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新讯 > 水利排水,给水工程装置的制造及其处理技术 > 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生态渗透塘系统及其施工方法与流程  >  正文

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生态渗透塘系统及其施工方法与流程

  • 国知局
  • 2024-07-09 17:29:46

本发明涉及海绵城市建设,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生态渗透塘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1、海绵城市,就是运用低影响开发理念,改变传统城市建大管子、以快排为主的雨水处理方式,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措施,借助自然力量,就近收集、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让城市如同生态“海绵”般舒畅地“呼吸吐纳”,实现雨水在城市中的自然迁移。

2、渗透塘是一种用于雨水下渗补充地下水的洼地,具有一定的净化雨水的作用,能够有效补充地下水,削减峰值流量。现有渗透塘结构包括进水口、前置塘、渗透塘和出水口,当雨水径流污染较为严重时,经渗透塘处理后的雨水水质的质量差,如前置塘沉泥淤积难以清理,会影响入渗补充地下水的渗透系数,进而不能满足入渗补充地下水和其他景观水体补水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解决现有经渗透塘处理的雨水下渗补充地下水的水质质量差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生态渗透塘系统,截污净化处理效果好,提高了雨水下渗补充地下水的水质质量。

2、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生态渗透塘系统,按雨水径流方向依次包括:进水区、植被缓冲区、初沉截污区、前置处理区和主塘处理区;

3、所述进水区、所述植被缓冲区、所述初沉截污区、所述前置处理区和所述主塘处理区相连通;

4、所述主塘处理区的池底结构自上而下依次包括:水生植物层、砂土过滤层、第一透水土工布层和碎石过滤层;

5、所述主塘处理区的出水端设有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相衔接的排放管,所述主塘处理区内设有竖向溢流管,所述竖向溢流管与排放管连接。

6、进一步,具体地,所述进水区和所述植被缓冲区之间堆积有用于过滤雨水的碎石;

7、所述植被缓冲区的边坡坡度为2%-5%,所述植被缓冲区种植有第一草本植物和第一灌木植物。

8、进一步,具体地,所述初沉截污区的池底结构自上而下依次包括:植被层、陶瓷覆盖层、换填种土层、第二透水土工布层和碎石排水层;

9、所述植被层上种植有乔木植物、第二草本植物和第二灌木植物;

10、所述碎石排水层铺设有排水盲管,所述排水盲管与所述前置处理区相连。

11、进一步,具体地,所述水生植物层种植有第一水生植物;

12、所述砂土过滤层的厚度为300mm~500mm,其混合填料按照质量百分比包括:级配砂50%、沙壤土45%和腐殖土5%;

13、所述第一透水土工布层厚度≥3.0mm,密度为350g/m2,垂直渗透系数≥5×10-2cm/s,断裂强度≥10kn/m,cbr顶破强度≥1.8kn;

14、所述碎石过滤层的厚度为600mm~800mm。

15、进一步,具体地,所述陶瓷覆盖层的厚度为50mm;

16、所述换填种植土层的厚度700mm~800mm,其混合填料按质量百分比包括玻璃渣15%、中粗砂35%、景观种植土45%和碎木屑5%;

17、所述第二透水土工布层的厚度≥3.0mm,密度350g/m2,垂直渗透系数≥5×10-2cm/s,断裂强度≥10kn/m,cbr顶破强度≥1.8kn;

18、所述碎石排水层的厚度为400mm~500mm。

19、进一步,具体地,所述前置处理区和所述主塘处理区之间还设置有配水石笼;

20、所述前置处理区的池塘底部种植有第二水生植物。

21、进一步,具体地,所述主塘处理区还设置有曝气装置。

22、进一步,具体地,所述初沉截污区和所述前置处理区之间设置有滨水人行步道。

23、进一步,具体地,所述植被缓冲区、所述初沉截污区、所述前置处理区和所述主塘处理区呈环形结构;

24、所述前置处理区围绕所述主塘处理区的外侧设置,所述初沉截污区围绕所述前置处理区的外侧设置,所述植被缓冲区围绕所述初沉截污区的外侧设置;

25、所述进水区的数量为多个,围绕所述植被缓冲区均匀分布设置。

26、一种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生态渗透塘系统的施工方法,所述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27、确认汇水范围,核实场地竖向标高;

28、开挖三个基坑,分别为初沉截污区、前置处理区和主塘处理区;

29、在初沉截污区的外侧种植草本植物和第一灌木植物,形成植被缓冲区;

30、在主塘处理区的出水端铺设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相衔接的排放管,所述主塘处理区内设有竖向溢流管,将所述竖向溢流管与排放管连接;

31、所述初沉截污区的施工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32、在初沉截污区的池底铺设碎石垫层,并敷设盲管,充填碎石至设计厚度,形成碎石排水层;

33、在碎石排水层上铺设第二透水土工布,形成第二透水土工布层;

34、在第二透水土工布层铺设换填种土,形成换填种植土层;

35、再采用水夯法沉降2-3遍后整平;

36、在整平后的换填种土层上种植乔木植物和第二灌木植物,形成植被层;

37、在换填中土层上铺设陶粒,形成陶瓷覆盖层;

38、所述主塘处理区的施工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39、在主塘处理区的池底铺设碎石垫层,形成碎石过滤层;

40、在碎石过滤层铺设第一透水土工布,形成第一透水工布层;

41、在第一透水工布层上铺设砂土,形成砂土过滤层;

42、采用水夯法沉降2-3遍后整平;

43、在整平后的砂土过滤层上种植水生植物,形成水生植物层。

44、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45、(1)本发明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生态渗透塘系统对流入的雨水进行分区、分层梯级截污处理,截污净化处理效果好,提高了雨水下渗补充地下水的水质质量,实现了雨水资源化的利用需求。另外,当处于丰水期期间时,溢流雨水进入溢流竖管通过排放管实现溢流排放,排空时间小于24h,溢流竖管的设置能在保持一定水位的同时迅速排除多余液体,具有警示水位的作用。

46、(2)本发明可充分将城市市区的雨水收集、净化、再利用,在确保城市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范围内的收集、渗透、净化和利用,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缓解和减少城市内涝的压力,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而且还满足了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生态渗透塘系统,其特征在于,按雨水径流方向依次包括:进水区(1)、植被缓冲区(2)、初沉截污区(3)、前置处理区(4)和主塘处理区(5);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生态渗透塘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区(1)和所述植被缓冲区(2)之间堆积有用于过滤雨水的碎石(11);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生态渗透塘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初沉截污区(3)的池底结构自上而下依次包括:植被层(31)、陶瓷覆盖层(32)、换填种土层(33)、第二透水土工布层(34)和碎石排水层(35);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生态渗透塘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生植物层(51)种植有第一水生植物;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生态渗透塘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陶瓷覆盖层(32)的厚度为50mm;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生态渗透塘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置处理区(4)和所述主塘处理区(5)之间还设置有配水石笼(7);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生态渗透塘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塘处理区(5)还设置有曝气装置(56)。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生态渗透塘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初沉截污区(3)和所述前置处理区(4)之间设置有滨水人行步道(8)。

9.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生态渗透塘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植被缓冲区(2)、所述初沉截污区(3)、所述前置处理区(4)和所述主塘处理区(5)呈环形结构;

10.一种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生态渗透塘系统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技术总结本发明涉及海绵城市建设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生态渗透塘系统及其施工方法,一种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生态渗透塘系统,按雨水径流方向依次包括:进水区、植被缓冲区、初沉截污区、前置处理区和主塘处理区;进水区、植被缓冲区、初沉截污区、前置处理区和主塘处理区相连通;主塘处理区的池底结构自上而下依次包括:水生植物层、砂土过滤层、第一透水土工布层和碎石过滤层;主塘处理区的出水端设有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相衔接的排放管,主塘处理区内设有竖向溢流管,竖向溢流管与排放管连接。本发明的一种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生态渗透塘系统,截污净化处理效果好,提高了雨水下渗补充地下水的水质质量。技术研发人员:孙宏伟,黄海鲲,耿刚,李法善,曹亚强,程荣军,朱晓金,梁冬义,李圣洁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维建研(江苏)设计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日:技术公布日:2024/6/5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617/59244.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