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体水循环加速器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8-05 13:07:40
本申请涉及水体增氧的领域,尤其是涉及水体水循环加速器。
背景技术:
1、目前,城市的河道、湖面受到水体的污染或者其他因素影响,导致含氧量较低,不利于水体内的鱼类生存。
2、相关技术中,公开了一种水体循环流动装置,利用空气压缩装置,通过在水面铺设管道,将河道下游水体提升至河道上游,使水体局部能够内循环,从而增加水体流动性,达到自然增氧、复氧效果,改变水体生物生长环境、实现水质净化目标,在工程实际运行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
3、对于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存在以下缺陷:仅仅将河道下游一定距离范围内的水体提升至河道上游,水体的增氧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提高水体的增氧效率,本申请提供水体水循环加速器。
2、本申请提供的水体水循环加速器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3、水体水循环加速器,包括抽水机构和扰水机构,所述抽水机构包括副出水管;
4、所述扰水机构包括支架组件、转管和多个叶片,所述支架组件可转动的安装在所述副出水管上;
5、所述转管可转动的安装在所述支架组件上,所述转管的进水端与所述副出水管的出水端可转动连接;
6、所述叶片安装在所述转管的外侧壁,多个所述叶片以所述转管为圆心呈圆周状分布。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对水体进行增氧时,利用抽水机构抽取水体底部的水,抽取的水依次经由副出水管和转管排出。转管位于水面,经由转管喷出的水,会接触空气,并且与空气混合后,落入水体中,对水体进行第一重增氧。转管旋转时,多个叶片会搅动水体,使空气容易和上层水体混合,对水体进行第二重增氧。双重增氧能够提高对水体的增氧效率。
8、可选的,所述转管内设有叶轮。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转管的进水端与副出水管的出水端可转动连接,副出水管输出的水冲击叶轮时,叶轮会旋转,进而带动转管旋转,进而带动多个叶片旋转,使多个叶片搅动水体,对水体进行增氧。
10、可选的,所述抽水机构还包括水泵,所述水泵的出水端和所述副出水管的进水端相连。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水泵用于向副出水管输水。
12、可选的,所述抽水机构还包括主出水管和出水阀,所述主出水管的进水端与所述水泵的出水端相连;
13、所述出水阀的进水端与所述主出水管的出水端相连;
14、所述副出水管的进水端与所述出水阀的出水端相连。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主出水管用于向副出水管输水,出水阀用于控制副出水管的开闭。
16、可选的,所述支架组件包括圆管、转轴、调节螺栓和支架主体,所述圆管安装在所述副出水管的外侧壁上;
17、所述转轴的一端可转动的插设在所述圆管内;
18、所述调节螺栓与所述圆管螺接,且所述调节螺栓的螺杆接触所述转轴的侧壁;
19、所述支架主体与所述转轴的另一端相连;
20、所述转管可转动的安装在所述支架主体上。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安装支架组件时,能够通过旋转转轴调节支架主体的角度,进而调整转管的喷水角度。
22、可选的,所述扰水机构还包括第一软管、第一静止管道和第二静止管道,所述第一静止管道和所述第二静止管道均安装在所述支架主体上;
23、所述转管的进水端可转动的安装在所述第一静止管道的出水端,所述转管的出水端可转动的安装在所述第二静止管道的进水端;
24、所述第一软管的出水端与所述第一静止管道的进水端相连,所述第一软管的进水端与所述副出水管的出水端相连。
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静止管道配合第二静止管道用于安装可转动的转管,第二静止管道还用于转管的出水。第一软管用于将出水阀与第一静止管道连通,且由于第一软管能够自由弯曲,使出水阀与第一静止管道之间不需要位置配合就能够连接。
26、可选的,所述扰水机构还包括第二软管和喇叭管,所述喇叭管安装在所述支架主体上;
27、所述第二软管的进水端与所述第二静止管道的出水端相连,所述第二软管的出水端与所述喇叭管较小直径的一端相连;
28、所述喇叭管较大直径的一端设有网板。
2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软管用于将喇叭管与第二静止管道连通,且由于第二软管能够自由弯曲,使喇叭管与第二静止管道之间不需要位置配合就能够连接。喇叭管用于喷水,网板能够将喇叭管喷出的水柱尽可能的分散成水滴,增加水和空气的接触面积,利于水体增氧。
30、可选的,所述扰水机构还包括花篮螺丝,所述花篮螺丝的一端与所述喇叭管较大直径的一端相连,另一端与所述支架主体相连。
3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旋转花篮螺丝中部的螺母部,花篮螺丝能够进行伸缩,方便调节和稳定喇叭管的喷水角度。
32、可选的,所述第一软管的出水端与所述第一静止管道的进水端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软管的进水端与所述副出水管的出水端可拆卸连接。
3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于第一软管的拆装。
34、可选的,所述第二软管的进水端与所述第二静止管道的出水端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软管的出水端与所述喇叭管较小直径的一端可拆卸连接。
3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于第二软管的拆装。
36、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有益技术效果:
37、1.本申请中通过抽水机将水体底部的水抽到水面以上,抽到水面以上的水与空气混合后,落入水体中,对水体进行第一重增氧。
38、2.本申请中通过将转管的进水端与副出水管的出水端可转动连接,副出水管输出的水冲击叶轮时,叶轮会旋转,进而带动转管旋转,进而带动多个叶片旋转,使多个叶片搅动水体,对水体进行第二重增氧。
39、3.本申请中通过将支架组件可转动的安装在副出水管上,方便调整转管的喷水角度。
40、4.本申请中通过网板,能够将喇叭管喷出的水柱尽可能的分散成水滴,增加水和空气的接触面积,利于水体增氧。
技术特征:1.水体水循环加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抽水机构(2)和扰水机构(3),所述抽水机构(2)包括副出水管(2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体水循环加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管(32)内设有叶轮(32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体水循环加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抽水机构(2)还包括水泵(21),所述水泵(21)的出水端和所述副出水管(26)的进水端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体水循环加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抽水机构(2)还包括主出水管(23)和出水阀(25),所述主出水管(23)的进水端与所述水泵(21)的出水端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水体水循环加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组件(31)包括圆管(311)、转轴(312)、调节螺栓(313)和支架主体(314),所述圆管(311)安装在所述副出水管(26)的外侧壁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水体水循环加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水机构(3)还包括第一软管(33)、第一静止管道(34)和第二静止管道(35),所述第一静止管道(34)和所述第二静止管道(35)均安装在所述支架主体(314)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水体水循环加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水机构(3)还包括第二软管(36)和喇叭管(37),所述喇叭管(37)安装在所述支架主体(314)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水体水循环加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水机构(3)还包括花篮螺丝(38),所述花篮螺丝(38)的一端与所述喇叭管(37)较大直径的一端相连,另一端与所述支架主体(314)相连。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水体水循环加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软管(33)的出水端与所述第一静止管道(34)的进水端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软管(33)的进水端与所述副出水管(26)的出水端可拆卸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水体水循环加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软管(36)的进水端与所述第二静止管道(35)的出水端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软管(36)的出水端与所述喇叭管(37)较小直径的一端可拆卸连接。
技术总结本申请涉及水体增氧的领域,具体公开了水体水循环加速器,其包括抽水机构和扰水机构,抽水机构包括副出水管;扰水机构包括支架组件、转管和多个叶片,支架组件可转动的安装在副出水管上;转管可转动的安装在支架组件上,转管的进水端与副出水管的出水端可转动连接;叶片安装在转管的外侧壁,多个叶片以转管为圆心呈圆周状分布。本申请具有提高水体的增氧效率的效果。技术研发人员:杨蕾,朱文君,余良雷,蔡志清,陈嘉亮,吴银川,黄雨,费强,朱才文,王磊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武汉市武昌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日:20231219技术公布日:2024/7/23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725/265961.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