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新讯 > 农业林业,园林,畜牧业,肥料饲料的机械,工具制造及其应用技术 > 一种仿生态鱼苗野化训练鱼道及野化训练方法与流程  >  正文

一种仿生态鱼苗野化训练鱼道及野化训练方法与流程

  • 国知局
  • 2024-07-12 12:58:52

本发明涉及鱼类增殖放流设施,具体涉及一种仿生态鱼苗野化训练鱼道及野化训练方法。

背景技术:

1、目前增殖放流站人工养殖的鱼苗,饵料充足,条件优越,鲜少得到锻炼,鱼种体质差,游泳能力弱,导致其不耐操作,放流前的起捕转运、暂养、计数过程中难免造成损伤导致放流后存活率不高,进入自然生境后成为捕食者的食物概率增大,死亡概率高于野生个体。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鱼苗放流存活率低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仿生态鱼苗野化训练鱼道及野化训练方法,它更为贴近放流鱼类的野外栖息生境特点,可以通过调节鱼道池体内的流量、流速,锻炼鱼苗适应自然水体的能力,满足鱼类野化训练的需求,也可同时满足鱼道池体内分区养殖的需求。

2、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仿生态鱼苗野化训练鱼道,包括蓄水池、供水部、回水部、鱼道池体、入水鱼道;所述蓄水池位于高处,所述蓄水池内设置有水处理设施;所述供水部用于将水体的水供给至蓄水池;所述鱼道池体自高处向低处延伸,所述鱼道池体两侧设置有边坡,所述鱼道池体的一端与蓄水池通过放水阀门连通,所述鱼道池体的另一端通过所述入水鱼道与水体连通;所述鱼道池体靠近入水鱼道的一端设置有放水管,所述放水管用于连接水体,所述放水管上设置有放水闸阀;所述入水鱼道上设置有挡水闸门,所述水闸门的顶部设置有拦鱼网;所述回水部包括循环水泵和回用水管,所述回用水管连接所述鱼道池体的末端和蓄水池,所述循环水泵设置于所述鱼道池体的末端、回用水管和蓄水池的连通路径上,所述回用水管上设置有回水控制阀;所述鱼道池体靠近蓄水池一端设置有第一休息池,所述鱼道池体靠近入水鱼道一端设置有第二休息池,所述鱼道池体的中部至少设置有一个第三休息池,所述第三休息池位于所述第一休息池和第二休息池之间;所述鱼道池体上设置有若干蛮石坎,所述蛮石坎包括沿垂直于鱼道池体延伸方向间隔布置的若干蛮石;还包括至少两个挡水坎,至少一个挡水坎位于所述第一休息池与至少一个第三休息池之间,至少一个挡水坎位于所述第二休息池与至少一个第三休息池之间,所述挡水坎为竖缝处填充有沙袋的蛮石坎。

3、可选地,所述供水部包括泵站和管道,泵站包括若干潜水泵,所述潜水泵高程位于水体死水位以下一米,泵站通过管道与所述蓄水池连通。

4、可选地,当第三休息池设置有两个以上时,至少一个挡水坎位于不同的所述第三休息池之间。

5、可选地,相邻所述蛮石坎之间的距离为3m,每排所述蛮石坎内的蛮石间距为0.2~0.4m,蛮石直径为0.7m~1.0m。

6、可选地,所述挡水坎的高度为0.4m。

7、可选地,所述鱼道池体的坡比为0.5%,所述第一休息池、第二休息池和第三休息池的底坡为0。

8、可选地,所述鱼道池体内水深为0.5—0.8m。

9、可选地,所述放水管的管口处设置有鱼苗防逃装置。

10、一种野化训练方法,利用上述的一种仿生态鱼苗野化训练鱼道,包括:持续20日的初期训练和持续10日的后期训练;所述初期训练包括初期流水野化训练、初期饵料种类调整和初期投喂方式调整;进行所述初期流水野化训练时,每日或定时调节放水阀门的开度,缓慢调节鱼道池体内流量和流速,控制鱼道池体内水深在0.4~0.5m范围内变化,控制鱼道池体内流速在0.1~0.2m/s范围内变化;进行初期饵料种类调整时,在投喂浮性饲料的基础上,逐步增加活饵料,每周增加20%的活饵料,降低浮性饲料的占比,最终达到活饵料、浮性饲料约占50%;进行初期投喂方式调整时,由每日定时、定点和定量投喂逐渐调整为每日不定时、不定点和不定量投喂,在进行初期投喂方式调整期间,每日投喂总量保持不变;所述后期训练包括后期流水野化训练、后期投喂方式调整和反捕食能力训练;进行后期流水野化训练时,在鱼苗放流前10日,每日或定时调节放水阀门的开度,调节鱼道池体内流量和流速,控制鱼道池体内水深在0.6~0.8m范围内变化,控制鱼道池体内流速在0.3~0.5m/s范围内变化;进行后期投喂方式调整时,在鱼苗放流前10至5日期间,每天减少20%投喂量,至放流前5日停食;进行反捕食能力训练时,在鱼苗放流前10日,在鱼道池体内放入10~15cm小规格的外来捕食鱼种,每1000至10000尾鱼苗对应放1条外来捕食鱼种,对鱼苗进行反捕食训练。

11、有益效果

12、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针对鱼苗放流存活率低技术问题,本发明的一种仿生态鱼苗野化训练鱼道及野化训练方法,更为贴近放流鱼类的野外栖息生境特点,可以通过调节鱼道池体内的流量、流速,锻炼鱼苗适应自然水体的能力,满足鱼类野化训练的需求,也可同时满足鱼道池体内分区养殖的需求。

技术特征:

1.一种仿生态鱼苗野化训练鱼道,其特征在于,包括蓄水池、供水部、回水部、鱼道池体、入水鱼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仿生态鱼苗野化训练鱼道,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水部包括泵站和管道,泵站包括若干潜水泵,所述潜水泵高程位于水体死水位以下一米,泵站通过管道与所述蓄水池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仿生态鱼苗野化训练鱼道,其特征在于,当第三休息池设置有两个以上时,至少一个挡水坎位于不同的所述第三休息池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仿生态鱼苗野化训练鱼道,其特征在于,相邻所述蛮石坎之间的距离为3m,每排所述蛮石坎内的蛮石间距为0.2~0.4m,蛮石直径为0.7m~1.0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仿生态鱼苗野化训练鱼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水坎的高度为0.4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仿生态鱼苗野化训练鱼道,其特征在于,所述鱼道池体的坡比为0.5%,所述第一休息池、第二休息池和第三休息池的底坡为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仿生态鱼苗野化训练鱼道,其特征在于,所述鱼道池体内水深为0.5—0.8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仿生态鱼苗野化训练鱼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放水管的管口处设置有鱼苗防逃装置。

9.一种野化训练方法,利用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一种仿生态鱼苗野化训练鱼道,其特征在于,持续20日的初期训练和持续10日的后期训练;

技术总结本发明涉及鱼类增殖放流设施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仿生态鱼苗野化训练鱼道及野化训练方法。蓄水池、供水部、回水部、鱼道池体、入水鱼道;供水部用于将水体的水供给至蓄水池;鱼道池体的一端与蓄水池通过放水阀门连通,鱼道池体的另一端通过入水鱼道与水体连通;入水鱼道上设置有挡水闸门;鱼道池体中设置有第一休息池、第二休息池之间和第三休息池;鱼道池体上设置有若干蛮石坎;还包括至少两个挡水坎。针对鱼苗放流存活率低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更为贴近放流鱼类的野外栖息生境特点,可以通过调节鱼道池体内的流量、流速,锻炼鱼苗适应自然水体的能力,满足鱼类野化训练的需求,也可同时满足鱼道池体内分区养殖的需求。技术研发人员:汤优敏,周武,虞丽俊,施家月,章宏生,周以达,吴忧,许钢,吴世勇,吴忠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日:技术公布日:2024/6/5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614/102181.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