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活动式电蓄能供蒸汽装置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8-01 02:32:09
本技术涉及固体电蓄热,尤其涉及一种活动式电蓄能供蒸汽装置。
背景技术:
1、固体电蓄热装置是在谷电时段采用电加热元件将电能转换成热能存储在蓄热材料中,待到峰电时段时,再将蓄热材料中的热量释放出来作为蒸汽热源。
2、现有的电蓄热装置在作为蒸汽热源时通常会存在热量传输路径过长导致损耗严重,或者电蓄热装置与水箱间始终保持连通状态导致蓄热时热量扩散到水箱内,使得蓄热效率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1、为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活动式电蓄能供蒸汽装置。
2、一种活动式电蓄能供蒸汽装置,包括:蓄能箱、水箱、加热元件、第一导热件及第二导热件,蓄能箱内填充有蓄热材料,加热元件与第一导热件均布置在蓄能箱内,第一导热件连接在加热元件上并与加热元件导通,蓄能箱内侧设有用于连接第一导热件的导接部,蓄能箱外壁上开设有贯通导接部的通孔,水箱与蓄能箱上下位布置且水箱底部设有可升降调节的支撑腿,第二导热件插装在水箱上并与通孔位置相对,当水箱向蓄能箱靠近时第二导热件可适配插入通孔内并与第一导热件抵接。
3、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加热元件包含电热丝及导热套管,电热丝内置于导热套管内,所述第一导热件连接在导热套管上。
4、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蓄能箱内布置有若干组加热元件,每组加热元件的导热套管上至少连接有两组第一导热件,蓄能箱内侧对应设置有与第一导热件数量相匹配的导接部。
5、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第一导热件端部与导接部上的通孔过盈配合,第二导热件的截面直径小于通孔直径。
6、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导接部为隔热材料。
7、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水箱的两侧具有呈高低位布置的进水口和出气口。
8、1、本实用新型中所提出的一种活动式电蓄能供蒸汽装置,通过支撑腿的动作使得第一导热件能够选择性与第二导热件接触,有效避免了在蓄能箱蓄热时热量扩散到水箱内,使得蓄热效率降低。
9、2、本实用新型中所提出的一种活动式电蓄能供蒸汽装置,第一导热件分布在蓄能箱内,可以将加热元件的热量传递到蓄热材料的深处,相当于增加了加热元件与蓄热材料的接触面积,从而提升了蓄热效率。
10、3、本实用新型中所提出的一种活动式电蓄能供蒸汽装置,热量在蓄能箱与水箱间的传输距离短,减小了热量在输送过程中的损耗。
技术特征:1.一种活动式电蓄能供蒸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蓄能箱(1)、水箱(2)、加热元件(3)、第一导热件(4)及第二导热件(5),蓄能箱(1)内填充有蓄热材料(6),加热元件(3)与第一导热件(4)均布置在蓄能箱(1)内,第一导热件(4)连接在加热元件(3)上并与加热元件(3)导通,蓄能箱(1)内侧设有用于连接第一导热件(4)的导接部(101),蓄能箱(1)外壁上开设有贯通导接部(101)的通孔(102),水箱(2)与蓄能箱(1)上下位布置且水箱(2)底部设有可升降调节的支撑腿(7),第二导热件(5)插装在水箱(2)上并与通孔(102)位置相对,当水箱(2)向蓄能箱(1)靠近时第二导热件(5)可适配插入通孔(102)内并与第一导热件(4)抵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动式电蓄能供蒸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元件(3)包含电热丝(301)及导热套管(302),电热丝(301)内置于导热套管(302)内,所述第一导热件(4)连接在导热套管(302)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活动式电蓄能供蒸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蓄能箱(1)内布置有若干组加热元件(3),每组加热元件(3)的导热套管(302)上至少连接有两组第一导热件(4),蓄能箱(1)内侧对应设置有与第一导热件(4)数量相匹配的导接部(10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活动式电蓄能供蒸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热件(4)端部与导接部(101)上的通孔(102)过盈配合,第二导热件(5)的截面直径小于通孔(102)直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活动式电蓄能供蒸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接部(101)为隔热材料。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活动式电蓄能供蒸汽装置,其特征在于,水箱(2)的两侧具有呈高低位布置的进水口(201)和出气口(202)。
技术总结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活动式电蓄能供蒸汽装置,涉及固体电蓄热技术领域,包括:蓄能箱、水箱、加热元件、第一导热件及第二导热件,蓄能箱内填充有蓄热材料,加热元件与第一导热件均布置在蓄能箱内,第一导热件连接在加热元件上并与加热元件导通,蓄能箱内侧设有用于连接第一导热件的导接部,蓄能箱外壁上开设有贯通导接部的通孔,水箱与蓄能箱上下位布置且水箱底部设有可升降调节的支撑腿,第二导热件插装在水箱上并与通孔位置相对,当水箱向蓄能箱靠近时第二导热件可适配插入通孔内并与第一导热件抵接,本技术通过控制第一导热件与第二导热件的接触能够达到控制水箱内蒸汽生成的目的,同时由于传输距离的缩进使得热量的损失更小。技术研发人员:隗娜,胡松,王继勇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安徽安泽电工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日:20230222技术公布日:2024/1/14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724/208956.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