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链上止结构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7-12 11:00:19
本技术涉及拉链领域的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拉链上止结构(fastener topstop structure)。
背景技术:
1、常见的拉链(fastener)通常包括由左右一对拉链带(fastener tape)与排列于拉链带上的一对链牙列(element columns)所构成的拉链链条(fastener chain)、以及安装在拉链链条上并通过滑动而开启或封闭一对链牙列的拉头(slider),且拉头上还可以依据需求于设置拉片(tab pull)来操作拉头的滑动。其中,在拉链的其中一端可设有用于防止拉头脱离链牙列的拉链上止结构。这样的拉链上止结构通常安装在拉链链条上来作为拉头在拉链链条上滑动的终止点。进而,也发展出防水的拉链上止结构。
2、在现有技术中,具有防水效果的拉链上止结构通常是在设置在彼此间隔开的一对拉链带之间且形成在拉链带的内表面与外表面。因此,需要额外的工序将一对拉链带的边缘所设的链牙列中的部分链牙移除,并在拉链带的边缘打孔,以便于在拉链带的相对两侧(内表面与外表面)上安装拉链上止结构且使其彼此连接。如此,需要耗费较多的制作时间,从而提高制作成本。并且,若在制作过程中因制作公差而在拉链上止结构与拉链带之间产生间隙,则可能降低拉链上止结构的防水效果。因此,有必要对具有防水效果的拉链上止结构进行改善。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拉链上止结构,能够降低制作成本且具有良好的安装效果与防水效果。
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拉链上止结构,适用于安装在由一对拉链带以及设置在所述拉链带的侧缘的一对链牙列所构成的拉链链条上。所述拉链上止结构包括:连结部,安装在所述拉链链条上,且至少覆盖所述拉链链条中的一对所述链牙列的啮合部分;以及一对分歧部,从所述连结部往下方延伸并安装在所述拉链链条上,且覆盖所述拉链链条中的一对所述链牙列的非啮合部分,其中所述链牙列包括彼此对向设置的第一链牙列、以及第二链牙列,所述分歧部相对于上止中心线位于左右两侧,且包括对应于所述第一链牙列的第一分歧部、以及对应于所述第二链牙列的第二分歧部,所述第一分歧部具有在宽度方向上面向所述第二分歧部的内缘部、以及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相反于所述第二分歧部的外缘部,所述第二分歧部具有在所述宽度方向上面向所述第一分歧部的内缘部、以及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相反于所述第一分歧部的外缘部,所述第一链牙列具有在所述宽度方向上面向所述第二链牙列的内端部、以及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相反于所述第二链牙列的外端部,所述第二链牙列具有在所述宽度方向上面向所述第一链牙列的内端部、以及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相反于所述第一链牙列的外端部,所述第一分歧部的所述内缘部的相对于所述上止中心线所构成的角度与所述第一链牙列的所述内端部的相对于所述上止中心线所构成的角度对齐,而所述第一分歧部的所述内缘部覆盖所述第一链牙列的所述内端部,且所述第二分歧部的所述内缘部的相对于所述上止中心线所构成的角度与所述第二链牙列的所述内端部的相对于所述上止中心线所构成的角度对齐,而所述第二分歧部的所述内缘部覆盖所述第二链牙列的所述内端部。
3、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分歧部的所述外缘部的相对于所述上止中心线所构成的角度与所述第一链牙列的所述外端部的相对于所述上止中心线所构成的角度对齐,而所述第一分歧部的所述外缘部覆盖所述第一链牙列的所述外端部,且所述第二分歧部的所述外缘部的相对于所述上止中心线所构成的角度与所述第二链牙列的所述外端部的相对于所述上止中心线所构成的角度对齐,而所述第二分歧部的所述外缘部覆盖所述第二链牙列的所述外端部。
4、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连结部覆盖所述拉链链条中的一对所述链牙列的所述啮合部分以及所述非啮合部分。
5、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连结部具有对应于所述第一链牙列的第一上端部、以及对应于所述第二链牙列的第二上端部,所述第一上端部沿着所述第一链牙列的其中一个链牙的上缘设置,且所述第二上端部沿着所述第二链牙列的其中一个链牙的上缘设置。
6、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分歧部具有对应于所述第一链牙列的第一下端部,所述第二分歧部具有对应于所述第二链牙列的第二下端部,所述第一下端部沿着所述第一链牙列的其中一个链牙的下缘设置,且所述第二下端部沿着所述第二链牙列的其中一个链牙的下缘设置。
7、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分歧部的至少一部分以及所述第二分歧部的至少一部分设置成可穿入所述拉链链条上所安装的拉头的上翼板与下翼板之间。
8、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分歧部与所述第二分歧部的厚度从上方侧往下方侧减少。
9、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分歧部的所述内缘部与所述第二分歧部的所述内缘部彼此连接,且形成对应于所述拉头的引导柱的凹部。
10、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凹部具有对应于所述引导柱的圆弧面。
11、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拉链上止结构设置在所述拉链链条的一侧的面上。
12、基于上述,在本实用新型的拉链上止结构中,连结部至少覆盖一对链牙列的啮合部分,一对分歧部覆盖所述拉链链条中的一对链牙列的非啮合部分。其中,第一分歧部的内缘部与第一链牙列的内端部角度对齐,且覆盖第一链牙列的内端部。并且,第二分歧部的内缘部与第二链牙列的内端部角度对齐,且覆盖第二链牙列的内端部。也就是说,拉链上止结构的连结部与一对分歧部横跨链牙列的啮合部分与非啮合部分,且一对分歧部的内缘部沿着一对链牙列的内端部对齐设置并进一步覆盖链牙列的内端部(例如是用射出成形安装在一对链牙列上)。如此,不需要将部分链牙移除并在拉链带的边缘打孔的工序,也能够确保拉链上止结构的安装稳定性,从而节省制作时间。并且,能够防止水通过拉链上止结构与一对链牙列之间(特别是防止水通过一对分歧部的内缘侧与一对链牙列的非啮合部分的内端侧之间)。据此,本实用新型的拉链上止结构能够降低制作成本且具有良好的安装效果与防水效果。
13、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技术特征:1.一种拉链上止结构(100),适用于安装在由一对拉链带(60)以及设置在所述拉链带(60)的侧缘的一对链牙列(70)所构成的拉链链条(80)上,且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链上止结构(100),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链上止结构(100),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链上止结构(100),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链上止结构(100),其特征在于,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链上止结构(100),其特征在于,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拉链上止结构(100),其特征在于,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拉链上止结构(100),其特征在于,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拉链上止结构(100),其特征在于,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拉链上止结构(100),其特征在于,
技术总结本技术提供一种拉链上止结构,能够降低制作成本且具有良好的安装效果与防水效果。拉链上止结构包括:连结部,至少覆盖拉链链条中的一对链牙列的啮合部分;以及一对分歧部,从连结部往下方延伸,且覆盖拉链链条中的一对链牙列的非啮合部分。其中,第一分歧部与第二分歧部各自具有内缘部以及外缘部,第一链牙列与第二链牙列各自具有内端部以及外端部。第一分歧部的内缘部的相对于上止中心线的角度与第一链牙列的内端部的相对于上止中心线的角度对齐,而第一分歧部的内缘部覆盖第一链牙列的内端部。第二分歧部的内缘部的相对于上止中心线的角度与第二链牙列的内端部的相对于上止中心线的角度对齐,而第二分歧部的内缘部覆盖第二链牙列的内端部。技术研发人员:冯甜甜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YKK株式会社技术研发日:20230907技术公布日:2024/5/12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614/90157.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