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虾形草或大叶藻生态修复礁体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7-12 13:02:09
本技术涉及一种虾形草或大叶藻生态修复礁体,属于生态修复礁体。
背景技术:
1、虾形草属是鳗草科唯一的雌雄异株属,自然种群雌雄株比例失衡。再者,虾形草四季常青,有性生殖的能量投资较少,种子产生有限。这为人工繁育提出了挑战。另一方面,虾形草附着于岩礁底质,适应海水激流环境,进一步增加了人工繁育的难度。自然条件下,虾形草种子释放出来后,负浮力的种子在潮间带漂流,直到它们与藻类宿主纠缠在一起,固着、发芽、生长并发育成片。然而这样的种子数量非常有限,大多数种子由于波浪被冲击漂流到不适合发芽的地带或被捕食。如果将虾形草种子人工固定在礁体上,可显著降低流失率。通过采集虾形草种子、播种于人工礁体构建虾形草种群将是有效的拯救濒危海草的技术手段。
2、鳗草曾用名大叶藻,隶属于沼生目、鳗草科、鳗草属,多年生草本,广泛分布于太平洋和大西洋沿海,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辽宁省、河北省和山东省沿海,是海草的典型代表。鳗草主要生长在潮下带,在泥沙沉积物中生长良好,尤其在水流小,透明度高的浅海或河口区域。其形态特征主要表现为:营养枝具4~8片叶,互生;具管状叶鞘,长5~15厘米,后期呈不规则撕裂状;叶片线型,长可达120厘米,宽2~12毫米;根状茎匍匐生长,直径2~4毫米;生殖枝长可达100厘米,疏生分枝;佛焰苞梗扁平,宽1~2.5毫米;每节生两簇不定根;雌雄同株异花,花粉胶质丝状;瘦果。种子暗褐色至淡黄色,具有清晰的16~25条纵肋。繁殖季节为4-8月,一般于4月末至5月初产生繁殖枝,5月中旬开花,种子成熟一般从6月中旬至7月。由于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人类直接活动引起的栖息地破碎、富营养、污染、过度捕捞、生物入侵等环境的综合影响,海草正在经历与红树林、珊瑚礁和热带雨林相似的衰退,成为地球上最受威胁的生态系统之一。
3、公告号为cn 218773177 u的专利公开了一种生态牡蛎礁,该生态牡蛎礁,包括底座及固定于底座上端面的礁体结构,所述礁体结构由四个面板组成,顶部开口,所述底座下端面上设有多个支撑腿,所述底座为矩形底座,在其中部设有中心孔,所述中心孔为通孔且位于礁体结构空间内,所述中心孔的四周均设有通孔;每个所述面板均包括上横梁,所述上横梁的两端设有相互平行且安装在底座上端面的左支撑柱和右支撑柱,所述左支撑柱和右支撑柱之间安装有中间隔柱,所述上横梁、左支撑柱或右支撑柱、底座和中间隔柱之间均形成为牡蛎提供栖息地的矩形空间。上述生态牡蛎礁只适合于牡蛎,对于虾形草或大叶藻无法使用,因此虾形草、大叶藻目前并没有相应的礁体来实现人工培育。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到的现有虾形草、大叶藻没有相应的礁体来实现人工培育的不足,提供一种稳定性高、投放简单、不会发生倾覆移位,可抗风浪,有利于虾形草或大叶藻附着生长的生态修复礁体。
2、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虾形草或大叶藻生态修复礁体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3、一种虾形草或大叶藻生态修复礁体,其特殊之处在于:包括由六个侧面、上底面和下底面组成的礁体,所述上底面的中间设有凹槽,所述凹槽上设有纵横交错的沟槽或所述凹槽的中间设有中间孔,所述上底面和下底面之间设有相通的钻孔;
4、优选的,所述侧面为长方形,所述上底面、下底面均为六边形;
5、优选的,每个所述侧面与下底面相交处的中部均设有长方体凹槽,便于海参等海洋软体动物栖息、休眠;
6、优选的,所述侧面的长度为15-25cm,宽度为6-10cm;所述上底面、下底面为边长15-25cm的正六边形,便于育苗繁育、潜水员水下施工;
7、优选的,所述凹槽横截面为10-15cm的正六边形,其深度为5-8cm;
8、优选的,所述钻孔设有6个,位于凹槽的外侧;
9、优选的,所述沟槽的间距为4-6cm,深度和宽度均为0.4-0.6cm,便于虾形草种子附着和生长,有效提高虾形草的附着率;
10、优选的,所述礁体为混凝土礁体,材料环保耐用、表面粗糙且体积和比重较大,能够有效抵御风浪、减缓水流,为海草的附着和生长提供平稳的水文条件。
11、优选的,所述中间孔为通孔,直径为8-20cm,中间孔可人工种植大叶藻,适合粉底粘土海底大叶藻生态修复。
12、本申请的虾形草或大叶藻生态修复礁体,由于虾形草适合在高潮时1-5米水深通流海域生长,因此该礁体应用在一到五米水深通流海域,整体礁体大小便于育苗繁育,潜水员水下施工,便于将礁体一块一块排列连接固定;当海底为粉底粘土时,可用u型钢钉通过钻孔固定连接;当海底礁石等硬质海底时,可用15厘米左右钢钉通过钻孔固定在礁石上,礁体之间用u型钢钉连接固定,防止风浪冲击;沟槽的设计,便于虾形草种子附着和生长,适用于虾形草,有利于虾形草的人工培育,填补了虾形草礁体的空白;中间孔的设计,有利于大叶藻的人工种植,适用于大叶藻,有利于大叶藻的人工培育,填补了大叶藻礁体的空白。
技术特征:1.一种虾形草或大叶藻生态修复礁体,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六个侧面(1)、上底面(2)和下底面(3)组成的礁体,所述上底面(2)的中间设有凹槽(4),所述凹槽(4)上设有纵横交错的沟槽(5)或所述凹槽(4)的中间设有中间孔(8),所述上底面(2)和下底面(3)之间设有相通的钻孔(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虾形草或大叶藻生态修复礁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面(1)为长方形,所述上底面(2)、下底面(3)均为六边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虾形草或大叶藻生态修复礁体,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侧面(1)与下底面(3)相交处的中部均设有长方体凹槽(7)。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虾形草或大叶藻生态修复礁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面(1)的长度为15-25cm,宽度为6-10cm;所述上底面(2)、下底面(3)为边长15-25cm的正六边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虾形草或大叶藻生态修复礁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4)横截面为10-15cm的正六边形,其深度为5-8cm。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虾形草或大叶藻生态修复礁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钻孔(6)设有6个,位于凹槽的外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虾形草或大叶藻生态修复礁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沟槽(5)的间距为4-6cm,深度和宽度均为0.4-0.6cm。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虾形草或大叶藻生态修复礁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礁体为混凝土礁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虾形草或大叶藻生态修复礁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孔(8)为通孔,直径为8-20cm。
技术总结本技术涉及一种虾形草或大叶藻生态修复礁体,属于生态修复礁体技术领域。为了解决现有虾形草、大叶藻没有相应的礁体来实现人工培育的不足,提供一种稳定性高、投放简单、不会发生倾覆移位,可抗风浪,有利于虾形草或大叶藻附着生长的生态修复礁体。该生态修复礁体,包括由六个侧面、上底面和下底面组成的礁体,所述上底面的中间设有凹槽,所述凹槽上设有纵横交错的沟槽或所述凹槽的中间设有中间孔,所述上底面和下底面之间设有相通的钻孔;沟槽和中间孔的设计,便于虾形草种子附着和生长以及大叶藻的人工种植,适用于虾形草或大叶藻,填补了虾形草或大叶藻礁体的空白。技术研发人员:于国旭,张峻心,付淼瑜,孙百越,王涵,姬小萌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长岛国家海洋公园管理中心(庙岛群岛海豹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技术研发日:20230823技术公布日:2024/6/5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614/102412.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