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SPD灭弧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12-25 03:29:1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一种spd灭弧装置
技术领域
1.本技术涉及输电设备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spd灭弧装置。


背景技术:

2.spd灭弧装置是设置于电路中的一种安全组件,在电路中的电流瞬间增大的时候,spd灭弧装置中的熔断丝快速熔断,从而使电路形成断路,从而减少火灾的发生。
3.但是在电路发生断路的过程中,输电端由于还在输送电流,此时熔断位置靠近输电端的位置会产生巨大的电弧,虽然目前在熔断丝熔断之后会利用灭弧板将熔断位置覆盖,但是电弧在熔断时已经产生,而灭弧板是在熔断之后再朝向熔断位置移动,从而导致灭弧板难以很好的将电弧进行消灭。
4.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使灭弧板可以更好的将电弧进行消灭,本技术提供一种spd灭弧装置。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spd灭弧装置,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7.一种spd灭弧装置,包括底座、活动连接于底座上的灭弧板、驱动灭弧板移动的驱动件及设置于底座上的主开关,所述底座上还设置有辅助开关,所述主开关及辅助开关并联设置,所述主开关及辅助开关依次断路,当所述灭弧板将主开关及辅助开关的一极完全遮挡时所述辅助开关断路。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并联的主开关及辅助开关使回路连通,在断开时先使主开关断路,接着使辅助回路断路,在主回路断路时由于辅助回路仍保持连通,电弧不易因直接断路而产生,当主开关的一极全部被覆盖时再使辅助开关断路,在主开关及辅助开关全部被断路时,主开关及辅助开关的一极触点均被灭弧板覆盖,从而使灭弧板可直接消灭因断路而产生的电弧。
9.可选的:所述主开关包括连接于正极的第一正极触点及连接于负极的第一负极触点,所述第一正极触点与第一负极出现之间通过第一熔断件连接,与所述第一正极触点连接的第一负极触点能够与灭弧板抵接从而阻碍灭弧板的移动。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通过主开关的电流瞬间增大之后,第一熔断件在大电流通过的情况下熔断,从而使主开关自动断路。
11.可选的:所述辅助开关包括连接于第一正极触点的第二正极触点及连接于第一负极触点的第二负极触点,所述第二负极触点设置于灭弧板上,所述第二负极触点能够与第一负极触点连接,所述灭弧板遮盖第一正极触点的过程中第二负极触点始终与第二正极触点连接,所述灭弧板完全遮挡第正负极触点时所述第二负极触点与第二负极触点断路。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第一正极触点与第一负极触点电路时通过第二正极触点及第二负极触点的连接仍保持第一负极触点的导通,当第一正极触点被灭弧板覆盖时,第二正极触点及第二负极触点在灭弧板的覆盖下断路,产生的电弧全部位于灭弧板与底座
之间,从而使灭弧板更好的将电弧消灭。
13.可选的:所述第二负极触点通过第二熔断件与第一负极触点连接。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二熔断件使第二负极触点与第一负极触点脱离连接,从而在灭弧板移动而导致第一负极触点与第一正极触点接触时也不会使第一负极再次通电。
15.可选的:所述第一负极触点包括首尾依次固定的接触部、弯折部及固定部,所述接触部能够与第一正极触点连接,所述固定部与底座连接,所述弯折部能够带动接触部朝向远离底座的方向移动。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第一正极触点与接触部之间的第一熔断件熔断时,接触部在弯折部施加的弹力的作用下快速朝向远离第一正极触点的方向移动,从而使第一正极触点与接触部快速分离,从而实现第一正极触点与第一负极触点的断路。
17.可选的:所述第二负极触点或第二正极触点相互靠近的一端皆设置有延伸件,所述灭弧板遮挡第一正极触点过程中延伸件始终保持与第二正极触点或第二负极触点导通。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延伸件使第二正极触点与第二负极触点在灭弧板移动的过程中仍能够保持连通,从而在灭弧板还未将第一正极触点完全能覆盖时,辅助开关仍能使第一负极触导通。
19.可选的:所述延伸件设置于第二正极触点逆向灭弧板移动的方向的侧壁或延伸件设置于第二负极触点朝向灭弧板移动方向的侧壁。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灭弧板未带动延伸件移动时,延伸件远离第二负极触点的一端在其连接处施加的弹力的作用下具有朝向第二正极触点移动的趋势,从而使延伸件保持与第二正极触点的连接,使辅助开关在正常使用的过程中不易发生断路。
21.可选的:所述灭弧板的一端铰接于底座上,所述驱动件带动灭弧板朝向第一正极触点与第一负极触点的连接处移动。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灭弧板沿其转动轴线移动,通过其转动轴线对灭弧板的转动方向进行导向,灭弧板的移动过程保持稳定。
23.可选的:所述底座设置有灭弧板的侧壁边沿处设置有挡条,所述挡条上端面贯穿有观察槽,所述灭弧板远离其转动轴线的一端能够移动至观察槽内。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 通过观察槽对灭弧板的位置进行了解,在灭弧板移动之后其一端直接位于观察槽内,从而更易了解到灭弧板是否发生了移动。
25.可选的:所述底座上还设置有限制灭弧板转动幅度的限位块,所述限位块能够与灭弧板抵接,所述限位块设置于第一正极触点与第二正极触点连接位置远离灭弧板的一侧。
2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限位块对灭弧板移动之后的转动幅度进行限制,使灭弧板在停止移动时保持将第一正极触点与第二正极触点覆盖的状态,使第一正极触点及第二正极触点后续产生的电弧不易对用电器产生影响。
27.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8.1、通过设置并联的主开关与辅助开关,从而在主开关断路之后辅助开关仍可保持连通,使电弧不易产生,并且在灭弧板移动并将主开关的一极覆盖之前使辅助开关保持导通,当灭弧板完全将主开关的一极覆盖之后辅助开关断路,在整体断路的过程中主开关及
辅助开关的一极均被覆盖,从而使灭弧板更易将产生的电弧消灭;
29.2、通过设置第二熔断丝将第二负极触点与第一负极触点连接,在第二负极触点与第二正极触点断路之后第二熔断丝被拉断,在触点第二负极触点与第一正极触点接触时第一负极触点仍不会导通。
附图说明
30.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用于展示产品扣合状态的示意图;
31.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1用于展示辅助开关结构的示意图;
32.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1用于展示产品脱扣状态的示意图;
33.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2用于展示延伸件位置的示意图。
34.图中,1、底座;11、限位块;12、挡条;121、观察槽;2、灭弧板;3、驱动件;4、主开关;41、第一正极触点;42、第一负极触点;421、接触部;422、弯折部;423、固定部;43、第一熔断件;5、辅助开关;51、第二正极触点;52、第二负极触点;53、第二熔断件;54、延伸件。
具体实施方式
35.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6.本技术公开的一种spd灭弧装置,实施例1: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底座1、转动连接于底座1内的灭弧板2、驱动灭弧板2移动的驱动件3及设置于底座1上的主开关4。主开关4包括连接于正极的第一正极触点41及连接于负极的第一负极触点42,第一正极触点41及第一负极触点42皆固定于底座1上,且两者之间通过第一熔断件43连接。当通过第一正极触点41及第一负极触点42之间的电流过大时,第一熔断件43熔断。底座1上还设置有辅助开关5,辅助开关5包括连接于第一正极触点41的第二正极触点51及能够连接于第一负极触点42的第二负极触点52,第二正极触点51设置于底座1上,且始终被灭弧板2所覆盖。第二负极触点52穿设于灭弧板2上,并随着灭弧板2的移动而保持移动,第二负极触点52远离第二正极触点51的一端开设有卡接槽,卡接槽内卡接有第二熔断件53,第二熔断件53远离第二负极触点52的一端与第一负极触点42连接。在第一正极触点41与第一负极触点42上通过的电流急剧增大之后,第一熔断件43熔断从而使第一正极触点41与第一负极触点42分离,灭弧板2在驱动件3的推动下逐步移动从而将第一正极触点41覆盖,在灭弧板2覆盖第一正极触点41的过程中第二负极触点52保持与第二正极触点51的连接,并且第二负极触点52通过第二熔断件53与第一负极触点42保持连接,当灭弧板2完全将第一正极触点41覆盖之后,第二熔断件53被熔断或者被拉断,从而使正极与负极断开,在第一正极触点41与第一负极触点42断开时,由于第二正极触点51仍能够与第一负极触点42导通,从而使第一正极触点41与第一负极触点42断路的过程中不易产生电弧,并且在灭弧板2完全将第一正极触点41及第二正极触点51遮挡之后,第二正极触点51与第一负极触点42断路时也不易产生电弧。
37.如图1所示,灭弧板2的下端转动连接于底座1上,灭弧板2与底座1连接的位置位于主开关4及辅助开关5的下方,驱动件3在本实施例中选用拉伸弹簧,拉伸弹簧的一端与底座1侧壁的上端固定,拉伸弹簧的另一端与灭弧板2的上端固定,拉伸弹簧与底座1连接的一端位于第一正极触点41远离灭弧板2的一端,从而拉动灭弧板2朝向第一正极触点41及第一负极触点42的连接处移动并将第一正极触点41覆盖。
38.如图1所示,第一负极触点42包括首尾依次一体成型的接触部421、弯折部422及固定部423,固定部423设置于底座1相邻于其设置灭弧板2的竖直侧壁上,弯折部422设置于底座1的竖直棱边处,接触部421从灭弧板2远离底座1的一侧通过并与第一正极触点41连接,且当接触部421与第一正极触点41连接时,接触部421能够与灭弧板2迎向其转动方向的侧壁抵接从而限制灭弧板2的转动。当接触部421与第一正极触点41之间的第一熔断件43熔断时,弯折部422带动接触部421朝向远离底座1的方向移动,从而使接触部421快速与第一正极触点41及灭弧板2分离,灭弧板2在驱动件3的带动下快速转动。
39.如图1所示,由于在灭弧板2转动的过程中还需要限定灭弧板2最终停止的位置,使灭弧板2在停止之后其仍保持对第一正极触点41及第二正极触点51的覆盖。因此底座1上设置有限制灭弧板2转动幅度的限位块11,限位块11设置于第一正极触点41背离灭弧板2移动方向的一侧,从而在灭弧板2移动在驱动件3的带动下转动之后,限位块11能够与灭弧板2的侧壁抵接从而限制灭弧板2的转动,使灭弧板2保持对第一正极触点41与第二正极触点51的覆盖。
40.如图2所示,第二负极触点52靠近第二正极触点51的一端一体成型有平行于灭弧板2移动方向的延伸件54,延伸件54远离第二负极触点52的一端朝向底座1倾斜,延伸件54与第二负极触点52通过一体铜板弯折形成。延伸件54远离第二负极触点52的一端能够与第二正极抵接并导通,且延伸件54位于第二负极触点52朝向灭弧板2移动方向的一侧。从而在灭弧板2未进行移动时,延伸件54受到其自身的弹力而具有朝向第二正极触点51移动的趋势,其远离第二负极触点52的一端保持与第二正极触点51的接触,当灭弧板2移动的过程中通过延伸件54使第二正极触点51与第二负极触点52保持导通,当灭弧板2完全将第一正极触点41遮盖之后延伸件54与第二正极触点51脱离连接。
41.如图3所示,底座1设置有灭弧板2的侧壁边沿处皆设置有首尾相互连接的挡条12,主开关4及辅助开关5均设置于挡条12围绕而形成的空间内,挡条12上端面贯穿有与其内腔连通的观察槽121,当灭弧板2与限位块11抵接时,灭弧板2的上端能够位于观察槽121内,从而在灭弧板2移动从而使主开关4及辅助开关5断路之后,可通过对观察槽121内是否有灭弧板2的端部进行判断。
42.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当通过第一正极触点41与第一负极触点42的电流急剧增加时,第一熔断件43熔断,第一负极触点42在弯折部422的带动下快速与第一正极触点41及灭弧板2脱离,灭弧板2在驱动件3的带动下朝向限位块11移动,在灭弧板2移动的过程中延伸块保持与第二正极触点51的连接,并且第二熔断件53使第二负极触点52与第一负极触点42连接,当灭弧板2完全将第一正极触点41覆盖之后第二熔断件53断裂。
43.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4所示,延伸件54设置于第二正极触点51上,且延伸件54设置于第二正极触点51背向灭弧板2移动方向的一侧,延伸件54能够与第二负极触点52连接并导通。
44.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