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油墨的生产工艺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8-02 17:50:24
本发明涉及油墨调配,具体为一种油墨的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
1、印刷油墨是一种染料、填充物和连结料等物料组合生产的一种混合物,随着5g网络的加速布局,移动设备和智能家居发展迅猛,作为移动设备和智能家具制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材料,pc/pmma复合板成了研究热点,其厚度范围从0.125mm至3mm,广泛应用于手机背壳、手机镜片等领域,适合包括压印在内的各种印刷。
2、目前用于pc/pmma板材上的实色logo油墨一般采用丝印印刷成型,常规油墨平均固含量通常控制在70%-80%,最低也在60%以上,如固含量过低会影响油墨附着力或出现油墨印刷不均匀等问题。在一些实验中没有充分考虑到环境中温度和湿度之间的关系,没有做到随机组合性导致数据量较少,从而导致油墨在实际使用中出现附着力表现不佳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油墨的生产工艺,用于促进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所提到的问题。
2、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油墨的生产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3、s1、原料准备:准备油墨主体、固化剂和稀释剂;
4、其中油墨主体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支链型聚酯树脂5-7份,直链型聚酯树脂5-7份,纳米色浆30-37份,异佛尔酮40-50份,环己酮5-9份,哑粉1-2份,助剂1-2份;
5、s2、混料:将准备的原料投入料筒中进行混合,通过搅拌设备对原料进行充分调匀;
6、s3、筛分:将步骤s2中混合后的物料倒出然后通过筛分设备对物料进行筛除;
7、s4、研磨和干燥:将步骤s3中筛除的物料进行重新研磨,在研磨的过程中对研磨后的粉末进行干燥;
8、s5、破碎和清理粘结物:对装置内壁的粘结原料进行再次碾压和破碎,然后通过清理设备对装置内部破碎后的粘结材料进行清理,最后出料;
9、s6、调整:根据需要对油墨的颜色、粘度和干燥度进行调整;
10、s7、油墨附着力检验;
11、s8、包装存储:将检验合格的油墨装入适当的容器中,进行标识、封装处理。
12、可选的,s1步骤中油墨主体,
13、所述支链型聚酯树脂的重均分子量为20000-30000,酸值为10-14mgkoh/g,羟值为50-60mgkoh/g,支化度为4-6;所述直链型聚酯树脂的数均分子量为4000-8000,酸值为1-3mgkoh/g,羟值为15-25mgkoh/g,支化度为1-1.5;
14、所述油墨主体、固化剂、稀释剂的重量比为100:(5-10):(5-15);
15、所述油墨的固含量为8%-12%;
16、所述哑粉包括沉淀法二氧化硅;
17、所述助剂包括消泡剂、流平剂和润湿剂;
18、所述固化剂为二异氰酸酯;
19、所述稀释剂为异佛尔酮。
20、可选的,s2步骤中,混料的顺序为先将粉状或固态原料加入料筒中,然后逐步加入液态原料。
21、可选的,s7步骤中,油墨附着力检验包括以下步骤:
22、s71、根据油墨使用场景获取油墨在使用过程中所存在的实验温度区间,实验温度包括第一温度区间、第二温度区间直至第n温度区间,并根据每个实验温度区间获取对应的实验湿度集合;
23、根据油墨使用场景获取油墨在使用过程中所存在的实验湿度区间,实验湿度包括第一湿度区间、第二湿度区间直至第n湿度区间,并根据每个实验湿度区间获取对应的实验温度集合;
24、s72、确定原料比例,记作第一成分比例,并通过步骤s1-s6制备样本油墨;
25、s73、获取数量相等的样本油墨份数与涂抹板,并将样本油墨涂覆在涂抹板上,形成样本板;
26、将样本板依次置于认定的温度湿度条件下进行附着力测试;若样本油墨附着力测试合格,则将第一成分比例作为后续原料的比例,并进行批量生产;
27、s74、若样本油墨附着力测试不合格,则重新更换原料比例,并执行步骤s72-s73,直至样本油墨附着力测试合格。
28、可选的,所述将样本板依次置于认定的温度湿度条件下进行性能测试,具体包括:
29、根据油墨使用场景获取油墨在使用过程中所存在的实验湿度区间,获取湿度最大值和湿度最小值,模拟当前实验湿度下实验设备将湿度由最小调试到最大,计算出实验设备的湿度调节单位能源消耗,记为湿度调节正向能源消耗量,然后实验设备将湿度由最大调试到最小,计算出实验设备的湿度调节单位能源消耗,记为湿度调节负向能源消耗量;
30、根据油墨使用场景获取油墨在使用过程中所存在的实验温度区间,获取温度最大值和温度最小值,模拟当前实验温度下实验设备将温度由最小调试到最大,计算出实验设备的温度调节单位能源消耗,记为温度调节正向能源消耗量,然后实验设备将温度由最大调试到最小,计算出实验设备的温度调节单位能源消耗,记为温度调节负向能源消耗量;
31、以湿度为第一调节变量计算能源消耗;
32、在所有实验湿度区间获取中间值,记为中间湿度值用来作为测试湿度值,将所有测试湿度值形成的集合记为测试湿度集合;
33、将测试湿度集合中的元素进行任意排序,并形成多种排序方案;
34、步骤1:任选一个排序方案,根据所选排序方案调整湿度值,并获取每个实验湿度下所有与该实验湿度对应的实验温度值,将获取到的实验温度值根据排列组合原理计算出所有的排列组合方式,然后在每个实验湿度下依次调试与该实验湿度对应的实验温度的所有排列组合方式;
35、步骤2:在实验过程中,记录湿度由低向高调整的总变化量以及由高向低调整的正向湿度总变化量和负向湿度总变化量,根据总变量计算湿度变化所消耗的能源总量,则总湿度能源消耗量=正向湿度总变化量×湿度调节正向能源消耗量+负向湿度总变化量×湿度调节负向能源消耗量;
36、步骤3:记录温度由低向高调整的总变化量以及由高向低调整的正向温度总变化量和负向温度总变化量,根据总变量计算温度变化所消耗的能源总量,则总温度能源消耗量=正向温度总变化量×温度调节正向能源消耗量+负向温度总变化量×温度调节负向能源消耗量。
37、重复步骤1-步骤3,直至遍历所有的排序方案;
38、计算每种排序方案所消耗的总能源消耗量,对比选择出能源消耗最小的一种排序方案。
39、以温度为第一调节变量计算能源消耗;
40、在所有实验温度区间获取中间值,记为中间温度值用来作为测试温度值,将所有测试温度值形成的集合记为测试温度集合;
41、将测试温度集合中的元素进行任意排序,并形成多种排序方案;
42、步骤1:任选一个排序方案,根据所选排序方案调整温度值,并获取每个实验温度下所有与该实验温度对应的实验湿度值,将获取到的实验湿度值根据排列组合原理计算出所有的排列组合方式,然后在每个实验温度下依次调试与该实验温度对应的实验湿度的所有排列组合方式;
43、步骤2:在实验过程中,记录温度由低向高调整的总变化量以及由高向低调整的正向温度总变化量和负向温度总变化量,根据总变量计算湿度变化所消耗的能源总量,则总温度能源消耗量=正向温度总变化量×温度调节正向能源消耗量+负向温度总变化量×温度调节负向能源消耗量;
44、步骤3:记录湿度由低向高调整的总变化量以及由高向低调整的正向湿度总变化量和负向湿度总变化量,根据总变量计算湿度变化所消耗的能源总量,则总湿度能源消耗量=正向湿度总变化量×湿度调节正向能源消耗量+负向湿度总变化量×湿度调节负向能源消耗量。
45、重复步骤1-步骤3,直至遍历所有的排序方案;
46、计算每种排序方案所消耗的总能源消耗量,对比选择出能源消耗最小的一种排序方案。
47、若以湿度为第一调节变量计算能源消耗<以温度为第一调节变量计算能源消耗,则选取以湿度为第一调节变量计算能源消耗的方式来调节温湿度对样本油墨进行实验;
48、以温度为第一调节变量计算能源消耗<以湿度为第一调节变量计算能源消耗,则选取以温度为第一调节变量计算能源消耗的方式来调节温湿度对样本油墨进行实验;
49、若以湿度为第一调节变量计算能源消耗=以温度为第一调节变量计算能源消耗,则选择以湿度为第一调节变量计算能源消耗和以温度为第一调节变量计算能源消耗中的一种方式来调节温湿度对样本油墨进行实验。
50、将不同温度湿度条件下获取的油墨实验样本进行附着力测试。
51、可选的,所述将不同温度湿度条件下获取的油墨实验样本进行附着力测试具体包括:
52、将上述实验所得油墨样本均匀分割为长度和宽度相同的n个测试区域,记为第一测试区域、第二测试区域直至第n测试区域;
53、获取油墨样本的每个测试区域的厚度;
54、对每个测试区域施加相同条件的力进行附着力测试,记录下每个测试区域所得的附着力;
55、将不同油墨样本相同厚度区域所测得的附着力记录在一个集合里,分别得到第一厚度附着力集合、第二厚度附着力集合直至第n厚度附着力集合;
56、获取每个厚度附着力集合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获取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比值,作为每个区域的附着力的最大变化率值,形成最大变化率值集合,最大变化率值集合中元素依次记为第一区域附着力最大变化率、第二区域附着力最大变化率直至第n区域附着力最大变化率;
57、设定油墨不同环境下附着力变化系数,系数为2;
58、若最大变化率值集合中最大值小于等于最小值的2倍,则油墨附着力合格;
59、若最大变化率值集合中最大值大于最小值的2倍,则油墨附着力不合格,则重新更换原料比例,并执行s72-s73,直至样本油墨附着力测试合。
60、本发明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61、1、该油墨的生产工艺在实验中模拟了可能存在的环境,并将环境中湿度温度因素进行随机排序组合,反映出了环境变量的随机性,从而进一步贴近用户真实的使用场景,并通过大量的实验得到海量数据,也为数据的真实性提供有利支撑;
62、2、该油墨的生产工艺,通过对环境中温度湿度因素的随机排序进行测试,通过测试获取每次测试时所消耗的能源,对比所消耗的能源获取一种能源消耗最小的方案,以此达到能源最大利用化的效果;
63、3、该油墨的生产工艺,在进行环境影响因素和不同厚度影响附着力实验时使用了控制变量法,有效的排除了干扰项、提高了实验精度,避免过多浪费时间和资源在重复测试上,并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
64、4、该油墨的生产工艺,通过对不同环境下所得的样本,对样本切分后对比相同厚度附着力的变化程度以及不同附着力之间的变化率的波动程度进行对比,最大限度的模拟出用户的使用场景,确保油墨附着力的稳定性。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718/257629.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