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蒸汽清洁的表面清洁装置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7-10 17:23:58
本技术涉及清洁设备,尤其涉及一种可蒸汽清洁的表面清洁装置。
背景技术:
1、由于高温蒸汽具备较好的污渍软化、杀菌消毒等特性,目前的家用洗地机除了具备常规的水洗功能之外,也会叠加蒸汽供应功能,利用蒸汽不仅可以软化地面上的顽固污渍,还可以对辊刷或地面进行杀菌消毒,提高洗地机对地面的清洁力度,从而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为了获得蒸汽,现有的洗地机配置有加热装置,加热装置对引入的液体进行加热产生蒸汽,然后经过管道将蒸汽输出至地面或辊刷。现有的加热装置一般具有两个腔室,液体经过两次加热后产生蒸汽。但是,现有应用于洗地机的加热装置存在蒸汽温度不高且喷射至地面的过程中温损较大的缺陷,对顽固污渍的软化效果不理想。另外,现有应用于洗地机的加热装置还存在出蒸汽不稳定的缺陷,蒸汽的喷出量时大时小,且喷射出的蒸汽容易夹杂液体,不利于满足清洁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蒸汽清洁的表面清洁装置,合理设置流体入口的截面积s1与第一连通口的截面积s2的大小关系,使流入预热腔内的液体可以在被充分加热后快速且充足的流入汽化腔内,从而使汽化腔内具有足够多的高温液体可以在被加热后快速汽化,提高汽化腔内的汽化率,保证汽化腔可以稳定的产生饱和蒸汽。
2、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可蒸汽清洁的表面清洁装置,包括清洁件、净水箱、与净水箱连通的蒸汽发生装置,蒸汽发生装置包括具有流体入口的预热腔和用于加热流体产生蒸汽的汽化腔,所述预热腔位于汽化腔的下方且两者通过第一连通口纵向连通,流体入口的截面积s1小于第一连通口的截面积s2,以使流体自预热腔平稳的流入汽化腔。
3、优选的,所述流体入口的流量为q,20ml/min≤q≤30ml/min,且0.2≤s1/s2≤0.4。
4、优选的,所述蒸汽发生装置还包括用于加热蒸汽且具有流体出口的蒸汽加热腔,蒸汽加热腔设于汽化腔的上方且两者通过第二连通口纵向连通,第二连通口的截面积为s3,2≤s3/s2≤3。
5、优选的,所述流体出口的截面积为s4,0.1≤s4/s3≤0.3。
6、优选的,所述预热腔的容积为v1,汽化腔的容积为v2,0.4≤v1/v2≤0.6。
7、优选的,所述蒸汽发生装置设有用于分隔预热腔与汽化腔的导热板,第一连通口设于导热板上。
8、优选的,所述导热板内嵌有同时加热预热腔与汽化腔的第一加热体,预热腔的高度为h1,汽化腔的高度为h2,第一加热体伸入预热腔的高度为h3,第一加热体伸入汽化腔的高度为h4,1.5≤h2/h1≤3,1.5≤h4/h3≤2。
9、优选的,所述导热板设有用于加热预热腔的预热加热体和用于加热汽化腔的汽化加热体,预热加热体位于汽化加热体的下方。
10、优选的,所述汽化腔的下部设有液体导流板,液体导流板的高度小于汽化腔的高度以将汽化腔分割成位于下部的液体流道和位于上部的蒸汽流道,液体流道的高度为h5,蒸汽流道的高度为h6,1.5≤h5/h6≤2.5。
11、优选的,所述蒸汽发生装置包括中壳、固定于中壳底部的下盖、固定于中壳顶部的上盖、设于中壳顶侧与上盖之间的隔板,预热腔由中壳的下部与下盖围合形成,汽化腔由中壳的上部与隔板围合形成,蒸汽加热腔由隔板与上盖围合形成,第一连通口与第二连通口分别位于中壳长度方向的两端,第二连通口设于隔板上或由隔板与中壳内壁之间的空隙形成。
12、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13、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表面清洁装置,汽化腔与预热腔上下分布且两者通过第一连通口纵向连通,预热腔将经过流体入口流入的常温液体加热成高温液体后再经过第一连通口流入汽化腔内,汽化腔对高温液体进一步加热可以产生饱和蒸汽,由于流体入口的截面积s1小于第一连通口的截面积s2,预热腔对液体的加热效率较高,使得流入预热腔内的液体在被充分加热后快速且充足的经过第一连通口流入汽化腔内,从而保证汽化腔内具有足量可被加热形成饱和蒸汽的高温液体,提高汽化腔的汽化率,保证汽化腔可以稳定的产生饱和蒸汽,提高蒸汽供应的稳定性,避免蒸汽喷出量时大时小的情况或夹杂液体的情况。合理设置预热腔与汽化腔的分布关系,缩短两个腔室之间距离的同时提高高温液体自预热腔流向汽化腔的顺畅性,有利于提高蒸汽供应的稳定性。
14、2、合理设置流体入口的流量q和s1/s2的比值,使经过流体入口流入预热腔内的常温液体可以被快速、持续的加热到一定温度,避免液体在预热腔内直接被加热成蒸汽的同时也避免预热腔内产生较多的水垢,同时保证经过第一连通口流入汽化腔内的液体具有较高的温度,使高温的液体可以在汽化腔内快速汽化,保证蒸汽发生装置可以稳定的供应蒸汽。
15、若q小于20ml/min或s1/s2小于0.2,经过流体入口流入预热腔内的液体体积较小,液体在预热腔内容易被直接加热汽化。若q大于30ml/min或s1/s2大于0.4,经过流体入口流入预热腔内的液体体积较大,液体在预热腔内被加热时容易产生较多的水垢。
16、3、由于蒸汽较轻且会向上流动,蒸汽发生装置设置位于汽化腔上方的蒸汽加热腔,汽化腔内产生的饱和蒸汽经过第二连通口向上流入蒸汽加热腔内,蒸汽加热腔对饱和蒸汽进一步加热形成过热蒸汽,过热蒸汽经过流体出口输出,合理布局蒸汽加热腔与汽化腔的分布关系,缩短两个腔室之间距离的同时提高蒸汽从汽化腔流向蒸汽加热腔的顺畅性,可以提高蒸汽加热腔内的气压,有利于提高经过流体出口流出的过热蒸汽的流速和压力,从而合理降低蒸汽在流动过程中的温损,保证流向地面或清洁件的蒸汽温度,提高蒸汽对顽固污渍的软化效果和对清洁件的杀菌消毒能力。通过蒸汽加热腔对蒸汽的二次加热可以提高蒸汽发生装置输出的蒸汽温度,避免输出的蒸汽夹杂有液体,使输出的蒸汽可以更好的满足使用要求。
17、合理设置第二连通口的截面积s3与第一连通口的截面积s2之间的比值,保证过热蒸汽的供应效率。若s3/s2小于2,第二连通口的截面积s3较小,汽化腔内产生的饱和蒸汽无法经过第二连通口快速的流入蒸汽加热腔内,不利于保证蒸汽加热腔对饱和蒸汽进行加热产生过热蒸汽的效率。若s3/s2大于3,第一连通口的截面积s2较小,经过第一连通口流入汽化腔内的高温液体较少,不利于保证汽化腔对高温液体进行加热产生饱和蒸汽的效率。
18、4、合理设置流体出口的截面积s4与第二连通口s3的比值,提高经过流体出口流出的蒸汽流速、蒸汽压力的同时避免蒸汽加热腔因气压过大出现自爆的情况。若s4/s3小于0.1,流体出口过小,蒸汽加热腔内的过热蒸汽无法经过流体出口及时输出,蒸汽加热腔可能会因气压过大而出现自爆的情况,不利于保证蒸汽发生装置的稳定性。若s4/s3大于0.4,流体出口过大,不利于保证经流体出口流出的蒸汽流速和蒸汽压力,从而不利于保证蒸汽对顽固污渍的软化效果。
19、5、合理设置预热腔的容积v1与汽化腔的容积v2的比值,使汽化腔可以向蒸汽加热腔提供足量的蒸汽。若v1/v2小于0.4,预热腔的容积过小,液体在预热腔内容易过早汽化,造成的热损耗较多,不利于合理控制加热耗能。若v1/v2大于0.6,预热腔的容积过大,液体经过预热腔加热后的温度达不到要求,不利于保证预热后的液体在汽化腔内加热产生的蒸汽量,从而不利于保证经流体出口流出的过热蒸汽的流速和压力,且液体在预热腔内容易产生较多水垢。
20、6、预热腔和汽化腔之间通过导热板分隔,第一连通口设于导热板上,合理设置预热腔、汽化腔、第一连通口的形成方式,有利于合理简化蒸汽发生装置的内部结构。由于液体中的矿物质在60℃~70℃时容易沉积形成水垢,可以将用于加热预热腔的加热体设于导热板内,液体在预热腔内被加热形成的水垢在自重作用下向下落在预热腔的底部,避免水垢堆积在加热体的外部导致加热体过热发生自爆的情况,有利于保证蒸汽发生装置的使用寿命。
21、7、合理设置h2/h1的比值及h4/h3的比值,降低热损耗的同时使液体在经过预热腔和汽化腔的加热后可以产生饱和蒸汽。若h2/h1小于1.5,预热腔过高,液体经过预热腔加热后的温度较低,不利于保证预热后的液体在汽化腔内加热产生的蒸汽量。若h2/h1>3,预热腔过矮,液体在预热腔内容易过早汽化,造成的热损耗较多。
22、若h4/h3小于1.5,第一加热体对预热腔的加热强度大于对汽化腔的加热强度,液体在预热腔内容易过早汽化,造成的热损耗较多。若h4/h3大于2,第一加热体对预热腔的加热强度不足,液体经过预热腔加热后的温度达不到要求,不利于保证预热后的液体在汽化腔内加热产生的蒸汽量。
23、8、用于加热预热腔的预热加热体和用于加热汽化腔的汽化加热体可以分开设置,便于分别控制预热腔和汽化腔的加热温度,避免液体在预热腔内过早汽化的同时保证高温液体经过汽化腔的加热后可以产生足量的蒸汽。
24、9、汽化腔被液体导流板分隔成液体流道和蒸汽流道,使汽化腔内产生的蒸汽可以经过蒸汽流道和第二连通口顺利流入蒸汽加热腔内。合理设置液体流道的高度h5与蒸汽流道的高度h6的比值,同时满足液体和蒸汽的流动要求。若h5/h6小于1.5,液体流道的高度h5过矮,汽化腔内的液体可能向上漫过液体导流板,液体导流板无法对液体进行有效导流,不利于提高汽化腔对液体的加热效果。若h5/h6大于2.5,蒸汽流道的高度h6过矮,汽化腔内的蒸汽无法经过蒸汽流道和第二连通口及时流向蒸汽加热腔,可能导致汽化腔内的液体在蒸汽的压力下向预热腔回流的情况。
25、10、预热腔由中壳的下部与下盖围合形成,汽化腔由中壳的上部与隔板围合形成,蒸汽加热腔由隔板与上盖围合形成,合理设置各腔室的形成结构,有利于合理简化蒸汽发生装置的结构难度。第一连通口与第二连通口分别位于中壳长度方向的两端,可以合理增大高温液体在汽化腔内的流动路径长度,使汽化腔可以充分加热高温液体。第二连通口可以设于隔板上,第二连通口也可以由隔板与中壳内壁之间的空隙形成,合理设置第二连通口的形成结构,降低第二连通口的设置难度,也便于对各腔室进行清理。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615/62942.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