起的剖视图。
19.图12是其他实施方式的第二突起的剖视图。
20.附图标记说明:
[0021]1…
轮胎;1a

外表面;10

装饰部;11

微小突起;12

第一突起;13

第二突起。
具体实施方式
[0022]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
[0023]
图1是表示本公开的轮胎1的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在图1中,作为优选方式,示出轿车用的充气轮胎1。但是,例如,本公开也可以用于摩托车用、重载荷用的充气轮胎1或其他类别的轮胎1。
[0024]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具有能够视觉识别的外表面1a。能够视觉识别的外表面1a是指在轮胎1组装于轮辋(图示省略)时能从外部看到的面。外表面1a例如包含胎面部2的外表面2a、胎侧部3的外表面3a以及胎圈部4的外表面4a。本实施方式的外表面1a由碳黑形成为黑色。
[0025]
在本实施方式中,轮胎1在外表面1a的一部分具有装饰部10。本实施方式的装饰部10设置于胎侧部3的外表面3a。此外,装饰部10不限定于设置于胎侧部3的外表面3a,例如,也可以设置于胎面部2的外表面2a或者胎圈部4的外表面4a。
[0026]
在本实施方式中,装饰部10形成为以轮胎旋转轴(图示省略)为中心的圆弧状。装饰部10包含沿轮胎周向延伸的轮胎半径方向的外端缘10e和轮胎半径方向的内端缘10i。装饰部10也可以在轮胎周向设置有多个。此外,装饰部10不限定于这种方式。
[0027]
在本实施方式中,装饰部10在每1mm2配置有2~10个微小突起11。微小突起11例如向轮胎外侧呈锥状地延伸。由于这种微小突起11有效地捕捉朝向装饰部的入射光,具有高的吸光效果,所以提高装饰部的黑度。微小突起11的个数是在将外表面1a展开成平面时其展开内的一边为5mm的四边形区域内所完全包含的微小突起11的个数除以25而得到的数量。
[0028]
图2是装饰部的放大图。图3中的(a)是第一突起的剖视图,(b)是第二突起的剖视图。如图2以及图3所示,微小突起11包含第一突起12和锥角比第一突起12大的第二突起13。第一突起12由于吸收入射光且将其向轮胎内侧反射,所以具有高的黑度。第二突起13由于能够将入射光向轮胎外侧反射,所以在其与第一突起12之间使黑度产生不均匀性。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中,由于在装饰部10产生明暗的对比度,所以具有优异的外观性能。另外,明暗的对比度例如在胎侧部3产生波状凹凸等情况下,也不使它们引人注目,因此进一步提高外观性能。
[0029]
若第一突起12的锥角α1小,则存在容易产生橡胶缺损等而外观性能恶化的担忧。若第一突起12的锥角α1大,则存在入射光变得容易向轮胎外侧反射的担忧。因此,锥角α1优选为10度以上,更加优选为20度以上,进一步优选为30度以上,优选为100度以下,更加优选为9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80度以下。
[0030]
若第二突起13的锥角α2小,则存在与第一突起12的对比度(明暗之差)变小的担忧。若第二突起13的锥角α2大,则存在入射光过度向轮胎外侧反射而装饰部10的黑度变小的担忧。因此,锥角α2优选为30度以上,更加优选为40度以上,进一步优选为50度以上,优选为120度以下,更加优选为110度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0度以下。
[0031]
第一突起12的锥角α1与第二突起13的锥角α2之差(α2-α1)优选为10~90度。由此,黑度提高,对比度变得清晰。为了有效地发挥这种作用,差(α2-α1)更加优选为30度以上,更加优选为60度以下。
[0032]
第一突起12的突起高度h1优选比第二突起13的突起高度h2高。由此,由于被第二
突起13向轮胎外侧反射的入射光碰到第一突起12而被吸收,所以黑度进一步提高。在第一突起12的突起高度h1过度大于第二突起13的突起高度h2的情况下,存在第一突起12过于显眼,外观性能反而恶化的担忧。因此,第一突起12的突起高度h1优选为第二突起13的突起高度h2的1.4倍以上,更加优选为2.0倍以上,进一步优选为2.5倍以上,优选为5.0倍以下,更加优选为4.5倍以下,进一步优选为4.0倍以下。为了有效地发挥这种作用,第一突起12的突起高度h1优选为0.1mm以上,更加优选为0.2m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3mm以上,优选为0.8mm以下,更加优选为0.7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6mm以下。
[0033]
在本实施方式中,微小突起11包含向轮胎外侧呈锥状地延伸的突起基部14、和与突起基部14相连且以比突起基部14缓的斜率向轮胎外侧延伸的突起顶部15。在本实施方式中,突起基部14在微小突起11的纵剖面中包含由直线状形成的倾斜面14a。突起基部14例如既可以包含由向轮胎外侧凸出的圆弧状形成的面,也可以包含由向轮胎内侧凹陷的圆弧状形成的面(图示省略)。在本说明书中,第一突起12的锥角α1以及第二突起13的锥角α2是突起基部14中的平均角度。突起顶部15是锥角超过120度形成的部分。
[0034]
第一突起12以及第二突起13中的任一突起的突起基部14均形成为圆锥台状。这种突起基部14将入射光向轮胎外侧在多个方向进行反射并进行吸收。所谓圆锥台状,不仅包含底面为圆形的圆锥台,而且包含底面为椭圆形的圆锥台。此外,各突起基部14不限定于这种方式,例如也可以为棱锥台。
[0035]
第一突起12的突起顶部15a为平面状。这种突起顶部15a向轮胎外侧反射入射光。因此,黑度的不均匀性进一步提高,所以外观性能提高。第一突起12的突起顶部15a是圆形的平面。突起顶部15a可以整体由平面形成。或者,突起顶部15a也可以包括平面、和为了将平面与突起基部14顺滑地连接而包围平面的周缘的曲面。
[0036]
第二突起13的突起顶部15b为向轮胎外侧凸出的半球状。这种突起顶部15b能够使入射光散射,而照射第一突起12。由于对第一突起12进行了照射的入射光被第一突起12吸收,所以装饰部10的黑度提高。因此,外观性能进一步提高。半球状在本说明书中理所当然包含由穿过球中心的平面分成两半而得到的形态,但也包含由穿过球中心以外的位置的平面分成两半而得到的形态。
[0037]
第一突起12的突起顶部15a的最大径d1优选与第二突起13的突起顶部15b的最大径d2相同。由此,第一突起12的突起顶部15a的光的反射量与第二突起13的突起顶部15b的光的反射量之差小,明暗的对比度维持得高。
[0038]
第一突起12的突起顶部15a的最大径d1以及第二突起13的突起顶部15b的最大径d2都优选为0.05mm以上,更加优选为0.1mm以上,优选为0.4mm以下,更加优选为0.3mm以下。由于最大径d1以及最大径d2为0.05mm以上,所以能够提高由各突起顶部15的反射光产生的黑度的不均匀。由于最大径d1以及最大径d2为0.4mm以下,所以能够确保黑度。
[0039]
第一突起12的最大径d1优选比第二突起13的最大径d2小。由此,第二突起13的突起基部14的面积相对变大,黑度的不均匀性提高。各最大径d1、d2形成在各突起12、13的轮胎最内侧的位置。
[0040]
若第一突起12的最大径d1过度小于第二突起13的最大径d2,则存在黑度变小的担忧。因此,第一突起12的最大径d1与第二突起13的最大径d2之比(d2/d1)优选为1.1倍以上,更加优选为1.2倍以上,优选为2.0倍以下,更加优选为1.7倍以下。
[0041]
图4是装饰部10的放大主视图。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装饰部10包含第一突起12连续排列而成的第一突起组12r。这种第一突起组12r由于第一突起12所反射的光向与该第一突起12邻接的第一突起12照射而被吸收,所以提高黑度。
[004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装饰部10包含第二突起13连续排列而成的第二突起组13r。这种第二突起组13r通过邻接的第二突起13彼此来提高黑度的不均匀性。
[0043]
并且,在装饰部10中,例如,第一突起组12r和第二突起组13r交替排列。由此,提高上述作用,所以强调明暗的对比度,进一步发挥不使波状凹凸等显眼的效果。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突起组12r和第二突起组13r在轮胎周向交替排列。
[0044]
第一突起组12r的排列方向相对于轮胎半径方向的角度θ1优选为30度以上,更加优选为35度以上,进一步优选为40度以上,优选为60度以下,更加优选为55度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0度以下。由于第一突起组12r的角度θ1为30度以上且60度以下,所以装饰部10的可视性提高,能够提高外观性能。根据相同观点,第二突起组13r的排列方向相对于轮胎半径方向的角度θ2优选为30度以上,更加优选为35度以上,进一步优选为40度以上,优选为60度以下,更加优选为55度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0度以下。第一突起组12r的角度θ1和第二突起组13r的角度θ2优选相同。第一突起组12r的角度θ1以及第二突起组13r的角度θ2是装饰部10的外端缘10e与内端缘10i之间的轮胎半径方向的中间位置10c处的角度。
[0045]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突起12的总个数形成为比第二突起13的总个数多。由此,大幅发挥由第一突起12带来的黑度的提高效果。若形成为第一突起12的总个数过度多于第二突起13的总个数,则存在黑度的不均匀性降低的担忧。因此,第一突起12的总个数优选为第二突起13的1.2倍以上,更加优选为1.4倍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6倍以上,优选为2.5倍以下,更加优选为2.2倍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0倍以下。
[0046]
如图2所示,第一突起12的配设间距p1与第一突起12的最大径d1(图3所示)之比(p1/d1)优选为1.05以上,更加优选为1.15以上,优选为1.40以下,更加优选为1.30以下。
[0047]
第二突起13的配设间距p2与第二突起13的最大径d2之比(p2/d2)优选大于第一突起12之比(p1/d1)。由于提高黑度的效果和发挥黑度的不均匀性的效果均衡地提高,所以能够使波状凹凸等更不显眼。根据这种观点,第二突起13之比(p2/d2)优选为1.35以上,更加优选为1.45以上,优选为1.65以下,更加优选为1.55以下。
[0048]
第一突起组12r与和其邻接的第二突起组13r的配设间距p优选为第一突起12的最大径d1的1.6倍以上,更加优选为1.7倍以上,优选为2.0倍以下,更加优选为1.9倍以下。由于配设间距p为第一突起的最大径d1的1.6倍以上,所以能够清晰地视觉识别由各突起12、13的突起顶部15a、15b带来的明暗的不均匀性,因此对比度得到强调。由于配设间距p为第一突起的最大径d1的2.0倍以下,所以由第二突起13反射的光被第一突起12有效地吸收。
[0049]
图5是其他实施方式的装饰部的放大图。对与本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相同的构成要素,存在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详细说明的情况。如图5所示,在该实施方式中,装饰部10形成为多个第二突起13包围多个第一突起12。装饰部10例如形成为六个第二突起13包围三个第一突起12。
[0050]
图6是又一其他实施方式的装饰部的放大图。对与本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相同的构成要素,存在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详细说明的情况。如图6所示,在该实施方式中,装饰部10形成为多个第一突起12包围一个第二突起13。装饰部10例如形成为十二个第
一突起12包围一个第二突起13。
[0051]
以下,说明本公开的又一其它实施方式。在以下举出的各图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相同的构成要素,存在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详细说明的情况。对于省略说明的构成要素,能够应用上述事项。
[0052]
图7是其他实施方式的装饰部10的放大图。如图7所示,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一突起12与上述实质上相同。另一方面,第二突起13具有与上述不同的结构。
[0053]
图8表示俯视观察图7所示出的实施方式的第二突起13时的俯视图。图9表示图8的a―a线端面图。如图8以及图9所示,该实施方式的第二突起13包含向轮胎外侧呈锥状地延伸的突起基部14。另外,该突起基部14包含定义锥角的倾斜面14a、和从该倾斜面14a隆起的至少一个隆起部20。包含这种隆起部20的第二突起13能够使入射光更复杂地散射,并且还能期待吸收散射后的光。因此,第二突起13的黑度提高,能够进一步增大与第一突起12的明暗的对比度。此外,为了容易理解结构,对图8的隆起部20施加了点。
[0054]
如图8所示,该实施方式的第二突起13包含多个隆起部20。一个第二突起13所包含的隆起部20的个数例如为2~6个,优选为2~4个。在更加优选的方式中,在俯视观察下,第二突起13的底缘22构成为圆形,多个隆起部20沿底缘22的圆周方向等间隔配置。由此,第二突起13的黑度更进一步提高。
[0055]
隆起部20例如优选沿倾斜面14a的母线17(为了容易理解,在图8中用双点划线表示)长长地延伸。即,隆起部20的上述母线方向的长度l1比隆起部20的上述圆周方向的长度l2长。具体而言,上述长度l1为上述长度l2的1.5~3.5倍。在更加优选的方式中,第二突起13包含含有呈锥状地延伸的倾斜面14a的突起基部14、和向轮胎外侧凸出的半球状的突起顶部15,隆起部20从突起基部14与突起顶部15的边界16(为了容易理解,在图8中用双点划线表示)延伸至第二突起13的底缘22。由此,第一突起12与第二突起13的明暗的对比度更进一步增大,外观性能更加提高。
[0056]
如图9所示,在穿过隆起部20的第二突起13的纵剖面中,隆起部20的外表面20s例如优选向轮胎外侧凸出地弯曲成圆弧状。例如,隆起部20的外表面20s的曲率半径r1优选为从第二突起13的底缘22至突起基部14与突起顶部15的边界16为止的高度h3的80%~120%。由此,能够抑制硫化成形时隆起部20的成形不良,且能够发挥上述效果。
[0057]
根据相同观点,上述纵剖面中的从倾斜面14a至隆起部20的外表面为止的最大高度h4优选为第二突起13的突起高度h2的20%~30%。
[0058]
图10是又一其他实施方式的装饰部10的放大图。如图10所示,该实施方式的微小突起11包含环状的底缘22、被底缘22围起的区域在俯视观察下的面积即底部面积、离底缘22最远的位置的顶点24、和从底缘22至顶点24为止的突起高度。另外,微小突起11包含第一突起12以及第二突起13。
[0059]
图11中的(a)表示在图10中示出的实施方式的第一突起12的剖视图。图11中的(b)表示在图10中示出的实施方式的第二突起13的剖视图。如图11中的(a)以及(b)所示,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二突起13的底部面积比第一突起12的底部面积大。另外,第二突起13的突起高度h2比第一突起12的突起高度h1小。包含这种第一突起12以及第二突起13的装饰部10由于产生明暗的对比度,所以具有优异的外观性能。
[0060]
从抑制硫化时的成形不良且增大上述对比度的观点看,第一突起12的突起高度h1
优选为第二突起13的突起高度h2的1.4倍以上,更加优选为2.0倍以上,进一步优选为2.5倍以上,优选为5.0倍以下,更加优选为4.5倍以下,进一步优选为4.0倍以下。另外,第二突起13的底部面积优选为第一突起12的底部面积的1.1倍以上,更加优选为1.3倍以上,优选为2.5倍以下,更加优选为2.2倍以下。
[0061]
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一突起12与上述实质上相同。另一方面,第二突起13具有与上述不同的结构。
[0062]
如图10所示,该实施方式的第二突起13包含从底缘22向轮胎外侧延伸且具有穹顶状的外表面的突起基部14、和从突起基部14更加突出的突起顶部15。这种第二突起13能够更加提高与第一突起12的明暗的对比度,从而能够更进一步提高外观性能。此外,穹顶状的外表面是指向轮胎外侧凸出地弯曲的面。
[0063]
如图11中的(b)所示,例如,第二突起13的突起基部14的高度h3优选为第二突起13的突起高度h2的65%~85%。另外,该实施方式的第二突起13的突起基部14的外表面在穿过第二突起13的顶点的纵剖面中,弯曲成向轮胎外侧凸出的圆弧状。另外,例如,上述纵剖面中的突起基部14的外表面的曲率半径r2优选为突起基部14的高度h3的100%~150%,且为1.0mm以下。这种第二突起13能够抑制硫化时的成形不良且提高黑度。
[0064]
第二突起13的突起顶部15例如优选具有从突起基部14更加突出的穹顶状的外表面。由此,第二突起13的突起顶部15的外表面15a在上述纵剖面中,弯曲成向轮胎外侧凸出的圆弧状。另外,第二突起13的突起顶部15的外表面15a的曲率半径r3比突起基部14的曲率半径r2小。具体而言,上述曲率半径r3为上述曲率半径r2的30%~60%。另外,突起顶部15的高度h5例如为第二突起13的突起高度h2的20%~30%。由此,第二突起13的黑度更进一步提高。
[0065]
第二突起13的结构不限定于上述方式。例如,第二突起13也可以为,配置于穹顶状的突起基部14的突起顶部15实质上形成为平面状(图示省略)。
[0066]
图12表示又一其他实施方式的第二突起13的剖视图。如图12所示,第二突起13也可以整体构成为穹顶状。由此,能够抑制硫化时的成形不良且期待上述效果。
[0067]
在图7以及图10中示出的实施方式的装饰部10分别包含排列第一突起12而成的第一突起组12r、和连续排列第二突起13而成的第二突起组13r。另外,第一突起组12r和第二突起组13r例如在轮胎周向交替排列。
[0068]
在图7或图10中示出的第一突起12以及第二突起13能够以各种方式配置,例如,也可以以图5~6所示的方式配置。即,也可以在包含图7或图10所示的第一突起12以及第二突起13的装饰部10中,如图5所示那样形成为,多个第二突起13包围多个第一突起12。另外,也可以在包含图7或图10所示的第一突起12以及第二突起13的装饰部10中,如图6所示那样形成为,多个第一突起12包围一个第二突起13。通过这种装饰部10能够期待外观性能的进一步提高。
[0069]
以上,详细叙述了本公开的特别优选的实施方式,但本公开不限定于图示的实施方式,能够变形为各种方式来实施。
[0070]
【实施例】
[0071]
为了确认本公开的效果,试制出在胎侧部的外表面具有如图1以及图2所示那样的装饰部的充气轮胎。而且,对各试制轮胎的外观性能进行了测试。对于除表1记载的规格以
外的规格,比较例以及实施例都实质上相同。
[0072]
第一突起的最大径d1:0.4mm
[0073]
第一突起的突起高度h1:0.4mm
[0074]
第一突起的配设间距p1:0.5mm
[0075]
第二突起的配设间距p2:0.7mm
[0076]
第一突起组与第二突起组的配设间距p:0.9mm
[0077]
排列方向的角度θ1、θ2:45度
[0078]
<外观性能>
[0079]
检查员从离开1m的侧方目视观察试制轮胎,基于装饰部的对比度所带来的波状凹凸等的显眼难易度,通过感官评价出外观性能。按照实施例1为10分的评分,表示结果。数值越大,表示波状凹凸等越不显眼,外观性能越优异。
[0080]
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0081]
【表1】
[0082][0083]
可以理解实施例的轮胎在外观性能上优于比较例的轮胎。
[0084]
试制出在胎侧部的外表面具有在图7或图10中示出的装饰部的充气轮胎,并对上
述外观性能进行了测试。
[0085]
测试结果如表2所示。
[0086]
【表2】
[0087][0088]
如表2所示,对于在图7以及图10中示出的实施方式,与在图2中示出的实施方式相同,也能确认到外观性能优异。
[0089]
[附注]
[0090]
本公开包含以下方式。
[0091]
[本公开1]
[0092]
一种轮胎,其中,
[0093]
在上述轮胎的能够视觉识别的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具有装饰部,
[0094]
上述装饰部在每1mm2配置有2~10个微小突起,
[0095]
上述微小突起向轮胎外侧呈锥状地延伸,
[0096]
上述微小突起包含第一突起、和锥角比上述第一突起大的第二突起。
[0097]
[本公开2]
[0098]
在本公开1记载的轮胎中,上述第一突起的突起高度比上述第二突起的突起高度高。
[0099]
[本公开3]
[0100]
在本公开1或2记载的轮胎中,上述第一突起的上述锥角与上述第二突起的上述锥角之差是10~90度。
[0101]
[本公开4]
[0102]
在本公开1~3中的任一项记载的轮胎中,上述装饰部包含上述第一突起连续排列而成的第一突起组。
[0103]
[本公开5]
[0104]
在本公开4记载的轮胎中,上述第一突起组的排列方向相对于轮胎半径方向的角度是30~60度。
[0105]
[本公开6]
[0106]
在本公开1~5中的任一项记载的轮胎中,上述装饰部包含上述第二突起连续排列而成的第二突起组。
[0107]
[本公开7]
[0108]
在本公开1~6中的任一项记载的轮胎中,上述第一突起的突起顶部为平面状。
[0109]
[本公开8]
[0110]
在本公开1~7中的任一项记载的轮胎中,上述第二突起的突起顶部为向轮胎外侧凸出的半球状。
[0111]
[本公开9]
[0112]
在本公开1~8中的任一项记载的轮胎中,上述第一突起的总个数是上述第二突起的总个数的1.2~2.5倍。
[0113]
[本公开10]
[0114]
在本公开1~9中的任一项记载的轮胎中,
[0115]
上述微小突起包含向轮胎外侧呈锥状地延伸的突起基部,
[0116]
上述第二突起的上述突起基部包含定义上述锥角的倾斜面、和从上述倾斜面隆起的至少一个隆起部。
[0117]
[本公开11]
[0118]
在本公开10记载的轮胎中,上述第二突起包含多个上述隆起部。
[0119]
[本公开12]
[0120]
在本公开10或11记载的轮胎中,上述隆起部沿上述倾斜面的母线长长地延伸。
[0121]
[本公开13]
[0122]
一种轮胎,其中,
[0123]
在上述轮胎的能够视觉识别的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具有装饰部,
[0124]
上述装饰部在每1mm2配置有2~10个微小突起,
[0125]
上述微小突起包含环状的底缘、被上述底缘围起的区域的在俯视观察时的面积即底部面积、离上述底缘最远的位置的顶点、和从上述底缘至上述顶点为止的突起高度,
[0126]
上述微小突起包含第一突起以及第二突起,
[0127]
上述第二突起的上述底部面积比上述第一突起的上述底部面积大,
[0128]
上述第二突起的上述突起高度比上述第一突起的上述突起高度小。
[0129]
[本公开14]
[0130]
在本公开13记载的轮胎中,
[0131]
上述第一突起向轮胎外侧呈锥状地延伸,
[0132]
上述第二突起包含从上述底缘向轮胎外侧延伸且具有穹顶状的外表面的突起基部、和从上述突起基部更加突出的突起顶部。
[0133]
[本公开15]
[0134]
在本公开13记载的轮胎中,
[0135]
上述第一突起向轮胎外侧呈锥状地延伸,
[0136]
上述第二突起整体构成为穹顶状。
[0137]
[本公开16]
[0138]
在本公开13~15中的任一项记载的轮胎中,
[0139]
上述装饰部包含上述第一突起连续排列而成的第一突起组、和上述第二突起连续排列而成的第二突起组。
[0140]
[本公开17]
[0141]
在本公开16记载的轮胎中,上述第一突起组和上述第二突起组在轮胎周向交替排列。
[0142]
[本公开18]
[0143]
在本公开13~15中的任一项记载的轮胎中,上述装饰部形成为多个上述第一突起
包围一个上述第二突起。
[0144]
[本公开19]
[0145]
在本公开13~18中的任一项记载的轮胎中,上述第二突起的上述底部面积是上述第一突起的上述底部面积的1.1~2.5倍。
[0146]
[本公开20]
[0147]
在本公开13~19中的任一项记载的轮胎中,上述第一突起的上述突起高度为上述第二突起的上述突起高度的1.4~5.0倍。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