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危废填埋岩洞的施工和通风方法与流程
- 国知局
- 2024-07-27 10:30:12
本发明属于危废填埋,尤其涉及一种危废填埋岩洞的施工和通风方法。
背景技术:
1、垃圾填埋场分为三类:危险废物填埋场、无害废物填埋场、惰性垃圾填埋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危险废物的产生量增长迅速,种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其中还包含有放射性的危险废物。由于危险废物的危害性较一般固体废物更大,且具有污染后果难以预测和处置技术难度大等特点,因此一直是世界各国固体废物管理的重点和难点。长期以来危险废物填埋场的选址是社会敏感问题,主要是社会公众对危险废物处置场的恐惧心理引发的“邻壁效应”。解决危险废物处置建设场地普遍存在的征地难的问题,利用地下空间进行危险废物填埋,相对隐蔽,深埋地下,公众可接受度相对较高,同时避免了大规模占用土地,纠纷少。
2、因此目前有如专利号为cn111485941b的一种回填工业危险废物的岩洞的施工方法中提到的将危险废物填埋至岩洞中的危险废物填埋的方法。
3、目前填埋场通风采用全断面通风和局部通风相结合的方式,地下填埋场整体通风采用全断面通风,填埋硐室进行作业时增加局部通风,确保填埋过程空气安全。
4、局部通风包括利用局扇通过风筒把新鲜空气送入掘进工作面的压入式局部通风,还包括通过风筒把污风排到回风流中的抽出式局部通风,这种通风系统方式一旦搭建,就只能实现其搭建时想要达到的压入式或者抽出式的通风目的,无法在压入式和抽出式之间切换,因此无法较好地适用于本公司危废填埋岩洞的填埋硐室的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危废填埋岩洞的施工和通风方法,达到了事先为后续在填埋硐室内制作刚性填埋池建立一个较好的空气环境的效果。
2、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危废填埋岩洞的施工和通风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3、s1,建立平硐:开挖平硐、支护平硐;
4、s2,建立施工巷道:开挖施工巷道并与平硐连通形成环路,在施工巷道内建立全断面通风系统,然后对施工巷道进行支护,施工巷道包括两条平行的主巷道和位于主巷道远离平硐一端的回风巷道;
5、s3,建立局部通风系统:从平硐沿着施工巷道向内逐步深入地搭建局部通风系统,局部通风系统包括主管路系统和支路风管;
6、s4,开挖填埋硐室:开挖施工巷道中位于入风侧的主巷道两侧的填埋硐室;
7、s5,支护填埋硐室:先开放一组支路风管形成向填埋硐室吹风模式、然后支护对应的填埋硐室、最后将已支护的填埋硐室的支路风管切换成从填埋硐室吸气模式,从已开挖填埋硐室的主巷道内端向着平硐方向的每组填埋硐室依次重复本s5步骤中的三个工步,直至单个主巷道内从深处至平硐的填埋硐室均被支护;
8、s6,制作刚性填埋池:将主巷道所有支路风管切换回向填埋硐室吹风模式,在每个填埋硐室内制作刚性填埋池;
9、s7,封闭施工巷道中位于入风侧主巷道的两端;
10、s8,重复步骤s2-s7直至整片设计区域内所有主巷道两侧填埋硐室内的刚性填埋池均已制作。
11、在本技术方案中,岩洞施工中提及的开挖通常采用爆破开挖的方式,因此在开挖阶段无需建立通风系统,在支护时需要有通风系统。通过本施工和通风方法可以在从主巷道内端向着平硐方向依次逐个支护填埋硐室时,精准地向填埋硐室内通入新鲜空气,并且在该组填埋硐室支护完成后,能将向填埋硐室吹风模式切换为从填埋硐室吸气模式,可以持续将已支护完成的填埋硐室内的浊气主动抽吸至主管路系统后排出,且不影响向下一组填埋硐室吹入支护时需要的新鲜空气,吹风模式下主要为了满足支护工作所需的氧气,吸气模式下主要为了进一步加速排出填埋硐室内的浊气,事先为后续在填埋硐室内制作刚性填埋池建立一个较好的空气环境,可以更加精确地控制空气流动,避免浪费能源,实现经济高效的通风,节能降耗,提高安全性,提升工作效率,加快施工进度。
12、进一步的,所述全断面通风系统包括:
13、风机,所述风机至少设置有两个,分别位于施工巷道的两个主巷道内;
14、风门,所述风门可拆卸地设置在平硐内位于两个主巷道之间。
15、在本技术方案中,施工巷道内支护所需的空气由全断面通风系统提供,空气孔平硐进入,在风门的阻挡下,进入施工巷道,经两个风机的作用下,向施工巷道内吹入空气,并排向风门另一侧的平硐。
16、进一步的,所述局部通风系统包括主管路系统和设置在主管路系统两侧的多个支路风管,支路风管与主管路系连通,主管路系统朝向平硐的一端设置有风机,局部通风系统内还设置有切换结构,切换结构用于以支路风管为控制单元分段控制主管路系统通过支路风管向填埋硐室吹气或者从填埋硐室内吸气。
17、在本技术方案中,可以形成沿着主管路系统流动的风在不同的支路风管处向对应的填埋硐室吹风或吸风的工作效果,根据工程安排,满足工程所需的通风要求,具有灵活性、通风高效性和精准性的优点。
18、进一步的,所述主管路系统包括主风管,所述主风管由若干个分管串联组装而成,分管包括四个连接口,分别为前连接口、后连接口和两个侧部连接口,相邻两个分管的前连接口和后连接口相互连接,两个侧部连接口分别正对主巷道两侧的填埋硐室。
19、进一步的,所述支路风管两端开口,一端与分管的侧部连接口连接,另一端朝向填埋硐室且可拆卸连接有封闭板。
20、进一步的,所述切换结构包括:
21、切换套,所述切换套滑动设置在主风管内,每个分管内对应滑动设置有一个切换套,切换套包括相互连接的锥形段和柱形段,所述柱形段外径与分管内径向匹配,锥形段的直径从与柱形段连接处逐渐减小,吹风模式下,切换套设置在分管内侧部连接口的侧部,吸气模式下,切换套滑移至锥形段正对侧部连接口的位置;
22、调节组件,所述调节组件用于带动切换套在分管内滑移。
23、在本技术方案中,初始状态时,每个支路风管的封闭板均固定设置在支路风管上,每个分管内的的切换套均设置在分管内侧部连接口的侧部,接下来需要从主巷道由内到外支护填埋硐室时,先拆卸下主巷道最深处的一组支路风管的封闭板,打开主管路系统的风机,使新鲜空气沿着主风管吹然后经过支路风管吹入填埋硐室,然后人员支护对应的填埋硐室,完成支护后人员退出,最后通过调节组件带动切换套在分管内滑移,使切换套滑移至锥形段正对侧部连接口的位置,新鲜空气沿着主风管吹,在切换套的锥形段因流道缩小,因此气体流速增快,从而使切换套锥形段出口的气压骤减且小于该切换套对应的支路风管内的气压,这样就会支路风管内的气流流向主风管的状态,形成支路风管从填埋硐室吸气模式,接下来需对下一组填埋硐室进行通风支护,只需拆卸下对应支路风管的封闭板即可,此时就会形成主风管对已完成支护的填埋硐室是抽风状态,对正在支路的填埋硐室是送风状态,实现了抽风和送风相结合的通风高效性、精准性以及灵活性的优点,可以更加精确地控制空气流动,避免浪费能源,实现经济高效的通风,节能降耗,提高安全性,提升工作效率,加快施工进度。
24、进一步的,所述调节组件包括:
25、连接座,所述连接座固定设置在切换套柱形段的端部;
26、固定座,每个分管的内壁上均设置有固定座;
27、调节绳,所述调节绳一端与连接座连接,另一端与固定座可拆卸地连接,调节绳上标注有两个标记点,分别对应吹风模式和吸气模式下与固定座的固定点;
28、调节口,每个分管上均设置有调节口,调节口在固定座侧部,调节口上可拆卸连接有盖板。
29、在本技术方案中,当需要切换吹风模式和吸气模式时,卸下盖板,从固定座上松开调节绳的一端,然后拉动调节绳,根据调节绳上标注的标记点使标记点的位置与固定座相贴,绑紧调节绳至固定座上,这样就调节到位了。
30、进一步的,在吹风模式下,切换套设置在分管内侧部连接口远离平硐的一侧,固定座设置在分管内壁的切换套靠近平硐的一侧。
31、在本技术方案中,在这种位置关系下,切换套采用塑料管,当需要从吸气模式重新切换回吹风模式,只要调节绳与固定座绑定点调成吹风模式对应标记点时,可以在风力的作用下,使切换套被风推着滑移到吹风模式对应的位置。
32、进一步的,步骤s3和s4的顺序能对调。
33、进一步的,平硐的一端为进气口,另一端为出气口。
34、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35、1.通过本施工和通风方法可以在从主巷道内端向着平硐方向依次逐个支护填埋硐室时,精准地向填埋硐室内通入新鲜空气,并且在该组填埋硐室支护完成后,能将向填埋硐室吹风模式切换为从填埋硐室吸气模式,可以持续将已支护完成的填埋硐室内的浊气主动抽吸至主管路系统后排出,且不影响向下一组填埋硐室吹入支护时需要的新鲜空气,吹风模式下主要为了满足支护工作所需的氧气,吸气模式下主要为了进一步加速排出填埋硐室内的浊气,事先为后续在填埋硐室内制作刚性填埋池建立一个较好的空气环境,可以更加精确地控制空气流动,避免浪费能源,实现经济高效的通风,节能降耗,提高安全性,提升工作效率,加快施工进度。
36、2.实现了抽风和送风相结合的通风高效性、精准性以及灵活性的优点,可以更加精确地控制空气流动,避免浪费能源,实现经济高效的通风,节能降耗,提高安全性,提升工作效率,加快施工进度。
37、3.可以形成沿着主管路系统流动的风在不同的支路风管处向对应的填埋硐室吹风或吸风的工作效果,根据工程安排,满足工程所需的通风要求,具有灵活性、通风高效性和精准性的优点。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726/113651.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