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抗震U型管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2022-06-29 06:50:2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一种抗震u型管换热器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工业生产、化工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抗震u型管换热器。


背景技术:

2.管壳式换热器在运行过程中,流体在壳程横向冲刷管束,由于工况的变化以及流动状态的复杂性换热管总会发生或大或小的振动。产生振动的振源为流体稳定流动产生的振动、流体速度的波动、通过管道或其它连接件传播的动力机械振动等。
3.同时输送的流体中还包括压力脉动这种激振源,普通的隔振装置对流体脉动没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这样容易导致设备使用寿命减少,以及后续的维护成本升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为克服上述情况不足,旨在提供一种能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方案。
5.一种抗震u型管换热器,包括换热器主体以及配重蓄压式减震装置;
6.换热器主体包括壳体、壳体封头、管箱、管箱封板、u型换热管、管板、隔板、折流板以及支脚;
7.壳体呈左右端敞口的硬质筒状结构;其中壳体的下表面左侧位置设置有热流体入口,壳体的上表面右侧位置设有热流体出口;
8.管板设有两块并分别安装在壳体的左右端口位置,且管板的外边沿与壳体的内表面之间紧密接触并焊接固定密封;管板上均匀的开设有穿管孔;
9.管箱呈左右端敞口的硬质筒状结构,其中管箱的右端口与壳体的左端口对接并通过法兰螺栓锁紧固定;管箱的左端口通过螺栓固定封盖有管箱封板,管箱的上下表面分别开设有冷流体出口以及冷流体入口;
10.隔板用于将管箱的内部分隔呈上下两个区域,其中隔板水平横置在管箱的内侧并与管箱的内表面之间固定连接;隔板的左右侧边分别与管箱封板以及左侧的管板紧密接触;
11.u型换热管呈横向设置,同时u型换热管的弯头位置处于右侧,u型换热管的进出端位于左侧,多根u型换热管之间相互间隔设置,u型换热管均由右往左贯穿所述的壳体,且u型换热管穿过两块管板,u型换热管与管板的穿管孔之间通过焊接的形式密封并实现u型换热管与管板之间的固定;u型换热管的两端头穿过位于左侧的管板后均穿至管箱中,且u型换热管的两端头分别位于隔板的上下位置;
12.折流板设有多块并均固定在壳体的内侧且位于管板之间的位置,折流板之间呈左右等距间隔设置,折流板上均设置有一个溢流口,溢流口临近壳体的内顶面或者内底面,且溢流口的上下位置呈由左至右上下交替分布设置;若干u型换热管穿过折流板,相应的折流板上开设有供u型换热管穿过的开孔,开孔位置通过焊接的形式密封,以此实现折流板与u型换热管之间的固定;
13.所述配重蓄压式减震装置包括缓冲管、压力导管、整流间隙、分液管、泄压胶圈、导
杆、配重块、限位板、活塞杆、活塞筒以及活塞;
14.缓冲管设有多根并呈横向设置在壳体的内侧中心位置,折流板上设有与缓冲管相配合的固定孔位,缓冲管穿过该固定孔位并以焊接的形式与折流板之间固定;缓冲管之间呈前后等距间隔设置,缓冲管之间形成有整流间隙,其中缓冲管还位于左右相邻的两个溢流口之间的位置;
15.缓冲管呈空心管体,其中缓冲管的左端敞口右端封闭,缓冲管的左端开口位置均与分液管相连通对接,分液管上设有与缓冲管相配合的对接口,分液管呈前后向设置在壳体内;分液管上还设有与其内腔连通的压力液进口,该压力液进口与压力导管相对接连接,且压力导管的上端经壳体上的一开口竖向穿出,该开口位置通过焊接的形式密封;
16.活塞筒固定在壳体的外表面上,活塞滑动密封的设置在活塞筒内,活塞筒的底部设有出液口并与压力导管的上端对接;活塞的顶面中心固定有活塞杆,活塞杆竖向延伸至活塞筒的外侧且其顶端固定有限位板,限位板上固定有竖向设置的导杆,导杆上套设有若干配重块;
17.所述缓冲管的表面均匀的开设有通孔,且缓冲管的外侧还套设有泄压胶圈,泄压胶圈的边沿位置采用胶粘的形式与缓冲管的表面紧密密封并固定连接,泄压胶圈的边沿内侧位置与缓冲管的表面之间相互间隔并形成环形腔结构,所述的通孔位于该环形腔中。
18.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支脚固定在壳体的底面左右端。
19.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壳体封头外罩u型换热管的右部弯管并与壳体的右端口之间通过螺栓法兰固定连接。
2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针对热流体的热应力膨胀效果可以被很好的吸收,从而减少了壳体的形变量以及可能性,间接的避免壳体的形变造成与u型换热管之间的安装松动,从而降低了噪声,同时本案的压力施加在于配重结构,该配重结构基于重力,因而可以持续施压,无需外部供能。
附图说明
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22.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23.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缓冲排管的结构示意图。
24.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缓冲排管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25.图4是本实用新型图1所示a处的主视图。
26.图中:1-壳体、2-壳体封头、3-管箱、4-管箱封板、5-u型换热管、6-管板、7-隔板、8-冷流体出口、9-冷流体入口、10-热流体入口、11-热流体出口、12-折流板、13-缓冲管、14-支脚、15-压力导管、16-整流间隙、17-分液管、18-压力液进口、19-泄压胶圈、20-通孔、21-导杆、22-配重块、23-限位板、24-活塞杆、25-活塞筒、26-活塞。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28.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抗震u型管换热器,包括换热器主体以及配重蓄压式减震装置;
29.换热器主体包括壳体1、壳体封头2、管箱3、管箱封板4、u型换热管5、管板6、隔板7、折流板12以及支脚14;
30.壳体1是换热器主体的主要换热空间,冷热介质在壳体1内实现热交换;壳体1呈左右端敞口的硬质筒状结构;其中壳体1的下表面左侧位置设置有热流体入口10,壳体1的上表面右侧位置设有热流体出口11。
31.管板6用于支撑安装u型换热管5以及用于封堵壳体1的左右端口;管板6设有两块并分别安装在壳体1的左右端口位置,且管板6的外边沿与壳体1的内表面之间紧密接触并焊接固定密封;管板6上均匀的开设有穿管孔,穿管孔用于u型换热管5的贯穿安装。
32.管箱3用于冷流体的注入,管箱3呈左右端敞口的硬质筒状结构,其中管箱3的右端口与壳体1的左端口对接并通过法兰螺栓锁紧固定,因此管箱3与壳体1之间呈可拆式结构;管箱3的左端口通过螺栓固定封盖有管箱封板4,管箱封板4的作用在于拆卸后可以方便进行检修;管箱3的上下表面分别开设有冷流体出口8以及冷流体入口9。
33.隔板7用于将管箱3的内部分隔呈上下两个区域,其中隔板7水平横置在管箱3的内侧并与管箱3的内表面之间固定连接;隔板7的左右侧边分别与管箱封板4以及左侧的管板6紧密接触。
34.u型换热管5为本装置中用于热交换的主要结构,u型换热管5呈横向设置,同时u型换热管5的弯头位置处于右侧,u型换热管5的进出端位于左侧,多根u型换热管5之间相互间隔设置,u型换热管5均由右往左贯穿所述的壳体1,且u型换热管5穿过两块管板6,u型换热管5与管板6的穿管孔之间通过焊接的形式密封并实现u型换热管5与管板6之间的固定;u型换热管5的两端头穿过位于左侧的管板6后均穿至管箱3中,且u型换热管5的两端头分别位于隔板7的上下位置;冷流体经冷流体入口9进入至u型换热管5内,在u型换热管5流动后从其上方的出口流出至隔板7上方的区域,再从冷流体出口8流出,而在流动的过程中,热流体进入至壳体1内实现与冷流体的热交换。
35.壳体封头2用于对u型换热管5右部的弯管位置进行遮挡保护,壳体封头2外罩u型换热管5的右部弯管并与壳体1的右端口之间通过螺栓法兰固定连接。
36.折流板12设有多块并均固定在壳体1的内侧且位于管板6之间的位置,折流板12之间呈左右等距间隔设置,折流板12上均设置有一个溢流口,溢流口临近壳体1的内顶面或者内底面,且溢流口的上下位置呈由左至右上下交替分布设置;若干u型换热管5穿过折流板12,相应的折流板12上开设有供u型换热管5穿过的开孔,开孔位置通过焊接的形式密封,以此实现折流板12与u型换热管5之间的固定。
37.支脚14固定在壳体1的底面左右端,支脚14起到装置的支撑作用,支脚14可选用橡胶材质制成,这样易于吸收振动。
38.所述配重蓄压式减震装置包括缓冲管13、压力导管15、整流间隙16、分液管17、泄压胶圈19、导杆21、配重块22、限位板23、活塞杆24、活塞筒25以及活塞26;
39.缓冲管13设有多根并呈横向设置在壳体1的内侧中心位置,折流板12上设有与缓冲管13相配合的固定孔位,缓冲管13穿过该固定孔位并以焊接的形式与折流板12之间固定;缓冲管13之间呈前后等距间隔设置,缓冲管13之间形成有整流间隙16,其中缓冲管13还
位于左右相邻的两个溢流口之间的位置,因此缓冲管13实际上横置在热流体的流动路径上,热流体在壳体1中经折流板12的作用迂回流动时,同样的也需要穿过缓冲管13之间的整流间隙16,整齐设置的整流间隙16起到整流作用,并可以降低脉动流体的激励振动幅值,这样可以减弱流体对管路也即为u型换热管5的冲击;
40.缓冲管13呈空心管体,其中缓冲管13的左端敞口右端封闭,缓冲管13的左端开口位置均与分液管17相连通对接,分液管17上设有与缓冲管13相配合的对接口,分液管17呈前后向设置在壳体1内;分液管17上还设有与其内腔连通的压力液进口18,该压力液进口18与压力导管15相对接连接,且压力导管15的上端经壳体1上的一开口竖向穿出,该开口位置通过焊接的形式密封;
41.活塞筒25固定在壳体1的外表面上,活塞26滑动密封的设置在活塞筒25内,活塞筒25的底部设有出液口并与压力导管15的上端对接;活塞26的顶面中心固定有活塞杆24,活塞杆24竖向延伸至活塞筒25的外侧且其顶端固定有限位板23,限位板23上固定有竖向设置的导杆21,导杆21上套设有若干配重块22;通过在活塞筒25注入一定量的压力液体,同时在导杆21上套装一定重量的配重块22,此时在一定配重的作用下活塞26被下压,而压力液体也随即从压力导管15被压入至分液管17内,分液管17在此时起到连通作用,压力液体在内压的作用下从分液管17进入至缓冲管13内,此刻缓冲管13蓄积有一定压力的压力液体;
42.所述缓冲管13的表面均匀的开设有通孔20,且缓冲管13的外侧还套设有泄压胶圈19,泄压胶圈19的边沿位置采用胶粘的形式与缓冲管13的表面紧密密封并固定连接,泄压胶圈19的边沿内侧位置与缓冲管13的表面之间相互间隔并形成环形腔结构,所述的通孔20位于该环形腔中。
43.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由上述可知由于在配重的作用下缓冲管13内有压力液体,此时压力液体则通过通孔20进入环形腔中,泄压胶圈19质软在压力液体的作用下呈现出膨胀的状态,同时又由于其软结构使得其能够吸收一定的流体冲击,尤其是热流体的热应力膨胀效果可以被很好的吸收,从而减少了壳体1的形变量以及可能性,间接的避免壳体1的形变造成与u型换热管5之间的安装松动,从而降低了噪声,同时本案的压力施加在于配重结构,该配重结构基于重力,因而可以持续施压,无需外部供能。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