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瞳距测量方法、系统、终端及存储介质与流程

2022-12-07 01:59:4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数据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瞳距测量方法、系统、终端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2.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通过网络进行验光配镜的用户越来越多,但是目前测量瞳距需要到专业的验光单位,由经过专业培训的验光人员进行测量,测量过程十分不便。
3.现在也有一些用智能手机进行瞳距测量或者验光的技术,但是现有的技术步骤繁琐、计算复杂,对智能终端的要求高,给智能终端的运行带来了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操作简单、步骤简便的瞳距测量方法和系统。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6.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瞳距测量方法,包括:
7.终端摄像头对第一瞳孔进行对焦拍摄,得出第一瞳孔距离a;
8.以终端中心为中心旋转终端至终端摄像头面对第二瞳孔;
9.终端摄像头对第二瞳孔进行对焦拍摄,得出第二瞳孔距离b;
10.获取终端陀螺仪信息记录的终端旋转角度α;
11.所述终端根据所述第一瞳孔距离a、第二瞳孔距离b、终端旋转角度α计算第一瞳孔与第二瞳孔的间距c;
[0012][0013]
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终端摄像头对第一瞳孔进行对焦拍摄,得出第一瞳孔距离a”包括:
[0014]
终端摄像头对第一瞳孔进行自动对焦拍摄;
[0015]
获取自动对焦拍摄的焦距f、自动对焦的焦距改变量s以及像距v;
[0016]
所述终端根据所述自动对焦拍摄的焦距f、自动对焦的焦距改变量s以及像距v计算所述第一瞳孔距离a;
[0017][0018]
进一步的,所述“终端摄像头对第二瞳孔进行对焦拍摄,得出第二瞳孔距离b”包括:
[0019]
终端摄像头对第二瞳孔进行自动对焦拍摄;
[0020]
获取自动对焦拍摄的焦距f'、自动对焦的焦距改变量s'以及像距v';
[0021]
所述终端根据所述自动对焦拍摄的焦距f'、自动对焦的焦距改变量s'以及像距v'计算所述第一瞳孔距离b;
[0022][0023]
另一种计算方式中,若所述第一瞳孔距离a等于所述第一瞳孔距离b;
[0024]
利用测距装置测量使用者面部到终端摄像头的距离d;
[0025]
根据所述终端摄像头拍摄的图像定位出每个瞳孔的中心位置,并标注其坐标,其中第一瞳孔坐标(x1,y1),第二瞳孔坐标(x2,y2);
[0026]
根据所述第一瞳孔坐标(x1,y1),第二瞳孔坐标(x2,y2)、d计算第一瞳孔与第二瞳孔的间距c;
[0027][0028]
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瞳距测量系统,包括:
[0029]
摄像头,用于对第一瞳孔、第二瞳孔进行对焦拍摄;
[0030]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终端陀螺仪信息记录的终端旋转角度α;
[0031]
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瞳孔距离a、第二瞳孔距离b、终端旋转角度α计算第一瞳孔与第二瞳孔的间距c;
[0032][0033]
进一步的,所述获取模块,还用于获取对第一瞳孔拍摄时自动对焦拍摄的焦距f、自动对焦的焦距改变量s以及像距v;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自动对焦拍摄的焦距f、自动对焦的焦距改变量s以及像距v计算所述第一瞳孔距离a;
[0034][0035]
进一步的,所述获取模块,还用于获取对第二瞳孔拍摄时自动对焦拍摄的焦距f'、自动对焦的焦距改变量s'以及像距v';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自动对焦拍摄的焦距f'、自动对焦的焦距改变量s'以及像距v'计算所述第一瞳孔距离b;
[0036][0037]
所述系统还包括测距装置,定位模块;
[0038]
若所述第一瞳孔距离a等于所述第一瞳孔距离b,
[0039]
则所述测距装置用于测量使用者面部到终端摄像头的距离d;
[0040]
所述定位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终端摄像头拍摄的图像定位出每个瞳孔的中心位置,并标注其坐标,其中第一瞳孔坐标(x1,y1),第二瞳孔坐标(x2,y2);
[0041]
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瞳孔坐标(x1,y1),第二瞳孔坐标(x2,y2)、d计算第一瞳孔与第二瞳孔的间距c;
[0042][0043]
第三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瞳距测量终端,包括处理器、存储器、至少一个摄像头,所述存储器存储有所有处理器可执行的机器可读指令,当终端运行时,所述处理
器通过总线与所述存储器、所述摄像头通信,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机器可读指令,以执行如上所述一种瞳距测量方法的步骤。
[0044]
第四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指令,所述指令在瞳距测量终端运行时被执行时实现如上所述的一种瞳距测量方法的步骤。
[0045]
本发明中的终端只要是能联网的智能终端即可,使用者使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技术进行瞳距测量,可以随时随地、方便快捷的获取瞳距,不需要专业知识,不需要测量工具,不需要他人协助,且本发明的处理步骤简单,对终端的要求低,不需要高配置的终端就能实现。
附图说明
[0046]
图1是本发明一种瞳距测量终端的测量瞳距原理示意图;
[0047]
图2是本发明一种瞳距测量方法流程图;
[0048]
图3是本发明一种瞳距测量系统示意图;
[0049]
图4是本发明一种瞳距测量终端的测量瞳距另一种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50]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发明实施例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0051]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52]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0053]
在本发明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54]
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发明的概念。
[0055]
请参阅图1,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瞳距测量终端的测量瞳距原理示意图。
[0056]
本发明中的测距终端可以是包括带有自对焦摄像头的终端设备,可以是手机、ipad、电脑等智能终端产品。终端可以对第一、第二瞳孔进行自动对焦拍摄,得出第一瞳孔距离a和第二瞳孔距离b,另外通过终端自带的陀螺仪可以获取拍摄第一瞳孔和拍摄第二瞳孔时的转角角度α,进而通过终端处理单元计算出瞳孔距离。
[0057]
进一步的,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瞳距测量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58]
s1:终端摄像头对第一瞳孔进行对焦拍摄,得出第一瞳孔距离a;
[0059]
具体的,终端摄像头对第一瞳孔进行自动对焦拍摄;终端获取自动对焦拍摄的焦距f、自动对焦的焦距改变量s以及像距v;将所述自动对焦拍摄的焦距f、自动对焦的焦距改变量s以及像距v发送给处理单元进行处理计算,然后所述终端根据所述自动对焦拍摄的焦距f、自动对焦的焦距改变量s以及像距v计算所述第一瞳孔距离a;
[0060]
计算公式为:
[0061]
s2:以终端中心为中心旋转终端至终端摄像头面对第二瞳孔;
[0062]
s3:终端摄像头对第二瞳孔进行对焦拍摄,得出第二瞳孔距离b;
[0063]
具体的,终端摄像头对第二瞳孔进行自动对焦拍摄;获取自动对焦拍摄的焦距f'、自动对焦的焦距改变量s'以及像距v';所述终端根据所述自动对焦拍摄的焦距f'、自动对焦的焦距改变量s'以及像距v'计算所述第一瞳孔距离b;
[0064]
计算公式:
[0065]
s4:获取终端陀螺仪信息记录的终端旋转角度α;
[0066]
终端转动时,陀螺仪实时记录终端从最初的状态到中最状态的情况,终端停止转动后,陀螺仪将终端旋转角度α发送给处理单元。
[0067]
s5:所述终端根据所述第一瞳孔距离a、第二瞳孔距离b、终端旋转角度α计算第一瞳孔与第二瞳孔的间距c;
[0068]
计算公式:
[0069]
进一步的,如图4所示
[0070]
如果所述第一瞳孔距离a等于所述第一瞳孔距离b;
[0071]
还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骤进行瞳距的测量:
[0072]
利用测距装置测量使用者面部到终端摄像头的距离d;
[0073]
根据所述终端摄像头拍摄的图像定位出每个瞳孔的中心位置,并标注其坐标,其中第一瞳孔坐标(x1,y1),第二瞳孔坐标(x2,y2);
[0074]
根据所述第一瞳孔坐标(x1,y1),第二瞳孔坐标(x2,y2)、d计算第一瞳孔与第二瞳孔的间距c;
[0075]
计算公式为:
[0076]
本发明中的终端只要是能联网的智能终端即可,使用者使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技术进行瞳距测量,可以随时随地、方便快捷的获取瞳距,不需要专业知识,不需要测量工具,不需要他人协助,且本发明的处理步骤简单,对终端的要求低,不需要高配置的终端就能实现。
[0077]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瞳距测量系统,如图3所示,包括:
[0078]
摄像头,用于对第一瞳孔、第二瞳孔进行对焦拍摄;
[0079]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终端陀螺仪信息记录的终端旋转角度α;
[0080]
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瞳孔距离a、第二瞳孔距离b、终端旋转角度α计算第
一瞳孔与第二瞳孔的间距c;
[0081][0082]
进一步的,所述获取模块,还用于获取对第一瞳孔拍摄时自动对焦拍摄的焦距f、自动对焦的焦距改变量s以及像距v;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自动对焦拍摄的焦距f、自动对焦的焦距改变量s以及像距v计算所述第一瞳孔距离a;
[0083][0084]
进一步的,所述获取模块,还用于获取对第二瞳孔拍摄时自动对焦拍摄的焦距f'、自动对焦的焦距改变量s'以及像距v';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自动对焦拍摄的焦距f'、自动对焦的焦距改变量s'以及像距v'计算所述第一瞳孔距离b;
[0085][0086]
进一步的,
[0087]
所述系统还包括测距装置,定位模块;
[0088]
若所述第一瞳孔距离a等于所述第一瞳孔距离b,
[0089]
则所述测距装置用于测量使用者面部到终端摄像头的距离d;
[0090]
所述定位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终端摄像头拍摄的图像定位出每个瞳孔的中心位置,并标注其坐标,其中第一瞳孔坐标(x1,y1),第二瞳孔坐标(x2,y2);
[0091]
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瞳孔坐标(x1,y1),第二瞳孔坐标(x2,y2)、d计算第一瞳孔与第二瞳孔的间距c;
[0092]
计算公式为:
[0093]
上述系统用于执行前述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0094]
以上这些模块可以是被配置成实施以上方法的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例如:一个或多个特定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简称asic),或,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digital singnal processor,简称dsp),或,一个或者多个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简称fpga)等。再如,当以上某个模块通过处理元件调度程序代码的形式实现时,该处理元件可以是通用处理器,例如中央处理器(centralprocessing unit,简称cpu)或其它可以调用程序代码的处理器。再如,这些模块可以集成在一起,以片上系统(system-on-a-chip,简称soc)的形式实现。
[0095]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瞳距测量终端,包括处理器、存储器、至少一个摄像头,所述存储器存储有所有处理器可执行的机器可读指令,当终端运行时,所述处理器通过总线与所述存储器、所述摄像头通信,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机器可读指令,以执行如上所述一种瞳距测量方法的步骤。
[0096]
具体的,处理器可以是一个或多个中央处理器(简称cpu),再处理器是一个cpu的情况下,该cpu可以是单核cpu,也可以是多核cpu;其中处理器用于调用存储器中存储的数据和程序。当终端运行时,所述处理器通过总线与所述存储器、所述摄像头通信,所述处理
器执行所述机器可读指令,以执行如上所述一种瞳距测量方法的步骤,具体实现方式和技术效果类似,这里不再赘述。
[0097]
第四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指令,所述指令在瞳距测量终端运行时被执行时实现如上所述的一种瞳距测量方法的步骤。
[0098]
在本发明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0099]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0100]
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硬件加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0101]
上述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的集成的单元,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上述软件功能单元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或处理器(英文:processor)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英文:read-only memory,简称:rom)、随机存取存储器(英文:random access memory,简称: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0102]
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的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用于示例性说明或解释本发明的原理,而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因此,在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此外,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旨在涵盖落入所附权利要求范围和边界、或者这种范围和边界的等同形式内的全部变化和修改例。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