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油循环温度控制机的导热机构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8-01 00:50:47
本技术涉及导热机构,具体为一种油循环温度控制机的导热机构。
背景技术:
1、模温机又叫模具温度控制机,最初应用在注塑模具的控温行业。后来随着机械行业的发展应用越来越广泛,现在模温机一般分水温机、油温机,控温精度可以达到±0.1℃,模温机广泛应用于塑胶成型、压铸、橡胶轮胎、辊筒、化工反应釜、粘合、密炼等各行各业。从广义方面讲,叫温度控制设备,包含加温和冷冻两个方面的温度控制,在混热位置为提高接触面积,需要将管道加工为蛇形进行盘绕,保证空间利用率。
2、经检索,如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油循环温度控制机的导热机构【公开号:cn211616285u】。这种油循环温度控制机的导热机构,包括主换热管、水泵、第一侧换热管、第二侧换热管、回流管和旋压接头,所述主换热管、第一侧换热管和第二侧换热管左右两端部固定安装有接头管;所述回流管左右两端下部固定安装有接头管,所述回流管底端左部和第一侧换热管顶端左部之间装配连接有旋压接头。
3、该专利中公开的导热机构采用旋压架配合螺纹套对换热管路进行固定安装,在进行固定时需要分别对管路的两侧进行固定,这种固定方式虽然可以实现管路在后期拆卸和检修,但是在这种固定方式需要工作人员旋转两侧的旋压架来拆卸,由于管路分布比较紧密,工作人员不好进行操作,拆卸不够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油循环温度控制机的导热机构,该导热机构采用密封盖配合连接管对管路进行拆卸和安装,在拆卸管路时只需将螺栓拧下即可将管路从连接管中取下,操作幅度也比较小,大大方便了后期的检修工作,提高了检修的效率。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油循环温度控制机的导热机构,包括水泵、连通于水泵两侧的配水管、回流管、连通于回流管和配水管内侧的连接管和连通于连接管之间的换热管路,还包括:
3、固定于换热管路内侧的限位盘、固定于连接管一侧的半圆管和活动连接于半圆管顶部的固定盖板,所述半圆管与固定盖板的两侧均固定有侧板;
4、开设于侧板表面的通孔、螺纹连接于通孔之间的固定销和固定于连接管表面的圆板,所述圆板位于连接管的边缘位置,所述半圆管与固定盖板的内侧均固定有密封环。
5、优选的,所述限位盘的内侧固定有衬垫且衬垫为橡胶材质制成。
6、优选的,所述通孔采用对称分布,所述通孔的直径均采用相同设置。
7、优选的,所述固定盖板的内侧固定有密封圈且密封圈与圆板相接触。
8、优选的,所述回流管的表面固定有支撑杆且支撑杆的底部固定有垫块。
9、优选的,所述密封环采用金属材质制成,所述密封环的内径与换热管路的外径相同。
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1、本实用新型采用密封盖配合连接管对管路进行拆卸和安装,在拆卸管路时只需将螺栓拧下即可将管路从连接管中取下,操作幅度也比较小,大大方便了后期的检修工作,提高了检修的效率,解决了现有的导热机构在进行固定时需要分别对管路的两侧进行固定,这种固定方式虽然可以实现管路在后期拆卸和检修,但是在这种固定方式需要工作人员旋转两侧的旋压架来拆卸,由于管路分布比较紧密,工作人员不好进行操作,拆卸不够方便的问题。
技术特征:1.一种油循环温度控制机的导热机构,包括水泵(1)、连通于水泵(1)两侧的配水管(2)、回流管(3)、连通于回流管(3)和配水管(2)内侧的连接管(4)和连通于连接管(4)之间的换热管路(5),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油循环温度控制机的导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盘(6)的内侧固定有衬垫(14)且衬垫(14)为橡胶材质制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油循环温度控制机的导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10)采用对称分布,所述通孔(10)的直径均采用相同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油循环温度控制机的导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盖板(8)的内侧固定有密封圈(15)且密封圈(15)与圆板(12)相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油循环温度控制机的导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流管(3)的表面固定有支撑杆(16)且支撑杆(16)的底部固定有垫块(17)。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油循环温度控制机的导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环(13)采用金属材质制成,所述密封环(13)的内径与换热管路(5)的外径相同。
技术总结本技术涉及导热机构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油循环温度控制机的导热机构,包括水泵、连通于水泵两侧的配水管、回流管、连通于回流管和配水管内侧的连接管和连通于连接管之间的换热管路;本技术采用密封盖配合连接管对管路进行拆卸和安装,在拆卸管路时只需将螺栓拧下即可将管路从连接管中取下,操作幅度也比较小,大大方便了后期的检修工作,提高了检修的效率,解决了现有的导热机构在进行固定时需要分别对管路的两侧进行固定,这种固定方式虽然可以实现管路在后期拆卸和检修,但是在这种固定方式需要工作人员旋转两侧的旋压架来拆卸,由于管路分布比较紧密,工作人员不好进行操作,拆卸不够方便的问题。技术研发人员:李小青,吴邦军,丁敏,艾合依旦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新疆金雪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日:20231127技术公布日:2024/7/18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724/202738.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