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氨基酸在小麦赤霉病防治中的应用
- 国知局
- 2024-07-12 13:20:37
本发明属于生物农药应用,具体涉及l-氨基酸在小麦赤霉病防治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1、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毁灭性小麦病害。该病具有分布广泛、流行频率高和爆发性强等特点,对全球粮食生产构成严重威胁。在世界小麦种植区,如中国、美国、英国、欧盟和巴西等,间隔4至5年会严重发生一次。自2010年以来,我国的小麦赤霉病流行频率逐渐加重,每年可导致10%-30%的小麦产量损失。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轮作制度改变和秸秆还田等技术推广,小麦赤霉病在中国的发病趋势也发生了变化。小麦赤霉病发病范围逐步扩展到北部冬麦区和黄淮麦区,严重威胁山东、河南、河北等地区的小麦生产。这种趋势的出现,无疑给我国的小麦生产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2、小麦赤霉病不仅造成小麦严重的产量损失,降低小麦蛋白含量和出粉率等品质性状。更为严重的是,受病害侵染的小麦会有雪腐镰刀菌烯醇、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和玉米赤霉烯酮等真菌毒素,其化学性质稳定,不易被自然分解。它们对真核生物体内的dna和蛋白质合成具有强烈抑制效果,使得这些毒素不仅成为小麦赤霉病的主要致病因子,还对人和动物的健康带来了严重隐患。动物中毒后会拒绝进食、腹泻、呕吐、出血和接触性皮炎;人食用毒素含量超标的小麦制品后,会发生恶心、呕吐等中毒反应。
3、目前的小麦生产中,对赤霉病的防治,主要还是依赖化学防治。然而,长期大量使用单一农药品种,导致不少地区已经有关于赤霉病抗药性报道。如多菌灵,作为一种高效的广谱性杀菌剂,广泛用于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导致各地出现了多菌灵的抗性菌株。三唑类杀菌剂品种较多,如戊唑醇、丙硫菌唑、叶菌唑、三唑酮、氟环唑、丙环唑、己唑醇、苯醚甲环唑、烯唑醇、粉唑醇等。它们在防治小麦赤霉病中得到了大量应用,但长期使用后出现了田间变异菌株,对戊唑醇和丙硫菌唑已经产生了抗药性。这些杀菌剂长期使用造成了田间病菌抗药性的产生,给持久绿色防控小麦赤霉病带来严峻挑战,亟需寻找新的可以防治小麦赤霉病的药剂。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经研究,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2、l-氨基酸在小麦赤霉病防治中的应用,所述l-氨基酸为l-组氨酸、l-丝氨酸或l-赖氨酸中任意一种。
3、一种防治小麦赤霉病的药物制剂,所述药物制剂以l-组氨酸、l-丝氨酸或l-赖氨酸为活性成分。
4、一种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5、在小麦扬花期将l-氨基酸溶液均匀喷施于小麦的穗部,中间间隔一天,连续喷施两次;
6、所述l-氨基酸为l-组氨酸、l-丝氨酸或l-赖氨酸中任意一种。
7、本发明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8、(1)提高小麦抗赤霉病能力:通过喷施三种l-氨基酸,小麦品种在面对赤霉病时表现出更强的免疫能力,减少了病害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9、(2)减少了don毒素含量:通过喷施三种l-氨基酸,小麦穗中积累的don毒素含量明显下降,减少了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10、(3)l-氨基酸不同于化学杀菌剂,其使用更为绿色、安全。
技术特征:1.l-氨基酸在小麦赤霉病防治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l-氨基酸为l-组氨酸、l-丝氨酸或l-赖氨酸中任意一种。
2.一种防治小麦赤霉病的药物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制剂以l-组氨酸、l-丝氨酸或l-赖氨酸为活性成分。
3.一种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技术总结本发明公开了L‑氨基酸在小麦赤霉病防治中的应用。本发明提供L‑氨基酸在小麦赤霉病防治中的应用,所述L‑氨基酸为L‑组氨酸、L‑丝氨酸、或L‑赖氨酸中任意一种。本发明通过使用L‑氨基酸喷施,提高小麦对赤霉病的抗性,减少病害对产量的影响,同时降低DON毒素含量,保障人体健康;与化学杀菌剂相比,L‑氨基酸的使用更环保、安全。技术研发人员:张翠军,商圣平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分中心)技术研发日:技术公布日:2024/6/13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614/104548.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