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可自主复位的隔震缝盖板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10-29 17:48:2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结构抗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自主复位的隔震缝盖板装置。


背景技术:

2.我国是地震灾害多发的国家。震害表明,地震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主要原因是房屋建筑的倒塌和破坏。采用隔震技术是目前增强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和减轻地震灾害最有效的技术之一。在采用隔震技术的建筑中,通过隔震缝或隔震沟的预留空间来保障隔震建筑在地震中正常发挥作用。但从以往震害中发现,在隔震建筑尤其是中高烈度区的隔震建筑中的隔震缝或隔震沟及其盖板存在较多影响隔震结构抗震性能正常发挥的问题。
3.一是目前存在因隔震沟或隔震缝缝宽较大导致其滑动盖板竖向承载力不足。现阶段没有专门的关于隔震缝或隔震沟盖板的配套图集供设计人员选用,只能按现行的建筑变形缝图集来套用,而建筑变形缝图集适用的最大缝宽仅为300mm,但在中高烈度区的隔震建筑中的隔震缝或隔震沟缝宽甚至达到800mm及以上,在设计时仍然按建筑变形图集套用或自行改造后使用都存在隔震缝或隔震沟盖板因跨度变大导致其竖向承载力不足的问题。
4.二是存在隔震缝或隔震沟因盖板在地震时被堵死不能自由移位导致隔震结构的隔震层不能正常变形,从而导致上部结构出现损伤和破坏。
5.三是存在隔震缝或隔震沟盖板在地震中或地震后因其盖板或其他构件损伤破坏导致盖板不能自动复位,从而影响人员及时逃离。
6.因此,针对上述问题,需要研制能够适用较大缝宽范围、较大承载力且能自由移位以及自动复位的隔震缝或隔震沟盖板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自主复位的隔震缝盖板装置,通过自主复位组件上设置的斜交钢连杆对钢盖板提供在较大缝宽时的竖向承载力和设置在钢箱之间的钢支撑杆上的复位弹簧提供复位力使地震时隔震缝能自主复位。
8.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自主复位的隔震缝盖板装置,包括:
9.钢箱,所述钢箱相对设置于隔震缝两侧;
10.自主复位组件,所述自主复位组件包括成对设置的钢连杆、钢支撑杆及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以自由伸长状态套在钢支撑杆上,位于成对设置的钢连杆之间,所述成对设置的钢连杆斜交对称设置且其中一端通过活动部件与钢支撑杆连接,所述活动部件可在钢支撑杆上滑动,所述钢支撑杆两端可滑动穿梭于所述相对设置的钢箱内部;
11.钢盖板,所述钢盖板位于隔震缝及钢箱上部,所述钢盖板下部与斜交对称设置的钢连杆的另一端活动连接。
1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自主复位的隔震缝盖板装置在使用时,通过自主复位组件中的复位弹簧提供复位力,使隔震缝或隔震沟在被挤压时复位弹簧处于压缩状态,钢盖板通
过钢连杆被顶起固定,当隔震缝或隔震沟缝宽被拉开回到初设状态时,复位弹簧开始伸展状态,钢盖板通过钢连杆被拉下回位固定,当隔震缝或隔震沟缝宽继续被拉开至两倍初设状态时,复位弹簧处于自由伸长状态,钢盖板通过钢连杆被顶住固定,不会继续下沉。
13.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自主复位的隔震缝盖板装置,能在较大缝宽时提供竖向承载力且能自由移位以及自动复位,提高了建筑结构抗震性能。
14.上述说明中,作为优选的方案,所述对称设置的钢箱上侧设置有用于通过钢连杆的倒角,避免钢连杆在向上顶起钢盖板时被钢箱阻挡而损坏。
15.上述说明中,作为优选的方案,所述钢箱横向宽度大于所述钢支撑杆长度的一半,保证钢支撑杆在钢箱内穿梭有足够的空间。
16.上述说明中,作为优选的方案,所述相对设置的钢箱中部设置有用于使自主复位组件前后滑动的滑槽,用于地震时隔震建筑能在前后自由移动,避免盖板被堵死不能自由移位导致隔震结构的隔震层不能正常变形,从而导致上部结构出现损伤和破坏。
17.上述说明中,作为优选的方案,所述钢盖板两侧为上翘弧形,所述对称设置的钢箱顶部设置有与钢盖板上翘弧形的两侧相匹配的弧形钢盖板滑行座,用于钢盖板被顶起时能平稳顺畅的滑出建筑层面。
18.上述说明中,作为优选的方案,所述钢盖板的两侧与弧形钢盖板滑行座之间设置有用于密封间隙的弹性胶,避免杂物掉进间隙导致钢盖板被顶起时不能平稳顺畅的滑出建筑层面。
19.上述说明中,作为优选的方案,所述钢盖板与钢连杆通过钢盖板下部设置的钢耳板铰接,所述钢支撑杆与钢连杆通过钢支撑杆上设置的第一弹簧卡件铰接,进一步提高钢盖板在上升和下降时的自由移位能力。
20.上述说明中,作为优选的方案,所述复位弹簧包括中间复位弹簧和两侧复位弹簧,所述钢支撑杆上设置有第二弹簧卡件,所述第二弹簧卡件成对设置且关于钢支撑杆中心对称,所述中间复位弹簧位于第一弹簧卡件之间,所述两侧复位弹簧成对设置位于第一弹簧卡件和第二弹簧卡件之间,进一步提高自主复位组件的复位能力。
21.上述说明中,作为优选的方案,所述钢支撑杆中心位置处设置有用于固定中间复位弹簧的限位部,以保持钢盖板不自由偏移,并一直盖住缝宽。
22.上述说明中,作为优选的方案,所述钢支撑杆上设置有用于限制第一弹簧卡件和第二弹簧卡件向钢箱滑动的限位部,用于在隔震缝或隔震沟缝宽较大时,钢连杆能被限位部限位从而保证隔震建筑被顶住固定不会继续下沉,保证了建筑的安全。
23.从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可自主复位的隔震缝盖板装置,包括钢箱、自主复位组件和钢盖板,自主复位组件还包括成对设置的钢连杆、钢支撑杆及复位弹簧,钢箱相对设置于隔震缝或隔震沟两侧,复位弹簧以自由伸长状态套在钢支撑杆上,位于成对设置的钢连杆之间,设置在钢箱之间的钢支撑杆上的复位弹簧提供复位力使地震时隔震建筑能自主复位,成对设置的钢连杆斜交对称设置且其中一端通过活动部件与钢支撑杆连接,该活动部件可在钢支撑杆上滑动,而钢支撑杆两端可滑动穿梭于所述相对设置的钢箱内部,钢盖板位于隔震缝及钢箱上部,其下部与斜交对称设置的钢连杆的另一端活动连接,当隔震缝或隔震沟缝宽继续被拉开较大距离时,复位弹簧处于自由伸长状态,钢连杆提供竖向承载力使钢盖板被顶住固定,不会继续下沉。
附图说明
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在附图中:
25.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可自主复位的隔震缝盖板装置在初始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26.图2为图1中a向局部放大的结构示意图;
27.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可自主复位的隔震缝盖板装置的自主复位组件结构示意图;
28.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可自主复位的隔震缝盖板装置的第一弹簧卡件结构示意图;
29.图5为图3的b的局部放大剖视结构示意图;
30.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可自主复位的隔震缝盖板装置在隔震缝或隔震沟宽度被挤压变窄时的结构示意图;
31.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可自主复位的隔震缝盖板装置在隔震缝或隔震沟宽度被拉伸变长时的结构示意图。
32.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
33.1-建筑面层,2-弧形钢盖板滑行座,3-弹性胶,4-钢盖板,5-钢耳板,6-钢连杆,7-钢箱,8-钢箱卡件,9-限位螺母,10-限位卡件,11-钢支撑杆,12-两侧复位弹簧,13-中间复位弹簧,14-第一弹簧卡件,15-第二弹簧卡件,16-滑槽,17-限位部。
具体实施方式
34.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35.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36.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向”、“纵向”、“侧向”、“水平”、“内”、“外”、“前”、“后”、“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3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开有”、“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
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8.实施例1
39.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可自主复位的隔震缝盖板装置,该装置既可设置于隔震缝内也可设置于隔震沟内。请参阅图1,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可自主复位的隔震缝盖板装置的第一个实施例包括钢箱7、自主复位组件和钢盖板4,自主复位组件还包括成对设置的钢连杆6、钢支撑杆11及复位弹簧;钢箱7相对设置在隔震缝或隔震沟两侧,钢箱7的侧面和底面通过若干钢箱卡件8固定于建筑结构中,用于对相邻建筑物之间的隔震缝或隔震沟进行封堵,钢箱7上表面覆盖建筑面层1;钢支撑杆11两端可滑动穿梭于所述相对设置的钢箱7内部,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如下方式实现:钢支撑杆11的两端均处于相对设置的钢箱7中部及穿过设置在钢箱7中部的滑槽16,如图2所示,滑槽16为矩形状开槽,用于地震时隔震建筑能在图1所示平面前后自由移动,避免盖板被堵死不能自由移位导致隔震结构的隔震层不能正常变形,从而导致上部结构出现损伤和破坏,为避免钢支撑杆11从滑槽16中滑落,在钢支撑杆11穿过钢箱7的一端设置有限位卡件10,限位卡件10通过限位螺母9与钢支撑杆11一端螺纹连接紧固在钢支撑杆11上,且限位卡件10的外径大于滑槽16的开槽宽度,从而避免了钢支撑杆11从滑槽16中滑落,为保证钢支撑杆11在钢箱7内穿梭有足够的空间,钢箱7横向宽度大于钢支撑杆11长度的一半;如图1和图3所示,在钢支撑杆11中心位置处复位弹簧以自由伸长状态套在其上,位于成对设置的钢连杆6之间,复位弹簧可提供复位力使隔震缝或隔震沟受到地震挤压时能自主复位,而成对设置的钢连杆6斜交对称设置且其中一端通过活动部件与钢支撑杆11连接,该活动部件可在钢支撑杆11上滑动,当隔震缝或隔震沟缝宽继续被拉开较大距离时,复位弹簧处于自由伸长状态,钢连杆提供竖向承载力使钢盖板被顶住固定,不会继续下沉;上述活动部件可以是滑块也可以是滑动套筒或者带铰接头的卡件,本实施例选用带耳板铰接头的卡件如图4所示,钢连杆6的一端通过钢支撑杆11上设置的第一弹簧卡件14的耳板进行铰接,钢连杆6的另一端与钢盖板4下部设置的钢耳板铰接,斜交对称设置的钢连杆6两端通过铰接的方式,进一步提高钢盖板4在上升和下降时的自由移位能力,在钢连杆6支撑钢盖板4在上升和下降时可能会出现被钢箱7的棱边阻挡的情况,为避免该情况的发生,在对称设置的钢箱7上侧设置有用于通过钢连杆6的倒角;为进一步提高自主复位组件的复位能力,上述复位弹簧包括中间复位弹簧13和两侧复位弹簧12,在钢支撑杆11上设置有第二弹簧卡件15,第二弹簧卡件15成对设置且关于钢支撑杆11中心对称,中间复位弹簧13位于第一弹簧卡件14之间,两侧复位弹簧12成对设置位于第一弹簧卡件14和第二弹簧卡件15之间,当隔震缝或隔震沟两侧结构从被压缩状态在往外移动时,两侧复位弹簧12即放松,使钢盖板4逐渐复位回到初始状态;为进一步保证钢盖板4被顶住固定不会继续下沉,提高建筑的安全,如图5所示在钢支撑杆11上设置有用于限制第一弹簧卡件14和第二弹簧卡件15向钢箱滑动的限位部17,当隔震缝或隔震沟再进一步往外扩大时,中间复位弹簧13由两侧限位部17限制在钢支撑杆11中间位置处,以保持钢盖板4不自由偏移,并一直盖住缝宽;另外,为保证钢盖板4被顶起时能平稳顺畅的滑出建筑层面1,钢盖板4两侧为上翘弧形,在对称设置的钢箱7顶部设置有与钢盖板4上翘弧形的两侧相匹配的弧形钢盖板滑行座2,与此同时,钢盖板4的两侧与弧形钢盖板滑行座2之间会存在间隙,为避免杂物掉进间隙导致钢盖板被顶起时不能平稳顺畅的滑出建筑层面1,该间隙通过设置
的弹性胶3进行密封。
40.综上所述,可自主复位的隔震缝盖板装置设置在隔震缝或隔震沟中间,包括钢盖板4、钢箱7及自主复位组件。自主复位组件包括钢连杆6、钢支撑杆11及复位弹簧组成;复位弹簧包括中间复位弹簧13和两侧复位弹簧12,中间复位弹簧13和两侧复位弹簧12端部设置第一弹簧卡件14和第二弹簧卡件15,弹簧和卡件均以自由状态自由套在钢支撑杆11上,并在左右钢箱7之间;自主复位组件与钢盖板4之间设置两个斜交放置的钢连杆6,钢连杆6与钢盖板4通过固定在钢盖板4底面的钢耳板5铰接,钢连杆6与第一弹簧卡件14通过铰接连接;钢支撑杆11两端设置限位卡件10及限位螺母9;钢箱7通过钢箱卡件8固定在隔震缝或隔震沟两侧;钢盖板4顶部设置建筑面层1,钢盖板4两端设置为上翘弧形,隔震缝或隔震沟两侧在钢箱7顶部设置弧形钢盖板滑行座2,在钢盖板4端部弧形面与弧形钢盖板滑行座2之间设置有密封间隙的弹性胶3。钢盖板4通过设置在钢箱7之间并通过支撑在钢箱7滑槽16内可滑移的自主复位组件保证地震时自由移位和自主复位。如图1所示,当非地震时,隔震缝或隔震沟保持初始设置状态(在此处初始设置状态可根据建筑的变形需求设置钢支撑杆11的长度以此解决达到震缝缝宽超过300mm时竖向承载力不足的问题,需要注意的是该装置不仅适用于缝宽300mm以上,300mm以下的缝宽也同样适用),缝宽为预留宽度,复位弹簧处于自由伸长状态,钢连杆6被限位部17限制将钢盖板4顶住固定,钢盖板4上部的建筑面层1与地面处于同一平面,钢支撑杆11对称处于隔震缝或隔震沟中央,钢支撑杆11两端均处于钢箱7中部及钢箱7上的滑槽16中;如图6所示,当地震中,隔震缝或隔震沟缝宽被挤压时,复位弹簧处于压缩状态,钢盖板4通过钢连杆6被顶起;当隔震缝或隔震沟缝宽被拉开开始回到复位弹簧初始设置状态时,如图7所示,复位弹簧对钢连杆6施加回弹力,钢盖板4通过钢连杆6被拉下回位,钢连杆6重新被限位部17限制将钢盖板4顶住固定;当隔震缝或隔震沟缝宽继续被拉开至两倍初始设置状态时复位弹簧处于自由伸长状态,复位弹簧由两侧限位部17限制在钢支撑杆11中间位置处可以保持钢盖板4不自由偏移,并一直盖住缝宽,上述过程有效解决了隔震建筑中隔震缝或隔震沟缝宽超过300mm时竖向承载力不足和不能自由移位以及不能自动复位的问题。
41.实施例2
42.基于上述实施例1中的技术方案,区别在于限位部17的结构不同,如图3所示,在钢支撑杆11的中心位置处设置有限位部17,中间复位弹簧13的中部固定在限位部17上,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将中间复位弹簧13从中部切开再将切面与限位部17两端面焊接固定或者选用一端挂钩的弹簧再将挂钩与限位部17固定,当隔震缝或隔震沟再进一步往外扩大时,中间复位弹簧13始终由限位部17固定在钢支撑杆11中间位置处,保证了钢盖板4不自由偏移,并一直盖住缝宽,提高了建筑的安全。
43.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