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拼接式接线盒的制作方法

2022-07-09 16:36:1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接线盒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拼接式接线盒。


背景技术:

2.计量接线盒是电能计量装置标准接线中的专用接线盒,适用于额定电压至660伏,额定电流至20a的二次回路中,作在带负荷情况下安全调换或现场检验电能表、电气仪表、漏电保护等电气设备之用,确保了人身操作安全,提高了现场工作效率。
3.现有的接线盒在连接较多线路时,容易出现错接混接等现象。
4.因此,如何提高计量接线盒的接线准确率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拼接式接线盒,用于减少接线盒接线过程中出现线路连接错误的可能性,提高接线准确率。
6.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拼接式接线盒,该拼接式接线盒包括主接线模块和若干个副接线模块;所述主接线模块包括第一主接线模块、第二主接线模块、第三主接线模块;
7.所述第一主接线模块的尾端与所述第二主接线模块的首端通过卡合式拼接进行连接;
8.所述第二主接线模块的尾端与所述第三主接线模块的首端通过卡合式拼接进行连接;
9.所述第三主接线模块的尾端与所述若干个副接线模块中的第一副接线模块的首端通过卡合式拼接进行连接;
10.所述若干个副接线模块之间通过卡合式拼接进行连接;
11.所述第一主接线模块的外壳设置为第一标识色,所述第二主接线模块的外壳设置为第二标识色,所述第三主接线模块的外壳设置为第三标识色,所述若干个副接线模块中的任意两个相邻的副接线模块设置有不同的标识色。
12.上述方案中的三个主接线模块用于连接三相电的线路。在连接电路时,将一条线路接入指定标识色的接线模块中,由于接线模块之间的颜色有较明显的区分,因此可以直观的确定出该线路对应连接的接线模块,从而减少接线盒接线过程中出现线路连接错误的可能性,提高了接线准确率。
1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主接线模块的首端两侧向外延伸并弯折形成卡头;所述主接线模块的尾端设置有与所述卡头形状匹配的卡槽。
14.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副接线模块的首端设置有与所述主接线模块的卡头形状相同的卡头;所述副接线模块的尾端设置有与所述副接线模块的卡槽形状相同的卡槽。
1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拼接式接线盒还包括第一侧翼和第二侧翼;所述
第一侧翼设置有与所述卡头形状匹配的卡槽;所述第二侧翼设置有与所述卡槽形状匹配的卡头。
16.上述接线盒通过卡头和卡槽配合将各个接线模块通过卡合式拼接进行连接,可以方便快捷地调整接线盒的大小,以及接线盒的接线口的数量,在不同场合应用更加灵活。
1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主接线模块和所述副接线模块内均设置有第一线柱和第二线柱;所述主接线模块的两侧和所述副接线模块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一线孔和第二线孔;所述第一线柱连接所述第一线孔,所述第二线柱连接所述第二线孔;所述第一线柱和所述第二线柱通过调节片相连。
18.通过调节片可以方便快捷的控制接线模块对应的电路的连接和断开。
1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调节片的一侧外端向内凹陷,形成与所述第一线柱的外壁相匹配的第一凹口;所述调节片内部设置有滑槽,所述滑槽的一端设置有与所述第二线柱的外壁相匹配的第二凹口;所述第二线柱设置在所述滑槽内。
2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调节片上向上凸起形成用于滑动所述调节片的调节柄。
21.通过所述调节柄滑动所述调节片,使得所述第一凹口与所述第一线柱接触,所述第二凹口与所述第二线柱接触,以连通电路。若需要断开电路,则通过所述调节柄滑动所述调节片,使得所述第一凹口与所述第一线柱分离,同时所述第二凹口与所述第二线柱分离。
附图说明
22.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拼接式接线盒俯视图;
23.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主接线模块示意图;
24.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副接线模块示意图;
25.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拼接式接线盒主视图;
26.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调节片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7.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实用新型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在以下描述中界定的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他实施方案、变形方案、改进方案、等同方案以及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其他技术方案。
28.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29.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
30.参见附图的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拼接式接线盒包括主接线模块1和若干个副接线模块2;所述主接线模块1包括第一主接线模块11、第二主接线模块12、第三主接线模块13;
31.所述第一主接线模块11的尾端与所述第二主接线模块12的首端通过卡合式拼接进行连接;
32.所述第二主接线模块12的尾端与所述第三主接线模块13的首端通过卡合式拼接进行连接;
33.所述第三主接线模块13的尾端与所述若干个副接线模块2中的第一副接线模块21的首端通过卡合式拼接进行连接;
34.所述若干个副接线模块2之间通过卡合式拼接进行连接;
35.所述第一主接线模块11的外壳设置为第一标识色,所述第二主接线模块12的外壳设置为第二标识色,所述第三主接线模块13的外壳设置为第三标识色,所述若干个副接线模块2中的任意两个相邻的副接线模块设置有不同的标识色。
36.上述方案中的三个主接线模块用于连接三相电的线路。在连接电路时,将一条线路接入指定标识色的接线模块中,由于接线模块之间的颜色有较明显的区分,因此可以直观的确定出该线路对应连接的接线模块,从而减少接线盒接线过程中出现线路连接错误的可能性,提高了接线准确率。
37.举例来说,可以将上述第一主接线模块11的外壳设置为黄色,用于连接三相电中的a相线路。将上述第二主接线模块12的外壳设置为青色,用于连接三相电中的b相线路。将上述第三主线模块13的外壳设置为红色,用于连接三相电中的c相线路。则在连接电路时,若此时操作工手中拿持的线路为a相线路的电源线,则将该电源线接入到黄色外壳的第一主接线模块11上的对应接口即可,而操作工可以通过颜色轻易的区分出哪个为第一主接线模块11,从而提高了接线准确率。
38.上述副接线模块2用于连接各种不同的功能电路,副接线模块2可以采用多种颜色循环进行设置,如从第一副接线模块21开始向后颜色依次为蓝、黄、青、红、蓝、黄。。。
3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主接线模块1的首端两侧向外延伸并弯折形成卡头31;所述主接线模块1的尾端设置有与所述卡头3131形状匹配的卡槽32。
4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副接线模块2的首端设置有与所述主接线模块的卡头31形状相同的卡头31;所述副接线模块2的尾端设置有与所述副接线模块的卡槽32形状相同的卡槽32。
4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拼接式接线盒还包括第一侧翼41和第二侧翼42;所述第一侧翼41设置有与所述卡头31形状匹配的卡槽32;所述第二侧翼42设置有与所述卡槽32形状匹配的卡头31。第一侧翼41通过卡槽32卡合式拼接在所述第一主接线模块上。第二侧翼42通过卡头31卡合式拼接在所述若干个副接线模块2中的第二副接线模块22上。通过设置侧翼,使得接线盒更方便拿取,同时外观更加美观。
42.上述接线盒通过卡头31和卡槽32配合将各个接线模块通过卡合式拼接进行连接,可以方便快捷地调整接线盒的大小,以及接线盒的接线口的数量,在不同场合应用更加灵活。
4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主接线模块1和所述副接线模块2内均设置有第一线柱51和第二线柱52;所述主接线模块1的两侧和所述副接线模块2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一线孔61和第二线孔;所述第一线柱51连接所述第一线孔61,所述第二线柱52连接所述第二线孔;所述第一线柱51和所述第二线柱52通过调节片7相连。上述第一线孔61的设置位置如附
图4所示,上述第二线孔的设置在与所述第一线孔61所在的面相背的面上。
44.通过调节片可以方便快捷的控制接线模块对应的电路的连接和断开。
45.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调节片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调节片7的一侧外端向内凹陷,形成与所述第一线柱51的外壁相匹配的第一凹口71;所述调节片7内部设置有滑槽,所述滑槽的一端设置有与所述第二线柱的外壁相匹配的第二凹口72;所述第二线柱52设置在所述滑槽内。
4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调节片上向上凸起形成用于滑动所述调节片7的调节柄73。
47.通过所述调节柄73滑动所述调节片7,使得所述第一凹口71与所述第一线柱51接触,所述第二凹口72与所述第二线柱52接触,以连通电路。若需要断开电路,则通过所述调节柄73滑动所述调节片7,使得所述第一凹口71与所述第一线柱51分离,同时所述第二凹口72与所述第二线柱52分离。
48.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拼接式接线盒通过设置不同颜色的外壳以提高了接线准确率。通过设置调节片方便控制电路的连接和断开。
49.值得一提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