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新讯 > 环保节能,再生,污水处理设备的制造及其应用技术 > 一种高效率ABR厌氧折流板反应器的制作方法  >  正文

一种高效率ABR厌氧折流板反应器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7-29 12:34:34

本技术涉及水处理,尤其涉及一种高效率abr厌氧折流板反应器。

背景技术:

1、一些生产线废水含有种类繁多的各种有害物质,给污水处理环节带来较大压力。如锂电池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部分废水,主要来源于清洗阴阳极搅拌罐时产生的废水,废水中含有重金属、nmp、pvdf粘结剂、石墨及有小分子有机物质酯类等。此类生产废水排放量较小、废水成分复杂、可生化性较差、且有一定毒性,如果未进行妥善处理排入水体中将对生物体造成较大危害。目前,电池废水尤其是阴极废水处理常使用高级氧化法来提高其可生化性,再进行后续处理。但高级氧化工艺投资及运行成本较高,例如:臭氧氧化工艺处理高浓度电池废水时需要较大的投加量,造成资源浪费,且长时间的运行易导致臭氧系统不稳定;而芬顿工艺需要大量酸和过氧化氢,该类易致爆化学品增加了日常存放的风险。在污水处理的各类方法中,长远考虑污水处理成本,包括基建成本、使用维护成本及运行成本,生化法有着较大的优势。厌氧反应器是目前应用以及研究前沿的污水生物处理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种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处理,可以对废水中有机物进行降解,提高废水可生化性。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是一种高效的厌氧处理工艺,反应器内部由一系列竖直挡板分隔成数个隔室,废水在隔室间流动与微生物充分接触去除废水中的有机物。但现有abr在处理废水时存在短流、废水与污泥接触时间较短、出水悬浮物较高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可有效改善目前abr反应器内部短流、布水不均匀,废水与污泥接触时间短,有机物降解效率低,反应器内部容易泡泥导致出水悬浮物较高,abr反应器第一格容易受负荷冲击,导致处理效率下降等问题。

2、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3、一种高效率abr厌氧折流板反应器,包括若干沿水流方向依次串联设置并相互间隔的池体,所述进水口和出水口分别设置在第一个所述池体和最后一个池体上,相邻两池体的池壁上设置有过水孔,每个所述池体的底部设置有泥斗,各池体的顶部设置有顶板,所述顶板上设置有排气口,各池体内至少设置一个隔板,所述隔板将各池体分隔成降流区和升流区,水流先经过降流区后到达升流区,再由所述过水孔流入下一池体的降流区;各池体升流区的中部位置处布设有填料,所述泥斗内设置有布水管,最后一个池体底部的布水管与泥水回流泵的进口相连,所述泥水回流泵的出口经泥水回流管分别与其余池体底部的布水管相连,且各池体的布水管上均设置有回流阀,所述回流阀用于控制泥水的流向和回流顺序;所述泥水回流管上还设置有排泥口,用于当污泥失去活性时,通过各池体内的布水管排出各池体内的污泥。

4、进一步地,所述泥斗的内侧面至少包括两个斜面,所述斜面的倾斜角度为40-60°。

5、进一步地,所述隔板使降流区与升流区的宽度比控制在1:(3-5)。

6、进一步地,前一池体靠近所述过水孔的位置处设置有出水堰,废水依次经所述出水堰和过水孔流入后一池体。

7、进一步地,所述布水管的底部设置有若干朝向泥斗方向的布水孔。

8、进一步地,所述布水管包括沿水平方向布设的水平管段和斜向上延伸的折弯管段,所述水平管段与泥斗的底部相平行且相互之间留有可允许泥水吸入或排出的空隙,水平管段上设置有朝向泥斗底部的布水孔,所述折弯管段与泥斗的内侧面相平行且相互之间留有所述空隙,折弯管段上设置有朝向泥斗内侧面的布水孔,使得布水器可均匀吸入或排出泥水,并充分搅动池底的污泥。

9、进一步地,所述泥斗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倾斜侧面、两个相对设置的竖直侧面和一个水平的底面,所述布水管平行于泥斗的底面并朝向两个竖直侧面的方向延伸,布水管的底部设置有朝向泥斗底面的布水孔。布水管底部穿过泥斗底部与泥水回流管相连,泥水可由布水孔均匀吸入或排出,并可充分搅动池底的污泥。

10、进一步地,所述泥斗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倾斜侧面、两个相对设置的竖直侧面和一个水平的底面,所述布水管包括若干平行于竖直侧面且相互连通的布水管段,所述布水管段包括一体化设置的水平管段和折弯管段,所述水平管段与泥斗的底面相平行且相互之间留有可允许泥水吸入或排出的空隙,水平管段上设置有朝向泥斗底面的布水孔,所述折弯管段与泥斗的倾斜侧面相平行且相互之间留有所述空隙,折弯管段上设置有朝向泥斗倾斜侧面的布水孔。

11、进一步地,所述填料为弹性填料,若干所述弹性填料竖向平行布设。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3、(1)通过在反应器内部增设填料,利用原有的无效容积增加了生物总量,同时还加速了污泥与气泡的分离,从而减少了污泥的流失;利用弹性填料进行挂膜培养,填料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附着大量生物膜,缩短反应器前期启动时间,当废水随着水流上升时,生物膜与废水接触过程中对有机物进行降解;弹性填料还可以阻止废水中混合的污泥随水流进入下一池体,防止装置内污泥随着水流流失造成跑泥,降低水流中悬浮物的含量;由于出水中悬浮物较少,可以省去沉淀池的设置,降低生产成本。

14、(2)通过在各池体底部设置泥斗和布水管,泥斗有利于池体内沉降污泥滑落至底部,当布水管进行布水时,水流冲击底部污泥,污泥在反应器内部悬浮,与废水充分接触反应;废水下流向时速度较快,在触及底部泥斗时速度减慢,再通过填料时可以减少对填料的冲击,同时减少短流,延长废水与填料的接触时间。

15、(3)通过在各池体内设置布水管,泥水回流管与各池体的布水管相连,并通过泥水回流泵进行循环,布水管上设置回流阀控制污泥和布水的顺序和走向,后一个池体的泥水回流至前方池体,一方面可以降低最后一个反应器内悬浮的污泥,减少出水悬浮物,同时由于最后一个池体中废水污染物浓度较低,可以对前面池体内的废水进行稀释,降低毒性,降低前面池体的有机负荷,避免由于负荷冲击导致处理效果的降低。泥水回流管上设置排泥口,反应器在后期运行过程中,由于部分污泥出现老化死亡,可通过各池体泥斗底部的布水管进行吸泥,再通过泥水回流管上设置的排泥口直接进行排出处理,因而可根据污泥的情况做到灵活处理,适用性强。

技术特征:

1.一种高效率abr厌氧折流板反应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沿水流方向依次串联设置并相互间隔的池体,进水口和出水口分别设置在第一个所述池体和最后一个池体上,相邻两池体的池壁上设置有过水孔,每个所述池体的底部设置有泥斗,各池体的顶部设置有顶板,所述顶板上设置有排气口,各池体内至少设置一个隔板,所述隔板将各池体分隔成降流区和升流区,水流先经过降流区后到达升流区,再由所述过水孔流入下一池体的降流区;各池体升流区的中部位置处布设有填料,所述泥斗内设置有布水管,最后一个池体底部的布水管与泥水回流泵的进口相连,所述泥水回流泵的出口经泥水回流管分别与其余池体底部的布水管相连,且各池体的布水管上均设置有回流阀,所述回流阀用于控制泥水的流向和回流顺序,所述泥水回流管上还设置有排泥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率abr厌氧折流板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泥斗的内侧面至少包括两个斜面,所述斜面的倾斜角度为40-6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率abr厌氧折流板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设置在降流区与升流区的宽度比为1:3至1:5的位置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率abr厌氧折流板反应器,其特征在于,前一池体靠近所述过水孔的位置处设置有出水堰,废水依次经所述出水堰和过水孔流入后一池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率abr厌氧折流板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水管的底部设置有若干朝向泥斗方向的布水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率abr厌氧折流板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水管包括沿水平方向布设的水平管段和斜向上延伸的折弯管段,所述水平管段与泥斗的底部相平行且相互之间留有可允许泥水吸入或排出的空隙,水平管段上设置有朝向泥斗底部的布水孔,所述折弯管段与泥斗的内侧面相平行且相互之间留有所述空隙,折弯管段上设置有朝向泥斗内侧面的布水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率abr厌氧折流板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泥斗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倾斜侧面、两个相对设置的竖直侧面和一个水平的底面,所述布水管平行于泥斗的底面并朝向两个竖直侧面的方向延伸,布水管的底部设置有朝向泥斗底面的布水孔。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率abr厌氧折流板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泥斗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倾斜侧面、两个相对设置的竖直侧面和一个水平的底面,所述布水管包括若干平行于竖直侧面且相互连通的布水管段,所述布水管段包括一体化设置的水平管段和折弯管段,所述水平管段与泥斗的底面相平行且相互之间留有可允许泥水吸入或排出的空隙,水平管段上设置有朝向泥斗底面的布水孔,所述折弯管段与泥斗的倾斜侧面相平行且相互之间留有所述空隙,折弯管段上设置有朝向泥斗倾斜侧面的布水孔。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率abr厌氧折流板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填料为弹性填料,若干所述弹性填料竖向平行布设。

技术总结一种高效率ABR厌氧折流板反应器,包括若干串联的池体,每个池体的底部设置有泥斗,各池体的顶部设置有排气口,各池体内设置有隔板,各池体升流区的中部位置处布设有填料,泥斗内设置有布水管,最后一个池体底部的布水管经泥水回流管与泥水回流泵的进口相连,泥水回流泵的出口经泥水回流管分别与其余池体底部的布水管相连,且各池体的布水管上均设置有用于控制泥水的流向和回流顺序的回流阀,布水器的底部设置有若干朝向泥斗方向的布水孔,泥水回流管上还设置有排泥口。本技术可减少短流,减少污泥的流失,缩短反应器前期启动时间,降低水流中悬浮物的含量,降低前面池体的有机负荷,降低生产成本。技术研发人员:陈国辉,郭建军,叶伟华,孙清娜,孔娜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东粤康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日:20231201技术公布日:2024/7/11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725/141262.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