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针灸盒及其使用方法

2022-09-03 17:02:4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针灸盒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针灸盒,具体的还涉及一种针灸盒的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2.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其中针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把针具通常指毫针,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刺入点称为人体腧穴,简称穴位。根据最新针灸学教材统计,人体共有361个正经穴位。
3.由于针灸中的针具通常是重复使用的,重复使用会导致针灸针的形状变形,从而影响针灸针的后续使用,因此,我们提出了一种针灸盒及其使用方法,以便于解决上述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问题,提供一种针灸盒及其使用方法。
5.为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6.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针灸盒,包括壳体和顶盖,壳体设有消毒腔,壳体的顶部中心处开设有数个并排分布的供针灸针插入的通孔,顶盖可翻转的设置在壳体的顶部,还包括有第一旋转驱动器、消毒灯、往复驱动装置、校直装置和相向移动支架;
7.消毒灯具有数个并且分列于消毒腔的内部前后两侧;
8.相向移动支架具有一对并且对称设于消毒腔的左右两侧,两个相向移动支架能够相互靠近或者相互远离;
9.校直装置的数量与相向移动支架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的设置在两个相向移动支架相互靠近的一侧,校直装置包括有横向设于消毒腔内部并且能够上下移动的校直板;
10.两个校直装置之间设有同步驱动装置,同步驱动装置的内部两端分别与两个校直装置的内部传动连接;
11.往复驱动装置具有一对并且对称设置在壳体的两侧,两个往复驱动装置用以驱动两个校直装置相向或者相互远离,第一旋转驱动器设置在其中一个往复驱动装置的外侧,第一旋转驱动器的输出端与相邻的往复驱动装置的内部传动连接。
12.优选地,往复驱动装置包括有驱动箱、齿轮、主齿轮、滑轨和齿条;
13.驱动箱设置在壳体的侧壁上;
14.主齿轮设于驱动箱内部的中心处,主齿轮呈竖直状设置,主齿轮的中心处通过第一转轴与驱动箱的内壁轴接;
15.齿条具有一对并且交叉设于主齿轮的上下两侧,两个齿条分别于主齿轮啮合设置,两个齿条相互远离的一端分别设有贯穿壳体侧壁与两个相向以东航支架侧壁固定连接的连接块,壳体的侧壁上形成有供每个连接块穿过并且移动的移动穿口;
16.滑轨的数量与齿条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的设于齿条的一侧,齿条上设有能够在滑轨上滑动的滑块;
17.第一旋转驱动器设置在两个往复驱动装置其中一个驱动箱的一侧,第一旋转驱动器与相邻的转杆传动连接。
18.优选地,矫直装置还包括有矩形箱、第二旋转驱动器和第二转轴;
19.矩形箱具有一对且对称设于相向移动支架的两侧,矩形箱呈竖直状设置,矩形箱的内部上下端分别设有能够转动的同步轮,两个同步轮之间通过同步带传动连接,同步带上设有与矫直板内侧连接移动块,矩形箱上形成有供移动块上下移动的限位移动避让口;
20.第二转轴具有一对并且上下平行的设于两个矩形箱之间,每个第二转轴的两端分别于两个同轴的同步轮传动连接;
21.第二旋转驱动器设置在两个矩形箱其中一个矩形箱的外壁上,第二旋转驱动器的输出端与其中一个同步轮的中心处传动连接。
22.优选地,同步驱动装置包括有第一锥齿、第二锥齿、第一轴座、第三锥齿、第四锥齿、第二轴座、套管和内管;
23.第一轴座设于两个矩形箱其中一个矩形箱靠近其中一个同步轮的外侧,第二轴座设于另外一个矩形箱靠近其中一个同步轮的外侧,第一轴座与第二轴座同轴设置;
24.套管的一端能够转动的设于第一轴座的内圈,内管的一端能够转动的设于第二轴座的内圈,内管能够伸缩的设于套管内,内管的外部设有沿内管长度方向延伸的滑条,套管的内圈设有供每个滑条滑动的滑槽;
25.第一锥齿同轴设于套管远离内管的一端,第二锥齿同轴设于两个对称设置的矩形箱其中一个矩形箱内与第一锥齿相邻的同步轮上,第一锥齿与第二锥齿啮合设置;
26.第三锥齿同轴设于内管远离套管的一端,第四锥齿同轴设于另外一个矩形箱内与第四锥齿相邻的同步轮上,第三锥齿与第四锥齿啮合设置。
27.优选地,矫直板包括有第一缓冲板和工作板;
28.第一缓冲板横向设于消毒腔的内部,第一缓冲板的两侧分别于连接块的一端固定连接;
29.工作板设于第一缓冲板远离矩形箱的一侧,工作板与第一缓冲板的形状相同,工作板靠近第一缓冲板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缓冲柱,第一缓冲柱穿过第一缓冲板的两面向靠近矩形箱的一侧延伸,第一缓冲板上设有供第一缓冲柱穿行的第一穿孔,第一缓冲柱的延伸端设有第一轴向限位块,第一缓冲柱的外部设有第一弹簧,第一弹簧的两端分别于第一缓冲板与工作板相邻的一侧抵接设置;
30.两个工作板相邻的一面分别形成有能够抵接针灸针外部的抵接槽。
31.优选地,通孔处设有两个对称设置的导轮,两个导轮之间设有供针灸针穿过间隙。
32.优选地,壳体的顶部设有与通孔一一对应的穿管,穿管呈竖直状通过三角支架设置在壳体的顶部,穿管的内部形状与针灸针把手的形状吻合,穿管的内部底端设有用于抵接针灸针把手的凸起部。
33.优选地,顶盖内部上端设有第二缓冲板,顶盖的内部顶端的每个拐角处均设有第二缓冲柱,第二缓冲板上设有供每个第二缓冲柱穿过的第二穿孔,第二缓冲柱的延伸端设有第二轴向限位块,第二缓冲柱的外部设有第二弹簧,第二弹簧的两端分别与顶盖的顶部
和第二缓冲板的顶部抵接设置,第二缓冲板的底部形成有供每个针灸针把手顶端插入的限位插槽。
34.优选地,顶盖的强侧设有卡扣,壳体的外部设有与卡扣配合连接的锁定部。
35.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一种针灸盒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36.s1.将针灸针插入到壳体的消毒腔内;
37.s2.当针灸针插入到壳体的消毒腔内后,盖上顶盖,通过顶盖将针灸针的把手顶部抵接,使针灸针固定在消毒腔内,同时将针灸针处于密封空间;
38.s3.通过壳体两侧设置的往复驱动装置同时驱动两个校直装置相向移动,通过两个校直装置同时驱动相应的校直板相向移动,使两个校直板分别将消毒腔内的针灸针外部抵接;
39.s4.通过同步驱动机构同时驱动两个校直机构,通过连个校直机构同时驱动校直板沿竖直方向上下移动,使得两个校直板沿着针灸针的外部上下滑动,从而使针灸针进行校直;
40.s5.当针灸针校直后,通过壳体内部的消毒灯朝向针灸针的外部进行消毒,便于下次使用。
41.本技术相比较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42.1.本技术将针灸针插入到壳体的消毒腔内,当针灸针插入到壳体的消毒腔内后,盖上顶盖,通过顶盖将针灸针的把手顶部抵接,使针灸针固定在消毒腔内,同时将针灸针处于密封空间,通过壳体两侧设置的往复驱动装置同时驱动两个校直装置相向移动,通过两个校直装置同时驱动相应的校直板相向移动,使两个校直板分别将消毒腔内的针灸针外部抵接,通过同步驱动机构同时驱动两个校直机构,通过连个校直机构同时驱动校直板沿竖直方向上下移动,使得两个校直板沿着针灸针的外部上下滑动,从而使针灸针进行校直,当针灸针校直后,通过壳体内部的消毒针进行消毒,便于下次使用,解决了如何将使用后的针灸针进行校直的技术问题。
43.2.本技术通过第一旋转驱动器驱动第一转轴和主齿轮旋转,通过主齿轮带动两个齿条交叉移动,两个齿条通过滑块沿着相应的滑轨限位移动,通过两个齿条上设置的连接块分别带动相应的相向移动支架移动,使得两个相向移动支架相向或者相互远离,从而同时带动两个矫直装置相向或者向背运动,解决了如何通过往复驱动装置驱动两个矫直装置相向或者向背移动的技术问题。
44.3.本技术通过第二旋转驱动器的输出端驱动其中一个同步轮旋转,同步轮通过同步带带动另外一个同步轮旋转,同步带带动移动块沿着限位移动避让口移动,从而使矫直板上下移动,解决了如何通过矫直装置驱动矫直板上下移动的技术问题。
45.4.本技术通过第一锥齿、第二锥齿、第一轴座、第三锥齿、第四锥齿、第二轴座、套管和内管的相互配合,使位于同一高度位置的同步轮同时旋转,通过套管与内管伸缩设置,不影响两个矫直装置相向或者向背移动,同时通过套管上设置的滑槽与内管上设置的滑条相互配合,使套管与内管在伸缩的同时不影响旋转,通过第一锥齿和第二锥齿啮合,以及第三锥齿与第四锥齿的配合使同一高度位置的同步轮同时旋转,解决了如何通过同步驱动装置同时驱动两个矫直装置同步运动的技术问题。
46.5.本技术通过工作板两侧设置的第一缓冲柱沿着第一缓冲板相应的第一穿孔移
动,通过第一缓冲柱上设置的第一弹簧使工作板具有缓冲力,使工作板上形成的抵接槽更加紧密的与针灸针的外部抵接,解决了如何通过校直板抵接针灸针的外部的技术问题。
47.6.本技术通过两个导轮之间的间隙可将针灸针插入至壳体的消毒腔内,并通过两个导轮的辅助作用,能够更加顺畅的将针灸针插入,解决了如何顺畅的将针灸针插入到壳体的消毒腔内的技术问题。
48.7.本技术通过穿管进一步限定针灸针的把手,防止针灸针在校直过程中晃动,解决了如何防止针灸针在校直过程中晃动的技术问题。
49.8.本技术通过第二缓冲板底部设置的限位插槽分别将对应的针灸针的把手顶部抵接,通过第二缓冲柱以及第二缓冲柱外部套设的第二弹簧使第二缓冲板具有向下的力,使第二缓冲板更加稳固的抵紧针灸针的把手顶部,解决了如何固定针灸针的技术问题。
50.9.本技术通过卡扣与锁定部相互配合,使顶盖固定在壳体的顶部,解决了如何将顶盖固定于壳体的顶部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51.图1是本技术的立体图一;
52.图2是本技术的立体图二;
53.图3是本技术的俯视图;
54.图4是本技术的图3中沿a-a处的剖视图;
55.图5是本技术的图3中沿a-a处的立体结构剖视图;
56.图6是本技术的图3中沿b-b处的剖视图;
57.图7是本技术的局部立体图一;
58.图8是本技术的局部立体图二;
59.图9是本技术的校直装置的局部立体图;
60.图10是本技术的校直装置的局部俯视图;
61.图11是本技术的图10中沿c-c处的剖视图;
62.图12是本技术的穿套的局部主视图;
63.图13是本技术的图12中沿d-d处的剖视图;
64.图14是本技术的顶盖的局部仰视图;
65.图15是本技术的图14中沿g-g处的剖视图;
66.图16是本技术的流程图。
67.图中标号为:1-壳体;2-顶盖;3-消毒腔;4-通孔;5-第一旋转驱动器;6-消毒灯;7-往复驱动装置;8-校直装置;9-相向移动支架;10-校直板;11-同步驱动装置;12-驱动箱;13-主齿轮;14-滑轨;15-齿条;16-矩形箱;17-第二旋转驱动器;18-第二转轴;19-同步轮;20-同步带;21-移动块;22-第一锥齿;23-第二锥齿;24-第一轴座;25-第三锥齿;26-第四锥齿;27-第二轴座;28-套管;29-内管;30-滑条;31-第一缓冲板;32-工作板;33-第一缓冲柱;34-第一轴向限位块;35-第一弹簧;36-导轮;37-穿管;38-凸起部;39-第二缓冲板;40-第二缓冲柱;41-第二轴向限位块;42-第二弹簧;43-限位插槽;44-卡扣;45-锁定部。
具体实施方式
68.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特征、技术手段以及所达到的具体目的、功能,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69.如图1至图16所示,本技术提供:
70.一种针灸盒,包括壳体1和顶盖2,壳体1设有消毒腔3,壳体1的顶部中心处开设有数个并排分布的供针灸针插入的通孔4,顶盖2可翻转的设置在壳体1的顶部,还包括有第一旋转驱动器5、消毒灯6、往复驱动装置7、校直装置8和相向移动支架9;
71.消毒灯6具有数个并且分列于消毒腔3的内部前后两侧;
72.相向移动支架9具有一对并且对称设于消毒腔3的左右两侧,两个相向移动支架9能够相互靠近或者相互远离;
73.校直装置8的数量与相向移动支架9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的设置在两个相向移动支架9相互靠近的一侧,校直装置8包括有横向设于消毒腔3内部并且能够上下移动的校直板10;
74.两个校直装置8之间设有同步驱动装置11,同步驱动装置11的内部两端分别与两个校直装置8的内部传动连接;
75.往复驱动装置7具有一对并且对称设置在壳体1的两侧,两个往复驱动装置7用以驱动两个校直装置8相向或者相互远离,第一旋转驱动器5设置在其中一个往复驱动装置7的外侧,第一旋转驱动器5的输出端与相邻的往复驱动装置7的内部传动连接。
76.基于上述实施例,本技术想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将使用后的针灸针进行校直,便于后续使用。为此,本技术将针灸针插入到壳体1的消毒腔3内,当针灸针插入到壳体1的消毒腔3内后,盖上顶盖2,通过顶盖2将针灸针的把手顶部抵接,使针灸针固定在消毒腔3内,同时将针灸针处于密封空间,通过壳体1两侧设置的往复驱动装置7同时驱动两个校直装置8相向移动,通过两个校直装置8同时驱动相应的校直板10相向移动,使两个校直板10分别将消毒腔3内的针灸针外部抵接,通过同步驱动机构同时驱动两个校直机构,通过连个校直机构同时驱动校直板10沿竖直方向上下移动,使得两个校直板10沿着针灸针的外部上下滑动,从而使针灸针进行校直,当针灸针校直后,通过壳体1内部的消毒针进行消毒,便于下次使用。
77.进一步的:
78.往复驱动装置7包括有驱动箱12、主齿轮13、滑轨14和齿条15;
79.驱动箱12设置在壳体1的侧壁上;
80.主齿轮13设于驱动箱12内部的中心处,主齿轮13呈竖直状设置,主齿轮13的中心处通过第一转轴与驱动箱12的内壁轴接;
81.齿条15具有一对并且交叉设于主齿轮13的上下两侧,两个齿条15分别于主齿轮13啮合设置,两个齿条15相互远离的一端分别设有贯穿壳体1侧壁与两个相向以东航支架侧壁固定连接的连接块,壳体1的侧壁上形成有供每个连接块穿过并且移动的移动穿口;
82.滑轨14的数量与齿条15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的设于齿条15的一侧,齿条15上设有能够在滑轨14上滑动的滑块;
83.第一旋转驱动器5设置在两个往复驱动装置7其中一个驱动箱12的一侧,第一旋转驱动器5与相邻的转杆传动连接。
84.基于上述实施例,本技术想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通过往复驱动装置7驱动两个矫直装置相向或者向背移动。为此,本技术通过第一旋转驱动器5驱动第一转轴和主齿轮13旋转,通过主齿轮13带动两个齿条15交叉移动,两个齿条15通过滑块沿着相应的滑轨14限位移动,通过两个齿条15上设置的连接块分别带动相应的相向移动支架9移动,使得两个相向移动支架9相向或者相互远离,从而同时带动两个矫直装置相向或者向背运动。
85.进一步的:
86.矫直装置还包括有矩形箱16、第二旋转驱动器17和第二转轴18;
87.矩形箱16具有一对且对称设于相向移动支架9的两侧,矩形箱16呈竖直状设置,矩形箱16的内部上下端分别设有能够转动的同步轮19,两个同步轮19之间通过同步带20传动连接,同步带20上设有与矫直板内侧连接移动块21,矩形箱16上形成有供移动块21上下移动的限位移动避让口;
88.第二转轴18具有一对并且上下平行的设于两个矩形箱16之间,每个第二转轴18的两端分别于两个同轴的同步轮19传动连接;
89.第二旋转驱动器17设置在两个矩形箱16其中一个矩形箱16的外壁上,第二旋转驱动器17的输出端与其中一个同步轮19的中心处传动连接。
90.基于上述实施例,本技术想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通过矫直装置驱动矫直板上下移动。为此,本技术通过第二旋转驱动器17的输出端驱动其中一个同步轮19旋转,同步轮19通过同步带20带动另外一个同步轮19旋转,同步带20带动移动块21沿着限位移动避让口移动,从而使矫直板上下移动。
91.进一步的:
92.同步驱动装置11包括有第一锥齿22、第二锥齿23、第一轴座24、第三锥齿25、第四锥齿26、第二轴座27、套管28和内管29;
93.第一轴座24设于两个矩形箱16其中一个矩形箱16靠近其中一个同步轮19的外侧,第二轴座27设于另外一个矩形箱16靠近其中一个同步轮19的外侧,第一轴座24与第二轴座27同轴设置;
94.套管28的一端能够转动的设于第一轴座24的内圈,内管29的一端能够转动的设于第二轴座27的内圈,内管29能够伸缩的设于套管28内,内管29的外部设有沿内管29长度方向延伸的滑条30,套管28的内圈设有供每个滑条30滑动的滑槽;
95.第一锥齿22同轴设于套管28远离内管29的一端,第二锥齿23同轴设于两个对称设置的矩形箱16其中一个矩形箱16内与第一锥齿22相邻的同步轮19上,第一锥齿22与第二锥齿23啮合设置;
96.第三锥齿25同轴设于内管29远离套管28的一端,第四锥齿26同轴设于另外一个矩形箱16内与第四锥齿26相邻的同步轮19上,第三锥齿25与第四锥齿26啮合设置。
97.基于上述实施例,本技术想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通过同步驱动装置11同时驱动两个矫直装置同步运动。为此,本技术通过第一锥齿22、第二锥齿23、第一轴座24、第三锥齿25、第四锥齿26、第二轴座27、套管28和内管29的相互配合,使位于同一高度位置的同步轮19同时旋转,通过套管28与内管29伸缩设置,不影响两个矫直装置相向或者向背移动,同时通过套管28上设置的滑槽与内管29上设置的滑条30相互配合,使套管28与内管29在伸缩的同时不影响旋转,通过第一锥齿22和第二锥齿23啮合,以及第三锥齿25与第四锥齿26的
配合使同一高度位置的同步轮19同时旋转。
98.进一步的:
99.矫直板包括有第一缓冲板31和工作板32;
100.第一缓冲板31横向设于消毒腔3的内部,第一缓冲板31的两侧分别于连接块的一端固定连接;
101.工作板32设于第一缓冲板31远离矩形箱16的一侧,工作板32与第一缓冲板31的形状相同,工作板32靠近第一缓冲板31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缓冲柱33,第一缓冲柱33穿过第一缓冲板31的两面向靠近矩形箱16的一侧延伸,第一缓冲板31上设有供第一缓冲柱33穿行的第一穿孔,第一缓冲柱33的延伸端设有第一轴向限位块34,第一缓冲柱33的外部设有第一弹簧35,第一弹簧35的两端分别于第一缓冲板31与工作板32相邻的一侧抵接设置;
102.两个工作板32相邻的一面分别形成有能够抵接针灸针外部的抵接槽。
103.基于上述实施例,本技术想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通过校直板10抵接针灸针的外部。为此,本技术通过工作板32两侧设置的第一缓冲柱33沿着第一缓冲板31相应的第一穿孔移动,通过第一缓冲柱33上设置的第一弹簧35使工作板32具有缓冲力,使工作板32上形成的抵接槽更加紧密的与针灸针的外部抵接。
104.进一步的:
105.通孔4处设有两个对称设置的导轮36,两个导轮36之间设有供针灸针穿过间隙。
106.基于上述实施例,本技术想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顺畅的将针灸针插入到壳体1的消毒腔3内。为此,本技术通过两个导轮36之间的间隙可将针灸针插入至壳体1的消毒腔3内,并通过两个导轮36的辅助作用,能够更加顺畅的将针灸针插入。
107.进一步的:
108.壳体1的顶部设有与通孔4一一对应的穿管37,穿管37呈竖直状通过三角支架设置在壳体1的顶部,穿管37的内部形状与针灸针把手的形状吻合,穿管37的内部底端设有用于抵接针灸针把手的凸起部38。
109.基于上述实施例,本技术想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防止针灸针在校直过程中晃动。为此,本技术通过穿管37进一步限定针灸针的把手,防止针灸针在校直过程中晃动。
110.进一步的:
111.顶盖2内部上端设有第二缓冲板39,顶盖2的内部顶端的每个拐角处均设有第二缓冲柱40,第二缓冲板39上设有供每个第二缓冲柱40穿过的第二穿孔,第二缓冲柱40的延伸端设有第二轴向限位块41,第二缓冲柱40的外部设有第二弹簧42,第二弹簧42的两端分别与顶盖2的顶部和第二缓冲板39的顶部抵接设置,第二缓冲板39的底部形成有供每个针灸针把手顶端插入的限位插槽43。
112.基于上述实施例,本技术想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固定针灸针。为此,本技术通过第二缓冲板39底部设置的限位插槽43分别将对应的针灸针的把手顶部抵接,通过第二缓冲柱40以及第二缓冲柱40外部套设的第二弹簧42使第二缓冲板39具有向下的力,使第二缓冲板39更加稳固的抵紧针灸针的把手顶部。
113.进一步的:
114.顶盖2的强侧设有卡扣44,壳体1的外部设有与卡扣44配合连接的锁定部45。
115.基于上述实施例,本技术想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将顶盖2固定于壳体1的顶
部。为此,本技术通过卡扣44与锁定部45相互配合,使顶盖2固定在壳体1的顶部。
116.进一步的:
117.一种针灸盒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18.s1.将针灸针插入到壳体1的消毒腔3内;
119.s2.当针灸针插入到壳体1的消毒腔3内后,盖上顶盖2,通过顶盖2将针灸针的把手顶部抵接,使针灸针固定在消毒腔3内,同时将针灸针处于密封空间;
120.s3.通过壳体1两侧设置的往复驱动装置7同时驱动两个校直装置8相向移动,通过两个校直装置8同时驱动相应的校直板10相向移动,使两个校直板10分别将消毒腔3内的针灸针外部抵接;
121.s4.通过同步驱动机构同时驱动两个校直机构,通过连个校直机构同时驱动校直板10沿竖直方向上下移动,使得两个校直板10沿着针灸针的外部上下滑动,从而使针灸针进行校直;
122.s5.当针灸针校直后,通过壳体1内部的消毒灯6朝向针灸针的外部进行消毒,便于下次使用。
123.本技术将针灸针插入到壳体1的消毒腔3内,当针灸针插入到壳体1的消毒腔3内后,盖上顶盖2,通过顶盖2将针灸针的把手顶部抵接,使针灸针固定在消毒腔3内,同时将针灸针处于密封空间,通过壳体1两侧设置的往复驱动装置7同时驱动两个校直装置8相向移动,通过两个校直装置8同时驱动相应的校直板10相向移动,使两个校直板10分别将消毒腔3内的针灸针外部抵接,通过同步驱动机构同时驱动两个校直机构,通过连个校直机构同时驱动校直板10沿竖直方向上下移动,使得两个校直板10沿着针灸针的外部上下滑动,从而使针灸针进行校直,当针灸针校直后,通过壳体1内部的消毒针进行消毒,便于下次使用,解决了如何将使用后的针灸针进行校直的技术问题。
124.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一种或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