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温控区自动热量管理的区域供冷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2-09-04 09:51:2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区域供冷热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温控区自动热量管理的区域供冷热系统。


背景技术:

2.在工业、建筑、医疗等领域,通常需要对某些区域进行不同时段、不同区域的管理和温控,但是部分老旧区域初建时由于设计、投资、市场和空间等多种因素影响,未能实现用能自动管理功能,难以满足用户的多样化温控和用能需求,为保证用能区域正常运作,只能对非用能区域进行简单粗放控制或干脆不控制,大大增加了系能源浪费。
3.这种情况下,为降低非用能区域的能耗,对于该区域存在多个不同用能区域的情况,最佳的处理方式是:当温控区域用能负荷需按温度变化时,可以通过温度调节预设算法自动的对各个温控区域输送冷/热量的大小进行调节,起到区域温度管理的作用;当温控区域用能负荷需按时段变化时,可以通过时间预设算法自动的对各个温控区域输送热量的时间进行调节,起到按时段温度管理的作用;当温控区域用能负荷需按区域变化时,可以通过流量调节预设算法自动的对各个温控区域是否输送热量进行调节,起到按区域温度管理的作用。
4.因此,如果有一种自动热量管理方法,能够自动的满足用户温控需求,实现温控区多样化、区域化调节,既可以减少非用能区域能源浪费,又能充分利用自动化手段对整个系统用能进行准确实时调节并形成既定温控策略,实现整体自动化热量管理。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温控区自动热量管理的区域供冷热系统。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7.一种温控区自动热量管理的区域供冷热系统,包括自动热量管理系统和区域供冷热系统,所述自动热量管理系统包括温控区数据采集装置、数据传输装置和上位机;所述区域供冷热系统包括温控区域、冷热源主机和循环管路机构;
8.其中,所述温控区数据采集装置包括电动调节阀、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流量计、温度采集装置、热量表和末端plc控制器;
9.其中,所述数据传输装置包括光纤、光纤发射器、光纤接收器、串口服务器;
10.其中,所述电动调节阀、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流量计安装于区域供冷热系统的循环管路机构上,所述温度采集装置设置在温控区域内,用于采集温控区域的环境温度t1;所述流量计通过控制线缆与热量表电性连接;所述电动调节阀、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热量表、温度采集装置分别通过控制线缆与末端plc控制器之间进行信号传输;
11.所述末端plc控制器、光纤发射器、光纤接收器、串口服务器依次布置并与上位机
通过光纤连接,上位机可根据预设置的调节指令通过数据传输装置向温控区数据采集装置发送调节指令,进而实现远程调节温控区域的用能结构和用能模式。
12.优选的:所述循环管路机构包括区域供冷热系统供水管、区域供冷热系统回水管、循环泵,所述冷热源主机通过区域供冷热系统供水管和区域供冷热系统回水管向温控区域输送冷热量,循环泵安装于区域供冷热系统供水管或区域供冷热系统回水管上,作为输配动力来源。
13.进一步的:所述温控区数据采集装置还包括压力传感器、湿度采集装置,所述压力传感器安装于区域供冷热系统供水管上,所述湿度采集装置设置于温控区域内,压力传感器和湿度采集装置分别通过控制线缆连接于末端plc控制器的数据输入端。
14.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温控区域内设置有热传递装置,所述热传递装置包括:
15.安装架组件,所述安装架组件的一端设置有与区域供冷热系统供水管和区域供冷热系统回水管适配的c形架,安装架组件通过c形架卡接于区域供冷热系统供水管、区域供冷热系统回水管上;
16.风机,风机通过风机座安装于安装架组件的一侧,风机的位置与区域供冷热系统供水管和区域供冷热系统回水管适配。
17.作为本发明一种优选的:所述安装架组件包括:
18.t形架,t形架一端固定于风机座的一侧外壁;
19.l形支杆,l形支杆顶部滑动连接于t形架底端内壁,所述c形架分别固定于t形架一端外壁和l形支杆一端外壁;
20.第一固定旋钮,第一固定旋钮通过螺纹连接于t形架底端内壁,用于固定l形支杆;
21.此外,所述区域供冷热系统供水管和区域供冷热系统回水管的两侧外壁均设置有弧形滑槽,所述c形架两侧内壁开设有球腔,球腔内活动安装有滚球,滚球滚动连接于弧形滑槽内。
22.作为本发明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区域供冷热系统供水管和区域供冷热系统回水管远离风机的一侧安装有风力收束机构,所述风力收束机构包括:
23.支撑架组件,支撑架组件的两端通过插板架可拆卸的安装于两个c形架上;
24.第一环形架,第一环形架可调节的安装于支撑架组件上,第一环形架一侧内壁通过螺纹连接有第三固定旋钮,第三固定旋钮用于将第一环形架固定于支撑架组件上;
25.收束罩,收束罩呈斗型结构,收束罩粘接于第一环形架的一侧外壁,收束罩的位置与风机适配;
26.第二环形架,第二环形架粘接于收束罩的另一侧外壁上。
27.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支撑架组件包括:
28.l形支架,两个l形支架分别固定于两个插板架的一侧外壁;
29.第一固定旋钮,第一固定旋钮的两端分别滑动连接于两个l形支架的一端内壁;
30.第二固定旋钮,第二固定旋钮通过螺纹连接于l形支架一侧内壁,用于固定第一固定旋钮。
31.在前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插板架的两侧外壁一体式设置有均匀分布的第一卡齿,所述c形架两侧外壁一体式设置有侧支架,插板架插接于侧支架与c形架的间隙中,所述侧支架内壁滑动连接有卡板架,卡板架通过弹簧安装于侧支架上,卡板架一侧外壁通过螺
丝固定有拉环,卡板架另一侧外壁一体式设置有与第一卡齿相适配的第二卡齿;第二卡齿在弹簧弹力作用下与第一卡齿保持啮合状态。
32.在前述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区域供冷热系统供水管的弧形滑槽内粘接有弧形胶垫,滚球滚动于弧形胶垫上,侧支架与c形架的间隙与球腔相导通,滚球远离弧形胶垫一侧伸出球腔暴露于侧支架与c形架的间隙中;滚球暴露的位置与插板架的位置适配。
33.在前述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二环形架一侧可拆卸的安装有风力导向机构,所述风力导向机构包括:
34.第一固定环,第一固定环可拆卸的安装于第二环形架一侧外壁,第一固定环的圆周外壁上安装有均匀分布的第一插架;
35.角度折皱筒,角度折皱筒一端粘接于第一固定环一侧外壁;
36.第二固定环,第二固定环一侧外壁粘接于角度折皱筒的另一端,第二固定环的圆周外壁固定有与第一插架位置适配的第二插架;
37.导向套筒,导向套筒安装于第一插架靠近第二插架的一侧外壁,安装于不同第一插架上的导向套筒,其弯折角度不同;
38.导向杆,导向杆可滑动的安装于第二插架和导向套筒内;
39.其中,所述第二环形架一侧外壁开设有均匀圆周分布的插槽,所述第一固定环靠近第二环形架的一侧外壁一体式设置有与插槽适配的插头,第一固定环通过插头可拆卸的插接于插槽内。
40.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41.1.本发明提出的系统尤其适用于需要对系统进行不同时段、不同区域的管理和温控调节的场景;自动热量管理系统能够自动的满足温控区域温度控制和用能需求,在解决传统老旧区域供冷热系统难以实现分负荷、分区域调节的同时,分析环境数据和控制数据并形成既定温控策略,实现整体自动化热量管理。
42.2.本发明提供了三种不同用能模式下的调节方法:当温控区域所需用能负荷不同时,可利用上位机温度预设算法和调节措施,实现局部区域温度调节,特别是在制冷模式下,可通过此调节措施实现温控区域温度、湿度双调节;当温控区域在不同时段用能时,或者当温控区域在同一时段存在用能和非用能区域时,可以通过定时调节或分区调节的方法对温控区域进行自动供能管理;此外,根据用能特点设置的温差调节法提供了一种大流量、小温差的强制用能调节措施,进一步降低用能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能耗,发挥区域供冷/热系统被动式能源调节的最大优势。
43.3.本发明通过设置热传递装置,能够利用风机工作,输出风力,气流经过区域供冷热系统供水管和区域供冷热系统回水管的加热或冷却,扩散到温控区域的各处,以保障热传递的效率和效果,提升了实用性;通过设置风力收束机构,能够对风机输出的气流进行汇聚,以便于定向传输,并提升了传输距离,满足了不同的使用需求。
44.4.本发明能够将插板架插入侧支架与c形架的间隙中时,利用弹簧弹力作用下,使第二卡齿与第一卡齿保持啮合状态,从而达到固定插板架的目的,提升了可靠性。
45.5.本发明能够在插板架插入侧支架与c形架的间隙中时,将滚球向弧形胶垫一侧挤压,促使弧形胶垫形变,进而增大滚球与弧形胶垫之间的摩擦力,此外,优选的,插板架与滚球的接触面设置为防滑面,基于压力导致滚球与弧形胶垫之间的摩擦力增大,避免c形架
在区域供冷热系统供水管上滑动,从而提升了风机的稳定性,当需要调节风机位置时,仅需将插板架拆下,接触对滚球的压力,从而减小摩擦力,进而能够方便的调节c形架和风机的位置,提升了实用性。
46.6.本发明能够选取相应的导向套筒,将导向杆的一端穿过第二插架后安装于导向套筒内,从而在导向杆的支撑下,使得角度折皱筒的发生形变,使角度折皱筒的角度与导向套筒适配,从而达到调节气流输出角度的目的,提升了实用性;通过设置插头和插槽,能够方便的拆装,需要调节时,旋转第一固定环,将插头插于不同的插槽中,从而改变各个导向套筒的位置,以提升调节灵活性。
附图说明
47.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提出的一种温控区自动热量管理的区域供冷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48.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2提出的一种温控区自动热量管理的区域供冷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49.图3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温控区自动热量管理的区域供冷热系统中热传递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50.图4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温控区自动热量管理的区域供冷热系统中热传递装置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51.图5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温控区自动热量管理的区域供冷热系统中热传递装置的第一环形架、支撑架组件安装的结构示意图;
52.图6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温控区自动热量管理的区域供冷热系统中热传递装置的插板架与c形架的结构示意图;
53.图7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温控区自动热量管理的区域供冷热系统中热传递装置的c形架剖视的结构示意图;
54.图8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温控区自动热量管理的区域供冷热系统中热传递装置的风力收束机构和风力导向机构拆分的结构示意图;
55.图9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温控区自动热量管理的区域供冷热系统中热传递装置的风力收束机构和风力导向机构拆分后剖视的结构示意图。
56.图中:1自动热量管理系统、2区域供冷热系统、3区域供冷热系统供水管、4区域供冷热系统回水管、5电动调节阀、6压力传感器、7第一温度传感器、7’第二温度传感器、8流量计、9湿度采集装置、10温度采集装置、11热量表、12末端plc控制器、13光纤、13’无线信号、14控制线缆、15循环泵、16冷热源主机、17串口服务器、18上位机、19光纤发射器、20光纤接收器、21温控区数据采集装置、22数据传输装置、23温控区域、24弧形胶垫、25插板架、26第一卡齿、27角度折皱筒、28收束罩、29第一环形架、30风机、31风机座、32l形支杆、33l形支架、34第一插架、35第二固定旋钮、36第一固定旋钮、37c形架、38滚球、39侧支架、40卡板架、41拉环、42弹簧、43导向杆、44第二固定环、45第二插架、46第一固定环、47插头、48第二环形架、49导向套筒、50第三固定旋钮、51插槽、52t形架。
具体实施方式
57.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58.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专利,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59.在本专利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60.在本专利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设置”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相连、设置,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设置,或一体地连接、设置。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中的具体含义。
61.实施例1:
62.一种温控区自动热量管理的区域供冷热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自动热量管理系统1和区域供冷热系统2,所述自动热量管理系统1包括温控区数据采集装置21、数据传输装置22和上位机18;所述区域供冷热系统2包括温控区域23、冷热源主机16和循环管路机构;
63.其中,所述温控区数据采集装置21包括电动调节阀5、第一温度传感器7、第二温度传感器7’、流量计8、温度采集装置10、热量表11和末端plc控制器12;
64.其中,所述数据传输装置22包括光纤13、光纤发射器19、光纤接收器20、串口服务器17;
65.其中,所述电动调节阀5、第一温度传感器7、第二温度传感器7’、流量计8安装于区域供冷热系统2的循环管路机构上,所述温度采集装置10设置在温控区域23内,用于采集温控区域23的环境温度t1;所述流量计8通过控制线缆14与热量表11电性连接;所述电动调节阀5、第一温度传感器7、第二温度传感器7’、热量表11、温度采集装置10分别通过控制线缆14与末端plc控制器12之间进行信号传输;
66.所述末端plc控制器12、光纤发射器19、光纤接收器20、串口服务器17依次布置并与上位机18通过光纤13连接,上位机18可根据预设置的调节指令通过数据传输装置22向温控区数据采集装置21发送调节指令,进而实现远程调节温控区域23的用能结构和用能模式。
67.为了便于供冷供热;如图1所示,其中,所述循环管路机构包括区域供冷热系统供水管3、区域供冷热系统回水管4、循环泵15,所述冷热源主机16通过区域供冷热系统供水管3和区域供冷热系统回水管4向温控区域23输送冷热量,循环泵15安装于区域供冷热系统供水管3或区域供冷热系统回水管4上,作为输配动力来源。
68.为了检测和管理;如图1所示,其中,所述温控区数据采集装置21还包括压力传感器6、湿度采集装置9,所述压力传感器6安装于区域供冷热系统供水管3上,所述湿度采集装置9设置于温控区域23内,压力传感器6和湿度采集装置9分别通过控制线缆14连接于末端plc控制器12的数据输入端。
69.本实施例在使用时:
70.当温控区域23所需用能负荷不同时:所述系统在供冷模式下运行时,当温控区域23楼宇1需要室内温度t1低于/高于其他控楼宇温度tn时,上位机18对末端plc控制器12采集到的温控区23楼宇1温度数据进行数理分析和控制联动,并通过串口服务器17利用数据传输装置22发送温度降低指令到末端plc控制器12,末端plc控制器12接收温度降低调节指令并调节电动调节阀5的开度,从而增大/减少供冷热系统供水管3输配流量,降低/提高室内温度t1。
71.当温控区域23楼宇1需要室内湿度rh1低于/高于其他控楼宇湿度rhn时,上位机18对末端plc控制器12采集到的温控区23楼宇湿度数据进行数理分析和控制联动,并通过串口服务器17利用数据传输装置22发送湿度降低指令到末端plc控制器12,末端plc控制器12接收湿度降低调节指令并调节电动调节阀5的开度,增大/减少供冷系统供水管3输配流量,利用冷却除湿原理降低/提高温控区室内湿度rh1。
72.所述系统在供热模式下运行时,当温控区域23楼宇1需要室内温度t1高于/低于其他控楼宇温度tn时,上位机18对末端plc控制器12采集到的温控区23楼宇1温度数据进行数理分析和控制联动,并通过串口服务器17利用数据传输装置22发送温度提高指令到末端plc控制器12,末端plc控制器12接收温度提高指令并调节电动调节阀5的开度,增大/减少供供热系统供水管3输配流量,提高/降低室内温度t1。
73.当温控区域23各楼宇1-n在不同时段用能时,通过在上位机18中按照用能时间预设置冷热源主机16、循环泵15的启动和停止时间,并通过串口服务器17利用数据传输装置22发送启动/停止指令到末端plc控制器12,末端plc控制器12接收指令通过调节温控区23各楼宇电动调节阀5的启动/停止时间,且上位机18根据所述区域供冷热系统2的控制联动逻辑,预先设置电动调节阀5与冷热源主机16、循环泵15启动/停止时间的延时联动功能,满足不同时段整体用能定时调节的同时,降低了非用能时段的能源浪费。
74.当温控区域23各楼宇1-n同一时段存在用能和非用能区域时,通过在上位机18中按照用能区域分别预设定温控区23各楼宇电动调节阀5的启动/关闭时间,上位机18通过串口服务器17利用数据传输装置22发送启动/停止指令到末端plc控制器12,末端plc控制器12接收指令通过启动/关闭非用能温控区23电动调节阀5,满足同一时段整体用能区域调节的同时,降低了非用能区域的能源浪费。
75.在上位机系统中预设置一种区域供冷热系统温控区域用能调节方法;所述调节方法即温差调节法,该温差调节法是根据所述区域供冷热系统2的用能特点,提供一种大流量、小温差的强制用能调节方法,进一步降低用能过程中循环泵15的耗电量。
76.具体的,当系统温控区域23各楼宇1-n用能时,通过在上位机18中设置温控区域第一温度传感器7与第二温度传感器7’的温差值,上位机18通过串口服务器17利用数据传输装置22发送调节指令到末端plc控制器12,末端plc控制器12接收调节指令,通过调节电动调节阀5的开度,增大/减少系统回水管4输配流量,提高/降低第一温度传感器7与第二温度传感器7’的温差值。
77.本发明通过设置自动热量管理系统1、区域供冷热系统2等,当温控区域所需用能负荷不同时,可利用上位机温度预设算法和调节措施,实现局部区域温度调节,特别是在制冷模式下,可通过此调节措施实现温控区域温度、湿度双调节。当温控区域在不同时段用能时,或者当温控区域在同一时段存在用能和非用能区域时,可以通过定时调节或分区调节
的方法对温控区域进行自动供能管理;此外,根据用能特点设置的温差调节法提供了一种大流量、小温差的强制用能调节措施,进一步降低用能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能耗,发挥区域供冷/热系统被动式能源调节的最大优势。
78.实施例2:
79.一种温控区自动热量管理的区域供冷热系统,如图2所示,为了便于传输;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作出以下改进:删除所述数据传输装置22,将光纤13替换为光纤13’,所述末端plc控制器12与上位机18通过光纤13’进行信号传输。
80.本实施例在使用时,利用光纤13’取代光纤13的传输方式,满足了不同的使用需求。
81.实施例3:
82.一种温控区自动热量管理的区域供冷热系统,如图1-9所示,为了便于控温;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或2的基础上作出以下改进:所述温控区域23内设置有热传递装置,所述热传递装置包括:
83.安装架组件,所述安装架组件的一端设置有与区域供冷热系统供水管3和区域供冷热系统回水管4适配的c形架37,安装架组件通过c形架37卡接于区域供冷热系统供水管3、区域供冷热系统回水管4上;
84.风机30,风机30通过风机座31安装于安装架组件的一侧,风机30的位置与区域供冷热系统供水管3和区域供冷热系统回水管4适配;
85.通过设置热传递装置,能够利用风机30工作,输出风力,气流经过区域供冷热系统供水管3和区域供冷热系统回水管4的加热或冷却,扩散到温控区域23的各处,以保障热传递的效率和效果,提升了实用性;
86.此外,风机座31与风机30之间可设置减震垫,来起到减震降噪的作用。
87.为了便于适配区域供冷热系统供水管3和区域供冷热系统回水管4的不同间距;如图3、图4、图5所示,所述安装架组件包括:
88.t形架52,t形架52一端固定于风机座31的一侧外壁;
89.l形支杆32,l形支杆32顶部滑动连接于t形架52底端内壁,所述c形架37分别固定于t形架52一端外壁和l形支杆32一端外壁;
90.第一固定旋钮36,第一固定旋钮36通过螺纹连接于t形架52底端内壁,用于固定l形支杆32;
91.通过设置t形架52和l形支杆32等结构,能够调节l形支杆32伸出于t形架52底部的长度,进而改变上下两个c形架37的间距,以适配区域供冷热系统供水管3和区域供冷热系统回水管4的间距,提升了安装的灵活性。
92.为了便于滑动调节;如图5、图6所示,所述区域供冷热系统供水管3和区域供冷热系统回水管4的两侧外壁均设置有弧形滑槽,所述c形架37两侧内壁开设有球腔,球腔内活动安装有滚球38,滚球38滚动连接于弧形滑槽内;
93.通过设置弧形滑槽和滚球38,便于将安装架组件沿区域供冷热系统供水管3和区域供冷热系统回水管4上滑动,从而达到调节风机30位置的目的,提升了实用性。
94.本实施例,在需要供热时,利用冷热源主机16向区域供冷热系统供水管3、区域供冷热系统回水管4中通入热水,供冷热系统供水管3、区域供冷热系统回水管4的温度处于高
温状态,利用其辐射达到制热效果,由于循环管路机构上安装了热传递装置,热传递装置工作,提升供冷热系统供水管3、区域供冷热系统回水管4与区域之间的热传递效率;
95.在需要供冷时,利用冷热源主机16向区域供冷热系统供水管3、区域供冷热系统回水管4中通入冷水,供冷热系统供水管3、区域供冷热系统回水管4的温度处于低温状态,由于循环管路机构上安装了热传递装置,热传递装置工作,提升供冷热系统供水管3、区域供冷热系统回水管4与区域之间的热传递效率,达到区域降温的效果。
96.实施例4:
97.一种温控区自动热量管理的区域供冷热系统,如图1-9所示,为了便于控温;本实施例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作出以下改进:所述区域供冷热系统供水管3和区域供冷热系统回水管4远离风机30的一侧安装有风力收束机构,所述风力收束机构包括:
98.支撑架组件,支撑架组件的两端通过插板架25可拆卸的安装于两个c形架37上;
99.第一环形架29,第一环形架29可调节的安装于支撑架组件上,第一环形架29一侧内壁通过螺纹连接有第三固定旋钮50,第三固定旋钮50用于将第一环形架29固定于支撑架组件上;
100.收束罩28,收束罩28呈斗型结构,收束罩28粘接于第一环形架29的一侧外壁,收束罩28的位置与风机30适配;
101.第二环形架48,第二环形架48粘接于收束罩28的另一侧外壁上;
102.通过设置风力收束机构,能够对风机30输出的气流进行汇聚,以便于定向传输,并提升了传输距离,满足了不同的使用需求。
103.为了适配区域供冷热系统供水管3和区域供冷热系统回水管4的间距;如图5、图6所示,所述支撑架组件包括:
104.l形支架33,两个l形支架33分别固定于两个插板架25的一侧外壁;
105.第一固定旋钮36,第一固定旋钮36的两端分别滑动连接于两个l形支架33的一端内壁;
106.第二固定旋钮35,第二固定旋钮35通过螺纹连接于l形支架33一侧内壁,用于固定第一固定旋钮36;
107.通过设置支撑架组件,能够通过l形支架33和第一固定旋钮36调节支撑架组件的有效长度,从而更好的适配区域供冷热系统供水管3和区域供冷热系统回水管4的间距,提升了安装的灵活性。
108.为了便于对插板架25进行固定;如图5-7所示,所述插板架25的两侧外壁一体式设置有均匀分布的第一卡齿26,所述c形架37两侧外壁一体式设置有侧支架39,插板架25插接于侧支架39与c形架37的间隙中,所述侧支架39内壁滑动连接有卡板架40,卡板架40通过弹簧42安装于侧支架39上,卡板架40一侧外壁通过螺丝固定有拉环41,卡板架40另一侧外壁一体式设置有与第一卡齿26相适配的第二卡齿;第二卡齿在弹簧42弹力作用下与第一卡齿26保持啮合状态;
109.通过设置第一卡齿26、卡板架40等结构,能够将插板架25插入侧支架39与c形架37的间隙中时,利用弹簧42弹力作用下,使第二卡齿与第一卡齿26保持啮合状态,从而达到固定插板架25的目的,提升了可靠性。
110.为了便于对c形架37进行加固;如图7所示,所述区域供冷热系统供水管3的弧形滑
槽内粘接有弧形胶垫24,滚球38滚动于弧形胶垫24上,侧支架39与c形架37的间隙与球腔相导通,滚球38远离弧形胶垫24一侧伸出球腔暴露于侧支架39与c形架37的间隙中;滚球38暴露的位置与插板架25的位置适配;
111.其中,球腔应存在一定的冗余量,能够使得滚球38一定程度的上下浮动,通过设置弧形胶垫24等结构,能够在插板架25插入侧支架39与c形架37的间隙中时,将滚球38向弧形胶垫24一侧挤压,促使弧形胶垫24形变,进而增大滚球38与弧形胶垫24之间的摩擦力,此外,优选的,插板架25与滚球38的接触面设置为防滑面,基于压力导致滚球38与弧形胶垫24之间的摩擦力增大,避免c形架37在区域供冷热系统供水管3上滑动,从而提升了风机30的稳定性,当需要调节风机30位置时,仅需将插板架25拆下,接触对滚球38的压力,从而减小摩擦力,进而能够方便的调节c形架37和风机30的位置,提升了实用性。
112.为了便于调节气流输出角度;如图4、图8、图9所示,所述第二环形架48一侧可拆卸的安装有风力导向机构,所述风力导向机构包括:
113.第一固定环46,第一固定环46可拆卸的安装于第二环形架48一侧外壁,第一固定环46的圆周外壁上安装有均匀分布的第一插架34;
114.角度折皱筒27,角度折皱筒27一端粘接于第一固定环46一侧外壁;
115.第二固定环44,第二固定环44一侧外壁粘接于角度折皱筒27的另一端,第二固定环44的圆周外壁固定有与第一插架34位置适配的第二插架45;
116.导向套筒49,导向套筒49安装于第一插架34靠近第二插架45的一侧外壁,安装于不同第一插架34上的导向套筒49,其弯折角度不同;
117.导向杆43,导向杆43可滑动的安装于第二插架45和导向套筒49内;
118.通过设置导向杆43、角度折皱筒27和不同弯折角度的导向套筒49,能够选取相应的导向套筒49,将导向杆43的一端穿过第二插架45后安装于导向套筒49内,从而在导向杆43的支撑下,使得角度折皱筒27的发生形变,使角度折皱筒27的角度与导向套筒49适配,从而达到调节气流输出角度的目的,提升了实用性。
119.为了便于拆装调整,如图8、图9所示,所述第二环形架48一侧外壁开设有均匀圆周分布的插槽51,所述第一固定环46靠近第二环形架48的一侧外壁一体式设置有与插槽51适配的插头47,第一固定环46通过插头47可拆卸的插接于插槽51内;
120.通过设置插头47和插槽51,能够方便的拆装,需要调节时,旋转第一固定环46,将插头47插于不同的插槽51中,从而改变各个导向套筒49的位置,以提升调节灵活性。
121.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