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雨伞下蜂巢结构及雨伞蜂巢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7-12 10:58:11
本技术涉及雨伞,尤其涉及一种雨伞下蜂巢结构及雨伞蜂巢。
背景技术:
1、雨伞的蜂巢一般包括上蜂巢及下蜂巢,上蜂巢固定在中棒的顶部,下蜂巢沿着中棒上下运动,下蜂巢上行时撑开雨伞,下行时关闭雨伞。
2、手动式雨伞在撑开雨伞时均需要在蜂巢上设置一个卡合结构,下蜂巢上行至预定位置时,中棒与下蜂巢之间的卡合结构作用而卡紧。但是现在技术中的卡合结构一般是在中棒上设置弹簧卡扣(如弹珠或弹片),在下蜂巢上设置卡槽,这种弹簧卡合结构较复杂,且容易损坏。
3、因此,现有技术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1、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下蜂巢结构,旨在简化蜂巢上的卡合结构,同时不易损坏,延长使用寿命。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了以下技术方案:
3、一种雨伞下蜂巢结构,包括均呈中空管状的下蜂巢、推拉件,其中:
4、所述下蜂巢的外侧壁上轴向设置有滑动区间,所述推拉件套设在所述下蜂巢外并在所述滑动区间内滑动以配合开伞和收伞;
5、所述下蜂巢于所述滑动区间内的外侧壁上设置有凸台,所述凸台穿设有连通所述下蜂巢内侧壁的第一通槽,所述推拉件上于所述凸台的上方开设有第二通槽,所述凸台上设置有杆件,所述杆件上套设有可在第一通槽内活动的o形环;
6、开伞过程,所述o形环先伸出所述第二通槽并被所述推拉件推动以带所述下蜂巢与推拉件同步向上移动,后所述推拉件相对所述下蜂巢滑动并将所述o形环压回至所述第一通槽内。
7、其中,所述o形环的外缘上包括位于底部的第一触点、位于右侧的第二触点,位于最左侧的左极限点,开伞过程,所述推拉件先抵接所述第一触点后抵接所述第二触点;
8、推拉件抵接所述第一触点时,所述下蜂巢与所述推拉件同步向上移动,此时所第二触点伸出所述第二通槽,所述左极限点未超出所述下蜂巢的内侧壁表面;
9、推拉件抵接所述第二触点时,所述o形环被所述推拉件压回至所述第一通槽内且所述左极限点超出所述下蜂巢的内侧壁表面。
10、其中,所述推拉件于所述第二通槽的后槽壁上设置有第一抵接点,所述推拉件于所述第二通槽后侧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二抵接点,所述o形环伸出所述第二通槽时所述第一抵接点与所述o形环的第一触点抵接,所述o形环回收至所述第一通槽内时所述第二抵接点与所述o形环的第二触点抵接。
11、其中,所述第一触点位于所述o形环底部中心的偏左侧。
12、其中,所述下蜂巢于所述滑动区间内的外侧壁上还设置有第一弹性凸块,所述推拉件的内侧壁上还设置有第二弹性凸块;
13、开伞过程中,所述第二弹性凸块由所述第一弹性凸块的下方越过所述第一弹性凸块;
14、开伞完成后,所述第二弹性凸块位于所述第一弹性凸块的上方并与所述第一弹性凸块抵接防止所述推拉件滑落。
15、其中,所述下蜂巢在滑动区间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止挡部和第二止挡部,所述推拉件的上端设置有第三抵接点,所述推拉件的内壁上设置有第四抵接点,所述第三抵接点、第四抵接点均位于所述第一止挡部和第二止挡部之间;
16、开伞过程,所述第三抵接点朝所述第一止挡部移动并与所述第一止挡部抵接;
17、收伞过程,所述第四抵接点朝所述第二止挡部移动并与所述第二止挡部抵接。
18、其中,所述空心凸台的中间横跨所述第一通槽开设有推拉槽,所述杆件为u形环,所述u形环安装在所述推拉槽内。
19、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雨伞蜂巢,其中,包括前述的雨伞下蜂巢结构,还包括中棒及上蜂巢,所述中棒的一端固定有所述上蜂巢,所述中棒轴向穿设在所述下蜂巢内,所述下蜂巢在所述中棒上滑动。
20、其中,所述中棒上设置有开伞止挡部及卡槽;
21、所述o形环被压回至所述第一通槽内时所述o形环的左侧同时落入到所述中棒的卡槽内;
22、所述下蜂巢移动至所述开伞止挡部时停止移动。
23、其中,所述中棒于所述卡槽的后槽壁设置有第五抵接点,开伞完成后所述o形环的左侧与所述第五抵接点与抵接,所述o形环的右侧与所述推拉件抵接。
24、应理解,在本实用新型范围内中,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各技术特征和在下文(如实施方式)中具体描述的各技术特征之间都可以互相组合,从而构成新的或优选的技术方案,限于篇幅,在此不再一一累述。
2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通过在下蜂巢上设置杆件及可活动的o形环作为卡合结构的一部分,并通过推拉件向上推动o形环,然后o形环推动杆件,杆件则推动下蜂巢,这样使得推拉件与下蜂巢一起移动,而当o形环被压回至第一通槽内时,o形环可与中棒卡合以完成开伞并防止下蜂巢下滑。这样本实用新型的通过可活动的o形环即可实现下蜂巢与中棒的开合,无需弹簧结构,实现了结构的简化,同时o形环不易损坏,提升了雨伞蜂巢的使用寿命。
技术特征:1.一种雨伞下蜂巢结构,包括均呈中空管状的下蜂巢、推拉件,其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伞下蜂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o形环的外缘上包括位于底部的第一触点、位于右侧的第二触点,位于最左侧的左极限点,开伞过程,所述推拉件先抵接所述第一触点后抵接所述第二触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雨伞下蜂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拉件于所述第二通槽的后槽壁上设置有第一抵接点,所述推拉件于所述第二通槽后侧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二抵接点,所述o形环伸出所述第二通槽时所述第一抵接点与所述o形环的第一触点抵接,所述o形环回收至所述第一通槽内时所述第二抵接点与所述o形环的第二触点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雨伞下蜂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触点位于所述o形环底部中心的偏左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伞下蜂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蜂巢于所述滑动区间内的外侧壁上还设置有第一弹性凸块,所述推拉件的内侧壁上还设置有第二弹性凸块;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伞下蜂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蜂巢在滑动区间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止挡部和第二止挡部,所述推拉件的上端设置有第三抵接点,所述推拉件的内壁上设置有第四抵接点,所述第三抵接点、第四抵接点均位于所述第一止挡部和第二止挡部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伞下蜂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台的中间横跨所述第一通槽开设有推拉槽,所述杆件为u形环,所述u形环安装在所述推拉槽内。
8.一种雨伞蜂巢,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雨伞下蜂巢结构,还包括中棒及上蜂巢,所述中棒的一端固定有所述上蜂巢,所述中棒轴向穿设在所述下蜂巢内,所述下蜂巢在所述中棒上滑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雨伞蜂巢,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棒上设置有开伞止挡部及卡槽;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雨伞蜂巢,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棒于所述卡槽的后槽壁设置有第五抵接点,开伞完成后所述o形环的左侧与所述第五抵接点与抵接,所述o形环的右侧与所述推拉件抵接。
技术总结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雨伞下蜂巢结构及雨伞蜂巢,该雨伞下蜂巢结构包括下蜂巢、推拉件,所述推拉件套设在所述下蜂巢外并在滑动区间内滑动以配合开伞和收伞;所述下蜂巢于滑动区间内的外侧壁上设置有凸台,所述凸台穿设有连通所述下蜂巢内侧壁的第一通槽,所述推拉件上于所述凸台的上方开设有第二通槽,所述凸台上设置有杆件,所述杆件上套设有可在第一通槽内活动的O形环;开伞过程,所述O形环先伸出所述第二通槽并被所述推拉件推动以带所述下蜂巢与推拉件同步向上移动,后所述推拉件相对所述下蜂巢滑动并将所述O形环压回至所述第一通槽内。本技术简化了蜂巢上的卡合结构,同时不易损坏,延长使用寿命。技术研发人员:张丽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张丽技术研发日:20230821技术公布日:2024/5/9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614/89911.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