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转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7-27 12:37:09
本实用新型涉及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转接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流体通道转接技术中,将流体通道主体与转接口连接,以排出流体。但是,现有技术中使用的流体通道转接结构在流体通道主体与转接口之间密封不严格,这就非常容易导致流体渗漏到流体通道外部;并且,现有技术中的转接结构安装不牢固。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转接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转接装置,包括第一转接板,所述第一转接板上设有第一进流体通道、第一出流体通道和第一转接板通孔;所述第一进流体通道用于与进流体口相连通;所述第一出流体通道用于与出流体口相连通。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转接装置,包括第一转接板,所述第一转接板上设有第一进流体通道、第一出流体通道和第一转接板通孔;
所述第一进流体通道用于与进流体口相连通;所述第一出流体通道用于与出流体口相连通。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转接装置通过第一进流体通道、第一出流体通道和第一转接板通孔实现与其他部件的连接。
2)本实用新型中第一进流体通道可经嵌于o型圈限位腔内的o型圈实现与其他部件的密封连接,有利于提高流体通道的密封性。
3)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出流体通道可经嵌于o型圈限位腔内的o型圈实现与其他部件的密封连接,有利于提高流体通道的密封性。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为本实用新型转接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显示为本实用新型转接装置的爆炸图。
图3显示为本实用新型转接装置中第一转接板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a)为图1转接装置中第一转接板的结构示意图。
(b)为图3(a)第一转接板翻转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显示为本实用新型转接装置中第二转接板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a)为图1转接装置中第二转接板的结构示意图。
(b)为图4(a)第二转接板翻转后的结构示意图。
(c)为设有第二转接板第一单元和第二转接板第二单元的第二转接板的结构示意图。
(d)为中心轴设有的间距示意图。
附图标记
1第一转接板
11第一进流体通道
12第一出流体通道
13第一转接板通孔
14第一转接板第一螺丝孔
15第一转接板第二螺丝孔
16固定光源和/或传感器的固定槽
2光源和/或传感器
3第二转接板
31第二进流体通道
32第二出流体通道
33第二转接板螺丝孔
34第二转接板通孔
35第二转接板第一单元
36第二转接板第二单元
4a内陷式的o型圈限位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请参阅图1至图4。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一种转接装置,如图1、图3(a)和图3(b)所示,包括第一转接板1,所述第一转接板1上设有第一进流体通道11、第一出流体通道12和第一转接板通孔13;
所述第一进流体通道11用于与进流体口相连通;所述第一出流体通道12用于与出流体口相连通。
该转接装置通过第一进流体通道11、第一出流体通道12和第一转接板通孔13实现与其他部件的连接。
第一转接板上的第一转接板通孔13可以和其他部件如微流体芯片上的部件通孔对齐,其中,部件通孔内可设螺纹(螺纹孔),螺丝穿过第一转接板通孔13,进入部件通孔,由于部件通孔有螺纹,上紧螺丝会将其他部件如微流体芯片朝向第一转接板一侧紧固,将其他部件如微流体芯片紧固在第一转接板上,同时可以起到辅助定位的作用,保证流体通道对齐,提高流体通道的密封性。
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进流体通道11的出流体端设有内陷式的o型圈限位腔,所述第一出流体通道12的进流体端设有内陷式的o型圈限位腔。所述第一进流体通道11可经嵌于o型圈限位腔内的o型圈实现与其他部件的密封连接。该设计有利于提高流体通道的密封性。所述第一出流体通道12可经嵌于o型圈限位腔内的o型圈实现与其他部件的密封连接。该设计有利于提高流体通道的密封性。
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转接板1还设有多个第一转接板第一螺丝孔14。所述第一转接板1可通过螺丝经所述第一转接板第一螺丝孔14与其他部件固定连接。
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转接板1上设有光源和/或传感器2。
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光源包括紫外光光源和可见光光源,所述传感器包括紫外光传感器和可见光传感器。
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紫外光光源的个数为2。
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紫外光光源的波长为254~300nm。
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可见光光源的波长为510~530nm。
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转接板1上设有固定光源和/或传感器的固定槽16。
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图4(a)和图4(b)所示,还包括第二转接板3,设于所述第一转接板1下方;
所述第二转接板3上设有第二进流体通道31和第二出流体通道32,所述第二进流体通道31与所述第一进流体通道11相连通,所述第二出流体通道32与所述第一出流体通道12相连通。第二进流体通道31、第一进流体通道11可以和其他部件的进流体口对齐,实现流体的流入。第二出流体通道32、第一出流体通道12可以和其他部件的出流体口对齐,实现流体的排出。
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4(a)所示,所述第二进流体通道31的出流体端和/或所述第一进流体通道11的进流体端设有内陷式的o型圈限位腔(图中附图标记4a所示),所述第二进流体通道31及所述第一进流体通道11经嵌于o型圈限位腔内的o型圈密封连接;所述第二出流体通道32的进流体端和/或所述第一出流体通道12的出流体端设有内陷式的o型圈限位腔(图中附图标记4a所示),所述第二出流体通道32及所述第一出流体通道12经嵌于o型圈限位腔内的o型圈密封连接。该设计有利于提高流体通道的密封性。
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转接板3和所述第一转接板1上分别还对应设置有多个第二转接板螺丝孔33和多个第一转接板第二螺丝孔15,所述第二转接板3和所述第一转接板1通过螺丝经所述第二转接板螺丝孔33和所述第一转接板第二螺丝孔15固定连接。第二转接板螺丝孔和第一转接板第一螺丝孔用于将第二转接板固定于第一转接板上。
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转接板1上还设有第一转接板通孔13,所述第二转接板3上还设有第二转接板通孔34,所述第一转接板通孔13和所述第二转接板通孔34对应设置;所述第二转接板3和所述第一转接板1经螺丝依次通过所述第二转接板通孔34和所述第一转接板通孔13固定连接,以使所述第一转接板1与所述第二转接板3贴合。第二转接板上的第二转接板通孔34与第一转接板上的第一转接板通孔13和其他部件如微流体芯片上的流体通孔对齐,其中,流体通孔内设螺纹(螺纹孔),螺丝穿过第二转接板通孔34与第一转接板通孔13,进入流体通孔,由于流体通孔有螺纹,上紧螺丝会将其他部件如微流体芯片朝向第一转接板一侧紧固,将其他部件如微流体芯片紧固在第一转接板上,同时可以起到辅助定位的作用,保证流体通道对齐,提高流体通道的密封性。
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4(c)所示,所述第二转接板3设有第二转接板第一单元35和第二转接板第二单元36,所述第二进流体通道31和所述第二出流体通道32贯通所述第二转接板第一单元35和第二转接板第二单元36;
位于所述第二转接板第一单元35的第二进流体通道与位于所述第二转接板第二单元36的第二出流体通道的中心轴设有间距;
位于所述第二转接板第二单元36的第二进流体通道与位于所述第二转接板第二单元36的第二出流体通道的中心轴设有间距。该设计利于提高设于通道中管道的稳定性。
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4(d)所示,所述间距为0.1mm~0.3mm。如图4(d)所示,d为间距,例如:位于所述第二转接板第一单元35的第二进流体通道与位于所述第二转接板第二单元36的第二进流体通道的内径相同,两者的中心轴之间设有间距,该间距为0.1mm~0.3mm。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726/122729.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
返回列表