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新讯 > 燃烧设备,加热装置的制造及其应用技术 > 一种净化系统的制作方法  >  正文

一种净化系统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8-01 02:01:46

本技术涉及废气处理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净化系统。

背景技术:

1、太阳能电池生产过程和集成电路以及电子元件的制造过程中会产生很多废气,该废气主要成分为硅烷。通常地,当硅烷与大气接触时会引起燃烧并放出很浓的二氧化硅烟雾。因此,含硅烷的废气需要经过处理后才能排入大气。

2、目前的常见解决方案是将含硅烷的废气导入燃烧筒中,利用工业废气与压缩空气混合并自燃,生成粉尘和二氧化碳。但常常有大量粉尘附着在燃烧筒的内壁上,或凝结成块,堵塞管道,难以排出。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包括,例如,提供了一种净化系统和方法,其能够使得成块的粉尘破碎,同时也防止粉尘与管壁粘连,从而解决管道堵塞问题,保证粉尘顺利排出。

2、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这样实现:

3、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净化系统,包括:

4、燃烧筒,燃烧筒开设有入口管道、出口管道以及粉尘出口;

5、振动器,振动器与燃烧筒连接;

6、流量装置,流量装置与燃烧筒连接,且流量装置与燃烧筒连通;

7、排灰装置,排灰装置与燃烧筒连接,且排灰装置设置于粉尘出口处;

8、卸灰装置,卸灰装置与排灰装置远离粉尘出口的一端连接。

9、基于上述设置,设置于燃烧筒上的振动器,使得成块的粉尘破碎,同时也防止粉尘与管壁粘连,从而解决了管道堵塞问题,保证粉尘顺利排至排灰装置,并最终经排灰装置进入卸灰装置中。

10、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卸灰装置包括粉尘收集槽、集灰桶以及传送结构,且集灰桶设置于传送结构上,传送结构用于带动集灰桶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或从第二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置,第一位置正对于排灰装置,第二位置正对于粉尘收集槽。

11、通过上述设置,能够实现集灰桶的自动化往复移动,减少人工耗损。

12、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传送结构包括电机、主动组件、从动组件以及链条,电机与主动组件传动连接,链条一端与主动组件传动连接,另一端与从动组件传动连接,集灰桶设置于链条上。

13、基于上述设置,电机能够驱动主动组件作旋转运动,从动组件同步旋转,从而带动链条上的集灰桶随链条一起移动。

14、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集灰桶包括车轮和本体,车轮设置于本体下方,且车轮设置于链条上。

15、基于上述设置,车轮相对于链条滚动,进一步地实现集灰桶随链条运动。

16、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车轮为齿轮结构,链条为齿条结构,齿轮结构与齿条结构配合。

17、基于上述设置,通过齿轮齿条的啮合原理实现车轮的移动,保证车轮移动的同时,不会从链条脱落。

18、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排灰装置包括过渡管,过渡管设置于燃烧筒上,且过渡管一端与粉尘出口之间设置有第一阀门,过渡管另一端与卸灰装置之间设置有第二阀门。

19、基于上述设置,也即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双阀门设置,能够保证排灰时燃烧筒始终处于封闭状态。

20、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流量装置包括压缩空气管路和氮气管路,压缩空气管路设置于燃烧筒上且与燃烧筒内腔连通,压缩空气管路设置有压缩空气远程流量计,氮气管路设置于燃烧筒上且与燃烧筒内腔连通,氮气管路设置有氮气远程流量计。

21、基于上述设置,压缩空气管路能够向燃烧筒内提供与硅烷反应作用的压缩空气,氮气管路能够向燃烧筒内提供具有阻燃性质的氮气,以防止筒体内产生静电,且同时氮气还能够对反应后外旋气流进行稀释作用,并与外旋气流一起从出口管道排出。

22、此外,设置于压缩空气管路上的压缩空气远程流量计和设置于氮气管路上的氮气远程流量计均能够自动调节控制输入的压缩空气流量以及氮气流量,以避免因压缩空气和氮气含量过低导致与工业废气反应不充分,净化系统净化不充分,又或者,氮气和压缩空气含量过该,导致能源浪费。

23、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氮气管路还设置有电磁阀、第一手动球阀以及第二手动球阀,电磁阀设置于第一手动球阀和第二手动球阀之间;流量装置还包括旁通管路,旁通管路一端与第一手动球阀远离电磁阀的一端连通,另一端与第二手动球阀远离电磁阀的一端连通,且旁通管路上设置有第三手动球阀。

24、基于上述设置,一方面,电磁阀能够在氮气管路过载时关闭,保护氮气管路;另一方面,旁通管路能够避免电磁阀受损影响氮气管路正常输入氮气。

25、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燃烧筒包括与粉尘出口连通的锥状结构,锥状结构靠近粉尘出口的一端的直径小于锥状结构远离粉尘出口一端的直径。

26、基于上述设置,也即是说明,燃烧筒开设有粉尘出口的一端上大下小,呈缩口状,从而予以粉尘一定坡度向下滑动并排出。此外,缩口状的粉尘出口限制了一次性排出的粉尘量,防止粉尘大量排出,造成与粉尘出口连通的排灰装置瞬时负荷过大,排灰装置受损。

27、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振动器与锥状结构连接。

28、基于上述设置,振动器既是设置于燃烧筒的靠近底部的一端,又是设置于缩口状结构处,从而实现了对最可能发生粉尘堵塞以及粉尘堵塞最严重的区域进行振动,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功能效用。

29、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包括:

30、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净化系统,其包括燃烧筒、振动器、流量装置、排灰装置以及卸灰装置。其中,燃烧筒开设有入口管道、出口管道以及粉尘出口;振动器与燃烧筒连接;流量装置与燃烧筒连接,且流量装置与燃烧筒连通;排灰装置与燃烧筒连接,且排灰装置设置于粉尘出口处;卸灰装置与排灰装置远离粉尘出口的一端连接。基于上述设置,流量装置通入工作气体,将废气转化为粉尘和二氧化碳。而设置于燃烧筒上的振动器,能够使得成块的粉尘破碎,同时也防止粉尘与管壁粘连,从而解决了管道堵塞问题,保证粉尘顺利排至排灰装置,并最终经排灰装置进入卸灰装置中。

技术特征:

1.一种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卸灰装置(500)包括粉尘收集槽(510)、集灰桶(520)以及传送结构(530),且所述集灰桶(520)设置于所述传送结构(530)上,所述传送结构(530)用于带动所述集灰桶(520)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或从所述第二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一位置正对于所述排灰装置(400),所述第二位置正对于所述粉尘收集槽(51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送结构(530)包括电机(531)、主动组件(533)、从动组件(535)以及链条(537),所述电机(531)与所述主动组件(533)传动连接,所述链条(537)一端与所述主动组件(533)传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从动组件(535)传动连接,所述集灰桶(520)设置于所述链条(537)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灰桶(520)包括车轮(522)和本体(521),所述车轮(522)设置于所述本体(521)下方,且所述车轮(522)设置于所述链条(537)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轮(522)为齿轮结构,所述链条(537)为齿条结构,所述齿轮结构与所述齿条结构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灰装置(400)包括过渡管(410),所述过渡管(410)设置于所述燃烧筒(100)上,且所述过渡管(410)一端与所述粉尘出口(150)之间设置有第一阀门(430),所述过渡管(410)另一端与所述卸灰装置(500)之间设置有第二阀门(45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量装置(300)包括压缩空气管路(310)和氮气管路(330),所述压缩空气管路(310)设置于所述燃烧筒(100)上且与所述燃烧筒(100)内腔连通,所述压缩空气管路(310)设置有压缩空气远程流量计(311),所述氮气管路(330)设置于所述燃烧筒(100)上且与所述燃烧筒(100)内腔连通,所述氮气管路(330)设置有氮气远程流量计(331)。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氮气管路(330)还设置有电磁阀(333)、第一手动球阀(334)以及第二手动球阀(335),所述电磁阀(333)设置于所述第一手动球阀(334)和所述第二手动球阀(335)之间;所述流量装置(300)还包括旁通管路(350),所述旁通管路(350)一端与所述第一手动球阀(334)远离所述电磁阀(333)的一端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手动球阀(335)远离所述电磁阀(333)的一端连通,且所述旁通管路(350)上设置有第三手动球阀(351)。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筒(100)包括与所述粉尘出口(150)连通的锥状结构(190),所述锥状结构(190)靠近所述粉尘出口(150)的一端的直径小于所述锥状结构(190)远离所述粉尘出口(150)一端的直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器(200)与所述锥状结构(190)连接。

技术总结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净化系统,涉及废气处理领域。该净化系统包括燃烧筒、振动器、流量装置、排灰装置以及卸灰装置。其中,燃烧筒开设有入口管道、出口管道以及粉尘出口;振动器与燃烧筒连接;流量装置与燃烧筒连接,且所述流量装置与所述燃烧筒连通;排灰装置与所述燃烧筒连接,且所述排灰装置设置于所述粉尘出口处;卸灰装置设置与所述排灰装置远离粉尘出口的一端连接。基于上述设置,流量装置通过工作气体,以使废气转化为粉尘和二氧化碳。而设置于燃烧筒上的振动器,能够使得成块的粉尘破碎,同时也防止粉尘与管壁粘连,从而解决了管道堵塞问题,保证粉尘顺利排至排灰装置,并最终经排灰装置进入卸灰装置中。技术研发人员:张伟明,徐力,谢娟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江苏盛剑环境设备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日:20231116技术公布日:2024/7/15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724/207305.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