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利建筑防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7-09 17:08:31
本技术涉及水利建筑防水,特别涉及一种水利建筑防水结构。
背景技术:
1、在水利建筑一侧需要进行防水,不防水容易损坏,所以需要设置一种水利建筑防水结构。
2、经检索,公告号(cn 218813497 u)一种水利建筑防水结构,包括安装座,所述安装座一端固定连接有安装板,所述安装座另一端固定连接有护水座,所述护水座上端固定连接有固定座,所述安装板上端均匀固定连接有三组锁紧座且每组为两个,所述锁紧座一端设置有固定杆,所述固定座内侧设置有吸水棉。通过上述结构,安装座一端固定连接于有护水座,护水座内侧设置有护水槽,所述护水座内侧设置有多个挂物杆,通过护水座和护水槽实现对冲过来的水冲回,使得其能够对水利建筑进行防水,安装座另一端均匀设置有三组锁紧座,锁紧座内侧设置有螺纹孔,螺纹孔内部螺纹拧紧有固定杆和固定螺栓,通过三组锁紧座使得固定杆能够锁紧在不同高度。
3、上述装置在具体使用过程中存在弊端:(1)上述装置通过设置护水座以及护水槽实现对冲过来的水进行冲回,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当冲过来的水动能较大时,直接对护水槽进行冲击会对其造成一定的损伤,久而久之造成对护水槽结构的破坏;(2)上述装置安装座与护水座以及安装板之间的连接强度有待提高,整体结构稳定性不高,随着水流的冲击具有解体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利建筑防水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2、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3、一种水利建筑防水结构,包括
4、主体机构,包括安装座以及设置于安装座上的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一侧壁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一加固杆,两个所述第一加固杆一端均与安装座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安装板另一侧壁固定连接有护水座,所述护水座一侧设有护水槽,所述护水座上表面固定连接有若干第二加固杆,若干所述第二加固杆一端均与安装板另一侧壁固定连接;
5、保护机构,包括设置于护水槽内部的减势组件,所述减势组件包括横轴、圆筒以及减势板,若干所述圆筒均固定安装于横轴外表面,若干所述减势板一端均与圆筒外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减势板上设有若干排水孔。
6、优选的,所述护水座上表面设有安装槽口,所述安装槽口内部设有滤水板,所述安装座上表面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内部设有固定插栓。
7、优选的,所述护水槽内部对称安装有两个竖板,所述竖板一侧表面固定连接有适配轴筒,所述适配轴筒一侧表面设有轴孔,所述横轴两端分别穿过两个轴孔与两个适配轴筒旋转配合。
8、优选的,所述竖板一侧表面设有安装通口,所述安装通口内部固定连接有泄水板。
9、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0、本实用新型当水体垂直冲向护水槽时,护水槽内部设有减势组件,继而水体冲击作用在减势板上,通过利用横轴两端分别穿过两个轴孔与两个适配轴筒旋转配合的特性,继而带动减势板旋转,进一步将水体的动能部分转化为减势板的动能,此时水体的动能减小,减小后的水体作用在护水座上,有效地避免了动能较大的水体直接冲击对结构造成损坏。
1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安装板与安装座之间固定连接有若干第一加固杆,继而加强安装板与安装座之间的连接强度,进一步通过在安装板与护水座之间固定连接有若干第二加固杆,继而加强安装板与护水座之间的连接强度,提高装置的整体稳定性,确保装置长时间受水流冲击而保证装置的整体性,结构设计人性化。
技术特征:1.一种水利建筑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利建筑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护水座(104)上表面设有安装槽口,所述安装槽口内部设有滤水板(107),所述安装座(101)上表面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内部设有固定插栓(108)。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利建筑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护水槽(105)内部对称安装有两个竖板(205),所述竖板(205)一侧表面固定连接有适配轴筒(206),所述适配轴筒(206)一侧表面设有轴孔,所述横轴(201)两端分别穿过两个轴孔与两个适配轴筒(206)旋转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水利建筑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竖板(205)一侧表面设有安装通口,所述安装通口内部固定连接有泄水板(207)。
技术总结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水利建筑防水结构,涉及水利建筑防水技术领域,本技术包括主体机构,包括安装座以及设置于安装座上的安装板,安装板一侧壁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一加固杆,两个第一加固杆一端均与安装座上表面固定连接;保护机构,包括设置于护水槽内部的减势组件,减势组件包括横轴、圆筒以及减势板。本技术一种水利建筑防水结构,水体冲击作用在减势板上,通过利用横轴两端分别穿过两个轴孔与两个适配轴筒旋转配合的特性,继而带动减势板旋转,进一步将水体的动能部分转化为减势板的动能,此时水体的动能减小,减小后的水体作用在护水座上,有效地避免了动能较大的水体直接冲击对结构造成损坏。技术研发人员:孟美玲,刘安黎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孟美玲技术研发日:20231016技术公布日:2024/5/27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617/56881.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