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新讯 > 摄影电影,光学设备的制造及其处理,应用技术 > 一种电致变色膜片、变色装置及终端产品的制作方法  >  正文

一种电致变色膜片、变色装置及终端产品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6-21 12:33:15

本申请涉及电致变色,尤其涉及一种电致变色膜片、变色装置及终端产品。

背景技术:

1、电致变色是在外部电压的作用下,电致变色材料发生可逆、稳定地着色或褪色现象的技术。通常情况下,在电致变色膜片的两导电基底层上各设置汇流条,电致变色膜片通过汇流条与外部电源电连接,从而在电致变色材料的两端形成电压差,使电致变色膜片的电致变色材料响应两端电压差的变化而发生颜色的变化。

2、目前,电致变色膜片在使用过程中,膜片边缘的部分区域容易提前失效,最终导致整个器件的寿命受到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申请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电致变色膜片、变色装置及终端产品。

2、本申请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致变色膜片,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基底层、第一导电层、电致变色层、第二导电层和第二基底层;

3、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设有隔断部、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

4、所述第一凹槽沿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厚度方向贯穿所述第一基底层、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电致变色层,所述第二凹槽沿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厚度方向贯穿所述第二基底层、所述第二导电层和所述电致变色层;

5、所述隔断部至少贯穿所述第一导电层,所述隔断部与所述第一导电层的边缘围合形成第一阻隔区;和/或,所述隔断部至少贯穿所述第二导电层,所述隔断部与所述第二导电层的边缘围合形成第二阻隔区;

6、所述第一阻隔区和所述第二阻隔区在所述电致变色层所在平面的投影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围合形成的图形覆盖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第一凹槽互相靠近的端部。

7、进一步地,所述隔断部朝向所述电致变色膜片内延伸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凹槽以及第二凹槽向所述电致变色膜片内延伸的长度。

8、进一步地,所述隔断部包括第一隔断部和/或第二隔断部;

9、所述第一隔断部至少贯穿所述第一导电层,所述第一隔断部与所述第一导电层的边缘靠近所述第一凹槽的部分围合形成所述第一阻隔区;

10、所述第二隔断部至少贯穿所述第二导电层,所述第二隔断部与所述第二导电层的边缘靠近所述第二凹槽的部分围合形成所述第二阻隔区。

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隔断部包括第一阻隔段和第二阻隔段,所述第一阻隔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凹槽朝向所述电致变色膜片内的一侧连接,所述第二阻隔段自所述第一导电层的边缘向所述第一导电层内部延伸至与所述第一阻隔段远离所述第一凹槽的一端连接;

12、和/或,所述第二隔断部包括第三阻隔段和第四阻隔段,所述第三阻隔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凹槽朝向所述电致变色膜片内的一侧连接,所述第四阻隔段自所述第二导电层的边缘向所述第二导电层内部延伸至与所述第三阻隔段远离所述第二凹槽的一端连接。

1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阻隔段在所述电致变色层所在平面的投影和所述第三阻隔段在所述电致变色层所在平面的投影重合。

14、进一步地,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设有第一汇流条和第二汇流条;

15、所述第一汇流条设置在所述第一基底层背离所述第二基底层的一侧,所述第一汇流条的一部分与所述第一凹槽漏出的所述第二导电层电连接;

16、所述第二汇流条设置在所述第二基底层背离所述第一基底层的一侧,所述第二汇流条的一部分与所述第二凹槽漏出的所述第一导电层电连接。

1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阻隔段在所述电致变色层所在平面的投影与所述第一汇流条在所述电致变色层所在平面的投影之间的距离为l1,其中,l1>0;

18、和/或,所述第三阻隔段在所述电致变色层所在平面的投影与所述第二汇流条在所述电致变色层所在平面的投影之间的距离为l2,其中,l2>0。

1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隔断部的转角和所述第二隔断部的转角为倒角、锐角、直角或钝角中的至少一种。

2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交替设置在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

21、所述第一凹槽邻接于所述第二凹槽;或,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部分重叠,以在相邻的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之间形成缺口。

22、进一步地,沿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的排列方向,所述缺口的长度为d;

23、其中,d的取值范围是0≤d≤1mm。

24、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变色装置,包括基材层以及与所述基材层层叠设置的所述的电致变色膜片。

25、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终端产品,包括所述的电致变色膜片或所述的变色装置,其中,所述终端产品包括后视镜、幕墙、汽车天窗、汽车侧窗、汽车挡风玻璃、电子产品的壳体、眼镜、交通工具以及显示面板中的任一种。

26、本申请的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在本申请中通过在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设置隔断部以在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相互靠近的端部之间形成第一阻隔区和第二阻隔区,由于第一阻隔区至少贯穿第一导电层,第二阻隔区至少贯穿第二导电层,即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相互靠近的端部无电流,即电致变色膜片与外部电源形成电连接时,在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相互靠近的端部之间无电场形成,避免在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形成较大电流,即使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相互靠近的端部之间接触也不会出现正负极的电流导通而短路,以提升电致变色膜片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稳定性及使用寿命。

27、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和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做详细说明如下。

技术特征:

1.一种电致变色膜片,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基底层、第一导电层、电致变色层、第二导电层和第二基底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断部朝向所述电致变色膜片内延伸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凹槽以及第二凹槽向所述电致变色膜片内延伸的长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断部包括第一隔断部和/或第二隔断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致变色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断部包括第一阻隔段和第二阻隔段,所述第一阻隔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凹槽朝向所述电致变色膜片内的一侧连接,所述第二阻隔段自所述第一导电层的边缘向所述第一导电层内部延伸至与所述第一阻隔段远离所述第一凹槽的一端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致变色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阻隔段在所述电致变色层所在平面的投影和所述第三阻隔段在所述电致变色层所在平面的投影重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致变色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设有第一汇流条和第二汇流条;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致变色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阻隔段在所述电致变色层所在平面的投影与所述第一汇流条在所述电致变色层所在平面的投影之间的距离为l1,其中,l1>0;

8.根据权利要求3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致变色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断部的转角和所述第二隔断部的转角为倒角、锐角、直角或钝角中的至少一种。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致变色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交替设置在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致变色膜片,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的排列方向,所述缺口的长度为d;

11.一种变色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基材层以及与所述基材层层叠设置的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致变色膜片。

12.一种终端产品,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致变色膜片或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变色装置,其中,所述终端产品包括后视镜、幕墙、汽车天窗、汽车侧窗、汽车挡风玻璃、电子产品的壳体、眼镜、交通工具以及显示面板中的任一种。

技术总结本申请提供一种电致变色膜片、变色装置及终端产品,属于电致变色技术领域。电致变色膜片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基底层、第一导电层、电致变色层、第二导电层和第二基底层;电致变色器件的边缘设有隔断部、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隔断部至少贯穿第一导电层,隔断部与第一导电层的边缘围合形成第一阻隔区;和/或隔断部至少贯穿第二导电层,隔断部与第二导电层的边缘围合形成第二阻隔区;第一阻隔区和第二阻隔区在电致变色层所在平面的投影覆盖于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相互靠近的端部。本申请提供的电致变色膜片能够有效避免电致变色膜片边缘的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之间出现接触短路的情况,提升电致变色膜片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技术研发人员:熊羽生,王美娟,孙飞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光羿智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日:20230926技术公布日:2024/6/5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618/27799.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