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景观墙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7-10 18:10:25
本申请涉及园林景观,尤其涉及一种园林景观墙。
背景技术:
1、景观墙是园内划分空间、组织景色而布置的围墙,它能反映出园林的文化,兼有美观、隔断、通透的作用。目前,景观墙不仅仅用于营造公园景点,而且还是改善市容市貌及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
2、景观墙的前侧壁一般设置有多个支撑板,支撑板用来放置盆栽或者种植筒,以展示盆栽,形成景观。
3、但是,景观墙的支撑板大多是尺寸不变或者固定不动的,使得支撑板的前端与景观墙的前侧壁之间的距离是固定的。对于不同生长半径的盆栽,这种景观墙存在一些缺陷,例如生长半径较大的盆栽放置到支撑板上可能会碰到景观墙的前侧壁,影响盆栽的生长和美观性,导致景观墙的适用性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提供一种园林景观墙,支撑板的实际支撑距离可以进行改变,从而可以支撑不同生长半径的盆栽,避免盆栽碰撞到墙主体的前侧壁,保证盆栽正常生长,提高园林景观墙的适用性。
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
3、一种园林景观墙,包括墙主体、多个支撑板和多个翻转板,多个所述支撑板竖直间隔设置于所述墙主体的前侧壁上,多个所述翻转板与多个所述支撑板的数量相等,多个所述翻转板通过合页一一对应翻转连接于多个所述支撑板的前端,所述翻转板由第一位置翻转至第二位置后,所述翻转板的后端与所述支撑板的前端抵接,所述第一位置为所述翻转板盖合于所述支撑板上,所述第二位置为所述翻转板与所述支撑板平齐。
4、在使用时,翻转板可以相对于支撑板进行翻转,从而增大支撑板的实际支撑距离,可以适用于不同生长半径的盆栽,避免盆栽碰撞到墙主体的前侧壁。
5、相比于现有技术,该园林景观墙的支撑板的实际支撑距离可以进行改变,从而可以支撑不同生长半径的盆栽,避免盆栽碰撞到墙主体的前侧壁,保证盆栽正常生长,提高园林景观墙的适用性。
6、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多个所述支撑板的宽度相等,多个所述翻转板的宽度由上至下依次增大。
7、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板和所述翻转板的数量均为3个,3个所述翻转板的宽度由上至下依次为所述支撑板的宽度的1/3倍、2/3倍和1倍。
8、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墙主体设有储水腔,所述墙主体的前侧壁设有喷淋管道和多排喷头,所述储水腔和所述喷淋管道之间连通有输送泵,多排所述喷头与多个所述支撑板一一对应。
9、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墙主体的前侧壁的顶端设有集雨板,所述集雨板倾斜设置,所述集雨板的下端连接于所述储水腔的腔口处。
10、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储水腔的腔口设有滤网。
11、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集雨板向下的投影覆盖住所述支撑板和所述翻转板。
12、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集雨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15度至30度。
技术特征:1.一种园林景观墙,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园林景观墙,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支撑板的宽度相等,多个所述翻转板的宽度由上至下依次增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园林景观墙,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和所述翻转板的数量均为3个,3个所述翻转板的宽度由上至下依次为所述支撑板的宽度的1/3倍、2/3倍和1倍。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园林景观墙,其特征在于,所述墙主体设有储水腔,所述墙主体的前侧壁设有喷淋管道和多排喷头,所述储水腔和所述喷淋管道之间连通有输送泵,多排所述喷头与多个所述支撑板一一对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园林景观墙,其特征在于,所述墙主体的前侧壁的顶端设有集雨板,所述集雨板倾斜设置,所述集雨板的下端连接于所述储水腔的腔口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园林景观墙,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水腔的腔口设有滤网。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园林景观墙,其特征在于,所述集雨板向下的投影覆盖住所述支撑板和所述翻转板。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园林景观墙,其特征在于,所述集雨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15度至30度。
技术总结本申请提供一种园林景观墙,包括墙主体、多个支撑板和多个翻转板,多个所述支撑板竖直间隔设置于所述墙主体的前侧壁上,多个所述翻转板与多个所述支撑板的数量相等,多个所述翻转板通过合页一一对应翻转连接于多个所述支撑板的前端,所述翻转板由第一位置翻转至第二位置后,所述翻转板的后端与所述支撑板的前端抵接,所述第一位置为所述翻转板盖合于所述支撑板上,所述第二位置为所述翻转板与所述支撑板平齐。本申请支撑板的实际支撑距离可以进行改变,从而可以支撑不同生长半径的盆栽,避免盆栽碰撞到墙主体的前侧壁,保证盆栽正常生长,提高园林景观墙的适用性。技术研发人员:霍玉军,王永亮,张哲,杨海东,赵炳惠,梁晶,张春雨,马涛,张智芳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内蒙古城市规划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日:20231120技术公布日:2024/6/11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615/66694.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
一种古建筑修复用榫卯结构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