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用于线缆反编织、扭编织处理的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2-12-14 08:35:0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自动化生产领域,特指一种用于线缆反编织、扭编织处理的设备。


背景技术:

2.线缆是光缆、电缆等物品的统称。线缆的用途有很多,主要用于控制安装、连接设备、输送电力等多重作用,是日常生活中常见而不可缺少的一种东西。由于电缆带电,所以安装需要特别谨慎。
3.线缆根据用途不同可以分为很多种类型,如:汽车天线电缆、汽车天线、汽车音视频线、汽车usb数据线、机动车电子线束、网络跳线、usb数据线、tv天线电缆、光纤跳线等。而为了快速满足客户需求,厂家往往会将整条线缆根据需要分段,并将线缆端部处理好,由于线缆通常包括内芯、内绝缘外皮、铝箔层、编织屏蔽层及绝缘外皮,在连接时往往需要先将绝缘外皮、编织屏蔽层及铝箔层去除,但是传统的生产工艺采用的是手工剥线、反编织、扭编织,员工工作量大,生产效率低,产品质量不稳定,生产风险大,员工安全系数低。
4.有鉴于此,本发明人提出以下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线缆反编织、扭编织处理的设备。
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述技术方案:一种用于线缆反编织、扭编织处理的设备,包括:用于传递线缆的传送机构、设置于所述传送机构一端并用于所述线缆上料检测的上料感应机构、设置于所述传送机构一侧并用于剥脱所述线缆外皮的剥皮机构、至少一个设置于所述传送机构一侧并用于轴向捋顺所述线缆上编织层的第一反刷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一反刷机构旁侧并用于将捋顺后的编织层向上方捋顺的第二反刷机构及设置于所述第二反刷机构旁侧并用于扭编织的扭编织机构。
7.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扭编织机构包括有第一支撑架、以能够升降的方式安装于所述第一支撑架上的第一升降浮动座、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架前端并用于对所述线缆上编织层定位的定位钣金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置于所述第一升降浮动座上方并用于夹紧所述编织层的扭编夹、安装于所述第一升降浮动座上并用于驱动所述扭编夹扭转所述编织层的第一驱动装置及安装于所述第一支撑架上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升降浮动座上下移动的第二驱动装置。
8.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包括有安装于所述第一升降浮动座上的第一皮带轮组贯穿安装于所述第一皮带轮组中皮带轮上并用于支撑所述扭编夹的第一旋转轴及用于驱动所述第一皮带轮组工作的第一电机。
9.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扭编夹包括有安装于所述第一旋转轴底部的夹子座、铰接安装于所述夹子座上并配合夹紧所述编织层的第一夹块和第二夹块、以能够伸缩的方式安装于所述第一旋转轴内并与所述第一夹块和所述第二夹块连接的推动杆及
安装于所述第一升降浮动座上并用于驱动所述推动杆移动的第一气缸。
10.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传送机构包括有若干个等距排列设置的支撑线夹、若干个平行设置于所述支撑线夹旁侧并能够等距移动传递所述线缆的移线夹及用于驱动所述移线夹同步往复等距移动的第三驱动模组,其中,位于所述第一反刷机构旁侧的所述支撑线夹与该第一反刷机构连接。
11.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反刷机构包括有第二支撑架、安装于所述第二支撑架上并用于驱动所述支撑线夹摆动带动所述线缆旋转的第四驱动装置、设置于所述支撑线夹旁侧并用于反刷所述线缆两侧编织层的第一圆刷装置和第二圆刷装置、以能够移动的方式安装于所述第二支撑架上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圆刷装置和所述第二圆刷装置相互靠拢和远离的第一夹子气缸及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夹子气缸向所述传送机构靠拢和远离的第五驱动装置,所述第二支撑架上设置有用于支撑所述第一夹子气缸并垂直于所述传送机构的第一导轨。
12.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四驱动装置包括有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于所述第二支撑架上并与所述线缆同轴设置的第二旋转支撑轴、安装于所述第二旋转支撑轴一端并与所述支撑线夹连接的l型摆动连接臂及安装于所述第二支撑架上并用于驱动所述第二旋转支撑轴转动的第二电机。
13.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l型摆动连接臂中连接所述支撑线夹的连接板到所述第二旋转支撑轴旋转中心的距离等于所述连接板到所述线缆中心轴的距离。
14.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反刷机构包括有垂直设置于所述传送机构一侧的第三导轨、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安装于所述第三导轨上的第三移动架、以能够升降的方式安装于所述第三移动架上的第二升降浮动座、设置于所述第二升降浮动座上并用于将所述线缆上编织层向上顺刷的第三圆刷装置和第四圆刷装置、安装于所述第二升降浮动座上并用于驱动所述第三圆刷装置和所述第四圆刷装置靠拢和远离移动的第二夹子气缸、安装于所述第三移动架上并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升降浮动座上下移动的第六驱动装置、设置于所述线缆上方并用于抵压所述线缆端部的定位压板及用于驱动所述第三移动架沿所述第三导轨运动的第七驱动装置。
15.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中采用传送机构将线缆夹紧并依次移送至剥皮机构、第一反刷机构、第二反刷机构及扭编织机构,并在传送机构的前端设置上料感应机构,由上料感应机构检测人工放线缆到位并反馈给传送机构夹紧线缆,再由剥皮机构将线缆的外皮剥掉,由第一反刷机构将外露的编织层向后刷顺打反,接着由第二反刷机构将打反后的编织层向上集中到线缆上方,最后由扭编织机构将集中在线缆上方的编织层扭在一起,从而完成线缆加工的前端预处理,以为后续加工打下基础,并且因替代了传统的手工工剥线、反编织、扭编织,大大提高了产能,保证了产品质量的稳定,同时降低了生产风险,提高了员工安全系数。
附图说明: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
17.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扭编织机构的立体图;
18.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扭编织机构的内部连接结构图;
19.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反刷机构的立体图;
20.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二反刷机构的立体图;
21.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传送机构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23.见图1至图6所示,为一种用于线缆反编织、扭编织处理的设备,其包括:用于传递线缆10的传送机构1、设置于所述传送机构1一端并用于所述线缆10上料检测的上料感应机构2、设置于所述传送机构1一侧并用于剥脱所述线缆10外皮的剥皮机构3、至少一个设置于所述传送机构1一侧并用于轴向捋顺所述线缆10上编织层的第一反刷机构4、设置于所述第一反刷机构4旁侧并用于将捋顺后的编织层向上方捋顺的第二反刷机构5及设置于所述第二反刷机构5旁侧并用于扭编织的扭编织机构6。采用传送机构1将线缆10夹紧并依次移送至剥皮机构3、第一反刷机构4、第二反刷机构5及扭编织机构6,并在传送机构1的前端设置上料感应机构2,由上料感应机构2检测人工放线缆10到位并反馈给传送机构1夹紧线缆10,再由剥皮机构3将线缆10的外皮剥掉,由第一反刷机构4将外露的编织层向后刷顺打反,接着由第二反刷机构5将打反后的编织层向上集中到线缆10上方,最后由扭编织机构6将集中在线缆10上方的编织层扭在一起,从而完成线缆10加工的前端预处理,以为后续加工打下基础,并且因替代了传统的手工工剥线、反编织、扭编织,大大提高了产能,保证了产品质量的稳定,同时降低了生产风险,提高了员工安全系数。
24.所述扭编织机构6包括有第一支撑架61、以能够升降的方式安装于所述第一支撑架61上的第一升降浮动座62、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架61前端并用于对所述线缆10上编织层定位的定位钣金件63、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置于所述第一升降浮动座62上方并用于夹紧所述编织层的扭编夹64、安装于所述第一升降浮动座62上并用于驱动所述扭编夹64扭转所述编织层的第一驱动装置65及安装于所述第一支撑架61上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升降浮动座62上下移动的第二驱动装置66。
25.所述第一驱动装置65包括有安装于所述第一升降浮动座62上的第一皮带轮组651贯穿安装于所述第一皮带轮组651中皮带轮上并用于支撑所述扭编夹64的第一旋转轴652及用于驱动所述第一皮带轮组651工作的第一电机653。
26.所述扭编夹64包括有安装于所述第一旋转轴652底部的夹子座641、铰接安装于所述夹子座641上并配合夹紧所述编织层的第一夹块642和第二夹块643、以能够伸缩的方式安装于所述第一旋转轴652内并与所述第一夹块642和所述第二夹块643连接的推动杆644及安装于所述第一升降浮动座62上并用于驱动所述推动杆644移动的第一气缸645。所述第一夹块642与第二夹块643的一端用于配合夹紧线缆10的编织层,所述第一夹块642与第二夹块643的另一端与推动杆644连接,且第一夹块642和第二夹块643的中间部位还与夹子座641铰接,从而在第一气缸645驱动推动杆644推动第一夹块642和第二夹块643时,第一夹块642和第二夹块643的一端能够相对摆动配合夹紧和松开线缆10的编织层。
27.工作时,线缆10经传送机构1移送到扭编织机构6处,线缆10的编织层从一侧进入定位钣金件63的定位槽内;进一步,由第二驱动装置66驱动第一升降浮动座62下降,使扭编夹64移动到编织层处,再由扭编夹64将编织层夹紧;进一步,由第一驱动装置65驱动扭编夹
64旋转将编织层扭转在一起,从而实现扭编织。
28.所述传送机构1包括有若干个等距排列设置的支撑线夹11、若干个平行设置于所述支撑线夹11旁侧并能够等距移动传递所述线缆10的移线夹12及用于驱动所述移线夹12同步往复等距移动的第三驱动模组13,其中,位于所述第一反刷机构4旁侧的所述支撑线夹11与该第一反刷机构4连接。所述第三驱动模组13包括有第四导轨131、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安装于所述第四导轨131上并用于支撑所述12的移动摆动架132及用于驱动所述移动摆动架133等距往复移动的第二气缸133。在线缆10上料时,首先由人工将线缆10放入支撑线夹11中并将一端插入上料感应机构2内,当上料感应机构2检测到线缆10上料到位后,由支撑线夹11将线缆10夹住定位,随后通过第三驱动模组13推动移线夹12移动到与支撑线夹11平行并将线缆10夹住,之后支撑线夹11将线缆10松开,由第三驱动模组13推动移线夹12错位移动到下一个支撑线夹11,由于支撑线夹11和移线夹12并列设置有若干个,且若干个移线夹12由第三驱动模组13同步移动,因此,当传送机构1移动线缆10时,每个支撑线夹11上的线缆10都将同步移动,在移线夹12将线缆10向下一工位移动后,由第三驱动模组13推动移线夹12同步退回到初始位置。
29.所述第一反刷机构4包括有第二支撑架41、安装于所述第二支撑架41上并用于驱动所述支撑线夹11摆动带动所述线缆10旋转的第四驱动装置42、设置于所述支撑线夹11旁侧并用于反刷所述线缆10两侧编织层的第一圆刷装置43和第二圆刷装置44、以能够移动的方式安装于所述第二支撑架41上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圆刷装置43和所述第二圆刷装置44相互靠拢和远离的第一夹子气缸45及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夹子气缸45向所述传送机构1靠拢和远离的第五驱动装置46,所述第二支撑架41上设置有用于支撑所述第一夹子气缸45并垂直于所述传送机构1的第一导轨47。
30.所述第四驱动装置42包括有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于所述第二支撑架41上并与所述线缆10同轴设置的第二旋转支撑轴421、安装于所述第二旋转支撑轴421一端并与所述支撑线夹11连接的l型摆动连接臂422及安装于所述第二支撑架41上并用于驱动所述第二旋转支撑轴421转动的第二电机423。所述第二电机423与所述第二旋转支撑轴421之间设置有链条组件424连接。
31.所述l型摆动连接臂422中连接所述支撑线夹11的连接板到所述第二旋转支撑轴421旋转中心的距离等于所述连接板到所述线缆10中心轴的距离。
32.所述第二反刷机构5包括有垂直设置于所述传送机构1一侧的第三导轨51、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安装于所述第三导轨51上的第三移动架52、以能够升降的方式安装于所述第三移动架52上的第二升降浮动座53、设置于所述第二升降浮动座53上并用于将所述线缆10上编织层向上顺刷的第三圆刷装置54和第四圆刷装置55、安装于所述第二升降浮动座53上并用于驱动所述第三圆刷装置54和所述第四圆刷装置55靠拢和远离移动的第二夹子气缸56、安装于所述第三移动架52上并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升降浮动座53上下移动的第六驱动装置57、设置于所述线缆10上方并用于抵压所述线缆10端部的定位压板58及用于驱动所述第三移动架52沿所述第三导轨51运动的第七驱动装置59。
33.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工作时,首先由人工将线缆10一端插入上料感应机构2内,再由传送机构1的支撑线夹11将线缆10夹紧;进一步,由传送机构1的移线夹12夹紧并向下一工位移动,直到线缆10移动到剥皮机构3处,再由剥皮机构3将线缆10最外层的绝缘皮去
掉,完成线缆10剥外皮;进一步,由传送机构1将线缆10移动到第一反刷机构4处,再由第一反刷机构4中的第一圆刷装置43和第二圆刷装置44将线缆10两侧的编织层理顺并向后打反,并由第四驱动装置42配合驱动线缆10旋转,使第一圆刷装置43和第二圆刷装置44能够环周将线缆10四周的编织层都向后理顺打反;进一步,由传送机构1将线缆10移动到第二反刷机构5处,再由第二反刷机构5中的第三圆刷装置54和第四圆刷装置55配合将线缆10四周打反的编织层捋顺到线缆10的上方,以便于后续扭编织;进一步,由传送机构1将线缆10移动到扭编织机构6处,再由扭编织机构6将线缆10上的编织层扭在一起,从而实现剥线、反编织、扭编织自动化加工,减少人工成本。
34.当然,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非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述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应包括于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