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新讯 > 制冷冷却,气体的液化或固化装置的制造及其应用技术 > 制冰用蒸发器的制作方法  >  正文

制冰用蒸发器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7-29 13:46:10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冰用蒸发器,更详细地说,涉及形成制冷剂的流路以使制冷剂循环于制冰用蒸发器内部,因此可使生成的多个冰块的大小均匀,不仅如此,还延长蒸发器主体可增加一次性可生成的冰块数量的制冰用蒸发器。

背景技术:

1、制冰用蒸发器使用于冰块制作,为了有效制作冰块,开发了各种方式。近来,正在利用如下方式:具有制冷剂流动的蒸发器主体与连接于蒸发器主体的突出部件,在将突出部件浸没于装在水槽的水中或者向突出部件喷水的状态下使低于冰点的温度的制冷剂流动于突出部件内部,进而在突出部件的外周面生成冰块。

2、在如上所述的现有的制冰用蒸发器中,制冷剂只单向流动于突出部件一次,据此无法较快地生成冰块,因此制冰效率不高。同时,还存在根据连接突出部件的蒸发器主体的位置,在突出部件生成的冰块的大小也不同的问题。对此。通过现有技术如下进行详细说明。

3、科唯怡株式会社的韩国公开专利公报第10-2021-0003525号公开了现有的制冰用蒸发器及制冰用蒸发器制造方法。在这种制冰用蒸发器中公开了蒸发管与浸没部件,所述蒸发管为延长长度以在内部流动制冷剂,所述浸没部件从蒸发管突出。此时,在第10-2021-0003525号公开的发明为,将浸没部件的内部区划成四个空间,形成为使制冷剂循环于浸没部件的各个空间,以使在多个浸没部件形成的冰块大小均匀。但是,制冷剂移动的空间的剖面面积不同,制冷剂在各个空间中的流动速度存在差距,因此在形成大小均匀的冰块方面存在局限性,并且在制冷剂流动时热从上部进入,存在降低冷却效率的问题。

4、申请人lee in的韩国授权专利公报第10-1092627号公开了现有的制冰机用蒸发器。这种制冰机用蒸发器具有第一制冷剂管道与第二制冷剂管道,进而通过在各个制冷剂管道形成的多个突出冷却管可提高冰块生成量。但是,在第10-1092627号公开的发明为在第一制冷剂管道与第二制冷剂管道内部分支流路之后重新结合,因此妨碍制冷剂的流动降低冷却效率,不仅如此,还存在难以在多个突出冷却管形成大小均匀的冰块的问题。

5、e-sso株式会社的韩国公开专利公报第10-2018-0009521号公开了现有的冰块生成用蒸发器。这种冰块生成用蒸发器为,在弯曲形成的上部管及下部管内部形成的流路未被分支,而是循环于制冰突起内部,进而提高制冰效率。但是,在第10-2018-0009521号公开的发明为,在制冰突起内部中只形成单向的流路,因此存在冰块大小以流路的方向变得越来越小的问题,不仅如此,制冷剂移动的空间的剖面面积不同,制冷剂在各个空间中的流动速度存在差距,因此还存在降低冷却效率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2、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冰用蒸发器,具有第一制冷剂流路与第二制冷剂流路,所述第一制冷剂流路依次经过多个第一突出部件,所述第二制冷剂流路倒序经过多个第一突出部件,进而每个第一突出部件可生成大小均匀的冰块。

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制冰用蒸发器:并列形成第一制冷剂流路与第二制冷剂流路,因此可将蒸发器主体的尺寸最小化。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制冰用蒸发器:将多个第一突出部件间隔预定间距的同时排成一列,因此可将蒸发器主体的尺寸最小化。

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制冰用蒸发器:将制冷剂流动的流路的剖面面积最优化,因此可将在制冷剂流动时发生的流动速度变化降至最低。

6、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制冰用蒸发器:以第一主体空间的长度方向配置制冷剂注入口,将制冷剂注入方向与制冷剂流动方向一致,因此可保持制冷剂的流动速度。

7、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制冰用蒸发器:通过热气注入口向制冷剂流动的流路注入热气,因此可将蒸发器的尺寸最小化。

8、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制冰用蒸发器:将热气注入口配置在制冷剂注入口的一侧的同时还配置热气引导壁,进而相对不妨碍流动的热气通过制冷剂流动的流路可流畅地进行移动。

9、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制冰用蒸发器:在第一突出部件内部中与第一突出部件内侧相邻形成连接第一进入空间与第一流出空间的第一贯通孔,因此可实现制冷剂的流畅的流动。

10、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制冰用蒸发器:将连接第一制冷剂流路与第二制冷剂流路的第一制冷剂循环孔的大小最优化,因此可实现制冷剂的流畅的流动。

11、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制冰用蒸发器:在第一蒸发器主体的内部具有隔热空间,因此可防止外部的热进入第一蒸发器主体而降低冷却效率。

12、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制冰用蒸发器:具有与第一蒸发器主体及第一突出部件相对应的第二蒸发器主体及第二突出部件,因此可增加一次性生成的冰块量。

1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制冰用蒸发器:在将连接第一蒸发器主体与第二蒸发器主体的连接部件的内部形成的流路的面积最优化,因此可实现制冷剂的流畅的流动。

14、本发明的课题不限于在以上提及的课题,而未提及的其他课题,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通常的技术人员可从以下的记载中明确理解。

15、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16、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的制冰用蒸发器可包括:第一蒸发器主体,从一侧向另一侧延伸;第一主体空间分隔壁,将所述第一蒸发器主体的内部区划为沿着所述第一蒸发器主体的延伸方向并列形成的第一主体空间及第二主体空间;制冷剂注入口,配置在所述第一蒸发器主体的一端部,以向所述第一主体空间注入制冷剂;制冷剂排出口,配置在所述第一蒸发器主体的一端部,以向外部排出从所述第二主体空间流出的所述制冷剂;多个第一突出部件,从所述第一蒸发器主体向一侧延伸而成;第一突出空间分隔壁,将所述第一突出部件的内部区划为第一突出空间及第二突出空间;第一制冷剂流路,使所述制冷剂通过所述第一主体空间从一端部向另一端部移动,而且使所述制冷剂经过所述多个第一突出部件的所述第一突出空间;及第二制冷剂流路,另一端部与所述第一制冷剂流路的另一端部连接,使所述制冷剂通过所述第二主体空间从另一端部向一端部流动,而且使所述制冷剂经过所述多个第一突出部件的所述第二突出空间。

17、此时,所述第一制冷剂流路与所述第二制冷剂流路侧向并列形成,所述第一突出部件以所述第一蒸发器主体的长度方向间隔预定间距的同时可排成一列。

18、此时,所述第一主体空间及所述第二主体空间的宽与高的长度比可以是3:1~1.5。

19、此时,与所述第一蒸发器主体的另一端面相邻的所述第一突出部件与所述另一端面之间的距离及所述第一突出部件的宽的长度的比可以是1:0.9~1.1。

20、此时,所述第一突出部件为,垂直于长度方向的剖面形成为圆形,并且一端部可形成为向外侧突起的半球形。

21、此时,所述制冷剂注入口为以所述第一主体空间的长度方向注入所述制冷剂,并且可向与所述第一蒸发器主体的一端部相邻的所述第一突出部件的所述第一突出空间侧突出。

22、此时,所述制冰用蒸发器还可包括:热气注入口,形成在所述制冷剂注入口的一侧,以所述第一主体空间的长度方向向所述第一主体空间注入热气;及热气引导壁,形成在所述第一主体空间的一端部,以向所述第一突出空间侧引导通过所述热气注入口注入的所述热气。

23、此时,所述第一突出空间分割成以所述第一突出部件的长度方向形成的第一进入空间及第一流出空间,而且所述第一进入空间及第一流出空间为一端部连接成可使流体流通;所述第一制冷剂流路依次经过所述第一进入空间及所述第一流出空间;所述第二突出空间被分割成以所述第一突出部件的长度方向形成的第二进入空间及第二流出空间,而且所述第二进入空间及第二流出空间为一端部连接成可使流体流通;所述第二制冷剂流路可依次经过所述第二进入空间及所述第二流出空间。

24、此时,所述第一主体空间、所述第二主体空间、所述第一进入空间、所述第一流出空间、所述第二进入空间及所述第二流出空间的垂直于长度方向的剖面可形成相同的面积。

25、此时,在所述第一突出空间具有第一分隔壁,所述第一分隔壁区划所述第一进入空间及所述第一流出空间,区划成使所述第一进入空间及所述第一流出空间的垂直于长度方向的剖面相同;在所述第一分隔壁的一端部形成第一贯通孔,所述第一贯通孔形成为面积与所述第一进入空间及所述第一流出空间的垂直于长度方向的剖面面积相同;在所述第二突出空间具有第二分隔壁,所述第二分隔壁区划所述第二进入空间及所述第二流出空间,区划成使所述第二进入空间及所述第二流出空间的垂直于长度方向的剖面相同;在所述第二分隔壁的一端部可形成第二贯通孔,所述第二贯通孔形成为面积与所述第二进入空间及所述第二流出空间的垂直于长度方向的剖面的面积相同。

26、此时,所述第一贯通孔及第二贯通孔可与所述第一突出部件的内侧一端面相邻而成。

27、此时,在所述第一主体空间分隔壁的另一端部可形成第一制冷剂循环孔,以使所述第一制冷剂流路与所述第二制冷剂流路的另一端部连接。

28、此时,所述第一制冷剂循环孔可从所述第一蒸发器主体的内侧下部面延伸至上部面。

29、此时,所述第一制冷剂循环孔的面积与所述第一流出空间的垂直于长度方向的剖面的面积的比可以是1.5~2:1。

30、此时,所述制冰用蒸发器还包括:第一隔热壁,上下区划所述第一蒸发器主体,以在所述第一蒸发器主体的内侧上部形成隔热空间;第一引导壁,从所述第一分隔壁的上端部向上侧延伸而成,以使所述制冷剂从所述第一主体空间向所述第一进入空间进行移动;及第二引导壁,从所述第二分隔壁的上端部向上侧延伸而成,以使所述制冷剂从所述第二进入空间向所述第二主体空间进行移动;其中,所述第一隔热壁可延伸至与所述第一蒸发器主体的后方端面相邻的所述第一突出部件的所述第一引导壁及所述第二引导壁。

31、此时,在所述第一蒸发器主体的一端部内部形成排出空间,所述排出空间形成为与所述第二主体空间可流通流体;所述制冷剂排出口以所述第一突出部件的延伸方向可贯通形成在所述第一蒸发器主体,以使所述排出空间与外部可流通流体。

32、此时,所述制冰用蒸发器还包括:第二蒸发器主体,从一侧向另一侧延伸;第二主体空间分隔壁,将所述第二蒸发器主体的内部区划为沿着所述第二蒸发器主体的延伸方向并列形成的第三主体空间及第四主体空间;多个第二突出部件,从所述第二蒸发器主体向一侧延伸而成;第二突出空间分隔壁,将所述第二突出部件的内部区划为第三突出空间及第四突出空间;第三制冷剂流路,形成为使所述制冷剂通过所述第三主体空间从另一端部向一端部移动,而且使所述制冷剂经过所述多个第二突出部件的所述第三突出空间;第四制冷剂流路,一端部与所述第三制冷剂流路的一端部连接,并且形成为使所述制冷剂通过所述第四主体空间从一端部向另一端部移动,而且使所述制冷剂经过所述多个第二突出部件的所述第四突出空间;其中,第三制冷剂流路的另一端部与所述第一制冷剂流路的另一端部连接,所述第四制冷剂流路的另一端部与所述第二制冷剂流路的另一端部连接,进而所述第一制冷剂流路的另一端部可与所述第二制冷剂流路的另一端部连接。

33、此时,所述制冰用蒸发器还包括:连接部件,形成为从所述第一蒸发器主体的另一端部向所述第二蒸发器主体的另一端部延伸的中空形;连接部件分隔壁,将所述连接部件的内部区划为以所述连接部件的延伸方向形成的第一连接空间及第二连接空间;其中,所述第三制冷剂流路的另一端部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空间与所述第一制冷剂流路的另一端部连接;所述第四制冷剂流路的另一端部通过所述第二连接空间与所述第二制冷剂流路的另一端部连接;所述连接部件分隔壁的一端部与所述第一主体空间分隔壁的另一端部结合;所述连接部件分隔壁的另一端部可与所述第二主体空间分隔壁的另一端部结合。

34、此时,第一主体空间、第一连接空间及第三主体空间为形成相同的剖面面积,第二主体空间、第二连接空间及第四主体空间为形成相同的剖面面积。

35、此时,所述制冰用蒸发器还包括:第一连接部件,从所述第一蒸发器主体的另一端部的一侧向所述第二蒸发器主体的另一端部的一侧延伸,并且在内部形成第一连接空间;第二连接部件,从所述第一蒸发器主体的另一端部的另一侧向所述第二蒸发器主体的另一端部的另一侧延伸,并且在内部形成第二连接空间;其中,所述第三制冷剂流路的另一端部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空间与所述第一制冷剂流路的另一端部连接;所述第四制冷剂流路的另一端部通过所述第二连接空间可与所述第二制冷剂流路的另一端部连接。

36、发明效果

37、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制冰用蒸发器为,具有第一制冷剂流路与第二制冷剂流路,所述第一制冷剂流路依次经过多个第一突出部件,所述第二制冷剂流路倒序经过多个第一突出部件,进而每个第一突出部件可生成大小均匀的冰块。

38、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制冰用蒸发器为,并列形成第一制冷剂流路与第二制冷剂流路,因此可将蒸发器主体的尺寸最小化。

39、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制冰用蒸发器为,将多个第一突出部件间隔预定间距的同时排成一列,因此可将蒸发器主体的尺寸最小化。

40、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制冰用蒸发器为,将制冷剂流动的流路的剖面面积最优化,因此可将在制冷剂流动时发生的流动速度变化降至最低。

41、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制冰用蒸发器为,以第一主体空间的长度方向配置制冷剂注入口,将制冷剂注入方向与制冷剂流动方向一致,因此可保持制冷剂的流动速度。

42、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制冰用蒸发器为,通过热气注入口向制冷剂流动的流路注入热气,因此可将蒸发器的尺寸最小化。

43、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制冰用蒸发器为,将热气注入口配置在制冷剂注入口的一侧的同时还配置热气引导壁,进而相对不妨碍流动的热气通过制冷剂流动的流路可流畅地进行移动。

44、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制冰用蒸发器为,在第一突出部件内部中与第一突出部件内侧相邻形成连接第一进入空间与第一流出空间的第一贯通孔,因此可实现制冷剂的流畅的流动。

45、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制冰用蒸发器为,将连接第一制冷剂流路与第二制冷剂流路的第一制冷剂循环孔的大小最优化,因此可实现制冷剂的流畅的流动。

46、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制冰用蒸发器为,在第一蒸发器主体的内部具有隔热空间,因此可防止外部的热进入第一蒸发器主体而降低冷却效率。

47、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制冰用蒸发器为,具有与第一蒸发器主体及第一突出部件相对应的第二蒸发器主体及第二突出部件,因此可增加一次性生成的冰块量。

48、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制冰用蒸发器为,在将连接第一蒸发器主体与第二蒸发器主体的连接部件的内部形成的流路的面积最优化,因此可实现制冷剂的流畅的流动。

49、对于本发明的效果,应理解为不限于在以上提及的效果,而是包括从在本发明的说明或者权利要求书记载的发明的结构可推断的所有效果。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725/146113.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