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熔渣余热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8-01 02:42:02
本技术涉及一种熔渣余热回收装置,属于冶金熔渣处理的。
背景技术:
1、目前铜冶炼熔渣主要采用直接水淬或渣包盛放先空气缓冷再水喷淋冷却的形式。该两种方法均无法高效、高品质回收熔渣热能。熔渣余热回收当前多采用熔渣风淬粒化的方式,鼓入空气对粒化后的熔渣进行换热,以空气为换热介质。采用空气作为换热介质,存在的不足:一是空气比热小,换热速率低,作业时间长,热能不集中释放品质较低;二是采用强制热风大循环时,自耗电较高,不经济。
2、现有普遍应用的粒化换热采用空气作为换热介质,换热效率低,熔渣余热回收率低,回收余热品质不高。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熔渣余热回收装置。
2、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3、一种熔渣余热回收装置,包括熔渣碎化输送线,所述熔渣碎化输送线的顶部罩设有膜氏壁,且所述膜氏壁内侧与所述熔渣碎化输送线顶面之间形成辐热腔;还包括:
4、循环换热水路,所述循环换热水路包括汽包,所述汽包的出水端通过膜氏壁进水管连通至所述膜氏壁的进水端,所述膜氏壁的出水端通过膜氏壁出水管连通至所述汽包的进水端;所述汽包的出汽端通过连接蒸汽管外排;
5、所述汽包的出水端通过锅炉进水管连通至锅炉的进水端,所述锅炉的出水端通过锅炉出水管连通至所述汽包;
6、循环换热气路,所述循环换热气路包括用于连通所述辐热腔出气端和锅炉进气端的辐热腔出气管以及用于连通所述辐热腔进气端和锅炉出气端的辐热腔进气管。
7、其中,所述熔渣碎化输送线包括铸渣机,所述铸渣机的尾端通过第一钢带输送机连接至破碎机,所述破碎机的尾端通过第二钢带输送机连接至渣堆场。
8、其中,所述膜氏壁为模块化结构,由多个膜氏壁单元首尾连通构成,所述膜氏壁单元为由单根金属管道迂回弯折的罩体结构,所述罩体结构具有顶壁和左右侧壁,相邻金属管道缝隙间通过条形板连接形成封闭面,所述罩体结构左右侧壁上设置有布风管,所述布风管的各个支管横向排列分布在各个金属管道缝隙间的条形板处。
9、其中,所述膜氏壁单元前后两端设置有对接边条、且所述对接边条上开设有螺栓孔。
10、其中,所述循环换热水路的膜氏壁进水管或膜氏壁出水管上设置有循环水泵。
11、其中,所述循环换热气路的辐热腔出气管或辐热腔进气管上设置有循环气泵。
12、其中,所述锅炉进水管或锅炉出水管上设置有循环水泵。
13、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4、本实用新型一种熔渣余热回收装置,采用铸渣机、破碎机及钢带输送机,逐级增大熔渣暴露表面积,同时延长了换热时间,为熔渣余热回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5、本实用新型一种熔渣余热回收装置,采用膜氏壁直接吸收熔渣的辐射热,换热效率高。
16、本实用新型一种熔渣余热回收装置,辅以空气对流换热、高温空气循环使用,充分回收熔渣低温位热。
技术特征:1.一种熔渣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熔渣碎化输送线(1),所述熔渣碎化输送线(1)的顶部罩设有膜氏壁(2),且所述膜氏壁(2)内侧与所述熔渣碎化输送线(1)顶面之间形成辐热腔(3);还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熔渣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熔渣碎化输送线(1)包括铸渣机(101),所述铸渣机(101)的尾端通过第一钢带输送机(102)连接至破碎机(103),所述破碎机(103)的尾端通过第二钢带输送机(104)连接至渣堆场(105)。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熔渣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膜氏壁(2)为模块化结构,由多个膜氏壁单元首尾连通构成,所述膜氏壁单元为由单根金属管道迂回弯折的罩体结构,所述罩体结构具有顶壁和左右侧壁,相邻金属管道缝隙间通过条形板连接形成封闭面,所述罩体结构左右侧壁上设置有布风管(201),所述布风管(201)的各个支管横向排列分布在各个金属管道缝隙间的条形板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熔渣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膜氏壁单元前后两端设置有对接边条(202)、且所述对接边条(202)上开设有螺栓孔(203)。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熔渣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换热水路的膜氏壁进水管(5)或膜氏壁出水管(6)上设置有循环水泵。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熔渣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换热气路的辐热腔出气管(11)或辐热腔进气管(12)上设置有循环气泵。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熔渣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锅炉进水管(8)或锅炉出水管(10)上设置有循环水泵。
技术总结本技术涉及冶金熔渣处理的技术领域的一种熔渣余热回收装置,包括熔渣碎化输送线,所述熔渣碎化输送线的顶部罩设有膜氏壁,且所述膜氏壁内侧与所述熔渣碎化输送线顶面之间形成辐热腔;还包括循环换热水路以及循环换热气路,本技术采用膜氏壁直接吸收熔渣的辐射热,换热效率高;同时辅以空气对流换热、高温空气循环使用,充分回收熔渣低温位热。技术研发人员:阮茂光,代红坤,李良斌,许书涵,闫华龙,张朝文,刘颂,吴恩海,黄秋平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铜东南铜业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日:20231102技术公布日:2024/1/15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724/209739.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