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钢柱脚底座板灌浆用负压抽气泵的制作方法

2022-06-18 03:45:5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混凝土灌浆抽气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钢柱脚底板与混凝土基础二次灌浆的弹簧式负压抽气泵。


背景技术:

2.一般钢柱脚底板与混凝土基础之间,都要通过二次灌浆施工方式,来保障其钢柱轴线和标高在允许标准范围内接触紧密。通常采用三种方式来进行二次灌浆:自重法灌浆、高位漏斗灌浆法、压力法灌浆,几种方式各有优劣,但都无法完全排出二次灌浆液与钢柱脚底座板之间存在的空气泡,长久存在会影响到底座板与基础接触面的稳定性。
3.因此,需要一种在钢柱脚底座板上开孔抽气灌浆方法,以辅助以上方法排出残留空气泡,保障底座板与基础接触面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一种钢柱脚底座板灌浆用负压抽气泵,以最简单快捷的方式辅助钢柱脚底板与混凝土基础二次灌浆过程中能完全排出二次灌浆液与钢柱脚底座板之间存在的空气泡,保障底座板与基础接触面的稳定性。
5.本实用新型的钢柱脚底座板灌浆用负压抽气泵,包括可轴向伸缩的波纹气筒和设置于波纹气筒上的出气端和吸气端,所述吸气端设置有在气压作用下打开或关闭吸气端的进气阀瓣;
6.进一步,所述出气端设置有在外力作用下打开出气端进行排气的出气阀瓣;
7.进一步,所述吸气端包括与波纹气筒连接的进气承接端和设置于进气承接端上的吸气口,所述进气承接端设置有以可沿进气口开合的方式打开或封闭吸气口的进气阀瓣;
8.进一步,所述出气端包括与波纹气筒连接的出气承接端和设置于出气承接端上的出气口,所述出气承接端设置有可沿出气口上下移动的方式打开或关闭出气口的出气阀瓣;
9.进一步,所述出气承接端与波纹气筒之间设置有出气网状隔板,所述进气承接端与波纹气筒之间设置有进气网状隔板,位于出气网状隔板与进气网状隔之间的波纹气筒腔内轴向设置有弹簧ⅰ;
10.进一步,所述出气阀瓣与出气网状隔板之间连接有弹簧ⅱ;
11.进一步,所述出气阀瓣上设置有用于按压出气阀瓣打开出气口的按压帽;
12.进一步,所述出气阀瓣和进气阀瓣均为橡胶材料;
13.进一步,所述弹簧ⅰ为沿波纹气筒腔均布的三个;
14.进一步,沿进气口缘部设置有与钢柱脚底座板紧密接触的磁铁。
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钢柱脚底座板灌浆用负压抽气泵,以最简单快捷的方式辅助钢柱脚底板与混凝土基础二次灌浆过程中能完全排出二次灌
浆液与钢柱脚底座板之间存在的空气泡,保障底座板与基础接触面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1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图1的剖面图;
19.图3为负压抽气泵从底座板开孔处抽气的示意图;
20.图4为负压抽气泵从顶部排气的示意图;
21.图5为负压抽气泵在灌浆施工中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22.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剖面图;图3为负压抽气泵从底座板开孔处抽气的示意图;图4为负压抽气泵从顶部排气的示意图;图5为负压抽气泵在灌浆施工中的剖面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钢柱脚底座板14灌浆用弹簧式负压抽气泵,包括可轴向伸缩的波纹气筒1和设置于波纹气筒1上的出气端和吸气端,所述吸气端设置有在气压作用下打开或关闭吸气端的进气阀瓣2;在钢柱脚底座板14开一个排气孔15(排气孔15边缘20mm范围内需打磨光滑平整),灌浆过程中,使波纹气筒1压缩并将吸气端与排气孔15紧密连接,波纹气筒1的腔内产生负压,钢柱脚底座板14开孔处下部的一些残留空气泡,在外部气压大于腔体内部气压压力差作用下,会向吸气端处汇聚并产生向上推力推开进气阀瓣2,此时,吸气口6下部的残留空气泡进入波纹气筒1腔体中升高了腔体内气压,随着波纹气筒1腔体中三个弹簧伸长达到极限将停止吸气,在波纹气筒1腔体中的气压压力与吸气口6处外部气压压力以及弹簧弹力平衡后,进气阀瓣2将恢复原状盖住吸气口6,至此,抽气泵完成一次从钢柱脚底座板14开孔处的抽气过程。抽气过程中,出气端为封闭状态。波纹气筒1为结构为现有技术中的常规结构,此处不再一一赘述。使用过程中,通过外力对波纹气筒1轴向施压即可使波纹气筒1呈压缩状态,压力解除后,波纹气筒1的波纹结构会使波纹套筒轴向伸展,以此使腔内产生负压。该抽气泵以最简单快捷的方式辅助钢柱16的脚底板14与混凝土基础17二次灌浆过程中能完全排出二次灌浆液与钢柱16的脚底座板14之间存在的空气泡,保障底座板14与基础17接触面的稳定性。
23.本实施例中,所述出气端设置有在外力作用下打开出气端进行排气的出气阀瓣3;抽气完成后,利用出气端进行排气,此时由于内外压力平衡吸气端为封闭状态。出气端在外加力作用下打开阀瓣进行排气,利用波纹气筒1可轴向伸缩的特定按压波纹套筒,可利于波纹套筒腔内的气体排出,然后解除出气端的外加力使出气阀瓣3关闭出气端,以此完成排气过程。
24.本实施例中,所述吸气端包括与波纹气筒1连接的进气承接端4和设置于进气承接端4上的吸气口6,所述进气承接端4设置有以可沿进气口开合的方式打开或封闭吸气口6的进气阀瓣2;吸气口6可以是一个连接管道,吸气口6与钢柱脚底座板14开孔处紧密接触,在进气承接端4与吸气口6的连接处设置进气阀瓣2,在外部气压大于腔体内部气压压力差作用下,会向吸气口6处汇聚并产生向上推力推开进气阀瓣2。进气阀瓣2大多采用橡胶材料,此时进气阀瓣2的只需一端固定在进气承接端4即可,而其余部分无固定关系,利用进气阀
瓣2垂直向下的重力可在自然状态下贴合吸气口6呈封闭吸气口6的状态。当然,进气阀瓣2也可以采用其他材质并以可沿连接端旋启的方式设置于进气承接端4上。当外部气压大于腔体内部气压压力时,进气阀瓣2很容易被外部气流推开,空气泡通过进气承接端4进入到波纹气筒1的腔内,波纹气筒1的腔内气压升高,在波纹气筒1的腔体中气压压力与吸气口6处外部气压压力以及波纹气筒1伸展达到极限后,进气阀瓣2将恢复原状盖住吸气口6,至此,抽气泵完成一次从钢柱脚底座板14开孔处的抽气过程。
25.本实施例中,所述出气端包括与波纹气筒1连接的出气承接端5和设置于出气承接端5上的出气口7,所述出气承接端5设置有可沿出气口7上下移动的方式打开或关闭出气口7的出气阀瓣3;抽气过程中,出气口7处于封闭状态。排气过程中,吸气口6处于封闭状态,出气阀瓣3沿出气口7垂直移动进而打开出气口7。
26.本实施例中,所述出气承接端5与波纹气筒1之间设置有出气网状隔板9,所述进气承接端4与波纹气筒1之间设置有进气网状隔板8,位于出气网状隔板9与进气网状隔板9之间的波纹气筒1腔内轴向设置有弹簧ⅰ10;所述出气阀瓣3与出气网状隔板9之间连接有弹簧ⅱ11;所述出气阀瓣3上设置有用于按压出气阀瓣3打开出气口7的按压帽12;出气网状隔板9和进气网状隔板8可以是刚性材质。抽气泵吸气口6与打磨光滑平整的柱脚底座板开孔处紧密接触后,将压缩的抽气泵放松,抽气泵顶部的按键帽未受到上部压力作用下,受到其下面的弹簧ⅱ11伸长作用,会使出气阀瓣3完全封堵出气口7;抽气泵波纹气筒1腔体中弹簧ⅰ10未受到上部压力作用下会伸长,使腔体内产生负压,由于吸气口6处与钢柱脚底座板14开孔处紧密接触,钢柱脚底座板14开孔处下部的一些残留空气泡,在外部气压大于腔体内部气压压力差作用下,会向吸气口6处汇聚并产生向上推力推开进气阀瓣2,此时,吸气口6下部的残留空气泡进入波纹气筒1腔体中升高了腔体内气压,随着波纹气筒1腔体中弹簧ⅰ10伸长达到极限将停止吸气,在波纹气筒1腔体中的气压压力与吸气口6处外部气压压力以及弹簧弹力平衡后,进气阀瓣2将恢复原状盖住吸气口6,至此,抽气泵完成一次从钢柱脚底座板14开孔处的抽气过程。如图3黑色实芯箭头表示向上释放的压力,空芯箭头表示气流向上。
27.抽气泵完成一次从钢柱脚底座板14开孔处的抽气过程后,从抽气泵顶部的按压帽12处向下施加压力后,按压帽12下面的弹簧ⅱ11受压收缩,使出气阀瓣3离开出气口7;抽气泵波纹气筒1腔体中弹簧ⅰ10受到上部压力作用收缩,由于波纹气筒1腔体内空气同时被压缩,产生的气压将进气阀瓣2压住吸气口6,使得吸气口6处与钢柱脚底座板14开孔处下部不在产生气体或灌浆料流动;在腔体内部气压不断被压缩情况下,当大于出气口7处压力时,腔体内空气将自动从出气口7处排出,当波纹气筒1腔体内的弹簧ⅰ10压缩到极限时,抽气泵完成一次从顶部排气过程。如图4所示,黑色实芯箭头表示向下加的压力,空芯箭头表示气流向上从出气口7排出。至此,弹簧式抽气泵通过一次完整的抽气、排气过程,如此往复循环,达到排出钢柱脚底座板14与灌浆料接触面的残留空气泡的目的。
28.本实施例中,所述弹簧ⅰ10为沿波纹气筒1腔均布的三个;稳定性更好。
29.本实施例中,沿进气口缘部设置有与钢柱脚底座板14紧密接触的磁铁,磁铁的设置便于吸气口6与钢柱脚底座板14开孔处紧密接触。在抽气过程中,可适当轻轻敲打钢柱脚底座板14,以此振荡浆料与底座板之间的接触面空气泡。由于抽气泵从排气孔15处抽气产生负压,将使得浆料与残留空气泡向排气孔15处流动,直至从排气孔15处排除,同时可以看
到钢柱脚底座板14四周的浆料会逐渐下沉,当下沉到一个稳定阶段后不再下沉时,就可停止抽气,至此将残留空气泡排除完。
30.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